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自然观——近代后期科学技术成就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 格式:pptx
- 大小:7.66 MB
- 文档页数:75
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公共管理学院戴胜华副教授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三节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与自然观1.自然概念☐基本含义:1.客观世界;2.自然而然。
☐1.天然自然;2.人化自然;3.人工自然。
☐1.未知自然;2.天然自然;3.初知自然;4.初至自然;5.人化自然;6.人工自然.(黄楠森、赵光武)2.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自然观的演化史☐古代自然观☐中世纪的自然观(神学和宗教意义)☐近代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现代自然观(辩证法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一、古希腊自然观☐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特点☐四、欧洲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远古科学技术(原始社会)☐人类迄今生活的99%以上的岁月是在原始社会度过的。
☐原始人在生产实践中重要的技术发明:☐约一百万乃至二百万年前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约五十万年前学会用火-摩擦取火;☐约一万四千年前发明了弓箭;☐约九千年前出现饲养家畜和栽培谷物的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骨针缝衣、陶器烧制、房屋建造和木轮车、独木舟的相继发明,产生了最初的纺织、化工、建筑艺术和交通运输工具;☐原始社会末期发明了冶铜技术。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有了剩余产品,导致脑体分工,专门研究自然,文字和工具的发展为此提供了研究手段。
☐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之间,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古代民族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形成古代文明中心,创造了比过去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广泛使用,古代埃及建造的金字塔,是这一时期科技进步的突出成就。
古希腊科学高峰☐在奴隶社会,科学的高峰古希腊科学;☐公元前八世纪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希腊,涌现了一大批学者,他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埃及、巴比伦的古老文化,是人类的自然知识开始上升到科学的形态;☐他们创立的自然哲学和理论自然科学,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思想渊源。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自然观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古希腊自然哲学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并从总的方面来考察,逐步形成关于整个自然界和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的可贵见解。
古希腊人根据积累的经验和天才的猜测,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些具体“原初”物质,如金、木、水、火、土、气、原子等。
古代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征古代自然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性质,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但关于世界万物的总联系又是笼统的、模糊的、粗糙的认识,所以具有主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认识特点。
因此,“这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它在以后就必然屈服于另一种观点”。
2.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经典自然科学的诞生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以“日心说”把被教会推崇的“地心说”颠倒了一千多年的地关系颠倒了过来,给宗教神学以沉重的打击,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
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相继确立,波义耳气体定律、哈维血循环学说、林耐双名法、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开创性的成果都给近代科技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仅克服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而且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观察、实验和解剖、分析的基础之上,便当时的自然科学获得大踏步的进步。
经典自然科学的特点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毕竟还处在近代科技发展的初期,真正意义的自然科学还没有超出力学的范围,对一切自然现象都力图用机械的力学理论去解释。
在研究方法上只是分析的、孤立的。
为认识自然界的细节和积累大量的事实材料,这种做法是必要的,也是近代自然科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经历了“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
二者在自然科学基础的厚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及自然哲学的研究深度、相关理论观点的广度和精度、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正视这一点,对我们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哲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二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两种观点,虽各不无道理,但又无不失之片面。
而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时间跨度较长,先后经历了“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
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以下两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
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但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与发明,不管它是在何时开始被研究的,也不管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为社会所公认,都必须以该成果的公开发表为标志。
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有手稿,包括其中最完整的论文都没有资格充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