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学海大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二十四)历史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16
2020届全国学海大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二十四)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个选择题,每题4分,全为单项选择题,共140分。
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C正确;A项与孔子无关;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D错误。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广东卷)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新石器后期的澧阳平原城头山遗址Ⅲ、IV期城墙的规模和用工量,需要劳动力约为47万人次。
夯土城墙、城垣大型中心建筑是复杂工程,既需要较为成熟的行政机构来组织大批人员,也需要有剩余粮食以供这些人员消费。
这表明当时中华文明()A.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C.铸就了一体化的格局D.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
根据材料“城墙的规模和用工量,需要劳动力约为47万人次”“夯土城墙、城垣大型中心建筑是复杂的工程”以及“需要较为成熟的行政组织来组织大批人员,也需要有剩余粮食以供这些人员消费”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都城以及较大规模的公共动员能力,是国家初始形态具备的表现,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秦朝在兴建公共工程时,工程效能非常高,如秦直道施工大体两年完成。
汉惠帝时期,长安城的修建“四年就半,五年六年成就”,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罢”,在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
这一差异体现了秦汉()A.行政效能的高低B.经济实力的差距C.集权程度的不同D.施政理念的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海南卷)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河西走廊四坝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数量不少的较大型石磨盘、石磨棒、石刀、石斧、石镰、石锄等,而且还发现了储藏有粟粒的大型陶罐和经过人为驯化的炭化小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随葬。
这反映出当时()A.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存在明显的贫富和等级差别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D.当地已有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河西走廊四坝文化遗址出土藏有粟粒的陶罐和人为驯化的炭化小麦、大麦,并且由家畜随葬,这说明该遗址已有农耕畜牧,即当地已有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D项;材料并无粮食内容的对比,无法得出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无随葬品存在差异的信息,无法得出存在明显的贫富和等级差别的结论,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排除C项。
2.表1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表1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答案】A【解析】据材料“请徒行罚”“不救火者,以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等可知,《韩非子》“鲁人救火”中记载孔子主张不救火者,与投降败逃同罪,追野兽的,与擅入禁地同罪,结果命令下达后还未传遍,火已经扑灭,说明这种处理方式效果非常好,这说明韩非子以法家的理念(惩罚)来塑造孔子形象,故选A项;孔子主张德治,并没有德法并重的主张,材料中“鲁人救火”的记载是经过法家思想加工的,排除B项;材料中“尽赏之……则国不足……,请徒行罚”,说明法家坚持“惩罚”的思想,并没有体现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并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材料中的两则不同史料一条客观陈述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另一条是法家基于自身立场重新打造孔子形象,借以表达法家赏罚分明的主张,排除D项。
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高考押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
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
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25.《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技术的文献。
据该书记载,“金有六齐(齐:配方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材料反映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 产品多用于军事争斗B. 地方特色非常鲜明C. 重视青铜工具的制造D. 制造工艺十分精美26.杜甫在唐代社会地位不高,但在宋代文人中备受尊崇,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
王安石《杜甫画像》中曰:“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 宋代文人对唐诗艺术执着追求 B. 文学艺术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C. 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受到抑制D. 杜甫品质才学契合了理学精神2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到:“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中国A. 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深远B. 儒家对君主专制反思达到新高度C 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受到根本动摇 D. 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时代呼声2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使臣处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于是委派美国人蒲安臣出使欧美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
着反映了当时A. 传统华夷观影响外交行为B. 列强侵犯中国外交主权C. 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原则D. 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29.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2020届全国学海大联考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二十四)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 卷一、选择题1.西周人认为延绵宗嗣是后代的义务,以祖先崇拜代替商人尚鬼的信念。
这一变化表明西周A. 家国一体观念强化B. 神权与王权的分离C. 地缘政治格局打破D. 人定胜天思想形成【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商人“尚鬼”到周人重视祖先和延绵宗嗣,体现了西周时期受政治发展,特别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人们对家、国等现实问题的重视与家国一体观念的加强,A 项正确;西周时期神权并未与王权分离,B 项错误;西周时期古代地缘政治得到发展,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信心,D 项错误。
2.秦朝时囚徒程遂整理和再造的隶书,得到政府的肯定。
这是出于当时A. 王朝初建文化宽松B. 文字统一的需要C. 国家事务日益繁杂D. 书写材料的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文字是小篆,但是小篆书写较为复杂,不利于文字传播效率的提高,因此民间通行更便捷的隶书,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排除A项;书写材料的革命是西汉早期发现的造纸术,排除D项。
2020年高考预测押题密卷(全国I卷)I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24.《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股人曾有人记载商汤灭夏的“典”“册”。
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 )A.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B.这应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C.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D.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5.汉初私营商业中,出现了典型性的大商人,他们虽“无秩禄之奉,爵邑之人”,却富比王侯。
“拟于人君",被称为“素封”。
“素封”的出现( )A.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B.标志着汉代放弃抑商政策C.是私营工商业发展标志D.威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6.“南宋都城开封和唐朝都城长安-样,人口众多。
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开封的特色源于( )A.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推动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得益于坊市制度的改革D.市民扩大和夜市兴盛27.一位很投人的明朝遗民黄宗羲重新考虑了政治秩序的许多基本原则,得出结论说,“有些问题是小的,像对宦官监督不够等,但更多的都是大问题,像皇帝的权力太大。
”这体现出黄宗羲( )A.带有着反清复明思想B.反对颠覆传统的制度C.致力于抨击君主专制D.对传统制度有褒有贬28.近代以来倡导“师夷长技”思想的不仅有林则徐、魏源,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
以下关于二者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侧重于启蒙人们抵御外辱,后者致力于带领国人建设海防B.前者是在战争环境下被迫反应,后者则是战争之后的主动思考C.前者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后者的首要任务是镇压农民起义D.前者的方案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后者方案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功29.下表是某史学著作用来说明中国地方社会在引进机器制造业(以棉纱为例)后导致的社会错位,以下能够说明这一错位的选项是( )A.数以万计的农村家庭家庭手工业因此而破产B.低价出口原料的态势因此受到一定的遏制C.轻工业发展较快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D.迅速掀起了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社会浪潮30.1937年,日本再度制造借口,扩大占领区,于是蒋介石决定开战。
2020届全国四省名校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二十四)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答题卡里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 嫡长子继承制B. 分封制C. 三公九卿制D. 宗法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10历史押题卷10(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ー、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统治者从殷周鼎革(改朝换代)中体验到“天命靡常”的历史哲理,进而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言论旨在A.消除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B.维护贵族集团内部的和谐C.强调周代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D.巩固仁政思想的主导地位2.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
“晚年开释卷”;陶弘景一手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却在晚年宣称,自己是胜力菩萨下凡。
这反映出当时A.文化信仰的多元化B.儒学受到严重冲击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D.政府注重道德教化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4.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四监司A.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B.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C.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D.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5.洪武三年,明太祖命士人戴四方平定巾;洪熙年间,明仁宗令士人着青衣;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但屡遭政府禁止。
这反映出明代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士大夫阶层的逐步衰落D.服饰生产受到官府垄断6.“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十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
2020届全国学海大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二十四)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个选择题,每题4分,全为单项选择题,共140分。
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C正确;A项与孔子无关;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D错误。
2.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
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
这说明了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等信息可知,周天子既按上天的意志主宰天下,即“君权神授”;而材料中“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等信息可知,周王室衰微后,诸侯争霸,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在诸侯中已经没有了“君权神授”;“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等信息可知,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而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因此D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与周天子的“天命”观念的不同,A理解片面;据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与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与周天子相比的变化,是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C说法错误。
【点睛】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3.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反映了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故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区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并未涉及为封建统治辩护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内容将人性的正当需求作为“天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故C错误;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区别不正当的“人欲”,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分天理与人欲的不同点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结论。
4.明代中后期,来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多。
除了由耶稣会士传入的天主教以及西方科学知识以外,白银、玉米、火器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外来物质。
自鸣钟、眼镜、望远镜之类也已经出现在晚明时代社会生活中。
这些现象反映了A. 明代中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征B. 中国对外接触的内驱动力增强C. 民间对外合法往来空间的扩大D. 文化优越这一传统心态的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来自海外的事物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多”“白银、玉米、火器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难以或缺的外来物质。
此外,自鸣钟、眼镜、望远镜之类也已经出现在晚明时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可知,题干是明朝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外来事物逐渐内化成为社会体系要素,没有理由完全拒绝外来事物,可见明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征,故选A;明代时期,我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接触的内驱动力不足,排除B;明代我国实行海禁政策,民间对外合法往来空间收缩,排除C;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心态主要还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排除D。
5.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 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 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C. 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 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
这一转变适应了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B项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C项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6.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
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
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
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7.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
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
当时思想界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A. 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B. 提振民族精神以抵抗日本侵略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抨击国民党政府专制与独裁【答案】B【解析】由“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可知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是要提振民族精神以抵抗日本侵略,故选B;材料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A;材料无关马克思主义,排除D;CD余材料无关,排除。
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
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
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A. 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B. 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C. 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D. 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可知,中国旨在维护领空权,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故C正确;由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可知中国摒弃意识形态的对抗,中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主权意识而非发挥中国的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9.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
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
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
这一事件表明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B. 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C. 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D.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可知,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故选择B选项;材料只是提出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问题,并不能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排除A选项;保守派并不是权力监督的主体,故排除C选项;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主要局限性是行使公民权的只有少数自由人,重要官职没有掌握在普通公民手中,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