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雕塑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西方的雕塑艺术作品的简介西方雕塑艺术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真的可以让人目不暇接。
从古希腊的神话到现代的抽象艺术,雕塑简直就是用石头和金属讲故事,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从古希腊说起吧,想象一下,那些精致的青铜和大理石雕像,宛如神祇走下神坛。
雅典的帕台农神庙,里面有个巨大的雅典娜雕像,那可是个女神啊,真是气场十足,简直能把人镇住。
雕刻师们真是高手,居然能把石头雕得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她随时都会开口跟你聊天。
然后到了罗马,雕塑开始变得更加写实。
那些罗马雕像,脸上的皱纹、眼神的深邃,真让人觉得像是在看一张老照片,没错,这些雕塑就像时间的胶囊,把那些古代英雄的形象给定格了下来。
对了,大家都知道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那里的雕塑真是日积月累的艺术结晶,雕刻师们可真是费尽心思,才能让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瑕。
再往后说到文艺复兴时期,哇,那可是雕塑的一次大复兴。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简直是个经典,肌肉线条流畅得让人忍不住想拍手叫好,仿佛随时准备上战场。
这个大块头雕像真是把人体之美发挥到极致,感觉他随时都能动起来,太有活力了。
而且这时期的雕刻师们都追求完美,心中有个“美”的标准,真是拼了老命也要把它实现,简直像是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到了现代,雕塑艺术又变得五花八门。
你会发现,有些艺术家真的是脑洞大开,把垃圾、废料变成艺术品,真是个让人捧腹的创意!比如达米恩·赫斯特的“鲨鱼”,这家伙居然把一条鲨鱼放在了正式的展览里,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艺术家们在挑战传统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心所欲才是王道。
说到这,我想起了现代的雕塑大赛,简直像是艺术界的奥运会。
各种奇怪的造型争奇斗艳,天马行空的创意层出不穷,艺术家们的作品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但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去思考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雕塑不只是静态的东西,很多时候它们还承载着文化和历史。
想想那些古代的雕塑,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者。
八个世界著名雕塑大师及代表作品1.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简介法国著名雕塑家。
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
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
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
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
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
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
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2,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第一批代表作哀悼基督《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昼》、《夜》以及《晨》、《暮》。
3,马约尔(1861~1944)Maillol,Aristide 法国雕塑家,画家。
代表作《地中海》和《夜》《空气》、《河流》、《骑自行车的人》。
《河流》还有两个姐妹篇:《山岳》和《大气》,它们构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称是马约尔的象征主义代表作。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石灰石圆雕,高约10厘米,宽5厘米,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0年。
人类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在那时,人类不但已经克服了生存的困难,而且智慧也发展到了足够的水平,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艺术。
这尊“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就是人们所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雕塑艺术的代表作,这尊小圆雕发现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林多夫山洞中,距今已有约三万年的历史了。
这尊雕像头部和四肢雕凿的十分笼统,脸部特征基本忽略,头发均匀地卷曲排列在整个头部上,但胸部突出,腹部宽大,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
人们推测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偶像,表达了早期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
同时,它也是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观念的反映。
由于发现于维林多夫山洞中,所以西方美术考古学家们戏称其为“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这尊雕像被公认为是人类雕塑艺术的开端。
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
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因此,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
彩陶塑女像埃及史前文化丰富,在尼罗河流域以耕织为主的农业部落很早就已形成,由实用发展起来的制陶工艺也趋发达。
现今所见最早的作品是阿姆拉提时期的彩陶塑女像。
这是立像,28厘米高,双手高举向内卷曲,头很小成蛋形,无眉目秀发,上身裸露,胸前垂挂两只娇小、对称的乳房,细腰宽臀,以起伏变化的曲线构成洗练、单纯的人体,腰际以上着棕红色,可能是赤裸的肤色,下身呈灰褐色,像是穿着简洁的裙子。
雕塑艺术:西方雕塑作品解析介绍雕塑艺术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西方雕塑作品在整个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解析西方雕塑作品为主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和解释,带领读者了解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古代希腊雕塑古希腊雕塑被认为是西方艺术的奠基之作。
它们强调人体比例和自然流露的优美姿态,在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中表达情感。
典型代表作包括《米洛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等。
罗马帝国雕塑罗马帝国时期,受到古希腊影响,罗马人发展了更加写实主义的风格,展现壮丽的建筑群和英勇的战士形象。
其中,《庞贝跳水者》和《君士坦丁大帝像》都是脍炙人口的典型代表。
文艺复兴雕塑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雕塑再次迎来了辉煌时期。
大师们通过对古代罗马艺术的研究,重新发现了人体比例和肌肉结构的重要性,并尝试创造感情表达更加细腻的作品。
著名的文艺复兴雕塑家包括米开朗基罗和多纳泰罗。
巴洛克雕塑巴洛克时期的西方雕塑表现出浓郁的戏剧性和动感,强调运动与表情。
巴洛克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伯尔尼尼(Bernini)所创作的《圣德土罗神像》,以及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所创作的《卡那威一世》等作品。
现代主义雕塑20世纪初至今,西方雕塑经历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从抽象主义到现实主义,从构成主义到装置艺术,都在自由探索形式、材料和概念上取得突破与创新。
例如庞贝尼茨基(Pablo Picasso)、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和路德维希·米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等艺术家为现代主义雕塑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西方雕塑作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变与创新,展示了人类文明与艺术的进步。
在观赏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形式、比例、材料和意义的精心构思与表达。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西方雕塑艺术的魅力。
西方雕塑赏析总结简介西方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主题内涵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的注目。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雕塑艺术的赏析和总结,带领读者领略西方雕塑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西方雕塑的历史发展西方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雕塑以神话题材为主,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理念。
古希腊雕塑以人体为主题,追求自然比例和动态效果,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古罗马雕塑在古希腊雕塑的基础上发展,更加注重表现皇帝和贵族的权威和尊贵。
中世纪的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中的装饰雕塑上,以宗教题材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雕塑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对人体形象的再现和表达感情。
巴洛克时期的雕塑艺术追求动态和丰富的装饰效果,富有戏剧性的表现形式。
18世纪的雕塑艺术呈现出优雅和精美的特点,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19世纪以来,西方雕塑逐渐多样化,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西方雕塑的主题和表现形式西方雕塑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神话、历史、宗教等大题材,也包括人物、动物、风景等小题材。
在雕塑形式上,西方雕塑包括浮雕和立体雕塑两种,形式各异,表达方式独特。
1.浮雕雕塑:浮雕是将图案或形象雕刻在一个平面上,通过对图案或形象的凹凸处理,体现出立体感。
在浮雕雕塑中,雕刻面积相对较小,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比如,在古希腊的浮雕雕塑中,可以看到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以及古希腊人的生活场景。
2.立体雕塑:立体雕塑是将物体的形象完全雕刻出来,具有三维的立体感。
立体雕塑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比如,大理石雕塑常常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金属雕塑则更加现代和抽象。
西方雕塑艺术的艺术家西方雕塑艺术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创作理念对西方雕塑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大卫》和《圣母像》。
西方《维纳斯》雕塑欣赏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
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
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忒(Aphrodite),是爱神、美神,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维纳斯 (Venus) 是罗马语的名字。
相应的拉丁文的“金星”和“星期五”等词都来源于她。
她是从海里升起的。
据说世界之初,统管大地的该亚女神与统管天堂的乌拉诺斯交配,生下了一批巨人。
后来夫妻反目,该亚盛怒之下命小儿子克洛诺斯用镰刀割伤其父。
乌拉诺斯身上的肉落入大海,溅起一连串水珠,爱与美之神就这样诞生了。
希腊语中“阿芙罗狄忒”的意思就是水珠。
维纳斯在希脑神话中原为丰收女神.奥林波斯神系形成以后,她才成了爱神、美神,从此她就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
一提起“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人们马上就想起巴黎卢浮宫那一座“断臂的”雕像。
断臂维纳斯是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罗斯岛上一个山洞里,被当地有个叫岳尔戈斯的农民发现的。
岳尔戈斯首先发现了一座倒塌的小一庙堂。
在庙堂的沙土堆中有一座美女雕像,他小心地把雕像挖掘出来,发现她已失去了两条手臂。
由于它是在米罗斯岛上发现的,所以又有“米罗的维纳斯”之称。
岳尔戈斯发现维纳斯后,便把她搬到家里。
这一年的4月18日,恰好法国海军实习军官伍蒂埃在米罗岛考察水文,他看到了维纳斯,决定从岳尔戈斯手中买下来运回法国,经过讨价还价这笔交易总算谈妥了,但是,伍蒂埃却一下拿不出几千银元,只好先付给岳尔戈斯一百银币的定金,随即去法国驻米罗岛的领事,要他筹款收买雕像。
然而,领事们对这事不感兴趣,借口要向上级请示,把伍蒂埃打发走了。
伍蒂埃不死心,便趁自己的军舰开往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时.又去找了法国驻土耳其大使利埃尔侯爵.侯爵听完伍蒂埃的陈述之后.决定派大使馆的参赞同伍蒂埃一起到米罗岛办理维纳斯雕像的成交手续。
《彩陶女神》埃及史前文化丰富,在尼罗河流域以耕织为主的农业部落很早就已形成,由实用发展起来的制陶工艺也趋发达。
现今所见最早的作品是阿姆拉提时期的彩陶塑女像。
这是立像,28厘米高,双手高举向内卷曲,头很小成蛋形,无眉目秀发,上身裸露,胸前垂挂两只娇小、对称的乳房,细腰宽臀,以起伏变化的曲线构成洗练、单纯的人体,际以上着棕红色,可能是赤裸的肤色,下身呈灰褐色,像是穿着简洁的裙子。
从高举的双臂,随势弯曲的姿势看,好像在翩翩起舞,整个形象给人以生动活泼的动感。
从这尊陶塑女像看,远古埃及的雕塑造型自由奔放,重整体造型,艺术语言简练概括,大胆舍去一切人体细节,单纯到接近抽象,如今看来颇有现代感。
古埃及的艺术正是为了永恒的来世,为了死者的生命继续存在而创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则。
在雕刻艺术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则,人物雕像的头部和躯干都必须保持垂直,其面部、双肩和胸部必须是正面展示。
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与真人相似,而且要有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适应的特殊标准。
根据人物身体不同部分和性别差异,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颜色。
早在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头、骨头、象牙以及粘土等;进入法老时代后,以石头为主要原料,另外还有金属和木材等等。
古王国时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为特点。
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庄而呈静止状态,体现出神圣、凛然不可侵犯,这类雕像多以闪长岩和玄武岩制作而成。
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势,一脚在前,一只手握着权杖或双手紧贴于身体两侧;坐像则表现为双手放在膝头或双肩交迭胸前,两眼直视前方,脸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
例如,在吉萨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属的祭庙中,发现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较为完整,表现哈夫拉端坐于宝座之上,双手放在膝上,两眼平视,目空一切,头后面有鹰神荷鲁斯,正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
这座雕像是用一整块闪长岩雕刻而成,朴实无华,被认为是古王国时期雕像的最高典范。
到了法老孟考拉统治时期,雕刻愈益精致,栩栩如生。
以《门考拉和王后像》为例,这尊双人雕像呈现法老夫妻并肩而立的姿态:孟考拉的双臂垂直贴着大腿,手握成拳状,唯大拇指明显可见;王后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条胳臂亲切地揽着他的腰。
《门考拉和王后像》技法娴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仪,又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男女体态的不同之美。
古王国时期的雕像通常着以接近人体皮肤的颜色:男子身体涂以棕红色,女子涂以淡黄色。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诺弗尔特公主雕像。
[3]这两尊雕像着色技术高超,王子是棕红色的肤色,浓黑的头发;公主则是娇嫩的淡黄肤色,身着白色薄纱长衣,颈部装饰着美丽的项链,她那圆而丰满的面庞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透明玉石镶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
据说当年参加发掘的工人打开墓室后,发现这两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吓得惊慌地逃出墓室。
古王国时期贵族官员和贫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虽不如法老威严,却更富有表现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长像》和《书吏像》。
《村长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是第5王朝的官吏,并非一村之长。
雕像颇具个性,圆头阔顶,身体矮胖结实,肥胖的面额上长着一个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翘起的嘴唇,双眼镶有晶莹的带色石粒,显得精力充沛,盛气凌人。
[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壮贵族的派头,形象塑造的极为真实、生动。
1860年在萨卡拉发掘现场的工人们,发现这尊木雕像酷似他们所熟悉的一位村长,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喊到:“这不是咱们的村长吗?”于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长像”这个名字叫开了,沿用至今。
《书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现书吏盘腿端坐,一手持书板,一手握着芦笔,凝神倾听上司的指示,随时准备记录的勤勉形象,他的脸上露出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精神。
[5]雕刻家抓住了书吏身材特点,表现了因长年累月伏案书写而变得松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纤细颀长的手指,创作了一件写实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国的陵墓中曾发现大量奴仆俑像,虽然质地低劣,但其艺术性并不因之减色。
这类雕像不受礼仪拘束,表现得更加自由,题材范围很广,有牛耕、船驶、织布、酿酒和烤制面包等等。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活动远不如古王国那样广泛普及,现今发现的雕刻艺术品寥寥无几。
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雕刻作品来看,一方面是承袭古王国的传统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无生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摆脱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时的艺术家力求创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内心感受传达出来,尤其是法老雕像的制作,颇具新意。
艺术家们在塑造法老形象时,不再把他当作一尊神像去刻画,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样。
《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头像》是这一时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范例,代表着中王国时期雕刻作品所表现的创新特征。
这尊头像是用灰色花岗岩雕成的,表现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锁眉头,眼光沉思,面部略显不安,流露出他内心忧虑的情绪,而紧闭的双唇、脸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线条则又表现出他那冷酷、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量。
[7]头像上呈现的自大和忧虑神情取代了先前古王国雕像上的那种自信、威严的表情。
类似的创新作品,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的创新风格,还表现在贵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
这种做法始于古王国的末期,贵族墓地随葬品中出现的木雕群俑像,表现士兵、农民、工匠、家庭仆役职业性的群体活动和劳动场面,到中王国时期才见普遍。
这些木雕虽然制作粗糙,但动作逼真,丝毫不受传统制作的约束,充分反映了当时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中王国初期,发现于阿西尤特一个将军墓中的《行进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现40名士兵威风凛凛,持矛执盾,成四列纵队,浩浩荡荡,向前挺进的情景。
新王国时期,随着埃及帝国的建立,财富不断增长,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给雕刻带来了新变化。
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丽精致,艺术手法趋于成熟,一向以端庄、威严、呆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老雕像,这时换上了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
有许多新王国法老的雕像,表现出当时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如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法老之像,从神圣端庄的理想主义境界里解放出来,赋予人间的优美品性,这种变化是后来出现的阿玛尔那雕刻艺术的前奏。
新王国初期法老雕像的艺术风格可以从图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来。
这位能征善战的法老被艺术家用有力的线条塑造成一个英俊少年形象,脸部露出隐隐约约的安详微笑。
发现于底比斯阿蒙神庙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头像》,[14]呈现出这位法老的细长脸面,杏仁形的双眼,柔软的嘴唇和笔直的鼻梁,完全是一副和蔼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间,埃及的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倡描写现实,反对传统模式,他给艺术家们以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打破陈规,根据真实生活从事艺术创作。
由于埃赫那吞改革时期的文物主要见于日后成为废墟的阿玛尔那,历史上称之为“阿玛尔那艺术”。
这种创新的艺术风格称为“阿玛尔那风格”。
阿玛尔那艺术中最值得注意之处是描绘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弃了旧时的清规戒律,把他们描绘为真实的人。
在雕像的创作方面,打破古王国时期平滞呆板的手法,朝着接近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在阿玛尔那最著名的雕刻家图特摩斯的工作室遗址上,曾发现大批埃赫那吞、涅菲尔提提王后和他们女儿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
这些雕像真实地再现了各自的面貌和体形特征。
涅菲尔提提王后的彩色半身雕像,[15]这就是世界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涅菲尔提提胸像》。
胸像出土时面孔十分清晰:浓黑的眉毛,深红的双唇,淡黄色的皮肤,清秀细致。
头上的王冠和胸前项链色彩鲜艳,光泽如新,细长的脖颈和清瘦的脸颊逼真地反映了涅菲尔提提本人的个性特征。
整座胸像透出一股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世界雕刻艺术的杰作。
现在,一般艺术史著作都举《涅菲尔提提胸像》为阿玛尔那艺术的最佳作品。
在图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丰富随葬品中,有一尊无臂无腿的《图坦卡蒙着色木雕像》,呈现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软丰满的嘴唇,黑曜石镶嵌的眼珠,活灵活现,充满青春朝气,清楚地表明了这位法老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热衷于为自己大树雕像,从神庙里真人大小的雕像到阿布辛拜勒大庙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体现了这位法老的嗜好。
其中最能体现出阿玛尔那艺术风格的,莫过于立在卡尔纳克神庙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
[17]这尊坐像比例均称,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无法老众多其他雕像的那种盛气凌人的姿态,完全是一副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
新王国以后,雕刻艺术屏弃了阿玛尔那的写实风格,变成了一种对古老艺术的模仿,晚期的雕像制作,更是一味仿制古王国艺术的倾向。
阿布辛贝神庙位于埃及阿斯旺以南280千米处,建于公元前1300-前1233年,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这座宏伟的建筑物被称为“受阿蒙宠爱的拉美西斯的神庙”,而这亦是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为其最宠爱的妻子──奈菲尔塔莉,在努比亚所兴建六座石建神庙的其中一座,目的是为了向埃及南面努比亚宣示国威,并在该地区巩固埃及宗教的地位。
神庙深达60馀公尺,每年春分及秋分这两天,阳光会直接照进洞内最深处,让整个神殿闪闪发光。
后来因为阿斯旺水坝的兴建,联合国决定将神庙切割并上移200公尺,以避免神庙遭水淹没,不过因为无法如古埃及人般确切掌握天文,现在阳光照进的时间已有偏差。
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和建筑师们,精确地运用天文学、星象学、地理学等知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2日)和奠基日(10月22日),旭日的霞光金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被撒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
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
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
在开罗以南700千米处的尼罗河东岸。
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
陆地上北面与保加利亚、马其顿以及阿尔巴尼亚接壤,东部则与土耳其接壤,濒临爱琴海,西南临爱奥尼亚海及地中海。
希腊被誉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对三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最大半岛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大岛屿为克里特岛。
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温湿,夏干热。
平均气温冬季6~13℃,夏季23~33℃。
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
赫拉(Hera)宙斯的姐姐和妻子)波塞冬(Poseidon)——海神、水神(宙斯的哥哥)雅典娜(Athena)——智慧女神、胜利女神、女战神、三处女神之一(阿瑞斯代表的是暴力与血腥之战,雅典娜则代表正义之战)阿瑞斯(Ares)其他著名神祇如: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被称为先知者,赫拉克勒斯——著名的大力神、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