中西方雕塑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32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艺术是一种以材料塑造形体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风貌。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中,雕塑作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本文将从材料的使用、题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一、材料的使用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以大理石、铜、铁、铸铜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使得西方雕塑在比例、纹理、质感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中国雕塑则以陶瓷、玉石、青铜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形似,神像形体以及事物本身的形状等,因此中国雕塑的形态常常比西方雕塑要复杂得多。
此外,在雕塑的材料选择上,西方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现代化的特征,而中国雕塑则强调象征、附会的含义。
二、题材的选择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强调对人体的雕塑表达,以人物雕塑和人体雕塑为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而中国雕塑则强调对自然的表现,被称为“自然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雕塑作品的附会式含义,即通过对物体、事物的脱离、变形等方法,把他们作为象征、形式的表现阐释出来。
因此,中国雕塑往往运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图像来诠释生命之美,尤以龙、凤、狮为主的形象广泛应用,卓尔不凡。
三、风格的表现在风格的表现上,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雕塑的风格多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追求线条感、形式感、未来感,强调的是现代和新的审美标准。
而中国雕塑的风格则更加注重表现传统审美价值。
不论是哪种题材,作品都呈现出古朴、流畅、优雅、端庄等风格,以及庄重、恢宏等的气势感受。
中国雕塑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文学上,注重意蕴和情感的表达,以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雕塑艺术都是后人们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文化遗产,两者在艺术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独立性。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摘要:雕刻是一种将艺术表现力与材料形态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主题以及审美情趣,探讨其在形态之美上的异同。
中西方雕刻艺术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对比1. 中方雕刻技法中方雕刻技法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统的中国雕刻技法包括刻、剔、凿、雕、鏤等多种手法,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手工操作将形态之美呈现于材料之上。
其中,木雕、石雕和玉雕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这些技法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材料的利用。
2. 西方雕刻技法西方的雕刻技法注重精确的造型和材料的表现力。
西方雕刻艺术主要采用石膏、石材、金属等硬质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精确的雕凿手法来表现出形态之美。
除了传统的手工技术,现代西方雕刻艺术还融入了数码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创作更加精确和细致。
第二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主题对比1. 中方雕刻主题中方雕刻主题以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常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诗词等为主题,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哲学思考。
例如,常见的龙凤雕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雕塑作品都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2. 西方雕刻主题西方雕刻主题更加多样化,包括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各种题材。
西方雕刻作品常常以宗教、历史、神话和个人经历等为创作基础,注重对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例如,古希腊雕刻作品中的神话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都是西方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审美情趣对比1. 中方雕刻审美情趣中方雕刻强调内涵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深沉、含蓄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美,注重雕刻作品的神韵和内在的美感。
中国传统雕刻作品常常通过隐匿的手法表达出诗意和哲理。
2. 西方雕刻审美情趣西方雕刻注重视觉效果和材料的感觉。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对于雕塑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讲的也不错,在这里我想对老师说几句心里话: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课,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听的。
所以老师不要觉得没经,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听你的课。
以下内容是我结合老师讲课内容、上网查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总结的。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雕塑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甚至更早。
社会中的雕塑,是受社会自然形态的影响,受人们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种对于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古朴的艺术形态。
到了封建社会,中西方的雕塑形态才开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联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所谓中西雕塑最大的区别,其实更反映在其对于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所以我们看来,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达芬奇自己就解剖过10几具人的尸体,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所谓中西雕塑差异最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这时候的西方艺术形态,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既保存了以神为主题的雕塑,同时产生出来后现代一些以人的思想为主题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罗丹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义的,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神为主题的雕塑的格局,同时加入了人文思想,让雕塑作品更加鲜活.而此时的中国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为住,不过形态仍然是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传入时候的形象为主,而到了这时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经中国化,与印度雕塑也已经相去甚远了.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这与社会历史形态有着本质的联系.中国雕塑的形,神,韵,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鉴,而西方雕塑的写实也可以被当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对于中西放雕塑的异同,无非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统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题,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单独找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就比较复杂了。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中西方雕塑异同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
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
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
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
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浅析国内外雕塑区别作者:艾梦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1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更多的人重视着精神层面的发展。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与实施,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落实,西方的外来文化逐步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在大力发展精神文化的今天,我们也更多的了解到了西方的艺术文化,物质基础较好的家庭走出大门迈向世界感受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国外雕塑;传统雕塑一、传统雕塑的起源中国传统雕塑的起源大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节点,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下,在维持着生活和农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陶器在新石器时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五条,陶器作为中国传统雕塑的发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煮食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陶器的便利,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雕塑发展中国美术在宋代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得益于宋徽宗对艺术的追求,宋徽宗是宋代的帝王,在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因此对艺术追求极致。
晋代画家、理论画家顾恺之在“六法论”中就提到:“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摹写、经营位置”,“气韵生动”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神态、神情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栩栩如生。
在雕塑当中,顾恺之的“六法论”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就拿秦始皇兵马俑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采用了多个等大的人体构造,每一个士兵的神态、形态特征、身高都千变万化,士兵的战马每一匹都呈现着不同的神态,有昂首站立的、有低头吃草的,成千上万的雕塑每一个都根据当时秦兵出征的状态制作,仔细看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一个人物都有着强大的气势,似乎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物有着强大的气魄,气宇非凡。
将人物大量反复的制作,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产生敬畏之情。
汉代的“击鼓说唱俑”,这是一个陶俑,一眼看上去民间人脸带微笑,眼睛微眯,手舞足蹈,一手击打着腰鼓,仿佛能够感觉到他的开心与喜悦。
这个陶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雕塑技法,而是表达了民间人的状态,神情惟妙惟肖。
在艺术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有何不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艺术作品也逐渐跨越国界,不断地交融、吸收、创新。
在这个进程中,不同国家的艺术特色也逐渐显现出来。
其中,雕塑艺术一直都是一个吸引众多人们关注的艺术门类。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雕塑艺术上有何不同呢?一、审美特色不同在塑造形象上,中国的雕塑着重于形神兼备、内涵丰富,不仅关注形体的逼真、写实,还追求神韵、文化价值、思想深度等方面。
这种审美理念与西方雕塑的写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
西方的雕塑作品更注重形式美,靠精湛的造型技巧来体现人物形象的美感。
二、制作材料不同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以青铜、陶瓷等为主要材料,这些材料质地精细,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
而西方雕塑大多以大理石等石材和铜、铁等金属为主要材料,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和造型效果。
此外,现代雕塑艺术家们还尝试使用非传统材料来制作雕塑作品,如塑料、玻璃等,创新性较强。
三、创作风格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强调的是文化内涵和气质特色,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着丰富而深奥的思想内涵。
而现代西方雕塑作品,则更加注重表现作者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生命力,效果更为纯净、简洁、灵动和现代感十足。
四、寓意象征不同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多有象征意义,寓意深刻,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而西方雕塑作品多注重人物的个性及形象的美感,追求立体效果的完美呈现,对象征寓意不太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雕塑艺术领域存在着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独特的审美观、雕塑风格、文化传承等特点。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借鉴各国的雕塑艺术成果,有利于造就更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无论是中国的古代雕塑还是西方的传统雕塑,在宗教文化,表现题材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有许多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各自形成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立性的前提。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而秦汉时期雕塑水平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潮。
秦代兵马俑壮阔的气势、汉代大型陵墓石雕雄浑刚健风格共同缔结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古希腊雕塑与秦汉雕塑进行比较的研究,做出客观的论述,对当代的雕塑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进行社会比较:一、中国秦汉的雕塑背景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绘画、雕塑艺术非常丰富和灿烂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压迫,雕塑的创造者一般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劳动人民,他们由于受到理论知识、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理论史传保存下来。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俑像雕塑是秦朝雕塑最大的特征。
在中国奴隶时代,阶级统治是十分残暴的。
奴隶主死后,会将其身前所使用的奴隶杀死将其陪葬,妄想永久性的继续奴役。
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奴隶主就改用泥塑、陶塑来代替真人殉葬,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
那么秦朝作为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也延续了这种风俗。
但由于这一时期劳动力需要的增加,因此用俑人代替真人从葬的风气就变得更加的兴盛起来;其次,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统一大国的君主,为了炫耀其功德,因此,不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塑造了这样一批强大阵容的陶兵马俑。
而汉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以后国力强大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标志着封建统一国家走向兴盛的新阶段。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
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
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
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
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
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
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
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
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
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
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
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
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异同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雕塑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既努力保持各自特色,又互相借鉴,共同丰富和发展了雕塑这一艺术门类。
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自的传统上,作为一门艺术,雕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华的影响,也由此产生了审美观的不同。
一、雕塑的展现方式
二、雕塑的艺术追求
西方的雕塑是“写实”的,中国的雕塑是“写意”的
三、雕塑的内容
西方雕塑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并且基本上全是神话和英雄人物;中国的雕塑内容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种类繁多,而人物雕塑既有大量的佛像、鬼神,也有众多的普通老百姓形象。
四、雕塑的使用性质上
中国的雕塑有很大一部分放置在陵墓和宗教场所里,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大量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
五、在雕塑的选材上
西方的雕塑主要以大理石为原料,兼有少量的铜质雕塑;而在中国,雕塑是“泥塑木雕”的简称。
论西方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的差异摘要:雕塑艺术由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器具,发展至当代,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各种艺术派别层出不穷,使其已拥有独立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
在此之间,受各个国家的地域文化,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国与西方的雕塑形式产生了内在与外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观念,与西方具象“写实”雕塑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依据中西方雕塑的发展脉络,于中西方的具体雕塑艺术作品分析,加以类比来论述中国雕塑造型方面的差异性。
借此希望在自身创作当中,能够更加清晰,理性的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多面性,多维度考虑创作的理念,并能灵活借鉴各种能运用到自身创作当中的、不同方向的的理论与技能。
关键词:西方雕塑;中国传统雕塑;造型差异一、西方雕塑的具象“写实性”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时期,充满理性思维的希腊人的神话信仰当中,认为神灵应该是人类形象,具有与人相同的性格、特征,神灵会以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行为,唯一不同的是,神灵比人的形体等各方面更趋向完美。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 结果竟奉为偶像, 在地上颂之为英雄, 在天上敬之如神明。
”在古希腊人看来, 英雄和神明拥有最为完美的形体, 他们的形体是其他形体的典范,有着最为精确的比例和最为和谐的状态。
古希腊人物雕塑标准特征为:整体呈椭圆形,弧形眉弓,高鼻深目,表情单一。
不会因为刻画对象身份的不同而区别具体相貌。
直到公元四世纪的晚期,古希腊才出现肖像的观念。
艺术家打破限制,并在刻画表情细节的同时又不破坏美。
罗马时期,对希腊艺术进行了一定的延续,罗马人与古埃及相似的用真人面容的塑像来保存灵魂的信仰,促进了罗马肖像雕塑的发展。
与希腊截然不同的是,罗马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对幻想的东西不大感兴趣,从罗马开始,艺术家们所塑造的肖像雕塑更加真实,脱离了标准化、概念化与美化艺术人物。
罗马肖像雕塑的基本特征为:一定程度延续了希腊对人物塑像概念的经验总结,在其基础上打破概念。
从中西美术比较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及原因作者:程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9期摘 ; 要:雕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秦俑和希腊雕塑作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明创造,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两者均为古代写实性雕塑的优秀范例,同样服务于宗教目的,造型上以逼真再现对象为主;但在艺术表现效果、具体形体的处理方法、再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显现了东西方美术各自所独具的魅力。
关键词:中西比较;雕塑艺术;秦汉;希腊罗马中图分类号:J309.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058-02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人类众多文明中两大最鲜明的文明,他们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指出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在风格上的主要区别:“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
”不仅绘画如此,中西方建筑、雕塑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出了灿烂的雕塑艺术,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秦始皇灭六国到曹丕代汉这四百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在雕塑领域,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给中国封建社会的造型艺术作了一个辉煌的开场白。
继而起之的汉代雕塑,不论是陵墓石雕还是汉代画像石,都表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征服自然、治国安邦的宏大气魄和蓬勃的生命力。
我国的秦汉时期,对应于西方,正是古希腊和罗马的黄金时期。
这是西方历史上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在艺术领域也达到了巅峰。
有很多雕塑作品,如《雅典娜雕像》、《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掷铁饼者》等,都是艺术殿堂中不朽的经典。
秦汉和希腊罗马雕塑作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明创造,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两者在艺术表现效果、具体形体的处理方法、再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显现了东西方美术各自所独具的魅力。
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的美学内涵引言在雕塑艺术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民族审美趋向和哲学气质的影响,中西方雕塑在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
从雕塑艺术的美学内涵上来看,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艺术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艺术则表现出与儒释道精神的密切融合。
中西雕塑艺术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呢?它的美学内涵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一一进行探究。
一、题材和文化上的不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决定了中国的雕塑题材的广泛性。
在中国的雕塑题材中,不仅有植物、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神话性的动物(女娲、伏羲等)、还有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器物等。
在中国早期的雕塑艺术中,题材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并且没有主次之分,直到宗教的传入打破了这种封闭的艺术形态,宗教雕塑开始兴起,由此以佛像、观音像为主要内容的人像雕塑开始得以充分的发展。
总体来说,在中国古代的雕塑中,以动物、植物等为题材的雕塑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图腾文化的发达和崇拜自然的自然主义精神。
尽管题材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的雕塑却体现出非常封闭的一面,因为不管是动物、植物雕塑还是人像雕塑,他们出现的地区不是埋入陵墓中作为一种陪葬品,(如秦始皇陵墓中陶俑)就是被放置在陵墓前作为陵墓的仪卫(如霍去病墓前石刻),即使是宗教雕塑也是被封闭的放置于洞穴或石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深受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创立了宗法制,作为国家的管理体制。
为巩固统治阶级已取得的权利和地位,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这种具有等级性的各项制度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特有的礼乐制度,在这种文化体制下,在一切生活中的行动必须按规定的礼节和仪式去作,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实质意义是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工具。
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及成因-最新年精选文档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及成因中国的秦汉时期,上起秦始皇灭六国(前221年),下至曹丕代汉(220年),一共四百四十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
在雕塑领域出现了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汉陶俑。
我国的秦汉时期对应于西方,正是古希腊和罗马的黄金时期,这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在艺术领域也达到了颠峰。
其雕塑作品,如雅典娜雕像、断臂的维纳斯等等,都是艺术殿堂中不朽的经典。
然而,把中西黄金时期的雕塑艺术作一下对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这些差异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邃的原因。
一、秦汉时期中西雕塑艺术的差异秦汉时期,中国的雕塑在内容和主题上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
举两个例子,秦始皇兵马俑是以人物为主的军阵,中间夹杂着战车和马匹。
汉文帝的阳陵中也出土了大量的人俑,如军人俑、文官俑和仪仗队俑等;另外,动物俑和事物雕塑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猪、狗、羊、房屋等等。
而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在内容上同中国有明显的区别。
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几乎全部以人物为主,而且这些人物不像中国雕塑中的人物,他们全是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如美神阿芙罗狄特、智慧女神雅典娜、亚历山大大帝、罗马皇帝屋大维等等。
更有甚者,在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中“一些抽象的思想――成了艺术的主题。
”[1]这就是说这些人物雕塑不仅仅表现着人物本身,而是在人物雕塑的背后隐藏着诸如胜利、和平、疯狂等一些抽象的观念。
比如说阿帕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就是胜利的象征。
这在中国的雕塑中是没有的,中国的雕塑都是表现着活生生的、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人物。
在雕塑的风格方面,秦汉时期中西雕塑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总体说来,中国雕塑的风格是朴实、庄重的;而西方雕塑的风格是奔放和外向的。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从将军俑到士兵俑,脸上的神色都是深沉而朴实的,“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人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