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完井工程及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5
钻完井工程技术
1、取心技术措施:取心工具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认真检查,钻头水眼畅通,齿刃完好,工具内筒运转灵活,岩心爪无变形,弹性好,工具螺纹完好,不合格工具严禁下入井内。
2、取心操作要求:取心过程中严格执行取心操作要求,下钻操作平稳,杜绝猛刹、猛放,控制下放速度,严防顿钻,钻头距井底一个单根深度时,开泵循环清洁井底。
3、钻井技术措施:配套升级钻井泵、循环系统、高频固控设备,实现强化参数钻井;推广应用大扭矩螺杆钻具、射流冲击器、机械式旋冲工具、低压耗水力振荡器等提速工具;试验控压循环排气技术,解决钻遇高压裂缝性气层时循环排气时间过长的问题;攻关超长水平段快速钻井技术、“一趟钻”钻井提速技术,储备立体井网分支井安全成井技术;攻关油基钻井液堵漏技术,提高堵漏时效和成功率,储备合成基超润滑钻井液技术。
《现代完井工程》学号:2007010038 姓名:方世跃学院:能源学院导师:王洪辉攻读学位:博士年级:2007级完井工程(Well Completion),过去都认为是钻井工程的最后一套工序,在1997年我国首次向世界石油工业提出完井工程的新概念,其中包括完井工程的定义、内容、工程系统以及完井工程与钻井工程及采油工程的关系,真正建立起现代完井工程系统。
所谓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1]。
完井工程的工程目的主要为:1、尽可能减少对储集层的伤害,保护储量,使油气层自然产能能更好发挥2、提供必要条件调节生产压差,从而提高单井产量3、有利于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4、为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技术措施提供必要的条件5、有利于保护套管、油管,减少井下作业工作量,延长油气井寿命6、近期与远期结合,尽可能做到最低的投资和最少的操作费用,有利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完井工程系统内容主要有:岩心分析及敏感性评价、钻井液选择、完井方式与方法、油管及生产套管尺寸的选定、生产套管设计依据、注水泥设计依据、固井质量评价、射孔及完井液选择、完井的试井评价、完井生产管柱、投产措施等。
限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论述水平井完井的部分关键技术问题。
一、钻井液近两年来,国外泥浆技术发展较快。
有些研究有新的突破,还研制出一些新型泥浆。
解决了一些过去难以解决的钻井问题,降低了钻井成本,提高了钻井效率。
分3个方面介绍一下近两年来泥浆技术的新进展。
1、水平井泥浆技术发展较快[2](1)生物聚合物泥浆近年来水平井已成为全世界石油工业界公认的一次革命。
水平井的钻井数量猛增。
随着水平井的发展,也遇到了与泥浆有关的问题。
例如,用普通钻井液打水平井时会发生井眼清洁不充分,润滑性差和地层损害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Kelco油田集团研制成功了一种天然聚合物泥浆。
现代完井基础第一章完井工程基础完井工程是从钻开油层到固井、完井,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工程基础是指与完井有关的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以及采油工程技术。
其中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部分包括油藏类型、油藏渗流特征、油藏岩性和油藏流体性质。
这是选择完井方式和防止油层损害的理论依据。
采油工程技术部分是指不同类别的井,如油井、气井、注水井、注气井、注汽井、水平井,不同的开采方式,如多层系同井合采、分层开采、自喷转人工举升开采,油田开发过程所需进行的不同技术措施,如压裂、酸化、防砂、堵水等对选择完井方式,选择套管尺寸和强度,固井水泥返高及耐高温要求诸方面的特殊要求。
第一节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依据一、油气藏类型1、油气层储渗特征按照油气储集空间和流体流动主要通道的不同,可将油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孔隙型油藏这类油藏以粒间孔隙为油藏空间和渗流通道,故也称为孔隙性渗流。
砂岩储油层、砾岩储油层、生物碎屑岩储油层均属于此类。
(2)裂缝型油藏这类油藏的裂缝既是主要的储油空间又是渗流通道,称为裂缝性渗流。
可能不存在原生孔隙或有孔隙而不连通、不渗透。
碳酸盐岩储油层、泥页岩储油层都可能形成这类油藏。
(3) 裂缝孔隙型油藏这类油藏以粒间孔隙为主要储油空间,以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称为双重介质渗流,其裂缝往往延伸较远而孔隙渗透率却很低.我国任丘的碳酸盐岩油田,美国的斯普拉柏雷油田均属此类油藏。
(4)孔隙裂缝型油藏这类油藏的粒间孔隙和裂缝都是储油空间,又都是渗流通道,亦称为双重介质渗流,其裂缝发育而延伸不远,油层孔隙度较低。
(5)洞隙型油藏这类油藏的溶洞、孔洞、孔隙和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渗流通道。
储油层均属可溶性盐类沉积层,基本上没有原生孔隙,只有后生孔隙。
2、油藏几何形态油藏按几何形态可分为块状、层状、透镜体和小断块四类。
(1)块状油藏这类油藏的油层有效厚度大(大于是10m),有气顶、底水,油藏具有统一的水动力系统和良好的连通性,底水具有一定的补给能力。
第一章完井工程基础完井工程是从钻开油层到固井、完井,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工程基础是指与完井有关的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以及采油工程技术。
其中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部分包括油藏类型、油藏渗流特征、油藏岩性和油藏流体性质。
这是选择完井方式和防止油层损害的理论依据。
采油工程技术部分是指不同类别的井,如油井、气井、注水井、注气井、注汽井、水平井,不同的开采方式,如多层系同井合采、分层开采、自喷转人工举升开采,油田开发过程所需进行的不同技术措施,如压裂、酸化、防砂、堵水等对选择完井方式,选择套管尺寸和强度,固井水泥返高及耐高温要求诸方面的特殊要求。
第一节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依据一、油气藏类型1、油气层储渗特征按照油气储集空间和流体流动主要通道的不同,可将油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孔隙型油藏这类油藏以粒间孔隙为油藏空间和渗流通道,故也称为孔隙性渗流。
砂岩储油层、砾岩储油层、生物碎屑岩储油层均属于此类。
(2)裂缝型油藏这类油藏的裂缝既是主要的储油空间又是渗流通道,称为裂缝性渗流。
可能不存在原生孔隙或有孔隙而不连通、不渗透。
碳酸盐岩储油层、泥页岩储油层都可能形成这类油藏。
(3) 裂缝孔隙型油藏这类油藏以粒间孔隙为主要储油空间,以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称为双重介质渗流,其裂缝往往延伸较远而孔隙渗透率却很低.我国任丘的碳酸盐岩油田,美国的斯普拉柏雷油田均属此类油藏。
(4)孔隙裂缝型油藏这类油藏的粒间孔隙和裂缝都是储油空间,又都是渗流通道,亦称为双重介质渗流,其裂缝发育而延伸不远,油层孔隙度较低。
(5)洞隙型油藏这类油藏的溶洞、孔洞、孔隙和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渗流通道。
储油层均属可溶性盐类沉积层,基本上没有原生孔隙,只有后生孔隙。
2、油藏几何形态油藏按几何形态可分为块状、层状、透镜体和小断块四类。
(1)块状油藏这类油藏的油层有效厚度大(大于是10m),有气顶、底水,油藏具有统一的水动力系统和良好的连通性,底水具有一定的补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