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镇痛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8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风险并发症蛛网膜下间隙和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简称腰硬联合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优先用脊麻方法的优点是起效快、阻滞作用完全、肌松满意,应用硬膜外阻滞后阻滞时间不受限制并可行术后镇痛,同时减少局麻药的用药量和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CSEA已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及镇痛,尤其是剖宫产手术。
但CSEA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缺点。
一、实施方法(一)穿刺针常用的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其硬膜外穿刺针为17G,距其头端1~2cm处有一侧孔,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可由此通过。
蛛网膜下腔穿刺针为25~27G的笔尖式穿刺针(图-1)。
图-1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二)穿刺方法穿刺间隙为L2~3或L3~4。
先用硬膜外穿刺针行硬膜外腔穿刺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5或26G的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穿破硬膜时有轻轻的突破感,拔出针芯后有脑脊液缓慢流出。
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的侧孔一般朝向患者头端,有利于脑脊液的流出。
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局麻药后,拔出蛛网膜下腔的穿刺针。
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置导管3~4cm,退针、固定导管。
患者平卧测试和调整阻滞平面,同时注意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者应及时处理。
待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开始消退,如手术需要,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行硬膜外阻滞。
(三)用药方法由于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作用开始消退时,开始硬膜外间隙注药。
因此,无法观察硬膜外试验剂量及其效应,一般采用分次注药方法或持续注药方法(4~6ml/h)。
同时严密观察是否有全脊麻的征象,及局麻药毒性反应。
联合穿刺时,硬膜外导管可能误入蛛网膜下腔,通常有脑脊液从导管内流出。
因此每次硬膜外腔注药时,须回抽无脑脊液后再注药。
并且蛛网膜下间隙与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用药剂量均较小,阻滞平面容易扩散,可能有一部分局麻药经硬膜孔渗入蛛网膜下腔,以及硬膜外间隙的压力改变后,局麻药易在蛛网膜下间隙扩散。
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俗称腰麻或脊麻)和硬膜外阻滞,其中硬膜外阻滞包括骶管阻滞。
在此总结一些有关椎管内麻醉的考点。
腰麻是指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暂时使脊神经根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硬膜外阻滞是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
首先,我们了解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特点,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包括向前的颈曲、腰曲和向后的胸曲、骶曲。
仰卧位时,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
因此,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间隙穿刺。
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
阻滞顺序为,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识别慢痛快痛触觉消
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腰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硬膜外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
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的副作用,可以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麻醉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硬膜外压迫的常见原因硬膜外压迫是指硬膜外间隙内的压力增加,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的情况。
硬膜外压迫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下面将就这些原因进行详细介绍。
1. 颈椎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刺等颈椎病变,可引起硬膜外压迫,压迫脊神经根和脊髓。
颈椎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颈椎僵硬、颈肩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2. 脊柱肿瘤:脊柱肿瘤包括原发性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如脊髓肿瘤、硬膜外肿瘤等。
肿瘤的生长可导致硬膜外间隙内的压力增加,造成神经根和脊髓受到压迫。
脊柱肿瘤常伴有背痛、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
3. 脊椎结核:脊椎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骨髓炎,病变部位可出现干酪样坏死,形成结核脓肿。
结核脓肿可导致硬膜外压迫,引起神经根和脊髓受损,表现为脊髓损害症状,如进行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等。
4.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是一种与先天性骨性异常有关的病变,囊肿位于硬膜外间隙内,可引起硬膜外压迫。
蛛网膜囊肿多见于腰骶部,可能导致下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5. 脊髓膜瘤:脊髓膜瘤是一种发生在硬膜外间隙内的肿瘤,可压迫神经根和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膜瘤常见于颈椎和胸椎部位,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6. 脊椎损伤:脊椎骨折、脱位等创伤性脊椎损伤可能引起硬膜外压迫,压迫的部位取决于受伤的椎体和椎间盘。
脊椎损伤后脊髓与硬膜外间隙的结构关系改变,常引起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感觉减退等。
7.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慢性腰椎病变,包括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
当椎管狭窄时,硬膜外间隙内的压力增加,导致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腰痛、下肢放射痛、步态异常等症状。
8. 腰肌劳损:长期不良姿势、过度用力等原因可导致腰肌劳损,使硬膜外间隙内的压力增加,引起硬膜外压迫。
腰肌劳损常伴有腰背痛、乏力等症状。
除上述常见原因外,硬膜外压迫还可能由感染性疾病(如弓形虫感染、梅毒梅毒性脊髓炎等)、血管性病变(如椎动脉血流不足等)等引起。
外科学总论习题集第八章麻醉学习要求掌握麻醉前的准备事项,掌握各种麻醉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熟悉各种麻醉方法的操作方法,了解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使用。
一、选择题A型题1.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ASA分级为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E.Ⅴ级2.男患,20岁,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检查无其他并存疾病,其ASA分级应为A.第1级B.第2级C.E 第1级D.E 第2级E.E 第3级3.不属于麻醉前用药目的的是A.镇静B.镇痛C.肌松驰D.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E.调整自主神经功能4.下列哪种手术不宜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A.左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前臂动静脉造瘘术C.左斜颈胸锁乳突肌离断术D.肱骨软骨瘤切除术E.肩关节脱臼手法复位术5.下列哪项不属于颈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A.局麻药毒性反应B.膈神经阻滞C.全脊麻D.霍纳综合征E.脊髓前动脉综合征6.颈神经丛的神经组成是A.颈1~3脊神经B.颈2~4脊神经C.颈1~4脊神经D.颈2~5脊神经E.颈1~5脊神经7.臂神经丛的神经组成是A.C5~8脊神经前支B.C6~8脊神经前支C.C6~8及T1脊神经前支D.C5~7及T1脊神经前支E.C5~8及T1脊神经前支8.直入法行T11~12硬膜外穿刺时,穿刺径路为A.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B.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C.皮肤-皮下组织-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D.皮肤-皮下组织-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E.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9.下列哪项不适合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A.阑尾切除术B.肛瘘切除术C.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D.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E.子宫肌瘤切除术10.下列哪项适合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A.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病灶清除术B.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C.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D.子宫肌瘤伴贫血,血红蛋白89g/LE.胫骨骨折伴腰椎寒性脓肿11.下列哪项不是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A.局麻药毒性反应B.硬膜外血肿C.头痛D.硬膜外感染E.全脊髓麻醉12.一般认为当血液中F-浓度高于多少时,肯定产生肾毒性A.30μmol/LB.50μmol/LC.70μmol/LD.80μmol/LE.100μmol/L13.可产生顺行性遗忘,无术中记忆的静脉药物是A.丙泊酚B.咪达唑仑C.氯胺酮D.依托咪酯E.硫喷妥钠14.与吸入麻醉药诱导与苏醒快慢相关的是A.MACB.分子量C.油/气分配系数D.血/气分配系数E.蒸气压15.全麻诱导迅速,连续注射后无体内蓄积,清醒完全彻底的静脉药物是A.丙泊酚B.咪达唑仑C.氯胺酮D.依托咪酯E.硫喷妥钠16.无明显呼吸和循环抑制,下颌松驰,能耐受气管插管的静脉药物是A.丙泊酚B.咪达唑仑C.氯胺酮D.依托咪酯E.γ-羟基丁酸钠17.对循环系统几无影响的静脉药物是A.丙泊酚B.咪达唑仑C.氯胺酮D.依托咪酯E.硫喷妥钠18.具有镇痛作用,易保留自主呼吸且可产生意识与感觉分离现象的静脉药物是A.丙泊酚B.咪达唑仑C.氯胺酮D.依托咪酯E.硫喷妥钠19.可导致血压下降,反复注射产生体内蓄积,并可能诱发喉和支气管痉挛的静脉药物是A.丙泊酚B.咪达唑仑C.氯胺酮D.依托咪酯E.硫喷妥钠20.术中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A.10%B.15%C.20%D.25%E.30%21.术中高血压一般是指舒张压高于()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A.90 20%B.95 25%C.100 20%D.100 25%E.100 30%22.MAC是用来表示吸入麻醉药作用强度的A.LD50B.LD95C.ED5D.ED50E.ED9523.使用高浓度时易发生缺氧的吸入麻醉药是A.恩氟烷B.异氟烷C.七氟烷D.地氟烷E.氧化亚氮24.与吸入麻醉药强度相关的是A.MACB.分子量C.油/气分配系数D.血/气分配系数E.蒸气压25.下列属于超短效镇痛药的是A.吗啡B.曲马朵C.哌替啶D.芬太尼E.瑞芬太尼26.主要通过霍夫曼降解的肌松药是A.琥珀胆碱B.泮库溴铵C.维库溴铵D.罗库溴铵E.阿曲库铵27.在非麻醉状态下,MAP低于()mmHg时,即有发生脑缺血缺氧的危险A.80B.70C.65D.60E.55B型题(1~5题)对于ASA分级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E.Ⅴ级1.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2.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3.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4.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5.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6~10题)行神经干(丛)阻滞时的麻醉选择A.颈深丛阻滞B.颈浅丛阻滞C.腋路臂丛神经阻滞D.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E.指神经阻滞6.左手无名指第二指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7.斜颈行左侧胸锁乳突肌离断8.右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9.甲状腺腺瘤切除10.右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11~16题)脊神经对躯干皮肤支配解剖标志A.C2B.T2C.T4D.T6E.T10F.T1211.耻骨联合水平12.甲状软骨部位13.双乳头连线14.平脐15.胸骨上缘16.剑突下(17~21题)A.恩氟烷B.异氟烷C.七氟烷D.地氟烷E.氧化亚氮17.在钠石灰中不稳定18.麻醉作用弱,使用高浓度时易发生缺氧,增加体腔的积气19.高浓度可诱发心肌窃血20.呼吸道刺激性强,兴奋交感神经21.可能诱发癫痫,对肾功能有潜在损害二、填空题1.在两类局麻药中,易出现局麻药过敏反应的是()类局麻药。
椎管内麻醉添加摘要将药物(局麻药、阿片类)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可逆性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或减弱其兴奋性的一种麻醉方法。
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又称腰麻,Subarachnoidblock)和硬脊膜外腔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Epiduralblock)。
大量临床研究已表明,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从而降低高危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另外,硬膜外阻滞还可用于术后镇痛,是目前胸、腹部手术术后和分娩镇痛的主要镇痛方法。
目录[隐藏]• 1 解剖• 2 椎管内麻醉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3 蛛网膜下腔阻滞• 4 硬脊膜外腔阻滞• 5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6 骶管阻滞椎管内麻醉-解剖一、椎管:由33块脊椎的椎孔上下相连而成的管状结构。
位于骶骨内的椎管称为骶管。
二、韧带:连接椎弓的韧带自外向内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
穿刺针经皮肤至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时,须经过上述三个韧带组织。
三、脊膜:脊髓自内向外分别有三层被膜: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四、硬脊膜外腔:为硬脊膜和椎管内壁(即黄韧带和骨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五、蛛网膜下腔:为蛛网膜与软膜间的腔隙,其内充满脑脊液。
六、脊髓和脊神经:脊髓上与延髓相连,其下端成人止于第1、2腰椎之间,儿童终止位置较低,新生儿在第3腰椎下缘。
与临床麻醉有关的脊神经在体表分布范围的解剖标志是:锁骨下由第2胸神经支配,乳头连线由第4胸神经支配,剑突由第6胸神经支配,肋缘连线由第8胸神经支配,脐部由第10胸神经支配,耻骨联合由第12胸神经支配,大腿前面由第1~3腰神经支配。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一、椎管内麻醉的作用部位:椎管内麻醉时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
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局麻药物经脑脊液稀释及扩散后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和脊髓表面,而硬膜外阻滞时,药物首先是在硬膜外腔扩散,进而通过不同途径产生麻醉作用。
脊神经阻滞后,相应的支配区域出现麻醉现象,感觉神经阻滞后感觉和痛感消失,运动神经阻滞后产生肌肉松弛,交感神经阻滞后使内脏牵拉反应减轻。
布托啡诺在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应用尹英奇 黎志军刘剑霞〔摘要〕目的评价布托啡诺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102例ASAⅠ~Ⅲ级在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行胸壁、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每组51例,两组于麻醉后、切皮前分别用吗啡1mg~2mg(M组)或布托啡诺1mg~2mg(B组)注入硬膜外腔,手术结束时采用一次性输注泵经硬膜外导管持续性输注镇痛液,总量100ml,速率2ml·h-1。
M组用药为:0.2%罗哌卡因+50μg ·ml-1吗啡;B组用药为:0.2%罗哌卡因+40μg ·ml-1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时间为48小时。
观察并记录术后4、8、12、48各时点的VAS分值、生命体征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均为满意或基本满意,术后各时点的VAS分值以B组为低(P<0.01),有异常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反应较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布托啡诺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
〔关键词〕布托啡诺;吗啡;镇痛;硬膜外,疼痛;手术后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epidural analgesia withbutorphanol versus morphineYIN Ying-qi, LI Zhi-jun,LIU Jian-xia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Guang Zhou Ironand Steel Enterprise Holdings Ltd.Hospital,Guangzhou 510380[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postoperative epidural analgesia with butorphanol.Methods 102 patientsASA withⅠ~Ⅲ under epidural anesthesia or combineted spinal-epidural ane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1 cases each. Inall patients, single bolus of morphine 1mg~2mg(gloup M) or butorphanol1mg~2mg(gloup B) were injected epidural space after local anesthetic administration and skin incision, at the same time, ondanstrone 4mg~8mg were intravenous. All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contiuous epidural analgesia with 0.2% ropivacaine +50μg ·ml-1morphine (gloup M) or 0.2% ropivacaine +40μg ·ml-1butorphanol (gloup B) by disposable analgesia pump with capacity 100ml and infusion rate 2ml·h-1. 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and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at 4,8,12,24h and 48h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a satisfactory pain relief postoperatively. VASwas singnificantly lower in gloup B than that in gloup M (P﹤0.01). There were no singnificant differentes in side effects between both groups (P﹥0.05). Conclusion Epidural analgesia with butorphanol was safe and 作者单位:510380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公司医院麻醉科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Key words】 Butorphanol; Morphine; Analgesia; Epidural; Pain; Postoperative有效的术后镇痛已经是围术期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和使用药物较多,效果也各异。
椎管内麻醉和镇痛用于心脏手术的利弊心脏手术围术期用蛛网膜下腔(IT)或硬膜外(EPI)麻醉和镇痛,通过有效术后镇痛、抑制应激反应和胸心交感神经阻滞而有益于病人,但也可增加并发症。
本文总结了心脏手术病人应用IT或EPI麻醉镇痛的利弊,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1 有利因素1.1有效术后镇痛心脏术后有效镇痛有益于病人。
有报道冠脉搭桥病人术后最初18h,连续静滴苏芬太尼镇痛,降低了经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新生儿心脏术后最初24h,连续静滴芬太尼或苏芬太尼,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
但连续静滴阿片类药镇痛,不能术后立即拔管。
IT或EPI麻醉镇痛,既可有效镇痛,又能及早拔管。
1.2抑制应激反应术后应激反应未有效抑制可致心动过速、高血压、血管收缩、代谢率增加、抑制免疫、激活血小板等不利变化。
IT或EPT麻醉镇痛,可有效抑制手术有关的应激反应,局麻药因阻断神经传导,其抑制效应较阿片类药更强。
用IT或 EPT麻醉抑制应激反应虽仍有争议?但高危病人大手术后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CPB后应激激素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术后早期?静注阿片类药虽也可降低这种应激反应,但术后不能及早拔管,IT或EPT麻醉镇痛(尤其用局麻药),既可抑制应激反应,又能术后及早拔管。
1.3胸心交感神经阻滞心肌和冠状血管受T1~T5交感神经支配,调节冠脉血流及其分布。
心交感神经兴奋激发冠状动脉收缩,且对体内舒血管物质反应异常,表现为血管收缩。
冠心病病人心交感神经兴奋可破坏冠脉血流和心肌氧需平衡。
动物模型显示:心交感神经兴奋介导广泛狭窄性血管收缩机制,可削弱心肌缺血时局部代谢性血管舒张,而且心肌缺血通过交感神经纤维激发心一心反射。
加重心肌缺血。
心交感神经上述机制降低心肌氧供,对术后心肌缺血可能起着中心环节作用。
胸段EPI麻醉能有效阻滞心交感神经传入传出纤维。
增加狭窄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而不扩张冠状小动脉,可降低心肌氧需,改善左室功能。
此外心交感神经阻滞增加心内膜与心外膜的血流比值,改善缺血心肌血流,减轻狭窄性血管收缩和心肌缺血诱发的心一心反射。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给药模式在经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华静① 牛江峰① 邓群① 周群① 【摘要】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PE)阻滞联合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给药(PIEB)模式在经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3年3—4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孕37~42周、单胎头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经产妇180例。
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三组:DPE阻滞联合PIEB模式组(DPE+PIEB组,60例)、DPE阻滞联合连续硬膜外输注(CEI)模式组(DPE+CEI组,60例)和单纯硬膜外(EP)阻滞联合CEI 模式组(EP+CEI组,60例)。
比较三组产妇在30 min内达“满意镇痛”的时长、30 min后无满意镇痛手动推药发生率、镇痛效果和阻滞情况、不良反应和胎儿娩出情况。
结果:DPE+PIEB组和DPE+CEI组产妇达满意镇痛时长快于EP+CEI组(P<0.05)。
三组产妇罗哌卡因总消耗量为:DPE+PIEB组<DPE+CEI组<EP+CEI组(P<0.05),阻滞平面上限均达T10。
三组产妇Bromage评分均为0分,产程总时长、导管更换率、瘙痒、头痛、神经损伤发生率和胎儿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均为0。
结论:DPE阻滞联合PIEB模式用于经产妇的分娩镇痛可明显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增强镇痛效果,减少罗哌卡因用量,不影响产程进展,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给药模式 分娩镇痛 经产妇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ural Puncture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Mode in Pain Alleviation during Multipara Delivery/HUA Jing, NIU Jiangfeng, DENG Qun, ZHOU Q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3): 006-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 block combined with 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 mode in multipara labor analgesia and its effect on neonates. Method: A total of 180 multipara aged 37-42 weeks, single fetal head position, and classified as class Ⅰ or Ⅱ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from March to April 2023 at Jiangx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o undergo intraspinal delivery analgesia. Using an onlin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 postpartum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DPE block combined with PIEB mode group (DPE+PIEB group, 60 cases), the DPE block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 mode group (DPE+CEI group, 60 cases), and the simple epidural (EP) block combined with CEI mode group (EP+CEI group, 60 cases). The duration of achieving "satisfactory analgesia" within 30 minutes, the incidence of manual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without satisfactory analgesia after 30 minutes,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blocking situation, adverse reactions, and fetal delivery among three groups of postpartum women were compared. Result: Satisfactory anesthesia was achieved faster in the DPE+CEI group and DPE+PIEB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P+CEI group (P<0.05).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Ropivacaine in the three groups was: DPE+PIEB group <DPE+CEI group <EP+CEI group (P<0.05). The upper limit of the block plane was T10 in three groups. The Bromage score of all three groups was 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duration of labor, maternal catheter replacement rate, pruritus, headache, nerve injury, and fetal bradycardi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 The incidence of Apgar score ≤7 scores at 1 min and 5 min after birth in all three maternal newborn groups was 0. Conclusion: DPE block combined with PIEB mode for*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130791)①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江西 南昌 330006通信作者:周群- 6 - 近年来,随着我国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我国产妇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产妇比例升高[1],回顾以往研究发现,经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往往比初产妇需忍受更大的疼痛,这一表现在第二产程尤为明显[2]。
硬膜外隙的名词解释答案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是指位于硬脑膜(Dura Mater)和椎骨之间的空间。
在医学领域,硬膜外隙常常用于脊髓镇痛和局部麻醉的操作中。
硬膜外隙是由于椎骨的脊柱结构而形成的,它围绕着脊髓和脊神经根,起到保护的作用。
硬脑膜是一层坚韧的薄膜,包裹着脊髓和脊神经根,而椎骨则是由椎体和椎弓构成的。
在解释硬膜外隙的概念时,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人体的脊髓从颅腔延伸至腰椎的第二节,而在骨骼系统中,脊柱由24节椎骨组成。
每一节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对椎弓。
椎体是扁平的圆盘状骨头,它们叠在一起形成整个脊柱的基础结构。
椎弓则是从椎体两侧延伸出来的,它们形成了脊柱的弧形。
在脊椎中,脊髓通过椎管(Spinal Canal)进行保护。
椎管是由椎骨的椎弓和椎体构成的管状结构。
脊髓和脊神经根通过椎管运行,保护神经组织免受外界伤害。
而硬脑膜则是紧贴着椎骨的内层薄膜,它包裹住脊髓和脊神经根。
硬脑膜具有很强的韧性和防护能力,能够保护脊髓和脊神经根免受外力的摩擦和冲击。
硬膜外隙位于硬脑膜与椎骨之间,是一个与硬脑膜相连的、含有组织液(称为硬膜外液)的空间。
在硬脑膜内侧与脊髓之间,有一层被称为蛛网膜的细薄膜,它形成了硬膜外液的边界。
硬膜外隙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使药物能够通过穿刺进入并影响神经系统。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通过硬膜外穿刺(Epidural Injection)将药物或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以实现镇痛的目的。
硬膜外穿刺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通常用于手术前或分娩时,以减轻疼痛并提供舒适的治疗体验。
在硬膜外穿刺中,医生会使用一根特殊的针(硬膜外穿刺针)穿过皮肤和肌肉,穿入椎弓和硬脑膜之间的硬膜外隙。
然后,药物会通过针管注入到硬膜外隙,进而通过蛛网膜进入脊髓和脊神经根,发挥其作用。
与其他麻醉技术相比,硬膜外穿刺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硬膜外穿刺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因为注入的药物能够在硬膜外隙中缓慢释放,并逐渐渗入到蛛网膜和神经根。
医院手术室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及注意事项椎管内麻醉也是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多用于剖宫产、膀胱部分切除术、TUVP.TURBT等多类手术。
在此过程中,病人多处于清醒状态,可与医护人员作一定的语言交流,故更应做好护理与配合,使病人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以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基本概念椎管内腔之中的各个间隙从外向内有:硬膜外间隙、硬膜下间隙、蛛网膜下腔和血管间隙。
所谓的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局麻药被注入这两个不同的间隙而产生麻醉效果。
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局麻药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及脊髓,故腰麻产生的效果快而完全,局麻药的浓度和用量较低,而且由于脑脊液的流动性和脑脊液与椎管内麻醉药比重差别,使得病人体位的轻微改变即能引起麻醉平面的移动,因此病人的体位在椎管内麻醉中比硬膜外阻滞中显得更为重要。
(-)常用药物1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常用药:0.5%布比卡因8~15明,10%GS配成重比重液。
麻醉效果几乎在注药后Imin内产生,20min左右麻醉平面固定,维持2~2.5h02.硬膜外阻滞:1%的普鲁卡因或2%〜3%的氯普鲁卡因(可普诺),一般注入试验剂里3〜5m1后5min左右出现麻醉平面,首次用量10〜15πd后平面固定,麻醉时间根据手术时间而定,一般40〜5s后可加首次量的1/2〜1/3。
(三)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主要体现在帮助麻醉医师摆放病人体位、调节麻醉平面以及并发症的发现和及时处理。
1体位的放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主要是在侧卧位下进行穿刺(椎管内麻醉时,病人应向手术野侧行侧卧位)。
放置体位时,手术室护士应配合麻醉医师指导病人先侧身侧卧,后屈膝,双手抱膝,并低头看至脐孔处,尽力弓背,呈“虾米”状。
安慰病人放松腰背部肌肉,以利进针。
体位是椎管内穿刺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整个穿刺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应帮助病人保持体位,分散其注意力,以利穿刺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防患者坠床。
3.手术床的调节(1)手术床的调节对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麻醉平面调控至关重要。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专业知识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1题,每题1分,共101分)1.直入法硬膜外穿刺时穿刺针依次经过的解剖层次顺序为_____A、皮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硬脊膜外间隙B、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硬脊膜外间隙C、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间隙、硬脊膜D、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间隙E、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外间隙正确答案:D2.叹息样呼吸A、为脑桥、延髓受牵拉刺激的表现B、为术中镇痛不足的表现C、为延髓受压的表现D、为刺激迷走神经的表现E、为失血过多的表现正确答案:A3.某男,79岁,腹胀呕吐4天,诊断粘连性肠梗阻,有肠绞窄可能,拟急诊剖腹探查。
1.术前准备最重要的是_____A、导尿B、镇痛C、吸氧D、营养支持E、胃肠减压正确答案:E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A、早期人工正压通气B、应用支气管扩张药C、限制输液量和速度D、鼻导管吸氧6~18L/minE、皮质激素的应用正确答案:A5.关于眼心反射的反射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B、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心支C、传入神经为睫长神经、睫短神经至三叉神经眼支D、传出神经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E、传入神经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正确答案:C6.慢性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_____A、心律失常B、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C、休克D、肺性脑病E、消化道出血正确答案:D7.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标准中,氧合指数(Pa02/Fi02)低于_____A、200mmHgB、150mmHgC、400mmHgD、300mmHgE、550mmHg正确答案:D8.高血压和老年病人控制性降压时血压降低不宜超过原水平的_____A、40%B、30%C、20%D、10%E、50%正确答案:A9.以下哪项不属于重症肌无力的表现_____A、视物模糊B、行走无力C、吞咽困难D、上睑下垂E、低钾血症正确答案:E10.有关肩周炎的叙述,应除外下列哪项_____A、一般50岁以上女性多发B、无自愈倾向C、受凉等有关D、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E、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正确答案:B11.关于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叙述错误的是_____A、可选择一个穿刺点,也可以选择两个穿刺点B、操作上的时间延搁8分钟以内不足以影响经蛛网膜下隙途径给药的麻醉平面控制C、一点穿刺法的关键技术是“针内针”技术D、明显减少术后头痛发生率E、经硬膜外导管给药量比单纯硬膜外阻滞时小正确答案:B12.某男性,56岁,因腹痛,弥漫性腹膜炎入院。
硬膜外隙是指人体脊柱的硬膜内外之间的空隙,也称为蛛网膜外隙。
本文将从概念、特点和临床意义三个方面,对硬膜外隙进行简要介绍。
一、概念硬膜外隙是指位于脊柱硬膜内膜和硬膜外膜之间的一层薄膜状的空间。
它在整个脊髓的周围延伸,并且与腰椎、颈椎、胸椎的神经根有直接通联。
硬膜外隙中含有蛛网膜丝,这种纤维网状结构起着支撑和保护神经根的作用。
二、特点1. 解剖位置明确:硬膜外隙位于脊髓周围,其上端与脑膜相连,下端与尾骨部分相连,形成一个与脊柱相贯通的空间。
2. 结构复杂:硬膜外隙内含蛛网膜丝,脊神经根和血管,在人体内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
3. 功能多样:硬膜外隙不仅是脊髓的保护屏障,同时也为脊髓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使脊髓可以在脊椎内部自由地活动。
三、临床意义1. 疾病诊断:硬膜外隙的解剖位置和特点决定了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医生可以通过硬膜外隙的影像学表现来诊断脊柱神经根的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脊柱裂等。
2. 麻醉手术:在临床麻醉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地定位硬膜外隙的位置,以便在脊柱神经根和脊髓之间进行硬膜外麻醉。
3. 脊柱外科手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硬膜外隙的解剖结构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充分了解硬膜外隙的位置和特点,以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硬膜外隙作为脊柱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脊柱解剖学结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其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同时也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硬膜外隙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疾病与治疗1. 硬膜外隙的疾病硬膜外隙与脊柱神经根紧密相连,因此一些影响神经根的疾病也会影响到硬膜外隙。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的退变或损伤导致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硬膜外隙内的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硬膜外隙区域的炎症、感染等情况也会影响到蛛网膜丝的功能和维持脊柱神经的正常运作,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
硬膜外隙名词解释
硬膜外隙是指脊髓和硬膜之间的间隙,是一种解剖学术语。
其中,“硬膜”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外层膜,包裹着脊髓和大脑,它由较硬的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撑的功能。
硬膜外隙位于硬膜和脊髓之间,是个相对宽敞的空间。
硬膜外隙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技术中医生操作的重要区域。
在这个空隙中注入麻醉药物可以达到使下体感觉丧失或者疼痛缓解的效果。
在硬膜外隙操作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脊髓。
有时候,医生也会在硬膜外隙中放置硬膜外导管,以便长时间输注药物或者监测脊髓压力和脑脊液动力学。
硬膜外隙与其他脊膜间隙的区别在于,硬膜外隙是在硬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而不是在硬膜和软脑膜之间。
蛛网膜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层膜,位于硬膜外隙之上,与硬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隙也是一种解剖学上分割脊髓与蛛网膜的方式。
蛛网膜也被称为蛛网膜囊,是一层膜状结构,包裹着脊髓和脑,与硬膜和软脑膜相邻。
在解剖学上,硬膜是从蛛网膜囊中分离的,形成了硬膜外隙。
总之,硬膜外隙是指脊髓和硬膜之间的间隙,是一项重要的解剖学名词。
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手术中,医生需要通过硬膜外隙注射药物,以达到局部麻醉或者疼痛缓解的效果。
但是在操作时需要小心,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脊髓。
吗啡在麻醉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1803年从鸦片中提取生物碱,1832年发现镇咳作用较强的可待因,19世纪后半期海洛因出售,进入20世纪后这些生物碱代替鸦片而广泛地使用。
随着对麻醉药品管理的加强以及吗啡或海洛因中毒症状的加重,同时强调其副作用和依赖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误解,故一时成为应用中的障碍。
1 吗啡作为麻醉药的临床的应用吗啡对心肌收缩力几乎无抑制,因而用其作为术前的镇痛和镇静用药,加之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的普及,作为麻醉药逐渐被应用,而吗啡主要作用是抑制C纤维伤害刺激的传导。
单独应用吗啡对术后的剧烈疼痛不能完全抑制;即便应用1 mg/kg以上,如不并用其它麻醉药,该法在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呼吸管理,而且吗啡由于组织胺游离作用,引起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因而在1970年后,被具有强效作用的芬太尼所代替。
但在小儿外科领域里,吗啡虽然有组织胺游离引起的低血压,在防止人工心肺和低温引起的末梢血管收缩上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一段时间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吗啡麻醉较多。
2 癌痛三阶梯治疗的修正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将口服吗啡作为对癌痛的治疗,该法大约有80%的患者得以缓解,但仍有20%的患者未能除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存在的课题。
而麻醉科医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三阶梯治疗的基础上,将吗啡注入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以及并用神经阻滞等疗法,获得较好的效果,故应列为癌痛的第四阶梯疗法。
3 非类固醇性消炎镇痛药(NSAIDS)和吗啡并用WHO三阶梯镇痛法的基本原则是 NSAIDs和口服吗啡的并用,由于NSAIDs阻碍前列腺素(PGs)合成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使生成减少,而达到炎症抑制。
吗啡主要作用于脊髓后角和中脑,抑制伤害信息引起的脊髓细胞兴奋,另外通过突触后抑制阻碍伤害刺激的上行传导,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吗啡和 NSAIDs的镇痛作用是通过不同的组织而产生相加作用。
最近有报告鸦片类药物通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白质的7一氨基丁酸(GABA)系统,抑制伤害刺激上行,NSAIDs进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白质发生镇痛作用。
心脏手术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镇痛心脏手术后完成理想的术后镇痛通常比较困难。
疼痛可能来源于多因素~包括胸骨切开~胸廓切开~腿部静脉血管移植~心包切开或放置胸管等等。
术后的不全镇痛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代谢、免疫、凝血系统的非良性变化~从而增加死亡率。
因此~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可以改善非心脏手术的高风险患者心输出量。
传统的方法~心脏手术后镇痛通过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
然而~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有一定的不利作用~且长效阿片类药物在术后早期可延长患者气管导管的拔除。
在现今~早期拔管和最低限度的干扰外科操作(包括非停跳)~麻醉学家正在探讨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不同于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的唯一的镇痛方式。
在过去的十年中~为适应外科的发展~鞘内和硬膜外途径已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疼痛和心脏外科一项包含200个实施心脏手术~术中均进行胸骨切开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调查~评价术后疼痛的定位~分布~剧烈程度。
在术后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七天早晨用一个标准图表把身体划分为32个解剖区域~来评定疼痛的定位、分布、和剧烈程度。
这些调查表明疼痛的剧烈程度在术后第一天最剧烈~而在术后第三天最轻微。
疼痛的分布和定位在术后均没有变化。
随着手术操作时间的增加~疼痛由最初的切皮处/上腹部向骨关节处转移。
心脏手术患者另一个共同的术后疼痛的起源是胸廓肋骨骨折。
年龄也对疼痛的剧烈程度产生影响~小于60岁的患者疼痛较60岁以上的患者剧烈得多。
然而~心脏手术术后最剧烈的疼痛往往仅被评定为“适中的”。
临床上~改进术后镇痛~将术后疼痛控制在最轻的程度~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在术后早期。
心脏手术后的持续性痛~虽然罕见~但也是临床的难点。
胸骨切开后的持续性疼痛原因是多方面的。
组织损伤~肋间神经损伤~瘢痕形成~肋骨骨折~胸骨感染~缝合用不锈钢丝以及肋软骨分离对其有影响。
年轻的患者被认为是慢性的长期疼痛的高危人群。
有建议将急性术后疼痛与发展为慢性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程度作一比较。
Ho等在244名心脏手术且行正中胸骨切开术的患者术后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持续性疼痛(被定义为术后疼痛持续存在达2或2个月以上)患者将近占30%。
然而~这些持续性疼痛常被描述为轻微的~仅有7%被认为妨碍了日常生活。
短暂的自然的疼痛往往被形容为短暂的/暂时的以及周期性的/断续的。
20位患者(约8%)描述症状为超出乳房内动脉移植部位的麻木感、灼痛和触痛~这些症状提示乳房内动脉综合症。
因此~心脏手术术后以及胸骨正中切开所引起的轻微的持续疼痛很罕见~但干扰了日常的生活。
患者的满意度常常归结于对预计的疼痛与实际疼痛的比较。
如果比预期的情形好则患者就感到满意~相反就不会满意。
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特别关注术后的疼痛~把术后的疼痛想象得比能体会的疼痛剧烈得多~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只要给予适度的镇痛就能感到满意。
因此~心脏手术后患者术后感到中等的疼痛程度就能表现出很高的满意度。
充分的术后镇痛潜在的临床优势有证据表明~有效的术后镇痛对非心脏类手术病人的心输出量有利~对心脏手术的患者也是如此。
Mangano等前瞻性随机选择了106位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一部分接受常规的术后镇痛~一部分加强术后镇痛。
常规治疗组在术后18个小时内持续静脉给予小剂量吗啡~而加强组在同样的时间内静脉持续输注舒芬太尼。
接受舒芬太尼组的患者在术后较早期极少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事件,通过心电图监测,。
有学者假定在术后较早期加强镇痛~可更加充分的抑制交感神经系统亢进~从而带来许多有利的临床效应。
包括有利于血小板对肾上腺的敏感性改变~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增强部分左心室功能~减少冠脉收缩~这些都可能降低发病率及严重的心肌缺血的发生。
Anand和Hickey前瞻性随机选择了45名实施选择性心脏手术的新生儿~一部分接受常规术中管理~一部分接受较深的阿片类麻醉~常规组术中使用氟烷/氯胺酮/吗啡~在术后24小时静脉持续输注吗啡~而深阿片类组患者术中静脉使用舒芬太尼~在术后同样的时间内给予静脉持续输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
术后接受持续的阿片类静脉给药的新生儿可减弱术中的应激反应,通过多重的血液介质评估,~减低手术前后的发病率,如高血糖症、酸血症、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与对照组相比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术后镇痛的可能途径术后镇痛许多方法都可以使用~但各有利弊。
局部麻醉药通过手术结束后在胸骨切开处放置输入导管输注~似乎对术后镇痛~早期活动~减少住院时间有好处~但是关于其持续使用的安全性,如组织坏死、感染,还是个问题。
神经阻滞,肋间、胸膜内、脊椎旁,操作简单~但效果存在不足,若联合其他镇痛方法则更有效,。
静脉给于阿片类药物用于术中镇痛已用多年~受到较高的评价。
但是~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可以引起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
然而~病人自控镇痛的方法有其特有的优势,如可靠的镇痛作用~提高了病人的自主性~根据个人需要调整药量等,~在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后早期是否有确实的临床优势,与传统的护士给药方法相比,还有待确认。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环氧合酶抑制剂起初是有效的~但长时间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胃黏膜屏障和肾小管功能受损~抑制血小板聚集~胸骨切口感染~以及合并血栓栓子形成,。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以增强术后镇痛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能减轻心肌缺血,~但是可以引起过度的术后镇静~通过心动过缓和全身血管阻力降低继发性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美国麻醉协会手术期间急性疼痛管理的权威组织报道~通过不同的机制给予两种止痛药物,多途径镇痛,以提供更优良的镇痛效果~而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当与单一途径相比~两种药物的给药途径可能会在手术期间起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途径已经明确的是通过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在心脏手术后可取得可靠的镇痛。
另外~这种镇痛途径的潜在的优势是减弱应激反应和心胸去交感作用。
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给药镇痛法可以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抑制应激反应。
也许因为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局部麻醉药比阿片类药物在减弱应激反应方面更有效。
用局部麻醉药或阿片药减低术中的应激反应对高危病人术后有可能增加心输出量~虽然这一点目前还存有争议~实施心脏手术的患者~CPB引发的应激反应类激素大量释放持续到术后早期。
这些患者在术后通过静脉连续输注阿片类药来减弱应激反应的程度~也有可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镇痛的方法,特别是使用的局部麻醉药,较静脉内输注阿片类药~在术中减弱应激反应方面更可取。
早在1965年就有过报道~临床上~对于有症状的冠脉疾病患者~用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有效的改善了症状~对于心绞痛患者应用胸部交感神经封闭也很有效。
胸段硬膜外麻醉增加了狭窄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而没有引起冠状小动脉的扩张~降低了心肌氧需~增加了左心室功能~减少了心绞痛症状的产生。
此外~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增加了心内膜-心外膜的气-血流量比率~在心肌缺血时有利地增加了并行血管的血流量~降低了狭窄后血管收缩~减弱了心肌缺血诱发的强心反射。
在动物模型中~胸段硬膜外麻醉减少了冠脉闭塞后的心肌梗塞面积。
因此~胸段硬膜外麻醉对于实施心1脏手术的患者能有效地阻断心交感神经活动~改善心肌氧供-氧需的平衡。
蛛网膜下隙途径1980年Mathews和Abrams最先报道了对实施心脏手术的患者运用蛛网膜下隙途径镇痛。
大部分研究者在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希望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一些研究者在蛛网膜下隙注入芬太尼~舒芬太尼或局部麻醉药进行术中,同时可减弱应激反应,或心交感神经切除术的麻醉。
Chaney等前瞻性随机选择了60名选择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一部分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0.4mg,~一部分注入安慰剂。
所有的患者从进ICU到气管拔管时间都差不多,大约20个小时,。
然而~在术后早期~吗啡组静脉吗啡需要量明显低于安慰剂对照组。
尽管加强了镇痛~但是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上没有显著的临床差别。
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快通道心脏手术~要求术后即刻拔除气管导管。
Chaney等从他们十九世纪末期的三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包括140位健康的进行择期CABG患者的临床调查中得出~虽然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可以产生可靠的术后镇痛~它应用于快通道的心脏手术的早期拔管~有可能会引起潜在的术后即刻拔管时间延长的不利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可能会妨碍术后早期拔管。
另外的一些临床调查,回顾性的~观察法~等,证明~在心脏手术后通过蛛网膜下隙给予吗啡可产生镇痛作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吗啡的剂量~还取决于术中给予的基础静脉麻醉药的剂量。
但是~除了镇痛作用~尚没发现可靠的临床优势。
达到最大的镇痛效果但引起最小并发症的蛛网膜下隙给予吗啡的最佳剂量尚未确定。
一般来说~蛛网膜下隙吗啡的注入量加大~可以达到更强的时间更长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药物不良反应。
Chaney等前瞻性随机观察了一些择期行CPB心脏手术的患者~麻醉诱导前~一部分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4.0mg,~一部分安慰剂作对照。
围术期多次采集血样以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
两组术中血儿茶酚胺增加量相似。
另有一些小的调查表明~在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1.0mg或1.5mg,~通过监测术中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得出并不能减弱心脏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因此~似乎在蛛网膜下隙注入吗啡,即使是大剂量,在心脏手术和CPB中并不能减弱术中的应激反应。
概括地说~许多关于实施心脏手术中蛛网膜下隙给药法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心脏手术后~蛛网膜下隙给予吗啡可产生可靠的术后镇痛。
然而~除了镇痛~无其他益处。
蛛网膜下隙给药法在术中及术后早期并不能减弱应激反应。
虽然蛛网膜下隙的局部麻醉药可以诱使胸部的心交感神经阻断~但是伴随着全脊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提示对于心脏病患者这种方法并不可取。
硬膜外途径心脏手术患者~在胸段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或阿片类药可以产生显著的术后镇痛。
术后随机接受胸段硬膜外腔持续注入吗啡的患者在术后3天对静脉根据需要追加吗啡的量远远少于没有行硬膜外腔置管给药的患者,分别为5mg/d、8mg/d,。
儿童随机接受骶尾部硬膜外腔注入吗啡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需要静脉追加吗啡的量远远少于没有行硬膜外腔注入吗啡的患者,分别为0.32mg/kg、0.71mg/kg,。
以上只是众多的证明通过胸段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或阿片类药对心脏手术后产生显著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中的两例。
有一项临床调查直接对心脏手术后通过硬膜外腔和静脉给予可乐定镇痛的比较。
前瞻性随机将70名择期行CABG手术的患者分三组~一组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给药,持续输注布比卡因或舒芬太尼,~一组全麻联合静脉持续输注可乐定~另一组单纯全麻,作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