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刻板印象的表征
2.4.1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是通过对群体特质的抽象 和概括而形成的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群体的/ 中心趋向0或是群体成员的一般水准, 它实际上是 一个最能代表本群体而较少代表外群体的范例, 是抽象的特征集合。这种抽象是随着知觉者对群 体信息的获得而发展起来的,群体信息可能来自个 人的亲身经历, 也可能来自家庭、 朋友和媒体。 原型虽然可能是从包括特定群体范例的情境中抽 象出来的, 但是它一旦形成后,在记忆中就会与具 体的范例分开储存。
加德纳等人推出了一种比较数量化的测量 方法,该方法要求被试在一系列的两极特 质表上评定某个团体,然后用T检验,找出 量表中性点有可信差异的特质。这些特质 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与中性点的差异表 示刻板印象的强度。该方法简称为两极特 质测量法。
布里格姆也提出过一种测量方法。他要求被试判 断组内概率,意即某团体有百分之多少人拥有某 种特质属性。如果以百分之五十为中性点,等于 或低于中性点,都表示有刻板印象,这一方法显 然不同于检核法,两者所测的结果有时有出入。 例如,用检核法挑出的“最典型”特质,很多情 况下只为不到一半的团体成员所拥有。两极特质 量表中的中性点,组内概率的50%,只是假定的 中性点,它们并不是反应全体人在该特质属性上 的分布的中性点。由此可见,两极特质评定法与 组内概率测量法,并不能保证所测量的就是刻板 印象。
其次是认同,即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认同有两 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确定自己的身份,即“我们是 谁”或“ 我是谁”,知道自己是某一群体中的成 员; 另一层含义是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相 同的, 或者其他人是相同的, 都具有相同的、 固 定的印象和行为。再次是社会比较,人的意见和能 力会通过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现出来,并通过与他人 的比较来判定。此理论假定人有一种评价自己群 体身份的动机, 希望从群体身份中获得一种自尊。 受到这种自尊需要的驱使相信自己所属的群体比 其他群体要好,使得人们将这一积极的品质归于自 己以及自己所属的群体, 外群体往往被评价的较 为消极,从而极易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