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3
日本有多少人男女比例如何?你知道日本人口问题有多糟吗,日本人口正在日趋减少,日本总务省发布的人口动态调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1月1日,日本人口总数为1.2589亿人,连续7年下降,较去年减少27.1834万人(2015年:-27.1058万人),人口年降幅再次刷新1968年调查开始以来最高纪录。
日本国内人口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1.26亿以上浮动,今次是17年来首度跌破此水平。
那么,日本人口数量2017年多少?日本人口男女比例又是怎样的?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资料:作为日本重要产业都市的大阪,由于东京的集中发展,大阪在人口数上被东京拉开距离,到2015年排名下降,但人口规模依旧较大,拥有2024万人口,仍是日本西部最大的都市和经济中心。
日本人口统计人口约1亿2730万(2013年10月)。
其中日本人人口约1亿2570万。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通用日语。
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
首都东京(Tokyo)。
人口约1329万(2014年1月)。
人口总数 (2012年)127,000,000人均国民总收入(PPP国际美36,300元, 2012年)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岁, 2012年)80/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1000活产无数据本网注明“来源:日本人口”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儿, 0年)15岁至60岁男/女死亡率(每100082/43人, 2012年)人均卫生总支出(PPP国际美3,578元, 2012年)卫生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0.1(2012年)日本人口普查:老龄化情况加剧独居家庭比例高日本总务省本月29日发布的2015年人口普查的“1%抽样速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老龄化率)达到了自1920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值,为26.7%。
每4人中超过1人为老年人的情况尚属首次。
日媒称,此次与上一次2010年的调查相比上升了3.7个百分点。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3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26亿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7人,人均预期寿命87岁,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3的超低水平,人均国民收入47870美元。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迎来了婴儿潮。
从图中可以看出,1950日本的人口金字塔是典型的增长型,当年的人口数总量为81837000,14岁以下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5.5%,15~59岁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2%,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
1980年日本的人口金字塔为稳定型,当年的人口数总量为114320000,14岁以下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4%,15~59岁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4%,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6%。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老龄人口速度迅速增加,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图可以看出2015年日本的人口金字塔为缩减型,当年的人口数总量为126573000,15岁以下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2.8%,15~59岁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3.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5%,其中,60岁以上女性占女性总人数的35.6%,男性这一比例为30.2%,占比和人数均创新高。
可以说日本进入了高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的危害非常严重,日本的事例值得中国深思。
大一日本概况知识点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多个岛屿组成。
它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处于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因此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发的地区。
日本的首都是东京,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以下是关于日本概况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的东端,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中国大陆相望。
它由四个主要岛屿组成: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
此外,还有许多小岛屿构成了日本的领土。
2.国土面积和人口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国家之一,人口多集中在城市地区。
日本的总面积约为37.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较小的国家之一。
3.政治体系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的统治权力。
政府由首相领导,由内阁成员组成。
4.经济状况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它以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出口业务闻名。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动画等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
5.教育系统日本的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学习和纪律。
六年的小学教育和三年的中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阶段。
高中教育则是非义务教育,但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继续上高中。
大学教育在日本也非常普遍。
6.文化遗产日本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茶道、花道、武道等传统艺术形式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日本的传统建筑、服饰和美食也吸引了全球的注意。
7.传统节日日本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樱花节、端午节、七夕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古老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相结合,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8.社会习俗日本有着独特的社会习俗和礼仪。
例如,鞠躬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吃饭时使用筷子,穿着和着装规范,尊重长辈等。
9.科技创新日本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它是许多领域的领导者,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器人技术等。
日本的科技公司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10.旅游景点日本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富士山、京都的古建筑、东京的现代化建筑和购物区等。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吸引着众多游客。
日本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否相似?日本和中国都是亚洲的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不一样,但是人口数量却很相似。
那么,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是否也相似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
一、日本的人口密度日本是一个小而繁华的国家,国土面积仅为37.8万平方千米,但总人口却高达1.26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4人。
虽然日本在全球和亚洲的国土面积排名都比较靠后,但是其人口密度却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
这是因为日本的居住面积有限,很多人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居住。
例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就集中了约3500万人口。
二、中国的人口密度中国是一个亚洲大国,国土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家,并且是世界上最人口众多的国家。
截至目前,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
虽然中国人口数量众多,但是其人口密度并不算高。
中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8人,这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例如,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就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三、日本和中国的人口密度相似之处虽然日本和中国的人口密度差距很大,但是它们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1.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居住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居住,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非常高。
例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和中国的上海、广州等城市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都会造成一些问题高密度的人口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日本和中国都存在这些问题,例如在北京就因为雾霾问题而推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
四、结论通过对日本和中国的人口密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国家在居住方式和人口分布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其人口密度却呈现出较大的差距。
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需要注重人口和资源的平衡,加强城市规划和环保措施,为公民提供更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日本の人口と気候日本の総人口は約1億2692万人(2000年の国勢調査)であり、これは中国、インド、アメリカ、インドネシア、ブラジル、ロシア、パキスタン、オランダに次いで世界第9位である。
日本の人口は、江戸時代のおよそ250年間は約3千万人で、大きな変化はなかった。
明治維新以後、産業が発達し、人々の働く場所が増えるにつれて、人口も増加し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で一時減少したが、戦後再び増加し、明治から100年ほどのうちに約3倍に増加した。
そのうえ、毎年およそ100万人ほど増えている。
現在、医学などの進歩によって死亡率は低くなったが、家族計画の浸透、女性の晩婚化や出産に対する意識の変化などで出生率がそれ以上に低くなったので、人口全体としての増加率は下がっている。
人口の分布は、温暖で交通・産業の発達した太平洋側沿いの平野に多く、本州の南関東から北九州にかけて人口の70%が集まっている。
日本の総人口は2000年で世界第9位であり、最近の人口推計によると、日本の人口は2007年前後にピーク(到顶峰)に到達するが、その後は本格的に減少を開始するとされている。
日本は人口の割りに国土が狭いため、世界の中でも人口密度の高い国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
人口密度は1km2に住んでいる人数のことで、日本全体の人口密度は340人であるが、国土全体が山がちな地形のため、実質的にはかなり高密度な状態にあると言える。
日本では、人口密度が一番高い所は東京都で、5514人である。
次は大阪府の4652人、その次は神奈川県の3515人である。
日本で一番人口密度が低い所は、北海道で72人である。
次は、岩手県の93人、その次は秋田県の102人である。
人口密度が高すぎる所を過密、低すぎるところを過疎という。
工業の発展に伴って人口が都市に集中し、農村では薯しく(いちじるしい显著的;显然的;明显的;非常的;异常的)減少した。
今、日本では過密と過疎が進んでいる。
人口统计学知识:世界大都市的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了亿万人口聚集的地方。
这些城市规模庞大,不仅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也是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重要聚集地。
本文将介绍全球一些大都市的人口规模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京。
根据日本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东京的人口超过了1390万。
但是,东京的人口增长速度在近几年显著减缓。
在2019年,东京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这是近10年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随着东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未来东京的人口增长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曾经的人口之都——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墨西哥政府的数据,截至2021年,墨西哥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920万。
不过,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这主要是由于该城市的自然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未来几年,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仍将保持逐渐缓慢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的人口在过去几年中逐渐递增,目前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150万。
虽然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但是北京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仍然迅猛。
据了解,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要中心。
未来几年,北京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北京的生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北京的房价高昂也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印度的首都——新德里。
新德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了印度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根据印度政府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新德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2300万。
然而,新德里的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逐渐减缓,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在控制人口政策上的努力。
此外,新德里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在逐渐放缓,未来的发展也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世界大都市的发展趋势非常复杂,很多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日本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狭长的
区域内,这一地区集中了全日本近70%的人口。
濑户内海是一个位于本州岛西南部,介于四国岛和九州岛之间,总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
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分布着大阪、神户、广岛、北九州、松山和高松等城市,人口众多。
太平洋沿岸地区,主要是指本州岛东南部,面向太平洋沿岸的区域,这里分布着名古屋、静冈、东京和横滨等城市,人口众多,其中东京所在的关东平原地区,是日本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总数超过3700万人。
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之所以分布这么多的
人口,从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来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地形方面,这一地区多属于沿海平原地形,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生产和城市建设;在气候方面,这一地区属于日本纬度较低的区域,气候更为温暖。
但是,地形和气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外交通,这一地区拥有许多优良的港口,海运十分便利。
有人会说,日本是一个岛国,岛屿四周都有优良的港口,那么为什么东南方向的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发展的更好呢?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缺少工业发展的各种自然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而日本有着发达的制造业能力,曾经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而日本本国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需要销售到世界各地,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这样一来,日本工业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都是对外交通便捷的地区,而面向太平洋的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显然是十分便于原材
料的运入和工业制成品的运出的。
便利的对外交通,使得这一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迅速,最终吸引了的人口迁入,成为日本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
东北地方▪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关东地方▪东京都▪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中部地方▪山梨县▪长野县▪新潟县▪岐阜县▪静冈县▪爱知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近畿地方▪京都府▪大阪府▪三重县▪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中国地方▪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四国地方▪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九州地方九州本岛▪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鹿儿岛县琉球群岛▪冲绳县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为都道府县,全国划分为1都、1道、2府、43县。
目录简介历史移民史国名史部落史时代史政体国体政治宪法现任首相“松下政经塾”电子政务外交日中关系日美关系日印关系领土纠纷军事国防皇军自卫队外国驻军侵华战争战犯军衔地理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主要城市气候经济战后恢复经济总量农业工业交通动漫产业矿业服务业外贸文教教育体育媒体名胜名人文化饮食语言民风民情节日展开简介历史移民史国名史部落史时代史政体国体政治宪法现任首相“松下政经塾”电子政务外交日中关系日美关系日印关系领土纠纷军事国防皇军自卫队外国驻军侵华战争战犯军衔地理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主要城市气候经济战后恢复经济总量农业工业交通动漫产业矿业服务业外贸文教教育体育媒体名胜名人文化饮食语言民风民情节日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日本国行政区中文/日语:日本国(通称:日本)假名: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罗马字:Nihon/Nippon国家码:JPN国旗:日章旗,亦称太阳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也就是标准国旗的长度尺寸)。
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
白色衬底象征纯洁,红日居中象征忠诚。
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刘聚枫颁布制定的。
军旗:旭日旗,白底红日16道红色光芒线,由太阳旗演变而来,曾是日本陆海军旗,现为日本海军旗,平时在前部桅杆升起称舰旗,海战时在后部桅杆升起称战斗旗。
国徽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
世界城市人口排名简介世界城市人口排名是对全球主要城市按照人口数量进行排序的一种方式。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变化和数据的更新,世界城市人口排名也会随之改变。
本文将以最新的数据为基础,介绍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并分析这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趋势。
1. 东京(日本)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底,东京的人口达到了约3800万人。
东京市区的面积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吸引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2. 伦敦(英国)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据最新数据显示,伦敦的人口约为890万人。
伦敦作为欧洲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口,尤其是来自亚洲和欧洲的移民。
同时,伦敦也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是吸引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3. 上海(中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也非常庞大。
根据最新数据,上海的人口约为2700万人。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同时,上海的高等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吸引了许多高素质的人才前来发展。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机遇。
4. 德里(印度)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和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也非常庞大。
据最新数据,德里的人口约为2700万人。
作为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德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同时,德里也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
5. 拉各斯(尼日利亚)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最大城市和商业中心,也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据最新数据,拉各斯的人口约为2400万人。
拉各斯的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尼日利亚国内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及来自邻国的移民。
拉各斯作为尼日利亚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拥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日本概况【面积】陆地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
【人口】约1.2亿。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
通用日语。
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东京(T okyo)。
人口约1256万。
【国家象征】天皇明仁,1989年1月即位,年号“平成”。
【地理位置】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
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
【货币名称】日元【汇率】100日元= 人民币7.75元【政治】: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宪法】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颁布实施。
宪法规定: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议会】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
【政府】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
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天皇认证。
【行政区划】分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和43县(省),下设市、町、村。
【经济】:日本经济,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GDP总量从1968年至2009年的41年间一直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2010年被中国超过屈居第3,人均GDP接近34,000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截至2012年1月底,外汇储备达13066.68亿美元;拥有约1.5万亿美元海外资产,是世界最大债权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在微电子、半导体、节能、环保等许多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名日本国(Japan)。
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
人口1.2685亿(2000年9月)。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通用日语。
神道和佛教较盛行。
首都东京(Tokyo),人口约1195万(2000年1月)。
国家象征天皇明仁(Akihito),1989年1月即位,年号“平成”。
重要节日天皇诞辰日,相当于国庆节。
明仁天皇生于1933年12月23日。
简况太平洋西侧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约3900多个小岛组成。
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多海湾和良港。
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
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
公元4世纪中叶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国达到鼎盛时期,其势力扩及朝鲜半岛南部。
公元645年通过大化革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
1868年,革新派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
1947年5月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政府内阁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
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的18名大臣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天皇认证。
北海道地区* 地域区分北海道的“道”,是与本州的都府县同级的行政单位。
道政府位于札幌、其下设有石狩、渡岛、十胜、钏路、日高、上川等14个行政区。
* 位置与历史北海道位于日本本州的北端,与本州隔津轻海峡相望。
以前被称为虾夷地,曾居住着阿伊努族人。
日本的面积、人口和都道府县
面积:三十七万二千一百五十一平方公里。
人口:一亿一千四百二十七万多人。
都道府县:都、道、府、县是日本的一级行政机构,相当于我国的省、市、自治区。
一般每个都、道、府、县下设若干市、町、村。
目前日本的行政区划由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个县所组成。
日本全国有三千二百五十七个市、町、村。
一都,指东京都。
人口为一千一百多万。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五千四百四十多人,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一道,指北海道。
面积约八万三千五百一十二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以上。
人口约五百三十四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六十八人,是全国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区。
二府,指京都府和大阪府。
四十三县,其行政区域主要包括北海道以外的三个大岛及附属岛屿,其中本州有三十一个县,四国有四个县,九州有七个县。
冲绳县包括日本最南端的冲绳、光岛、八重山等群岛。
(民)
【本文来源于人民数据库,网址:】。
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一览表2023最新最近很多小伙伴想要了解全世界世界各国人口排名的资讯,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一览表2023最新,欢迎阅读!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一览表2023最新截止2022年,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96,934,179人,其中中国以 1,411,780,000 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 1,354,051,854人位居地球第二,第三至第十名分别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等世界人口排名前十名中国,人口数量13亿9410万;印度,人口数量13亿5405万;美国,人口数量3亿2676万;印度尼西亚,人口数量2亿6679万;巴西,人口数量2亿1086万;巴基斯坦,人口数2亿零81万;尼日利亚,人口数量1亿9587万;孟加拉国,人口数量1亿6636万;俄罗斯,人口数量1亿4396万;墨西哥,人口数量1亿3075万。
世界各国人口总数一览表世界人口排名国家人口数量增长率人口密度1中国1,411,780,0000.39%144.302印度1,354,051,8541.11%411.873美国326,766,7480.71%34.864印度尼西亚266,794,9801.06%140.085巴西210,867,9540.75%24.766巴基斯坦200,813,8181.93%227.707尼日利亚195,875,2372.61%212.048孟加拉国166,368,1491.03%1127.389 俄罗斯143,964,7090.00%8.4210 墨西哥130,759,0741.24%66.5711 日本127,185,3320.00%336.5312 埃塞俄比亚106,672,3062.46%97.3813 菲律宾106,512,0741.52%311.1214 埃及99,375,7411.87%99.1315 越南96,491,1460.99%291.3316 刚果民主共和国82,643,6243.09%34.7017 德国82,293,4570.22%230.4418 伊朗82,011,7351.05%49.7619 土耳其81,916,8711.45%104.5420 泰国69,183,1730.21%134.8321 英国66,573,5040.59%274.0822 法国65,233,2710.39%118.2423 意大利60,482,2000.00%196.7624 坦桑尼亚59,091,3923.11%62.5225 南非57,398,4211.20%47.0126 缅甸53,855,7350.91%79.6027 韩国51,269,1850.36%510.5728 肯尼亚50,950,8792.52%87.7929 哥伦比亚49,464,6830.81%43.3230 西班牙46,397,4520.09%91.7031 阿根廷44,688,8640.94%16.0732 乌干达44,270,5633.28%183.2833乌克兰44,009,2140.00%72.9234阿尔及利亚42,008,0541.67%17.6435苏丹41,511,5262.41%22.0136伊拉克39,339,7532.78%89.7537波兰38,104,8320.00%121.8738加拿大36,953,7650.90%3.7039阿富汗36,373,1762.37%55.7740摩洛哥36,191,8051.27%81.0541沙特阿拉伯33,554,3431.87%15.6142秘鲁32,551,8151.20%25.3343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生孩子了1、经济因素现代社会中,养育孩子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包括教育、医疗、居住和日常开销等。
日本人口及社会状况一、日本人口及生育变动特征1.日本人口数量人口规模是一个地区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
1960-2010年日本人口在波动中上升,由1960年的9250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280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5%。
除个别年份,1960-2018年,日本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09年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2010年略有上升,随后又继续下降,2018年人口总数突破近10年来历史最低值,为 12653万,并且还伴随有下降的趋势。
从人口密度来看,日本人口密度先增加后减小,由1960年的258.9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10年的351.31人/平方公里,年均增量为1.85人/平方公里,随后人口密度开始下降,2018年降至347.07人/平方公里。
日本人口密度下降与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时间基本一致,目前,日本人口仍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人口密度可能还会进一步减小。
2.日本生育及死亡状况1960-2018年间,日本粗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上升过程后开始下降,2005年自然增长率下降到了0以下出现负增长,日本死亡率先下降后上升。
除1966年,1960-1967年,日本粗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由1960年的17.3‰, 9.7‰上升到1967年的19.4‰, 11.9‰,粗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上升了2.1‰和2.2‰。
在上升的过程中,1966年日本粗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突然下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这是因为在日本1966年是“火马年”,传统文化中意味着厄运降临,非常不吉利,尤其是出生在“火马年”的女子被认为生性暴躁不适合做妻子,所以1967年日本粗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出现骤跌的现象。
1967以后粗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2018年为7.4‰,-3.6‰。
分别下降了12‰,15.5‰,由于粗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死亡率的上升,自然增长率的下降速度较快且与粗出生率的差距越来越大。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是1.2693亿。
根据预期出生率、生育率和死亡率,这个数字可能会在2006年达到峰值,达到1.2774亿。
之后,人口将开始长期逐渐地下降,直至下降至2050的的1.006亿。
日本的“婴儿潮一代”通常指的是从1947年到1949年出生的人。
2004年,这代人有680万,其数量之大,空前绝后。
这代人在2007年达到60岁,开始退休。
但由于日本的生育率急剧下降,新劳动力还不足以顶替。
此次婴儿潮后,出生率开始下降,从1950年的3.7下降到2004年令人惊讶得低值1.29。
日本女性结婚越来越晚,通常到三十出头只生一个孩子。
日本的人口置换率为2.08,同时日本没有显著移民人口,这实际上意味着人口在下降。
同时,卫生保健的改善和迅速增加的收入推高了预期寿命,达到创纪录的高值——男性78岁,女性85岁。
如图A所示,这两种趋势的融合产生老年人口泡沫,比如到2000年,老年人口大约2200万。
此外,这一数字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25年,达到3470万。
从这些数字,可得出一个推论,即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正在减少,且自1999年以来就已经在减少。
另一方面,这一趋势曾一度帮助控制失业率,因为当时日本的商业在进行合理化改革。
日本的劳动适龄人口在下降,从2000年的68%到2000年将降至60%,到2050年仅为53%。
由于最近日本公司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永久雇员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尤其是男性),而临时工作和兼职工作诞生了更多工作岗位。
随着这一趋势加深,许多日本人担心怎样维持日本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的熟练劳动力供应。
因此,日本劳动适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会下降近一半:从2000年的3.6比1到2025年的1.9比1。
这将深刻地影响到家庭储蓄(见表8)、社会保障资金,因此将深刻影响到养老金和医疗收益。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之前,小泉政府完成了重大的改革,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濒临破产。
公共养老金体系最初创建于1940年代,养老金基于薪酬、按比例单层发放的。
日本的人口1、本的总人口据国情调查,日本的总人口1920年是5596万;1948年是8000万;1967年突破一亿;1999年为1亿2669万,近80年人口增加约2.3倍。
据厚生省推算,日本的人口规模在2007年将达到顶峰的1.2778亿人。
2、日本人口的增长过程日本从1920年起,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势调查”名词解释国势调查(国情普查):这是由日本总理府实施、发表的有关人口的统计调查,调查对象为全体国民,调查项目有人口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等。
战后的国势调查在人口统计方面采取“属地主义”,即只要是在日本国内的常住人口,不问其国籍,均作为调查的对象,但外国的外交官及其家属、外国驻军军人及其家属除外(与“属地主义”相对的是“属人主义”,即只要是本国国民,不论其住在世界什么地方,均作为调查对象)。
这里说的“常住人口”是指平常住在特定地区的人,包括临时外出者,除去临时滞留者(“常住人口”一般也是“夜间人口”,即夜间在该地区居住的人口),为此也可说日本的国势调查采取“常住地主义”。
国势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以调查实施年10月1日凌晨零时为调查时刻),每5年进行一次简易调查。
而在调查实施年之间的人口动向则发表于总务厅统计局的《人口推算月报》与《人口推算资料》。
(国情普查),在每两次国势调查的中间(即上次国势调查后的第5年)进行一次简易的调查。
根据1920年进行第一次国势调查,当时的日本人口为5596万人,而根据 1995年国势调查的速报,1995年日本人口为 12 557万人。
对实施国势调查以前时代的人口,也有各种推算。
据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日本的人口仅有1.5万人,进入绳文时代增加到15—25万人,1573—1592年期间增至到1800万人,江户时代增到3 200万人(1721年前后的数字)。
明治初年(1872年)日本人口为3481万人,大正元年(1912年)为5057万人。
日本人口超过1亿人是在战后的1967年。
日本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多生多死”、明治维新以后至战前的“多生少死”和战后的“少生少死”这样三个阶段。
从“多生多死”转为“多生少死”的原因是,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与经济的增长,国民的生活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公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从而导致死亡率的下降。
但是,人们对结婚、生育的传统看法仍然倾向于“多生贵子”,因此,形成了“多生少死”的局面,人口增长率从1880年的0.76%提高到1900年的1.18%,1915年的1.4%。
人口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固然与出生率上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死亡率的下降。
战后日本人口变化从“多生少死”转向“少生少死”的原因是,经济顺利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为了“防老、养老”而多生孩子的必要性下降;妇女的高学历化与参加工作的妇女的增加,又使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上升;教育费负担与住宅条件等因素也促使“少而精”的生育观日益普及。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多生少死”时代相比,“少生少死”时代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比如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强的水平。
但是,战后的人口低增长有两个例外时期,第一个例外时期是1945—1950年,由于战争而推迟的结婚、生育集中到战后的最初几年,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婴儿热”,人口增长率攀升到2.9%,在这次婴儿热期间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团块世代”。
第二个例外时期是在1971—1974年,由于“团块世代”进入结婚、生育期,引起了第二次“婴儿热”,人口增长率又一次出现短暂的上升。
但是,70年代过后,1980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0.78%,1994年进一步下降到0.23%,日本进入了“少子化”(少生子女)时代。
3、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特别是对于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变动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可预测性较强的重要依据。
3.1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在日本一般将人的一生划分为3个年龄段:15—64岁称为“生产年龄”(或“就业年龄”);①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称为“从属年龄”(因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在生活上需依靠生产年龄人口,故称为“从属年龄”),其中14岁以下又称为“少龄”,65岁以上又称为“老龄”。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最主要参数是上述3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例如,在1990年日本的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0%。
而在1920年,这3个比例分别是36.5%、58.3%和5.3%。
通过比较1990年与1920年的数字,可以看出这70年来日本人口结构的最显著变化是:少龄人口的比例从36.5%降至18.2%,下降了一半;老龄人口的比例从5.3%上升到12.0%,提高了一倍还多。
如果不以总人口、而以生产年龄人口作分母,则可得出3个指数:“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即从属年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少龄人口指数”,即少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老龄人口指数”,即老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
其中,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反映了生产年龄人口所承受的人口负担。
在 1990年,日本的从属年龄人口指数为 43.5%,少龄人口指数为26.2%,老龄人口指数为17.3%。
而在1920年,这3个指数分别为71.6%、62.6%、9.7%。
这说明当今日本的老龄人口的比例虽然比过去有明显上升(上升了7.6个百分点),但生产年龄人口的负担却比过去减轻了(从属年龄人口指数下降了28.1个百分点),其原因是少龄人口的比例下降的幅度很大(下降了36.4个百分点)。
当然,实际的“从属年龄”在不同的时代会有所区别。
在大学升学率上升到40%的今天,将15岁规定为从属年龄的上限未免过低,多数人到了17—18岁仍可说是实际的从属年龄人口,因此,生产年龄人口负担减轻的程度不像以上的统计数字所反映的那样大。
从1995年开始,日本的生产年龄人口开始下降,其下降速度到2020年以后还会进一步加速,而老龄人口将明显上升。
预计到2025年,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将升高到67.5%,其中少龄人口指数为24.3%,老龄人口指数为43.2%。
由于少龄人口指数与1990年差不多(仅减少约2个百分点),而老龄人口指数却比1990年增加多达26个百分点,致使从属年龄人口指数比1990年增加2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战后以来生产年龄人口的负担虽然在过去几十年趋于减轻(主要因为少龄人口比例的减少),但今后将转为趋于加重(主要因为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而处在这个转折点的1990年前后,则成为日本生产年龄人口最轻松的时候。
3.2高龄化与少子化从战前到1955年,日本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保持在5%左右,其后这个比例不断上升,1960年为6%,1970年超过7%,1995年达到15%。
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于1992年9月发表的《将来人口推测》,从90年代至下个世纪20年代,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迅速上升,到 2025年预计达到 25%,到 2040—2050年上升到最高点的28%之后,将稍有下降,然后稳定在25%。
这意味着21世纪的日本将是一个每 4人中有 1名 65岁以上老人的社会,日本能否迅速而顺利地适应高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将成为21世纪日本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按照日本的“高龄化社会”定义,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算进入高龄化社会。
①这意味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已进入高龄化社会,今后面临的问题恐怕就是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的问题了。
人口高龄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遍趋势。
但是,日本人口高龄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速度之快。
比如,老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西欧各国用了50至100年的时间,而日本只用了25年时间(1970—1994年)。
日本老龄人口比例迅速增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模式的两次转换。
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一次转换就是从“多产少死”向“少产少死”的转换,这个转换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多产”到“少产”的质变,其二是“少死”程度的提高(量变)。
其中,从“多产”变为“少产”导致了孩子一代相对于父母一代人数的减少,进而导致总人口的平均年龄的上升:“少死”程度的提高则导致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即“长寿化”。
在1970年以前促进长寿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满1岁和4岁以下幼儿死亡率的下降,1970年以后促进长寿化的主要因素是65岁以上老人死亡率的下降。
作为长寿化的指标,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从1947年的50.1岁(男)和54.0岁(女)延长到1995年的76.4岁(男)和82.8岁(女)。
表1-1表示平均寿命的国际比较。
表1—1 平均寿命的国际比较注:表中数字的时间是,日本(1989年)、冰岛(1988—1989年)、澳门(1988年)、香港(1989年)、瑞典(1988年)、塞浦路斯(1985—1990年)、瑞士(1987—1989年)、法国(1988年)、荷兰(1988—1989年)、英国(1986—1989年)、西德(1985—1987年)、美国(1988年)、加拿大(1985—1987年)资料:UN Demographic Yearbook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二次转换就是所谓“少子化”倾向。
导致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在于晚婚与少生,①日本女性的初婚年龄从1950年的23.0岁上升到1995年的26.3岁,其初婚年龄之高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瑞典的26.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有配偶率”(15—49岁育龄妇女中已结婚者的比例)的下降,另一方面引起“有配偶出生率”(专指已婚妇女的出生率)的下降。
因为女性生育的终点年龄是不变的,晚婚化导致女性生育期的缩短,也导致女性在最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期(25—29岁)的有配偶率下降(从1970年的82%下降到1990年的60%),加上人们的生育观从“多生贵子”转向“少生贵子”,致使已婚女性的出生率明显下降(在战后第一次“婴儿热”时期一对夫妇平均生4—5个孩子,其后,逐渐稳定在一对夫妇平均生两个孩子)。
日本的出生率(对所有女性一生而言的出生率,即一位女性一辈子平均生几个孩子)在1947年为4.5人,1960年减至2.2人,1995年进一步减至1.42人。
与之对照,1995年美国的出生率为2.019。
这说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的又一特征是高龄化与少子化同时进行而美国虽然也面临高龄化问题,但少子化问题尚不明显。
从5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中,“有配偶出生率”的下降是更主要的原因,而在70—80年代,“有配偶率”的下降成为导致出生率下降的更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