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91.56 KB
- 文档页数:20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为什么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过于侧重于学生的记忆与应试能力,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而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成长空间。
2.什么是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价。
它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和多方位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
3.综合评价体系的优点与意义综合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显著优点与意义:首先,可以更全面、多角度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传统考试评价体系只能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记忆能力,而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实践、研究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发展。
综合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评价中参与主体,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他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行为习惯,促进自身发展。
最后,可以增强教师的指导和评价能力。
综合评价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收集学生的信息,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依据,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确定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应该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
通过考试、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次,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项目研究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备受关注。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高校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客观全面地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研产出。
科研产出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等。
常用的科研成果指标包括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科研项目经费等。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高校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如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
其次,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包括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数量和结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平台等。
高校的科研投入能力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程度。
第三,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高校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环境、产学研合作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方面。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研究评价指标和方法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获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观点和意见。
数据分析则是通过采集相关的数据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构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将各个指标进行加权,以反映不同指标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程度。
中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简介中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一种综合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系,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与表现。
该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业水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纳入评估范畴,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仅仅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推出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通过综合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长机会。
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内容:1. 学业水平:综合考察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绩和知识掌握情况。
2.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3. 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能力: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5. 社会责任感:关注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评估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方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综合考试:通过综合性考试来评估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掌握情况。
2. 课外活动记录:记录学生在课外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者等。
3. 作品展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例如论文、艺术作品、创新设计等。
4. 个人陈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陈述,介绍自己的经历、成就和目标等。
5. 360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来自老师的评价,还包括同学、家长和社会的评价。
目标与意义通过中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实现以下目标和意义: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提供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成长支持。
3. 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
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一、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巧妙地组织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或产生新的概念、产品、服务或方法。
它包括思维、想象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等多个方面。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学校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提供创新教育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等活动。
四、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例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力和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灵活性、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对失败的接受度等。
五、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传统的成绩评价方法只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考试、综合评价、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等形式进行评价。
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考试,还可以使用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实践考核、评价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八、综合素质评价的挑战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评价方法选择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评价者的专业能力等。
九、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十、学生创新能力与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成为社会的创造者和领导者。
总结: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摘要: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我国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创新和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然而,如何监测和评价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系统。
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和创新输出指标体系。
其中,创新输入指标体系包括研究与开发经费、人才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创新过程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合作与平台、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创新输出指标体系则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适应、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本文以中国重要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该研究,本文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策略正文:一、引言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我国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代表之一。
它是在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资源、生态等重大问题,推进城市创新和智慧驱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大力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如何监测和评价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对于创新能力的监测和评价,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国外主要有OECD、欧盟、美国等组织或国家的相关研究,国内主要有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机构的相关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创新能力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研究,同时也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系统基于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系统。
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和创新输出指标体系。
其中,创新输入指标体系包括研究与开发经费、人才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创新过程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合作与平台、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创新输出指标体系则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适应、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科技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指导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入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机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了科学研究能力、人才队伍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或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上,例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各有其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国际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过于宏观,无法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
而国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可能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前沿性科技创新的考量。
有必要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在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充分考虑科学研究投入、科研人员队伍、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2.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是指企业或机构对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到技术开发投入、新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等指标。
3.人才队伍能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
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与学术交流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全面、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和反馈。
在国内外,高中初中综合评价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介绍国内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探讨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相关议题。
一、国内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高中初中综合评价一直是一个教育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国内一些重点研究机构和学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综合评价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首先,综合评价在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进而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比如某某学校开展了一项名为“拓展学园”的综合评价项目,通过课程安排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研究也涉及到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设计。
在国内,有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构建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根据国内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一些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包括学业成绩、学科特长、实践能力、品德表现等。
二、国外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除了国内的情况,国外也有很多关于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美国,对于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美国的一些学校采用了学分制度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和非学科素质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美国也注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鼓励学校和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在日本,高中初中综合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品行评价上。
日本的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因此,在评价上,学校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品行表现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形成综合评价的结果。
三、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了促进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外学者和教育机构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各国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举行了广泛的探讨.柏格曼(Burg elm an)和曼迪奇(Maid ig ue)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
巴顿(Barton,19 9 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拉里(Larry W estp h al,19 8 1)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许庆瑞、傅家骥、魏江、刘铁兵、项保华、李廉水和关士续等。
魏江(1998)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
许庆瑞(2000)、温瑞珺(2005)等持有相近的观点。
吴贵生(2000)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同时对技术创新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并将创新能力分为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
傅家骥(19 9 8 )、高建(19 9 7)、孙一民(19 9 8 )等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
柳卸林(2000)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管理和决策能力、创新产出能力。
张清辉(200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对市场需求分析入手,依次经过技术创新构思、规划和决策、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最终实现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综合,其目的是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学者都倾向于从企业内部,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能力结构特征来加以描述,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都以能力要素结构分析为主。
二.评价原则魏江等(1995)认为,“在度量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
国内外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关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国内外有多套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 综合创新指数(SII),依托欧盟的创新联盟记分板(IUS,前身是欧洲创新记分板(EIS)),分驱动力(人力资源、研发体系、金融支持)、机构活力(机构投资、联动和创业、知识产权资产)、产出(创新主体、经济效益)3个维度8个方面25项指标。
2. 全球创新指数(GII),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分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完善度、商业完善度4个输入量和知识及技术产出、创造性产出2个输出量共21个方面81项指标。
3. 知识经济指数(KEI),由世界银行发布,分经济和体制机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创新和技术应用(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智库、咨询机构、其他中介组织或行业组织)、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建设4个维度12个指标。
4. 国家创新指数,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发布,分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共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
5. 中国创新指数(CII),由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也发布,该指数分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创新成效指数4个分指数共21个指标。
各评价体系使用的指标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对比如下——SII GII KEI 国家创新指数CII创新环境政治环境PoliticalstabilityGovernmenteffectivenessPress freedom法治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当地研究与培训专业服务状况、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管理环境Regulatory qualityRule of lawCost of redundancydismissal, salary weeks监管水平商业环境Ease of starting abusinessEase of resolvinginsolvencyEase of paying taxes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人均GDP创新人才博士毕业新人数、30-34岁人群高等教育背景人数、中教育Expenditure oneducation, % GDPGov’t expend onedu./pupil, secondarySchool life expectancy,平均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研究与发展人力投入强度、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水平、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3 / 18等教育背景以上青年人数yearsPISA scales in reading, maths & sciencePupil-teacher ratio, secondary、高等教育Tertiary enrolment, % grossGraduates in science & engineering, % Tertiary inbound mobility, %研发投入和产出国际科学合作出版物、引用率在前10%的科学出版物、非欧盟博士研究生研究和开发Researchers,headcounts/mn popGross expenditure onR&D, % GDPQS university ranking,average score top 3人均授权费支出和收入,百万人发表论文数量、百万人专利和商标授予量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占GDP比重、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每万人科技论文数、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每万名科技活动4 / 18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基础设施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accessICT useGovernment’s onlineserviceE-participation、能源Electricity output,kWh/capLogistics performanceGross capitalformation, % GDP、通用基础设施GDP/unit of energyuse, 2005 PPP$/kg oileqEnvironmentalperformanceISO 14001 environ.certificates/bn PPP&GDP千人电话数、千人电脑数、千人互联网用户数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指数科技金融公共部门信用Ease of getting credit反垄断政策效果、员工收入与效率挂钩程度、企业创新项目5 / 18R&D支出、风险资本投资Domestic credit toprivate sector, % GDPMicrofinance grossloans, % GDP、投资Ease of protectinginvestorsMarketcapitalization, % GDPTotal value of stockstraded, % GDPVenture capitaldeals/tr PPP$ GDP、贸易与竞争Applied tariff rate,weighted mean, %Non-agricultural mktaccess weightedtariff, %Intensity of localcompetition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难易程度商业机构6 / 18R&D支出、非研发类创新支出中小企业内部创新、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公私合作出版物知识工作者Knowledge-intensiveemployment, %Firms offeringformal training, % firmsGERDperformed bybusiness, % GDPa.GERDperformed bybusiness, %aGMAT testtakers/mn pop. 20-34a、创新联动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collaboration†State of clusterdevelopmentGERD financedby abroad, %JV-strategicalliance deals/tr学术部门百万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学论文引证数、万名科学研究人员的科技论文数、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亿美元 GDP发明专利申请数、万名研究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数、科技论文总量占世界比重、三方专利总量占世界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7 / 18PPP$ GDPPatent families filed in 3+ offices/bn PPP$ GDP、知识吸收Royaly & license fees pay’ts, % total tradeHigh-tech imports less re-imports, % tot. tradeComm., comp. & info services imp., % tot. tradeFDI net inflows, % GDPPCT专利应用、PCT专利在社会挑战中的应用、商标、外观设计知识创新Domestic residentpatent app/bnPPP$ GDPPCT residentpatent app/bnPPP$ GDPDomestic resutility model app/bnPPP$ GDPScientific &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万名企业研究人员拥有PCT 专利数、综合技术自主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新产品所占比重、中高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8 / 18technical articles/bnPPP$ GDPCitabledocuments H index、知识影响Growth rate ofPPP$ GDP/worker, %Newbusinesses/th pop. 15–64aComputersoftware spending, %GDPISO 9001 qualitycertificates/bnPPP$ GDPHigh- &medium-high-techmanufactures, %、知识推广Royalty & license feesreceipts, % total tradeHigh-techexports less re-exports, % tot. tradeComm., comp.& info. services exp., %9 / 18tot. tradeFDI net outflows, % GDP有产品或生产过程创新的中小企业、有营销或组织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部门高雇用增长率的机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企业与大学研究与发展协作程度知识密集活动中的雇用、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有市场新颖性和企业新颖性的新产品销无形资产Domestic restrademark app/bnPPP$ GDPMadridtrademarkapplications/bnPPP$ GDPICTs & businessmodel creationICTs &organizational model劳动生产率、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人口预期寿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世界比重10 / 18量、专利授权和转让海外收益creation、创意商品和服务Cultural &creative servicesexp., % total tradeNational featurefilms/mn pop. 15–69aGlobal ent. &media output/th pop.15–69aPrinting &publishingmanufactures, %Creative goodsexports, %、线上创造力Generic TLDs/thpop. 15–69Country-codeTLDs/th pop. 15–69Wikipediamonthly edits/mn pop.15–69Video uploadson YouTube/pop. 15–6911 / 18侧重点SII、GII、KEI对世界各经济体在科技创新相关方面的排名都是大体一致的,比较注重人均情况、知识经济和制度环境。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公正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体系只能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着卷面功利化、应试教育倾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多元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人们对多元评价体系的期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目标。
多元评价体系要求不仅能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
人们期望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各个层面上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情况。
三、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当基于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2.全面性原则: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
3.公正性原则:评价结果应当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杜绝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和指标应当具备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和学校实施和管理。
5.适应性原则:评价体系应能够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多元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涵盖学生的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
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科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
五、多元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实验、项目、口头报告、作品展示、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通过多元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
六、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要实施多元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创新探索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发展情况的反馈,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目前,我国各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学业成绩评价之外,引入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衡量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评奖评优工作。
一、国内外高校的学生评价体系现状分析为了了解当前国内高校的学生评价现状,我们对国内30所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进行了收集,并从计分方式、评价主体、测评结果的应用、测评内容等方面对其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进行整理,抽取共性因素,呈现国内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计分方式30所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的计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百分制,等级制,等级制和百分制相结合。
所谓百分制,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加权换算成分数,并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依据。
等级制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权打分后划分成若干等级,相较于百分制而言学生间差异缩小。
百分制与等级制结合,即学生的基本素质以等级记,减小差异,发展型素质以分数记,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二)评价主体高校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主体主要分为自己(自评)、学生(学生民主评测)、教师或辅导员、学院评测小组等。
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学生民主评测(22所),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互相评价打分。
有4所高校将学生民主评测与教师或辅导员评测两种方式相结合。
还有4所高校将三种方式综合采用。
学生民主评测又分为全班学生民主评测和选举产生的民主评测小组。
在22所运用学生民主评测的高校中,有7所高校采取的是民主评测小组的方式,小组成员不局限于班委成员和班级其他学生,还可能包含班主任和辅导员。
(三)测评结果的应用绝大多数高校都明确提出将测评结果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等工作进行挂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主要有:评奖评优、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推荐就业等。
创新指数评价体系一、中国创新指标体系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创新总体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创新总指数实现;第二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等4个领域的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分领域指数实现;第三个层次用以反映构成创新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上述4个领域所选取的21个评价指标实现(指标体系框架详见附表)。
4个领域及21个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如下:(一)创新环境该领域主要反映驱动创新能力发展所必备的人力、财力等基础条件的支撑情况,以及政策环境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共设5个评价指标。
1.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该指标用以反映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情况。
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2015年及之前年份该指标名称为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
2.人均GDP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理工科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该指标反映我国潜在创新人力资源情况。
理工科毕业生指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人数,适龄人口是指我国20-34岁人口数。
4.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全社会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带动和导向作用,该指标反映政府对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以及对重点、关键和前沿领域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5.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被认为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为直接和有利的扶植政策之一。
该指标可以反映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创新环境情况。
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二)创新投入该领域通过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情况、企业创新主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部门(即研发机构)建设情况以及创新主体的合作情况来反映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作用和关系。
由于缺乏创新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指标且研发是当前我国创新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里的投入指标用研发投入指标代替。
报告完成日期:2013年04月08日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历史演进概述主要内容:●本文研究了国内外业绩评价模式的历史演进,意图为大家呈现当代业绩考核体系发展的完整脉络,为后续更好的设计企业业绩体系指引方向。
从国外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来看,先后经历了成本业绩评价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财务业绩评价阶段(约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业绩评价的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从国内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来看,先后经历了实务量考核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计划管理时期)、产值和利润考核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管理时期)、财务绩效考核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时期)、综合绩效考核阶段(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
●研究发现:从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的历程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几乎每一种业绩评价体系都是因顺应当时的经济形势发展而创建,同时又是因为阻碍了新经济形式发展而被取代,合适的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或创造可以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
从国外评价体系的发展来看,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作为当代最为流行的两种评价方式,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而我国刚刚开始借鉴两者思想,还需进一步完善。
博士后研究员一、国外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的历程演进西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是以欧美国家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发展为代表的。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成本业绩评价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19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业绩评价并不存在。
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铁路业管理者发明了管理铁路的业绩评价指标,如每吨公服成本,每位顾客公里成本,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但早期的业绩评价思想还过于简单,仍处于成本会计的低级阶段,简单的成本业绩评价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工厂的管理需要。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工作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标准成本制度,即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
国内外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关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国内外有多套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 综合创新指数(SII),依托欧盟的创新联盟记分板(IUS,前身是欧洲创新记分板(EIS)),分驱动力(人力资源、研发体系、金融支持)、机构活力(机构投资、联动和创业、知识产权资产)、产出(创新主体、经济效益)3个维度8个方面25项指标。
2. 全球创新指数(GII),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分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完善度、商业完善度4个输入量和知识及技术产出、创造性产出2个输出量共21个方面81项指标。
3. 知识经济指数(KEI),由世界银行发布,分经济和体制机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创新和技术应用(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智库、咨询机构、其他中介组织或行业组织)、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建设4个维度12个指标。
4. 国家创新指数,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发布,分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共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
5. 中国创新指数(CII),由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也发布,该指数分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创新成效指数4个分指数共21个指标。
各评价体系使用的指标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对比如下——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创新城市指标
由全球创新咨询机构2thinknow发布的2014年创新城市指数(Innovation Cities Index 2014)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排行榜,评估对象为全球445 个重要城市。
该排行榜将所有城市分为五个级别:1. 枢纽(NEXUS),2. 轴心(HUB),
13
来源:2thinknow Innovation Cities™ Index 2014:
/innovation-cities-index-2014-global/8889#reproducing-list
新加坡战略顾问公司Solidiance 发布了《亚太最为创新的城市》研究报告
新加坡在过去25 年间一直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打造稳定的商业环境,促成了其成为亚太最创新的城
14
市。
今后保住这一头衔,则需要继续保持对新思想、新文化、新移民开放包容的政策。
报告指出,香港入选是因为其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1999 年建成的“数码”(Cyberport)为香港IT 产业带来了巨大动力;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廉洁的管理层使香港成为亚洲最杰出的金融中心之一。
人才(多样性、开放性、宽容度等)
•General quality of life(Mercer)
•City livability
•Migrants as % of total population
•Tolerance to LGBT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Occupational structure (creative class/tertiary industry) lifestyle
•Cost of living
•Ease of starting a business
•Ease of doing business
知识创造(研发、教育、知识产权等)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n that city per capita
•Total R&D expenditure per capita [estimated from country level]
•Total R&D expenditure
•Total R&D expenditure as of GDP
•Total patent registrations (per 100 000 inhabitants - country level)
•Total trademark registrations (per 100 000 inhabitants - country leve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s of GDP
•Gross enrolment ratio in tertiary education
技术(连接度、第三产业、移动性等)
•Broadband penetration
15
•Number of mobile lines per capita
•Tertiary sector importance (services added value % of GDP) •Access to capital
•Population coverage (1/density of population)
•Digital Economy ranking (e-readiness & beyond)
社会(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
•Degree of censorship (freedom of expression) •Prominence of social media (proportion of Facebook users) •Tolerance for failure (# suicide for 100K inhabitants) •City influence
管治(规范、支持、自由等)
•Business freedom
•Trade openness/freedom
•Fiscal management
•Political stability
•Monetary freedom (debt levels)
•Investment freedom
•Financial freedom
•Property rights framework
•Level of corruption
•Labor freedom
•FDI per city [estimated from population]
•Piracy rates
16
•Income to property price ratio
全球整合(竞争力、可持续性、品牌等)
•Global competitiveness
•Level of English literacy
•Brands/fame/presence of innovative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17
南山科技事务所《南山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