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41.93 KB
- 文档页数:19
先秦法家中主张“法、信、权”相结合的思想家是DA.申不害B.慎到C.韩非D.商鞅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BA.德治思想B.礼治思想C.法治思想D.自然法思想"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AA.《墨子·兼爱中》B.《荀子·富国》C.《孟子·尽心上》D.《商君书·定分》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A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B."皆有法式"C."一同天下之义"D."不务德而务法""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CA.黄宗羲B.康有为C.梁启超D.谭嗣同关于先秦法家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我国先秦的法家学派是类似于古代西方的那种法学家集团B.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齐国法家等;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C.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重术,申不害重法,商鞅重势D.法家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论法的理论基础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CA.仲长统B.刘颂C.白居易D.朱熹中国法律史中的比附类推原则,源于荀子的哪一种理论DA.“徒法不足以自行”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C.“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D.“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BA.魏征B.韩愈C.柳宗元D.白居易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B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唐甄孟轲认为君主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实行仁政的关键,为此他提出CA.“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B.“有治人,无治法”C.“惟仁者宜在高位”D.“君尊则国安,君卑则国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AA.魏征B.房玄龄C.长孙无忌D.刘文静提出“以德配天”理论的思想家是AA.周公B.管仲C.邓析D.孔子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CA.黄宗羲B.王夫之C.龚自珍D.魏源.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CA.青册文书B.大札撒C.《便宜一十八事》D.《陈时务十策》苟况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明确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法学概念BCDA.法条B.法义 C.法数 D.类先秦慎到是ACDA.前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 B.后期法家中的重要理论家C.道家中分化出来的法家 D.“势治”派的理论家墨家“兼爱”的特点有ABCDA.“兼爱”是普遍的爱 B.“兼爱”是平等的爱C.“兼爱”是先人后己,有己有人 D.“兼爱”以“交相利”为基础下列哪些人物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的成分ABCDA.慎到 B.申不害 C.陆贾 D.墨子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是ABCDA.德B.礼 C.政 D.刑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著作是CDA.杜预《律表》 B.张斐《律本》 C.张斐《律表》 D.杜预《律本》张之洞提出的“法律本实与经术相表里”的含义是ABCDA.“经术”指纲常名教,是法律的经义所在 B.法律是“表”,即形式C.经术是“里”,即内容 D.法律的作用强制老百姓服从封建统治秩序宋明时期改革家中,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有ABA.王安石 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睿在中同历史上,两次大的礼法之争发生在BDA.西周 B.春秋战国 C.汉朝中期 D.清末下列内容,哪些属于魏源的主张ABCDA.人君治天下,法也;害天下,亦法也 B.师夷长技以制夷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法家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有ABCDA.法自君出 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C.“三纲”是立法之本 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内容有ABA.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极分立” B.变法以图存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民族工业名词解释国之四维:春秋时期齐国革新家管仲提出的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即礼、义、廉、耻。
复习资料《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平等 )2、“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梁启超 )3、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大同书 )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5、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6、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龚自珍)8、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9、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邓析)10、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11、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孟子 )13、“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墨子.兼爱中》 )1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老子 )14、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治不听君,民不从官”)15、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白居易)16、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韩愈 )1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 )18、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唐)19、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其本则合,其用则异)20、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北宋)21、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唐高祖)22、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顾炎武)23、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张居正)24、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明刑弼教)25、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26、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张之洞)27、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一秉于礼)2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儒家思想 )29、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30、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杜预)31、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董仲舒 )32、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无为 )3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程朱理学 )34、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范仲淹 )36、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王安石 )37、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完颜雍 )37、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便宜一十八事》 )38、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丘濬 )39、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王夫之 )40、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章太炎 )4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夏朝 )4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宗教祭奠仪式 )4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礼记》 )45、《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是( 齐国法家 )45、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荀子 )46、“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反映了孔子主张( 社会和谐)47、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兼爱 )48、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庄子)49、《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道 )50、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 商鞅 )51、商鞅反对复古倒退,主张( 不法古,不修今 )53、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还利用了( 五德终始说 )53、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 《春秋繁露》)54、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律本》)5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文治 )56、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 《武德律》 )57、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 柳宗元 )58、提出“性善情恶”说的宋代思想家是(李翱)59、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 德 )、60、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黄宗羲 )61、提出“趋时更新”法律时变观的著名思想家是( 王夫之 )62、“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 变法改革 )63、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天朝田亩制度》)6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65、“一秉于礼”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曾国藩) 66、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著作是(《孔子改制考》 )67、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 君主立宪)68、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冈田朝太郎)6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明确提出于(《民报》)70、“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释者是( 章太炎)7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夏禹)7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7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民治)7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7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叔向)7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罪人不孥)7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荀子)7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法家)7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道家)80、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公开性)8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慎到)8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8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汉文帝)8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新书》)8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贾谊)8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君为臣纲)8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董仲舒)8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鲍敬言)8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孝文帝)9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韩愈)9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范仲淹)9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张居正)9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9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夷氛纪闻》)9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天朝田亩制度》)9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曾国潘)9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立法机构)9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梁启超)9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援引比附)10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E.强调“主权在民”6、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A.法条•B.法义•C.法数•D.类•E.式7、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E.唐甄9、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C.设议院开国会•D.制定宪法•E.实行三权分立10、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D.纠察权•E.教育权11、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 )• A.叔向•B.子产• C.孔子•D.赵鞅•E.邓析12、下列能够反映墨家“天志”思想的说法是( )• A.顺天之意,得天之赏• B.反天之意,得天之罚•C.天子有善,天能赏之 •D.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E.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13、朱熹“严刑”主张的具体内容有( )•A.恢复肉刑 •B.限制赎刑 •C.推行社仓 •D.以口数占田 •E.严惩奸凶14、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A.《原道觉世训》 •B.《原道救世歌》 •C.《原道醒世训》 •D.《劝世良言》•E.《太平天国起义记》15、下列对《大清现行刑律》特点描述正确的有()•A.采用罪刑法定主义 •B.删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 •C.取消了六律总目• D.采用缓刑制度 •E.分总则、分则两编16、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A.子张 •B.子思 •C.孟子 •D.荀子 •E.漆雕氏17、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 A.王充•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18、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A.王安石 •B.范仲淹 •C.张居正 • D.丘濬 •E.朱熹19、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 A.“严刑以致又安”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 D.“一秉于礼” • 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20、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 • A.故杀子孙• B.妻殴夫• C.存留养亲• D.无夫奸• E.子孙违犯教令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 1、以德配天——(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廉洁,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材料一、选择题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先秦法学理论在秦的实践者和秦始皇的主要辅佐者是〔C、李斯〕2、汉初的治国指导思想是〔D、黄老无为〕3、将法、术、势统一起来,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是〔C、韩非〕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D、《老子》〕5、按宗法等级制度,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的是〔C、嫡长子继承制〕6、唐太宗求谏、纳谏,在当时统治集团中犯颜自谏最为突出者〔C、魏征〕7、理学产生于〔B、宋朝〕8、孔子反对赵鞅“铸刑鼎〞是反对〔C、反对公布成文法〕9、1905年,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同盟会〕 10、“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进派中,变为保皇派的是〔A、梁启超〕二、填空题1、礼治的根本原那么是亲亲和尊尊2、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将他所制定的新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墨子思想的核心那么是兼爱4、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全国统一,为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5、公元210年曹操第一次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
6、在礼与法的关系方面,韩愈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主张礼法兼用和礼德为先。
7、邱浚继承与发挥我国传统的“明德慎刑〞思想,主张慎刑恤狱。
三、判断题1、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之提出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2、汉初统治者崇尚无为,因而采取了放任自流、消极退守的治国方针。
〔×〕3、立法定制、宽刑慎杀是唐太宗文治主张的重要内容。
〔√〕4、《日知录》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
〔×〕5、梁启超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坚持法治的观点。
〔×〕四、名词解释1、刑不上大夫:刑罚主要是用来对待奴隶和平民百姓的。
2、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五常:仁、义、礼、智、信4、春秋决狱:将儒家经典作为断案的依据5、五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简答题1、简述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张“唯国以礼〞,把周礼作为治国的依据,主要目的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具体内容反对统治者聚敛无度,反对兼并战争,提倡愚民政策3、简述韩愈的“人性三品〞学说上品的性始终是善,中品的性可上可下,下品的性始终是恶4、简述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学说政权是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法权是指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当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该由有能力的人来组成政府管理国家事务。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2010年6月11日整理)第一章1、“天命”“天罚”思想。
P42、“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意味着神权的动摇。
P7第二章1、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
P10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
它严格维护着奴隶主贵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及其内部上下等级之间的秩序。
P112、礼治的基本特点。
P113、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P12。
4、“慎罚”的主要内容。
P13第四章1、儒家学派及其法律思想。
P392、孔子的“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P423、孟子的“仁政”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P504、荀子的“隆礼重法”论。
P57第五章1、墨家的“兼受”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P66第六章1、道家学派及其法律思想。
P742、“道法自然”;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P74-86第七章1、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
(重点)P106第八章1、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及产生原因。
P1182、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P128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P1504、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重点)P156第十章1、魏晋玄学的法哲学思想。
P1982、《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P234第十一章1、韩愈的“道流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P2412、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和含义。
P269第十二章1、范仲淹“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
P2862、王安石“大明法度,重建贤才”的法律思想。
(代表人物;对应的代表思想。
)P293第十四章1、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
P3232、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封建法律思想。
P322第十五章1、魏源的“因势变法”“师夷长技以自强”理论。
P3562、龚自珍的“更法改图”思想。
P3473、《海国图志》的影响。
P356第十六章1、洪仁及其《资政新篇》的法律思想(其包含的主要内容。
)P371第十七章1、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P381第十八章1、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论。
填空题1、春秋时期的变革,从法律制度上将是由礼制到法制的变革;从法律思想上讲是由礼治到法治的变革。
2、管仲认为制定法令必须与民心相结合,即令顺民心。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是管仲的法律主张。
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首次铸刑书,开创我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5、春秋时期,郑国子削弱了礼治思想的天命神权思想色彩及其习俗性,使传统的礼治逐渐趋于自然化社会化。
6、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在到晋国贵族叔向的反对。
7、"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是邓析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8、春秋时期,______人邓析私制"竹刑",后来为驷瑞所杀。
1、殷商是奴隶主神权法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2、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族权相结合的方法,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3、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殷商的灭亡迫使统治者寻找新的思想武器,为此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说。
4、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1.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为:形成千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2.宗法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4.春秋时期,私自制作“竹刑”的人是邓析。
选择题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B )。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BC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D )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ABCD )。
YAL制作序号朝代学派重论代表人物法律思想言论夏商神权法思想神权法特征:a、神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的统治权来源于神;b、统治者所宣布的法律法令是神的意志的体现;c、司法审判通常由神明裁判产生原因:自然压迫、社会压迫、政治统治周神权法思想动摇一、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勤政、惠民、裕民、任贤)“明德”:指统治者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
(1)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
(2)要重视人民的力量,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宽以待民,使民富裕。
慎罚的主要内容:1;提倡刑当其罪2;区分故意和过失、一贯和偶然犯罪3;提倡慎重断案4;对狱讼之事不可乱加干涉5;重视教化二、礼治——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春秋时期革新家管仲一、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二、作内政而寄军令(四民分居定业、三国五鄙)三、令顺民心,与民分货(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lin)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革新家子产一、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二、改革内政,创立新制三、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四、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五、意义:·首先,子产铸刑书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礼合法”,它标志着罪行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作用,这是成文法的一项重要作用。
革新家邓析一、对“先王之礼“的否定和批判二、辩析法律概念,私自制定”竹刑“事断于法春秋末期(儒家)儒家总体思想一、仁学与仁政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二、为国以礼的礼治论(以封建等级制)三、德主刑辅论(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提倡教化)四、论法与刑(德善不足以为政,德法不能以自行)五、为民制产,轻徭薄赋六、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儒家儒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仁者,爱人二、为国以礼的礼治论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能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礼乐兴,刑罚中4、礼之用,和为贵三、德治论与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四、宽刑慎杀、反对冤狱(宽刑慎杀、赦小过、反对冤狱、无诉思想)五、为政在人的人治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一、如何理解我国古代“刑”、“法”、“律”、“礼”字所反映的古代法律?1、传统中国是一个“礼治”而不是一个如西方那样以法律治理的社会。
在中国,西方社会由法律承担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整合社会的法律功能,是由一种叫做“礼”的东西来承担的。
2.皇朝时代的中国,整合性的“礼治”社会治理架构决定了行政、伦理与法律的混同合一,国家的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集中在朝廷和各级官府,统一于皇帝一人,刑、刑法和刑律既是政治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附庸,伦理原则、法律规则与行政命令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更不可能出现一个独立的法律职业,以及置迥然有别于道德伦理和政策论证之外的一种特殊的法律推理模式。
3.古代中国并不存在也没有产生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独立于政治、道德和宗教的法律、法律体系或法律制度,传统中国的“法”,与西方的或现代的法律是两种性质和内涵都截然不同的东西。
二、如何评价我国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一、强烈的民主性和批评性。
二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片面性。
+产生于明未清初的启蒙思想,是一种中国式的启蒙思想,其中的民主、平等的法制观点,彻底动摇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根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由于有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片面性,但还是影响了同时代真至二百年之后的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法律思想史思考与练习复习及考试参考答案注:答案仅供学习参考,其科学客观性有待权威论证三、xx早期法律观念之源为何?:"祀与xx”即祭祀与战争。
四、中国古代“刑”、“法”、“律”、“礼”字所反映的古代法律观是什么?有何特征?法律即刑罚,兵刑不分,礼法不分,权即法等。
+直观性与单一性,功利广义与义务本位。
五、简述“xx”思想在三代时期的发展过程周初,提出“德”,“敬德”、“恭德”、“政德”、“雍德”;西周中期“德”思想大力提倡,提出“秉德”、“懿德”、“秉明德”、“孔德”、“安德”、“胡德”、“烈德”、“介德”;西周晚期提出“秉元明德”、“元德”、“若德”、“首德、六、xx“xx罚”思想的主要内容?(1)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41 趋时更新: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法律时变观点。
他认为,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变化的。
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①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②王夫之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③王夫之揭⽰出“有定理⽽⽆定法”的规律,深刻讨论了改⾰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超时更新”的前景。
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法思想:①⽴法“必循天下之公”;②⽴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③⽴法应遵循尊君卑⾂、分权分治的原则。
42 龚⾃珍“更法改图”思想:①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②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③不拘⼀格降⼈才;④禁绝鸦⽚,宜⽤重典。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地主阶级改⾰派的代表魏源提出的。
即学习西⽅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胜之的⽬的。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是魏源的变法思想。
即变法愈彻底,对⽼百姓愈有利。
他列举历代关于赋税、选举、劳役、兵役等制度不断变⾰的事实,说明法令制度随着势的变化⽽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法则。
43 洪秀全“⼈⽆私财”的主张:他认为,产⽣⼴⼤农民群众悲惨的境遇的根源是“⼀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因此,他主张建⽴⼀个“天下⼀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
这种经济上的公有思想,突出表现在分配和消费上。
《天朝⽥亩制度》是这种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它以改⾰封建⼟地所有制为核⼼,提出了⼀套社会结构的设计,宣布废除⼀切⼟地私有制,剥夺地主的⼟地所有权,计⼝授⽥,财产公有,共同⽣产,彼此⽀援。
洪秀全的严刑峻法、轻罪重刑思想:①把刑罚的⽭头指向敌⼈和其他⼀切*分⼦;②太平天国法严密;③洪秀全的重刑思想在刑罚上表现为极端的残酷性;④洪秀全的法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命性,⼜具有浓厚的宗教⾊彩。
《天朝⽥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所颁布的纲领性⽂件,它也是太平天国的⼟地法。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
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治。
表现为用人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
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中,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
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
“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着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
它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司法主张,有“本其事”的一面,但因过于强调“原心论罪”,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弊端,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命题。
梁启超借用西方“三权分立”原则,创造了他自已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
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体”是不可分的。
国会、国务大臣、独立审判厅分别行使的三权,是“用”,“用”可分。
用君主的统治权来统一“三权”,这就是梁启超的“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嫡长继承制: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古代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为嫡长子。
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学校议政: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命题。
他认为,学校不仅仅应该是“养士”(即培养官吏)的场所,同时也应成为“治天下之具”,即反映民意,决定政策,监督行政的机关。
这可说是近代议会政治的雏形。
《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
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场封建网罗”的口号,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1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㈠神权法思想:是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
它以“天命”“天罚”观念为主要内容。
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㈡⑴夏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创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力图神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权力,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⑵殷商时代,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①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是商王的祖先;②商王豢养了一批神职人员;③占卜的形式固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④商王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
⑶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
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
⑷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①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②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
2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周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相传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这就是所谓周礼。
嫡长继承制: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
商朝末年开始确立,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3 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⑴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逾越。
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①这是周公时期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有所侧重。
②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复习资料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平等 )
2、“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梁启超 )
3、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大同书 )
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
5、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
6、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资政新篇 )
7、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龚自珍)
8、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
9、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邓析)
10、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
11、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孟子 )
13、“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
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墨子.
兼爱中》 )
1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老子 )
14、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15、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白居易)
16、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韩愈 )
1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 )
18、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唐)
19、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20、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北宋)
21、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
(唐高祖)
22、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顾炎武)23、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张居正)24、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明刑弼教)
25、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26、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张之洞)27、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一秉于礼)
2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儒家思想 )
29、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 30、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杜预) 31、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董仲舒 )
32、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无
为 )
3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程朱理
学 )
34、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范仲
淹 )
36、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
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 王安石 )
37、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
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完颜
雍 )
37、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便宜一十八事》 ) 38、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丘濬 )
39、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王夫之 )
40、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章太炎 )
4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夏朝 )
4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 宗教祭奠仪式 )
4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礼记》 )
45、《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
是( 齐国法家 )
45、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荀子 )
46、“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反
映了孔子主张( 社会和谐)
47、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兼爱 )
48、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庄子)
49、《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道 )
50、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 商鞅 )
51、商鞅反对复古倒退,主张( 不法古,不修今 )
53、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还
利用了( 五德终始说 ) 53、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 《春秋繁露》)
54、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律本》)
5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 文治 )
56、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 《武德律》 ) 57、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 柳宗元 ) 58、提出“性善情恶”说的宋代思想家是(李翱)
59、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 德 )、
60、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黄宗羲 ) 61、提出“趋时更新”法律时变观的著名思想家是( 王夫之 )
62、“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 变法改革 ) 63、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天朝田亩制度》)
6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
65、“一秉于礼”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曾国藩)
66、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著作是(《孔子改制考》 )
67、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 君主立宪)
68、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冈田朝太郎)
6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明确
提出于(《民报》)
70、“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
释者是( 章太炎)
7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
的历史人物是(夏禹)
7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7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民治)
7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
7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叔向)7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罪人不孥)
7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荀
子)
7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法家)
7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道家)
80、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公开性)
8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慎到)
8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
8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汉文帝)
8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新书》)
8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贾谊)
8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君为臣纲)
8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董仲舒)
8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 鲍敬言) 8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孝文帝 )
9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韩愈 )
9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范仲淹) 9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张居正 )
9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
礼乐起源于(
农 )
9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
作是( 《夷氛纪闻》 )
95
、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 《天朝田亩制度》)
96
、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曾国潘)
9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立法机构 )
9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
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 梁启超 )
9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
(援引比附)
10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
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 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
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
•
A.老子 •
B.鲍敬言 •
C.庄子 •
D.王弼 •
E.贾谊
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
• A.周公 • B.管仲 • C.孔子 •
D.孟子
•
E.荀子
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
A.无法
•
B.郡县不行
•
C.任法和任人背离
•
D.执法宽严不当
•
E.井田被废
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曾国藩
•
B.谭嗣同
•
C.章太炎
•
D.张之洞
•
E.沈家本
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
B.主张“直接民权”
•
C.恢复关税自主权
•
D.实行耕者有其田
•
E.强调“主权在民”
6、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
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
•
A.法条
•
B.法义
•
C.法数
•
D.类
•
E.式
7、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
•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
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 )
•
A.李贽
•
B.黄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