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37.12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摘要】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旅游景点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情,丰富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丰富体验、吸引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1. 引言1.1 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凸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风俗和习俗。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让它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旅游业更加繁荣,让世界更加美好。
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避免文化的丢失和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多民族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
在旅游大背景下,一度冷落的文化旅游再度成为旅游热点,也唤醒旅游开发者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消耗低、污染低、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在民族文化即主体文化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即客体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民族文化旅游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就这类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1文化与民族文化1.1文化什么是文化?一般来说比较广泛的认为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但是在专家们看来,文化的可从两方面来解释:其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1.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和相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概括形式。
一般地,就普遍意义来说,相对于主流文化、强势文化或者精英文化而言,是指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域性的、非主流的文化。
在我国,民族文化通常有二种表达意思:其一是具有历史传统的、民族民间的、非主流的文化。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其中主流与非主流也是相对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二是指我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在本文看来民族特色就是民族文化,是它的精髓所在。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本质特征,是民族的根和魂。
2旅游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672014年8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一、在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其他民族的文化同化在民族多元化的今天,各国的的文化都向全世界敞开,欢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参观、学习、交流,这就导致了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其它外来文化感染、同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都各不相同,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的更替,更民族之间也是起伏跌宕,有不少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人们遗忘、摒弃,也有许多的文化习俗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渐渐失去了最原来的样子。
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由于族群人口较少,所以一直居住在贫穷的、与世隔绝的地方,由于语言的不同和交通的不变,所以很少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民族间团结互助的氛围,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目前政府正在大力开展旅游业的时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习俗成为各地旅游业最大的卖点,这更为各民族加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也势必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被汉族文化淡化、同化、替代,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发型、饮食、节日、生活方式等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历史遗迹、建筑的消亡,特殊技能的失传,生活习俗的改变等现象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不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未来的某一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民族文化逐渐向庸俗化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旅游业的开发,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向庸俗化发展,而不是在大雅大俗中找到平衡。
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不断地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作为噱头进行宣传,同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满足游客的一些低级趣味,旅游部门会将民族文化大肆的夸张的宣传,而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民族文化和习俗进行描写,使得民族文化逐渐向庸俗化发展。
在旅游开发中旅游部门通常不会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而是生搬硬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形式,使得游客观光时不能够真正了解民族文化,而是流于形式,其次,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信仰,而且少数民族对信仰的崇拜程度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少数民族认为一切与宗教有关的食物都是神圣的,不能够随便被人们谈起的,但是,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有的人会将于少数民族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的事物拿出来贩卖,并对少数民族的信仰随意的谈论,对少数民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逐渐偏离理想的轨道。
名词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定义根据国际著名旅游人类学家、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科恩( Erick Cohen) 的定义:1、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2、其目标资源所指的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3、由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特性的与众不同,这类人群便被贴上了旅游性标志。
换言之: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土著居民及其生存环境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观赏、娱乐、商品及服务。
这些负面作用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价值观的退化。
1 、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同化指原来的民族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族异地的文化取代。
许多少数民族因具有典型的边际地理区位特征,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因此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这些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可能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如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建筑、服饰、发型、饮食、节日、生活方式的汉化现象。
2 、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在旅游商业运作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
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如很多邀请游客参与的民族婚俗体验已经完全成为赚钱的手段。
3、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神秘性。
对旅游者而言,参与民族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想通过观赏、了解、领略、参与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 满足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达到增长知识、开眼界的目的。
但是,由于旅游者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有些游客甚至对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抱有浓厚的兴趣。
为了吸引这一部分游客,某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民族文化时,出现了很多导致民族文化庸俗化的现象。
具体有4 个方面:1、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
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所注重的不再只是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培养。
这样,第三产业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比如以斑斓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的我国旅游业正得到迅猛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
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
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从这一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本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首先,本民族文化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旅游业的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较好的利用和发挥,形成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依承、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所参观的景点,无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
同时,这些旅游景点也无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参观了孔庙,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更喻世了孔子的丰功伟绩。
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遗留下来弥足珍贵的文物,成为了研究孔子儒学的重要史料和实物,更成为吸引国际友人游访的宝贵财富。
到了文笔峰,平地拔起,山色秀美,山上宏伟壮阔的建筑,体现出中国建筑特有的风采,洋溢着道教恒久的文化。
关于文笔峰的传说,本身就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雄伟独特的建筑和有着丰富内涵的传说,都是道教文化的体现,也是游客来访的主要动力。
不仅仅只是这些景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到之处都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文化特色。
全世界的文化虽然都有共性,但更多表现出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
这些特性,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历史积淀,是这个地方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下的成就,是不同于别的国家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8年09月09日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
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
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
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
民族旅游知识点总结一、民族旅游的概念民族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和特色为主要旅游资源,以民族特色建筑、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风景名胜为主要旅游内容,以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民族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欣赏民族特色的表演和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等方式,体验到不同于自己传统生活环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民族旅游的特点1.文化体验丰富:民族旅游以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游客可以在旅游中参与到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中,例如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观赏民族舞蹈和音乐表演等,丰富了游客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
2.景观多样化: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区往往自然景观优美,有着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植被风貌,例如少数民族村寨位于高山之间、丛林深处、湖泊畔或河湾边,环境和风景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3.民族活动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民族节庆和活动为民族旅游增添了不少色彩。
游客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到各种民族节庆和庙会中,体验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风情。
4.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丰富:在少数民族地区,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购买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这些产品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也为民族旅游增添了不少乐趣。
5.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民族旅游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条件。
同时,民族旅游也带动了当地的多种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了乡村经济。
三、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民族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地区广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其中,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的主要发展地区,这些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2.旅游产品丰富:我国的民族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有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村寨、民族节庆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多种旅游产品。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理念Deve1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理念史本林,赵文亮(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系,河南商丘476000)摘要: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既满足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影响.民族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民族旅游的开发要走生态之路,树立文化认同观念.关键词: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06)05—0489—02 IdeaonNationalTourismDevelopmentandNationalCultureProtectionSHIBen—fin,ZHAOWen—liang (GeograpliyDepartment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Shangqiu476000)Abstract:NatiohalculturaltourismwasarousedinClfina,ithadsatisfiedthedemandoffilelocaltourists,pr omotethelocaleconomydevelop—ment,meanwhile,,andthede—velopmentandprotectionofnationalcultureneededtofollowecology,andestablishedtheconceptofcultu ralacceptance,anddealtwithcorrectlythe 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andprotectionofnationalculture.Keywords:natiomaltourism;nationalcultur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1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民族旅游是把古朴的土着习俗以及土着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观赏,娱乐,商品及服务uJ.人们总是居住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其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与久居的地域条件相适应,民族便肯定会反映出该地域的基本特征.民族旅游的这种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民族旅游地域特色,以某一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来吸引旅游者.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民间,传承于社会,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丰富和多样性,旅游者对丰富多彩又略带神秘感的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使民族旅游成为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既能丰富旅游者的文化知识,又能使旅游者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保留着多彩的民俗风情.各地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吸引广大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力.2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民族社会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民族旅游为增进少数民族地区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收稿日期:2006—08—11;修改日期:2006—09—16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史本林(1964一),男,河南省柘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开发.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来到旅游目的地游览,观光,与当地居民交际沟通,旅游者承载着所在国家和地区即客源地的语言, 服饰,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元素来到异地他乡,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文化带到了旅游地,影响了当地居民,扩大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视野.拯救和发展传统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民族地区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得到了发展,传统的音乐,戏剧,舞蹈等受到重视与挖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设又得到维修与管理J.这样促使当地居民对自己民族文化进行再认识,使那些即使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使用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能转化其生存方式和用途而继续传承下去.加速民族文化世界化的进程: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购买,消费商品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时,附着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内的文化观念也就在旅游者接受的过程中被结合进他们的观念系统,从而扩大了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使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传统文化显现于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显示出新的价值,甚至使一些发展前景堪忧的民族文化因素也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3J.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被同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因居住在较偏僻的地方,保留了更多的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随着民族旅游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介入,这些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可能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如中国少数民族汉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过汉族的春节,端午节等,穿轻便灵巧的汉族服饰,甚至一些民族村寨,民族城市也丧失了民族?489??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622 特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内涵日益与外界趋同,旅游地吸引力也日益减弱.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质低,在旅游商业运作中,为了满足旅游者求奇的心理,旅游开发商往往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舞台艺术化,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采取一些庸俗化的举措HJ,在某种程序上亵渎和歪曲了原有民族文化的纯朴性.民族价值观的退化: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如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吃苦耐劳,重义不重利等,民风十分淳朴.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退化,甚至遗失,给人一种民风日下的恶劣现象,少数民族个体失去了原有的美德.民族文化遗址,遗迹被破坏:客观上旅游会对旅游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造成损害,如照相机的闪光灯,游客的汗水,呼吸及指印等都会使庙宇中的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成千上万游客的脚步可以磨平任何建筑地面上的精美图案,再加上一些游客的不检点行为,如乱涂滥画,乱砍滥挖,使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伤痕累累,不堪负重.如我国的万里长城在开放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修复带来了极大困难.3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理念民族文化是存在于广大民众生活当中的一种”活文化”,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能照搬其它旅游开发模式,而应在立足于”民”的基础上,强调保护民族文化开发,做到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民族文化的开发不但要满足游客对原汁原味文化的需求,而且还要让其得以传承和保护.民族旅游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少数民族社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Ⅱ土体现在社会方面.由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肯定会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向往现代化,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受到影响.民族旅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村寨民族文化的原生性与和谐性-5J.一般来说,越是”土”的,对旅游者越具有吸引力,资源的品味越高.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价值的认同感,使旅游地的村民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自己文化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 并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这些文化就是保护自己的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传承的真正动力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基础上, 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文化动力才是其持久和核心的动力所在. 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尽管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就是在开发,保护,传播及其与主流文化交融的辨证过程中得到体现,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这?490?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违背,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相符,采取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渴望走向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为了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应多挖掘一些优良的,高尚的,易于传播的风俗,应当把表现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行为偏好的文化广泛进行传播和推广_6J.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成熟,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人为仿制的民族村,民族文化旅游为游客提供了旅游真品,游客从中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生态旅游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游客在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信仰,旅游经历过程中,享受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又能促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再认识,建立一些民族生态林,民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尊重,维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经济发展-7J.此外,旅游地的村民可以在自家村寨或家里直接接待游客,这样不仅保持了村寨原有的”原汁原味”旅游真品氛围,增强了对生态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村民在参与旅游接待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渐提高,实现脱贫致富.树立文化认同观念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前提条件,但它并不意味着阻止传统文化的变迁,阻止少数民族的进步.民族旅游可以说把两个文化差异很大的社会”突然”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突然接触中,原来相对闭塞的社区极可能受到文化冲击,但是每个民族世代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宗教仪礼都有一定的特定价值,所以民族地区应对自己与外界不同的地方有一种认同感和自尊感,让各种文化相互理解与沟通,彼此依赖和尊重【引.因此,民族旅游开发者必须了解他们本土文化,并从较高层次上去理解人们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沟通,文化认同,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参考文献:[1]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O00,(5):50~54.[2]刘晖.民族旅游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9~43.[3]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传统文化保护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 2002,70(4):77~82.[4]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社会科学家, 2000,15(5):46~49.[5]刘红梅.关于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总思考[J].开发研究, 2O04,(3):51~53.[6]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l1O~l12.[7]张星.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J].云南环境科学, 2003,12(4):5~8.[8]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0,18(5) :45~48。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罗茜中国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管理科前言: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不仅宣扬了民族文化保留了很多民族的习俗,而且可以让各个民族更加团结,促进民族和谐繁荣。
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还破坏了民族的独特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1.开发投入能较快获取收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且少数民族众多,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民族文化旅游的走出国门受很多外国友人的青睐,因此对于这个民族旅游开发项目,投入之后会很快的获取收益,受欢迎程度非常高。
2.发展迅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倡导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因此在政策的支持下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根据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其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民族地区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环境清新,是人们比较向往的地方,因此会有很多需求。
同时民族地区可以在景点出售民族地区特产,不仅帮助特产走向市场,而且也能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且分布很广,因此我国可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开发的旅游市场也比较广阔,正因如此,有些唯利是图的开发商会忽略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规划,这样不仅不利于规范市场的形成,而且在管理难度上也非常之大。
旅游开发所需的步骤和程序并不多,但是涉及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就比较多,尤其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要细致,但目前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很多旅游开发破坏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没有给民族地区人民一个良好的保障和信誉,这样就破坏了旅游市场,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民族冲突的问题,因此开发前的规划尤为重要。
2.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很多民族地区都分布在我国的西部(西北西南),这些地区的地形和地貌都比较复杂,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比较棘手的事情就是道路的修建,很多旅游景区虽然已经建成,而且带有民族特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虽然有路但都只能通过小汽车,这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界定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对其进行分类的前提。
通过比较前期研究成果,发现在目前关于文化旅游资源领域的研究中,学界认可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剔除自然旅游资源之后的旅游资源。
因此,本文采用广义概念界定文化旅游资源: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主要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或赋存的文化元素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并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各事物或因素,包括人类文化遗址遗迹、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旅游商品、人文活动[4]。
3.2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是正确认知、评价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
目前旅游规划界使用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主要有自然-人文两分法、世界-国家-省-市-县等级分类法、专题型分类法、功能型分类法、色彩分类法、《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分类法(简称国标法)和整合分类法。
其中,国标是现阶段主流的分类方案,使用频率最高、类型覆盖相对最全,在旅游界得到广泛应用。
“两分法”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便于运用,便于人们记住,但只体现了资源本身的性质,并没有体现出资源的总体意义。
“级别分类法”可以直接地反映出一个旅游资源的吸引程度和质量的好坏,但规划范围的整体价值难以估算。
专题分类方法针对性强、产品开发的指导性强,但不适合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和横向比较。
近几年来,文化旅游绿色旅游概念的兴盛说明色彩分类方法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记忆,但是尚缺乏科学依据。
国标法统一了全国旅游资源分类的口径,但是国标的个别地方仍存在概念模糊、层次不清、前后重复、细分不够等问题[48][10]。
众多的学者试图根据某种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国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与改进,以增强其精确性与适用性。
许春晓、胡婷等人所建立的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4],这个体系是在严格遵守国标的基础上呈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级结构,包括4主类、25亚类、142基本类型。
按照资源的基本内容确定主类,包括了人类文化遗址遗迹、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文化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四大主类;按照资源赋存和主导要素相结合确定亚类,包括了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现代综合人文旅游地等25个亚类;按照景观单元及成因确定基本类型,包括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142种基本类型。
传统文化旅游知识点总结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艺术、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美学观念,对于民族的文化认同、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参观古迹、游览名胜、体验民俗、品味美食等方式,使游客深入了解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从而增进对目的地的认识和了解。
传统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旅游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使游客了解、感受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灵魂,通过传统文化旅游,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
3. 促进民族交流:传统文化旅游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合作发展。
4. 促进旅游业发展:传统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旅游可以增加游客对目的地的兴趣,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与特点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旅游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1. 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是以古迹、古建筑、历史遗址、文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通过参观这些文化遗产,游客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兵马俑等都是文化遗产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2. 民俗体验旅游:民俗体验旅游是游客通过参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庙会、赛会、民歌舞、传统节日等,与当地人民共度一段愉快的时光,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强调的是游客与当地民族的互动
和交流,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在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来越
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放松身心、开阔眼界的方式。
然而,传统的旅游
方式往往只停留在景点观光和购物上,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
而民族文化旅游则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体验和交流。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当地民族的
传统活动,如学习民族舞蹈、制作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美食等。
通过
这些活动,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
游客还可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
社会习俗。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能够增进游客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还
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和谐。
民族文化旅游还强调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在参与民族文化活
动时,游客需要遵守当地的礼仪和规范,尊重民族的信仰和习俗。
同时,游客还应该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不破坏和污染当地
的资源。
只有通过尊重和保护,才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更重要的
是它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民族文化
旅游,当地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有助于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机遇。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民族文化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旅游项目可能过于商业化,忽视了对民族文化的真实呈现。
其次,一些游客可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对当地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因此,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旅游形式。
它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为了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管理和监管,确保其在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