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观察
吴秀钦;林俤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28)2
【摘要】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腰麻组(Ⅰ组)和硬膜外组(Ⅱ组),观察两组病人局麻醉药用量、作用时间、肌松效果、镇痛效果,以及低血压发生率并发症.结果罗哌卡因局麻用量少,作用时间长,毒副作用小,一次给药能满足手术需要,腰麻组肌松效果优为98.3%,硬膜外组优为6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满意.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吴秀钦;林俤
【作者单位】闽侯县第二医院麻醉科,350112;闽侯县第二医院麻醉科,3501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9.8
【相关文献】
1.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 [J], 钟瑜婷;林跃华
2.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J], 李向东;迟雪晶
3.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分析
[J], 尹亚岚;钟惠;陈亮;马跃成;罗国琼
4.采用经蛛网膜下腔阻滞法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 [J], 唐守娜
5.采用经蛛网膜下腔阻滞法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 [J], 唐守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诊疗常规
一、临床应用:指把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主要作用部位在脊神经前根和后根。
对于下肢及下腹部的手术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
二、适应症:下腹部及盆腔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和下肢手术。
三、禁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全身严重感染,穿刺部位有炎症,脊柱外伤畸形,休克的病人,老年人并有心血管疾病及小儿等。
四、麻醉前准备:备好腰麻包、麻醉药品、麻醉机及其他插管急救设备。
五、操作方法:1.取侧卧位或坐位,确定穿刺点(L23或L34),打开消毒包戴手套及准备麻醉药品。
2.消毒后,穿刺点用05%一l%普鲁卡因作局麻。
3.用左手母、食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针尖稍向头侧做缓慢刺人。
当针穿过黄韧带时,有落空感,断续进针少许,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
4.将局麻药注入后,拔出穿刺针(配方有:l%的卡因、10%葡萄糖及3%麻黄素各1ml;05%一075%布比卡因8–12mg;2%一3%利多卡因loomg)。
5.调节麻醉平面,注意观察病人反应。
六、注意事项: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阻滞平面调节的因素很多,如果局麻药的配方和剂量已经确定,则穿刺部位、病人体位、注药速度和针口斜面方向就成为调节麻醉平面的重要因素;进行穿刺前,一定要先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手术要求调节麻醉平面,必要时用适量麻醉辅助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 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张煜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0(031)024
【摘要】目的:评价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剖宫产手术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两组产妇均于L2~3椎间隙作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注入局部麻醉药并置入硬外导管.结果: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剂量相同时,罗哌卡因较布比卡因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慢,但不良反应少.结论: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1页(P4078)
【作者】张煜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等比重小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J], 祁莉英
2.盐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 [J], 周桂云
3.盐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 [J], 周桂云
4.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J], 张煜
5.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J], 林美玉;邹群飞;蔡晓南;詹伟海;卢文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探索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邹润 (内江市妇幼保健院,四川内江 641000)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的62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
研究组给予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对照组给予单纯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
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结果:研究组起效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时长长于对照组,低血压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剖宫产术;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作为产科的重要手术,剖宫产能有效降低各种因素带来的生产风险,是保证母婴平安的有效措施。
麻醉对于剖宫产手术的实施至关重要,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长,对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
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62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
研究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7.21±2.51)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1±0.32)周。
研究组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7.67±2.49)岁;孕周38~42周,平均(39.67±0.43)周。
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患者入室,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快速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患者取左侧卧位,超声定位,穿刺L3~L4间隙,常规硬膜外置管。
研究组向蛛网膜下腔注射1%盐酸罗哌卡因1.5 ml+舒芬太尼0.1 ml(5 µg)+10%葡萄糖注射液1.4 ml 混合液。
EA与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影响对比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对于一些临产并发症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孕妇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择。
在进行剖宫产术时,孕妇需要进行麻醉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舒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EA)和鞘内硬膜外阻滞麻醉(CSEA)。
那么,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的影响有何不同呢?本文将对此展开比较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麻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效果。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EA)是通过在蛛网膜下腔回路内注射麻药实现的麻醉方式,它使腰部以下的身体部位麻木,达到手术需要的无痛状态。
而鞘内硬膜外阻滞麻醉(CSEA)则是在硬膜外蛛网膜腔内注射麻醉药,同时插入导管使药物可以随时补充,由此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从应用效果上来看,两种方法都能够很好地提供手术需要的麻醉效果,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的影响。
麻醉起效时间是指从给药开始到出现麻醉效果的时间,对于手术来说,起效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手术进程和病人的舒适度。
据研究表明,EA和CSEA在麻醉起效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CSEA的麻醉起效时间要比EA短,这是因为CSEA的注射位置更接近神经末梢,药物可以更快地达到作用部位,从而迅速产生麻醉效果。
而EA相对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麻醉效果。
对于一些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进行手术的孕妇来说,CSEA可能更为适合。
除了麻醉起效时间的影响之外,EA和CSEA在剖宫产术中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同之处。
比如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麻醉深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根据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镇痛效果要稍微优于EA,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减少术中疼痛的发生。
但与此CSEA的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医生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否则易出现意外。
临床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分析
【摘要】当前医学技术条件下,剖宫产是临床上针对不能进行阴道自然分娩的孕妇所采取的一种助产手术。
随着现代医学麻醉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针对剖宫产孕妇实施局部麻醉能够有效减轻孕妇腹部开切所造成的手术痛苦,本文结合椎管内麻醉的技术特征,阐述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应用
现代医学领域中,麻醉是临床医疗手术中为减缓和消除患者手术疼痛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理论的不断提高,关爱人类生殖健康,倡导优生优育,成为当前社会维护妇幼身心保健的重要人文理念。
妇产科临床实践中,针对很多不能自然分娩或者高危妊娠孕妇临产时,通常需要实施剖宫产手术方式进行助产,特别是对于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现象的危急型临产孕妇,必须尽量提高剖宫产术前的麻醉效能,缩短孕妇分娩产程时间以保障母婴安全。
分析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在剖宫产临床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妇产科医护水平意义深远。
1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技术特点
当前医学技术条件下,椎管内麻醉是将相关麻醉药剂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来阻断脊神经应激传导功能的一种麻醉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是椎管内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置于蛛网膜下腔的导管将适宜浓度和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剂注入人体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暂时阻断或减弱人体脊神经的应激传导功能,麻痹肌体相关部位的痛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达到消除或减弱肌体疼痛效果的麻醉方式。
相对来说,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简单,通过脑脊液回流现象便能有效确定导管深入腔隙位置,便于调节肌体麻醉平面和维持麻醉时效;麻药在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借助脑脊液的进一步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及部分脊髓,阻滞人体部分交感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致使人体相应区域痛觉降低甚至消失,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有效降低人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了脑脊液外漏现象,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和干扰较小;蛛网膜下腔麻醉能够促使局部肌肉保持良好的松弛效果,能够有效避免麻药过量吸收而造成毒性反应,具有麻醉用药剂量小、麻醉作用起效快速,麻醉效果确切等技术特点。
随着近年来导管针具的应用,术后实施连续蛛网膜下腔镇痛效果完善,并发症少、有效性长、可控性好、副作用小,可广泛适宜于患者术后长期镇痛及慢性疼痛治疗。
2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腹产中的应用
医学临床实践中,剖宫产是针对无法正常进行阴道自然分娩的临床产妇实施腹壁开切手术取出胎儿及相关附属物的过程。
由于手术伤口创面较大,产妇在接受腹壁切口手术之前必须进行相关部位的局部麻醉处理。
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
醉镇痛效果起效快,麻醉作用较为完善,为具有特殊性高风险的产妇特别是出现胎儿窘迫现象的急诊型产妇实施剖宫产分娩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麻醉选择。
通常状况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腹产中的应用程序如下:
2.1 麻药选择:由于麻醉药物对产妇中枢系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产妇在过量麻醉时因血液含氧量降低,容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氧气供应抑制胎儿呼吸及正常循环代谢。
针对孕妇实施剖宫产麻醉时,相关医师必须严谨麻醉药剂的用药种类、剂量与时机选择,防止对胎儿造成直接或间接性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剂有布比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以及丁卡因等药物。
2.2 穿刺点定位: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时,先让产妇采取侧卧位方式两手抱膝,背部尽量与手术台边缘平齐,下颌紧贴前胸,保持身体弯曲状态促使腰椎棘突间隙宽度凸显,根据麻醉要求在产妇腰椎适宜椎骨间隙之间,以两侧髂嵴间连线为基准定位穿刺点,并采用消毒器具进行常规性消毒处理。
2.3 蛛网膜下腔穿刺:先用适宜浓度的普鲁卡因药剂针对腰椎穿刺间隙部位作局部性浸润麻醉后,选用合适型号的腰椎穿刺针具,采用正中穿刺法将针尖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经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在穿破黄韧带时继续向前进针刺入硬膜外腔,根据刺穿阻力程度控制穿刺深度,待刺破蛛网膜出现明显突破感后拔出针芯观察有脑脊液流出即说明已进入蛛网膜下腔。
3 临床剖腹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注意要点
剖宫产手术对麻醉的要求较为严格,为避免麻醉药剂对胎儿的影响或危害,剖宫产手术麻醉时应严格保障麻醉药剂用量,保障麻醉镇痛效能完善,产妇肌肉松弛度良好,尽量减小或避免对胎儿的抑制影响,慎用影响子宫收缩的药物。
呕吐及反流是临床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往往会造成患者呼吸道阻塞,针对产妇剖宫产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首先要在麻醉前必须加强产妇禁食控制,要检查产妇有无麻醉药物过敏征像或病状;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于麻醉导管器具的质量要求较高,实施刺穿时应准确定位穿刺点并严格按照医学消毒措施进行无菌操作,控制导管留置时间及状态,避免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药物注入后应加强麻醉平面的实时观察与控制,阻滞麻醉后应加强产妇血压与呼吸循环的全程监护;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应实时补充和维持产妇体内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手术后应加强产妇镇痛护理,实时预防头痛、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形成。
结束语
总之,蛛网膜下腔阻滞注药后麻醉起效快速、作用相对完善,临床研究表明,剖宫产手术中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可有效延迟产妇的手术应激反应,降低高危产妇术后并发症机率,属于当前剖宫产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鞠泽坤;《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应用》黑龙江医学2006
[2] 张毅《脊柱手术中加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南京部队医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