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5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分解填空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1、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4、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1、日地距离:1.5×108km地球总质量:6.588×1027g地球总体积:10833×108km3平均半径:6371km2、地球自转产生量昼夜更替、产生了地方时、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介于内外圈层之间。
2、自然界通常分为无机界和有机界;为表示人类在地表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则地球表层分为无机界、有机界和人文界。
3、岩石圈包括地幔上部和地壳。
地壳上部为硅铝层,称为花岗岩层;地壳下部为硅镁层,称为玄武岩层。
4、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1)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与人类的诞生。
(2)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3)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4)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5)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6)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现代地理学综述课程名称现代地理学综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2016年1月31日摘要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本文主要探究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它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并且详细研究了它的研究方法与时代特征,全方位展示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也说明它的实用性。
现代地理学将会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等领域大有作为。
关键字:现代地理学;基础理论;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第一章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5)1.1地理学的概述 (5)1.2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思想 (5)1.2.1古、近代地理学基本理论思想 (5)1.2.2现代地理学基本理论思想 (5)1.3现代地理学的基础 (6)第二章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6)2.1现代地理学的起源 (6)2.2现代地理学的具体特点 (6)2.2.1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 (6)2.2.2理论化和数量化 (7)2.2.3行为化和生态化 (7)2.3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7)2.3.1学科内部的整体综合研究 (7)2.3.2动态过程与驱动因素研究 (7)2.3.3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 (8)2.3.4.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8)2.3.5空间尺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 (8)第三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时代特征 (8)3.1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8)3.2现代地理学的时代特征 (9)3.2.1一元化 (9)3.2.2相关性 (9)3.2.3现代地理学的不足 (9)3.3.4开拓了应用科技领域 (10)第四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10)4.1现代地理学的研究 (10)4.1.1现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0)4.1.2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0)4.1.3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10)4.2现代地理学的应用 (11)4.2.1现代地理学涉及的范围广 (11)4.2.2现代地理科学应用性强 (11)第一章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1地理学的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绪论0.1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3.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1)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第一章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简答题2自然地理学(一般认为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第二章1为什么地球能成为人类的摇篮、人类的家园?(由适宜的日地距离、适中的地球质量、近球形的地球形状、特定的运动速度与方式决定)问答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仅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地方时的产生,以及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而且对于地表温度的调节、生命的孕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于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
地球自转一周为24 h,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2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问答题3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物质的交换、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问答题第三章1想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地表系统基本的组成与特征作一个简要的叙述(四大圈层、三大界、固、液、气三态物质)2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有哪些(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3地表系统的功能(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4地表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影响第四章岩石圈1莫霍面:一个位于大陆地区平均33km 的地下,纵波速度由7.6 km/s 向下突然增加到8.0 km/s,这个界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1、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③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④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⑤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
4、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1、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四点)①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②引力的影响使地球有特定的运行周期和速度。
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可改变地表形态、导致地震、发生灾变,等等④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如太阳风。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的组成:四大圈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人文界)固液气三态物质。
2、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①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人类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中产生;地表环境的区域分异形成三大人种;地表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地表元素组成人体健康;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地表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③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1、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火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一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另一种是非岩浆作用形成的。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主要特点《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科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培养应考者的自然地理学思维及驾御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着重阐明地球表层系统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机理、分异规律,以及地貌、土壤形成的机制和自然灾害的成因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状况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2、理解地球表层系统四大圈层的区域特征、分异规律、运行机制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机理、分异规律。
3、掌握从地球表层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方面阐述自然地理学应用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其它学科分支(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的基础,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其它地理学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二)学习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以及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理解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类生活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2、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性质与意义。
3、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地理意义、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与地球有关的天文现象的地理意义,从地内和地外两个方面掌握地球环境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