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文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结合与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析作者:杨闯建薛莉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仅综合地、集中地展示了丰富的传统艺术内容,还体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并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200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带着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的伤痛,中国人以坚强乐观的心态迎来了奥运会圣火的到来,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不仅使中国人的心灵得到慰籍,也鼓舞了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奥运会开幕式演出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内容,展示了中国艺术家们的才华,为全世界的人民贡献了一台具有东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开幕式文艺表演场面之大,用人之多,演出之华美,再现了中国千年文明的精粹与魅力。
中国对于全世界来讲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不但有与埃及金字塔同样闻名于世的长城,还有古老的文字,四大发明、书法、水墨画、戏曲、古典舞蹈,茶文化等等。
如何将丰富多样的艺术内容集中地呈现给观众,并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彰显“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奥运承诺,这是一个重要的高难度问题。
作为知名导演的张艺谋老师,以他令人叹服的才华,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这一问题,成功的打造了一台色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甲骨文使人感受到了绵延而出的中华文明,水墨画的意境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哲学。
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为《灿烂文明》,下篇为《辉煌时代》,有《画卷》、《文宇》、《戏曲》等章节。
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相继呈现,文房四宝、论语、礼乐、击缶、汉服、昆曲京剧、丝路飞天、太极功夫这些璀璨旖旎的中国文化元素,精练地完成了它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讲述任务,综合地、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礼乐中国。
舞动北京。
畅翔古今,和谐世界08年奥运会的举行,以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作为奥运会的前奏和序幕。
并非首创之举。
如何看待奥运会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奥运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体育盛会,不仅是运动员们竞技的舞台,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契机。
而当奥运会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时,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而多方面的。
奥运会为地方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
世界各地的目光聚焦于举办城市,使得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现。
比如,举办城市的传统服饰、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都能够通过奥运会这一窗口被世界所认识和了解。
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开幕式上的京剧表演、太极拳展示,以及随处可见的中国红元素,都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展示不仅能够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还能够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文化的融入丰富了奥运会的内涵。
奥运会不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较量,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为奥运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比如,在奥运会的场馆设计中融入地方建筑风格,让运动员和观众在参与和观看比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当地的建筑文化之美。
再比如,将地方的传统音乐、舞蹈融入到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表演中,为奥运会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奥运会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游客因奥运会而涌入举办城市,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体验和消费,能够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为了满足游客对地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地方文化与奥运会相关的纪念品、特色商品的销售,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
这种融合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当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在奥运会的舞台上,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这种直接的接触和交流,能够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增进彼此的尊重和包容。
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要实现奥运会与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北京奥运会中国文化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举办的一次盛大的体育盛会,也是一次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机会。
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中国文化在北京奥运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中国文化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展现出了独特魅力。
开幕式上的各种表演形式,如舞蹈、歌曲、乐器演奏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而交响乐演奏则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形式的表演不仅让世界各国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的自豪感。
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物的设计灵感均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的拱形门洞、传统花纹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现代感,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既符合奥运会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北京奥运会的各项赛事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体育的精神。
中国人民对于体育的热爱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中国的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项目。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各项体育项目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于体育的热爱,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
北京奥运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世界各国的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中国画、剪纸等,都在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独特的视觉艺术享受。
北京奥运会是一次展示中国文化的盛会。
无论是开幕式的表演、比赛场馆的设计,还是赛事的精彩表现,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北京奥运会,世界各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和熟悉了中国文化,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奥运会中,中国文化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和而不同”文化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传承与发展》篇一在中华文明的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成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北京冬奥会作为一次国际性的体育盛事,其开幕式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进行了精彩的传承与发展。
一、开幕式中的“和而不同”文化传承(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传统文化的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舞台布置到节目编排,从服饰道具到音乐灯光,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舞者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通过优美的舞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之美。
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在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在开幕式中,各国代表团的入场仪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身着各具特色的服饰,步入鸟巢体育馆,展示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种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正是“和而不同”文化理念在奥运舞台上的一次重要体现。
二、开幕式中“和而不同”文化的发展(一)创新表达方式的尝试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得到了创新性的表达。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殿之中,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机遇北京冬奥会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开幕式中,各国运动员共同参与的表演节目,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精神,正是“和而不同”文化理念在当代的重要体现。
通过北京冬奥会这一国际盛事,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合作的大国形象,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
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摘要:此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为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突出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因素相呼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向了世界舞台,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作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因素的综合国力中的文化部分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谐�奥运会除了是各国运动员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舞台,也是不同文化百花齐放、和谐共荣的契机,而奥运会开幕式更是承办国传播民族文化的绝佳舞台。
现当代,奥运会承办国纷纷利用开幕式这一契机,将本国民族精神的精华、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呈现给世人。
如今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要使自己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注重民族精神的建设,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保住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流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此次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大展身手,为世界打造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其中,《丝路》、《礼乐》、《自然》等章节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
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和谐,我认为《丝路》中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礼乐》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然》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一、“和平共处”�《丝路》是这样的表演:敦煌的舞者在沙漠中舞蹈、水手用船桨组合成船形,与风浪搏斗。
这一表演展现的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让人们回顾了中华文明的历程。
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与精神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通,无论是穿越陆地还是横渡海洋,中国人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世界传播着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引人中华大地。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提倡国与国和平相处的国家,并有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
盛唐时期就有“洛阳家家学胡乐”,包容异族的文化,积极吸收外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这样才使得我们今日得以形成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北京奥运会中国文化解读
其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令世界为之震撼。
开幕式采用了大量的中
国传统元素,如中国武术、京剧、汉字书法等。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
在开幕式上演奏的“京韵大鼓”,它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剧和民间音乐的
代表性乐器。
此外,表演者身着中国传统的服饰,如服饰、古代冠冕和道
袍等,赋予了整个开幕式一种庄重而古老的氛围。
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合和
展示,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并用新的形式和方式
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此外,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以展示中国的多样
性和独特性。
例如,北京市中心的长安街、故宫等地成为国际友人们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场所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还举办了丰富多
样的艺术表演和展览,包括绘画、雕塑、传统戏曲、舞蹈和音乐等。
这些
活动不仅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艺术
特征。
综上所述,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奥
运会的形象设计、开幕式、场馆建筑和文化活动,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
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不仅增强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也推
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北京奥运会是一个窗口,向世界展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接纳具有重
要意义。
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元素如何体现主办国文化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盛事,不仅是运动员们竞技的舞台,更是主办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窗口。
而奥运会开幕式,则是这一展示的重头戏。
通过开幕式上的各种元素,主办国能够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全球观众。
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往往是展现主办国文化的首要方式。
比如,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开场的击缶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造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
此外,还有大规模的舞蹈表演,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以优美的舞姿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和文化风貌。
服饰也是体现主办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主办国通常会让演员们身着具有本国特色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例如,日本举办奥运会时,演员们可能会穿着精致的和服,和服上的花纹和配饰反映了日本的美学观念和传统工艺。
色彩在奥运会开幕式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不同的国家对于色彩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文化中,红色常常被视为吉祥、繁荣的象征,因此在开幕式上,红色元素常常大量出现。
而在印度,色彩斑斓的服饰和装饰反映了其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他们可能会大量运用金色、橙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宗教和文化的内涵。
音乐在开幕式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主办国的传统音乐能够瞬间将观众带入到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非洲国家可能会以激昂的鼓点和独特的节奏展现其热情奔放的文化;而欧洲国家可能会以优雅的交响乐或民间小调传达其深厚的艺术底蕴。
开幕式上的场景布置也能够体现主办国的文化特色。
比如,巴西奥运会开幕式上,通过搭建热带雨林的场景,展示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
而中国在开幕式上可能会搭建出古老的宫殿、长城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场景,展现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文化。
仪式环节也是文化体现的重要部分。
火炬传递仪式,其路线的选择和传递方式往往会结合主办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
点燃圣火的方式更是充满创意,往往蕴含着主办国对于和平、团结、进步等价值观的追求。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吸引了全世界人们对中国的关注,也很好地对中国千年的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向全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的精神。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与评判。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审视奥运会既是各国运动员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舞台,也是不同文化百花齐放、和谐共荣的契机,而奥运会开幕式更是传播举办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认为“开幕式是对奥运会的集中考验,也越来越成为东道主展示本国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平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为《灿烂文明》,下篇为《辉煌时代》,有《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等章节。
开幕式表演以灵活多变的手法,运用具体的艺术表演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杂揉在一起,成功地打造了一台色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展示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集中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乐舞中国,太极八卦”彰显东方的文化特质与文化豁达思想家钱穆先生把“天人合一”看做“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中国很早就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并追求能使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是人本身的和谐统一。
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很多体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中国元素。
乐舞作为奥运会的前奏和序幕,成为奥运会开幕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方文化中,对于“乐”曾给予人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在班固编纂的《白虎通德论》卷二《礼乐篇》所引的孔子的一段话,作了以下的论述,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奥运开幕式展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元素奥运开幕式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国家文化的一次盛大展示,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
2024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该开幕式集中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2024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元素的特点。
首先,开幕式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开幕式以“中华文明五千年”为主题,通过节目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比如京剧、太极拳、中国古代音乐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其次,开幕式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在开幕式上,通过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比如高科技LED屏幕、悬浮舞台等。
这些现代科技元素不仅使开幕式更加炫目壮观,也体现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实力。
第三,开幕式还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在开幕式中,各国代表团依次入场,这不仅象征着世界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此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与到开幕式的表演中,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各国的友谊。
最后,开幕式还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和谐与共赢。
在开幕式上,中国民众的热情和友好态度,以及各国代表团的喜庆表情,都传递出了人们对和平与友谊的追求。
通过开幕式,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魅力,也向世界传递出了和平与发展的信息。
总之,2024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元素的深度结合。
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以及对中国与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展示,开幕式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非凡文化底蕴和发展实力,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
不仅是奥运会的一场盛会,更是一个展示中国形象的机会。
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中国,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和而不同”文化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传承与发展》篇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古老的华夏大地再次为世界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中,“和而不同”这一传统文化理念被广泛运用并进一步发扬,彰显出北京冬奥会的多元融合、尊重差异的特点,也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一、“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的起源与内涵“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的是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寻求和谐共处。
这一理念源于古代哲学家的思考,认为在多元的社会中,不同的事物可以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包容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它既强调了个性与差异的存在,也倡导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开幕式中“和而不同”的传承体现1. 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呈现在开幕式的演出中,古老的华夏文明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互辉映。
既有古朴典雅的舞蹈表演、古风乐器演奏,也有现代科技元素的加入,展现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共生。
2. 多元文化的展现开幕式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参与表演,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特色,也突出了“和而不同”的多元包容性。
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同一舞台上交织碰撞,却又和谐统一。
三、开幕式中“和而不同”的发展表现1. 创新性表达方式在传承“和而不同”这一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开幕式通过运用先进的视听技术手段、创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等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诠释和表达,使这一理念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2. 突出和平主题北京冬奥会作为国际盛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各国文化交流与和平友好的重要平台。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开幕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通过强调和平、友谊、合作的体育精神,让这一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四、影响与意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和而不同”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这一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
它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俗文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结合与利用
作者:王翔宇
来源:《财讯》2016年第34期
中华民俗文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合与利用
前言
2008年8月8日晚8时,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随着全场观众随着变换着的数字一直呼喊出:10,9,8,…,1的倒计时的呼喊声之中,万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在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欢迎之中正式开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是一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内涵的体现方式,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诠释出了中华民族广阔的胸襟,大门打开,广迎八方来客!在这一刻,跟随着奥运之火,火焰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它穿过时间与空间,在这片古老的神舟大地之上,将东方与西方由古至今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转眼让我们将目光聚焦“鸟巢”顶部,那是烟花的燃放阵地,在这里一共有顶部燃放点287个,顶部红闪燃放点1462个,中心区阵地27个。
顶部11456发,中心区8428发。
焰火在高空绽放,整个体育场如盛开的花朵。
五彩的焰火沿北京南北中轴线次第绽放,呈现出象征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29个巨大脚印。
这些令人目接不暇的中国元素,在全球观众的面前展现,让约40亿人次的观众领会到了中化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让古老又神秘的中化文明化为一副瑰美得长卷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中华民俗文化在开幕式中的结合与利用
首先,北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不可复制的美丽画卷,无与伦比,对于西方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大国,中华文明有5000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其5000年的悠久历史不一定为全球人所知晓,但我国13亿国人对其肯定不陌生,与西方人习惯将画面装入镜框不同,中国人善于将画面装入卷轴。
水墨画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重意不重型的特点,生动的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哲学观。
用现代舞的形式,人变成了墨,人变成墨,在纸上画上山水、太阳,这张纸是整体设计中最具匠心的构思。
然而,演出并未到此结束,进行到运动员入场时,这张纸放在中央,所有运动员踩在上面,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大地。
全世界上万名运动员和现场
的艺术家以及儿童们共同完成的这幅画,超越了绘画,超越了体育,是盛大感人的行为艺术。
完全“以人为本”,着重表现了时代中的人:用身体搭“鸟巢”的演员们,凌空放飞风筝的小女孩,吞吐天地的2008名太极拳师,将黑白画染成彩色的五大洲儿童,2008柄小伞撑开的孩子们的笑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配以中西合璧优雅舒缓的主题歌《我和你》的天籁之声,使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从打开画卷的那一瞬间就向世界娓娓道来。
其次,“和为贵”的主题为中华民俗文化另一大重要表现。
除了用长画卷绘画出中华悠久历史这个主线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和谐”二字。
“和谐”正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精粹之一。
伴随着孔门三千弟子高声吟颂《论语》中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在活字印刷板中间出现了先后出现了两个古体“和”字和一个现代字体“和”字。
三个“和”字,不仅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
再次,“丝路”是文艺表演上篇之中,体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点睛之笔。
“丝路”指的是海上与陆上两条丝绸之路,远在西汉时期(公元前140年),西汉使者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共历13年,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欧洲大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在600多年前的明朝,郑和7次率领27000人的船队远航,从中国的泉州出发,到达西亚、东非地区,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与海上这两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表现了中国人历来的友善与热忱,展示了中国吸纳异国文化的宽广胸襟。
另外,本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将中华民族所偏爱的大红,大黄,大金,大绿色演绎得淋漓精致,但却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当鸟巢上空,烟火纷飞的时候,红色的火环将鸟巢映衬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再文艺表演中那2008名击缶人身穿的收腰风衣,又在浅金色透出中国式的深邃古风。
飞天嫦娥,色彩缤纷,通体透亮,很艳的蓝、红、绿、粉,把几种中国传统民俗风的颜色搭配得很协调。
在壮观的大唐盛世的宏大演出中,曾经横行T型台的仕女妆运用得相当多,富贵逼人。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色彩,它只是一种社会符号,在这符号的背后,隐含着人们的心理和民族习俗。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吉利的颜色就是红红火火的红、尊贵荣显的黄、充满希望的绿。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现代生活多样化化的追求。
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完成了中国人民百年奥运的梦想,其奥运会开幕式主题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以体育为主”演变成“以文化为主”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古老神秘又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展现给了世界,诸多中华民俗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和平与和谐。
开幕式把当代中国对这一文明价值内核的坚持发扬做了进一步的艺术表现,使人们惊异并忘情于中国人民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