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时候,沿海又要帮助和支持内地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发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了部署。

4)“宏观调控”论:(1)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在一国(尤其是大国)之内,各地的经济资源存在差异,各地的主观努力也相差悬殊,加上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而不能听任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2)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首先,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其次,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利益,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地方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

1、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节点及节点体系、线路及网络、域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纵横交叉,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空间。

2、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力结构的有机统一体。狭义经济结构就是指生产力结构。生产力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构成状况、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4、简述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于1905年发表了《论工业的区位》一文,此后于1909年和1914年又写过两本书,提出了“工业区位论”。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把工业品生产成本最低的那个地点,确定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它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城市职能、城市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等级——规模”学说,因此又被称为“城市区位论”。

他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分布,应当形成A级城市1个,B 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08—128个。

(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在1940年发表《经济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市场区位论”。

他认为,既然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上进行,而生产者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那么,最低成本并不是保证最大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而应当去谋求最大市场。

5、区域经经济学的当代研究及其相互联系

⑴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研究;⑵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路径研究;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⑷区际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⑸全国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

以上五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学在当代的重点研究领域,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前三个方面属于单个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问题,第四个方面属于区域之间平等的经济关系,第五个方面属于全国和各区域上下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经济关系。

6、如何认识和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联系实际)

(1)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节点及节点体系、线路及网络、域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纵横交叉,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空间。

②区域空间结构的核心理论是“发展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倒U型”理论。

⊙区域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力结构的有机统一体。狭义经济结构就是指生产力结构。生产力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构成状况、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2)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促进区域社会财富或国民产出的增多,通常用GNP(GDP)、人均

GNP(人均GDP)来表示。

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等人主张“平衡增长”,而赫希曼、缪尔达尔等人坚决反对“平衡增长”,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丰富得多,主要有:佩鲁的“发

展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还有“反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等。

(3)、区域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理论

(1)区域经济运行理论——

主要包括区域资源“转移分析理论”和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理论——

首先,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包括:发挥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促进集聚经济形成集聚效益,产生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差异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

其次,是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上,必须加上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要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第三章

1、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各级区域中心,多表现为城镇。节点体系的三要素是等级各称、人口规模和节点数目。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目就越少。相反,等级越低,规模越小,数目就越多。

2、线路——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3、域面——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4、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资源向某个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并逐步使之成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极核的过程。

5、扩散效应——它是与极化效应相对的一种效应,指经济活动及各种生产要素从极核向外围扩散的过程。

6、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的实质

①古典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着重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探讨农业、工业的最佳区位选择问题,因此其实质是“成本决定论”。

②近代区位理论包括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着重从城市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市场区与市场网的内部联系出发,探索企业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其实质是“利润决定论”。同时,通过对市场区位发展阶段的分析,探索整个区域的最佳经济效益。

③二次大战之后,传统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演进为现代区位理论,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其实质是“综合决定论”。

7、区位势能的主要内涵

区位势能——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人口状况、技术经济水平、人为政策等因素在不同地点的组合所形成的差别程度及其相应能力。其内涵包括:①自然条件势能——由于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地域差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②自然资源势能——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组合及其开发价值的地域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③交通运输势能——由于交通运输水平、运输能力和便捷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④人口分布势能——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和人口素质的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⑤技术经济势能——由于技术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所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⑥行政势能和政策势能——由于行政中心或行政权力与各项优惠政策等特殊因素差别所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8、如何认识和把握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原理(或论述)

(1)极化效应:

①极化效应的定义——是指经济资源向某个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并逐步使之成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极核的过程。

②极化效应的作用——带来三个方面的向心力:一是使极核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群的最优区位;二是节约生产要素投入上的多种费用从而提高利润率;三是使国家和区域在权利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作出有利于极核地区的决策选择。

(2)扩散效应:

①扩散效应的定义——它是与极化效应相对的一种效应,指经济活动及各种生产要素从极核向外围扩散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使生产要素逐步由极核区域向外围扩散渗透,形成一种离心运动。

②扩散效应的表现方式(外溢)——主动外溢、被动外溢、积极外溢。

主动外溢—指随着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化,原来极核中的主导产业逐步衰落,被除数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原主导产业就会主动向极核周围地区转移。

被动外溢—指随着极核地区产业和人口的不断发展与集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使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极核四周转移,迁往城郊或更远的地方。

积极外溢—指旅游等服务业的崛起和创新精神的似播,带动了极核以外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3)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力转化——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互作用。起初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使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二元结构鲜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扩散效应逐步增强,极化效应逐步减弱,导致区域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走向相对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

第四章

1、经济增长:(1)统计学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指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或社会总产值的增加,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之,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多或国民产出(output)量的增多。这里的“产出量”,既包括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也包括劳务。因此,经济增长的内容,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2)库兹涅茨(S·Kuznets)的“经济增长”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内涵远比经济增长丰富和广泛得多。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是社会财富在量上的增多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质的变化和发展,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3、增长极: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的中心思想——强调改变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要尽可能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从而形成与周围地区的势差,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4、回波效应: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理论,是针对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而提出来的,指地区外因素引起的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张的影响。如在市场作用下不发达地区资本、劳动力等向发达区域回流的过程将引起不发达区域经济衰退。

5、梯度推移——美国弗农是“梯度推移”理论的创立者。该理论依据“生命循环理论”演绎而出,旨在说明世界或一国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过程和推移方式,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象接力赛跑那样,有处于高梯度上的地区相处于低梯度上的地区一级一级的传下去。

6、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的定义、内涵及其意义

1)、库兹涅茨指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2)、包含3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提供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或不断增长;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三,社会制度与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是先进技术得以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3)这个定义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即要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

的经济产品,而且包括了“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和罗默尔“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思想,还在诺思等人之前强调必须对祛制度和思想意识作相应调整,才能使供应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因此,库兹涅茨的这个定义,是对各国经济增长历史的高度概括,是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超前和精心提炼。

7、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中心思想——

强调改变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要尽可能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从而形成与周围地区的势差,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2)“增长极”形成的关键——

在于“创新企业”的存在,并且带动一大批“增长企业”的发展,形成“磁场极”,对周围地区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增长极”,不仅要培育“创新企业”,而且要优化周围环境。

(3)“增长极”的两种效应:

①“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极点的集聚,从周边地区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因而是一种向心运动。

②“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极点的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是一种离心运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这两种效应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起初“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增强;再到后来,“扩散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极化机制和扩散机制互相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地区之间的差距。

8、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提出——

这一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要集中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要产业,并以它们为动力,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根据——

赫希曼认为,“发展就是一系列连锁着的不平衡”,“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跷板的形式前进”,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发展中

国家的发展基础是不平衡的,因此,新投资就应当不平衡,才能达到最终平衡的目标。而且,发展中国家最缺的就是资本,全面投资缺乏资本来源。

(3)“不平衡增长”的“连锁效应”——任何投资都会产生“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还会产生“旁侧连锁”,因此,一国在选择优先发展的部门时,应当选择连锁效应最大的部门优先发展。由于关联效应的作用,其他部门就会成长起来,其速度也许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所能取得的发展更快些。

9、阿马蒂亚。森的经济发展观(当代最前沿的经济发展观)

1999年9月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森又出版了题为《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著作,阐述了当代最前沿的经济发展理论。

森的第一个命题是:“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他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同时,“发展还包括法治意义上的自由。”

森的第二个命题是:“自由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森在书中特别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5种最重要的工具性自由:

(1)政治自由——即人人有权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如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负责任的言论观点等。

(2)经济条件——即人人享有将其经济资源运用于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机会。

(3)社会机会——即人人享有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它们构成个人享有更好生活的实质性自由。

(4)透明性担保——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

(5)防护性保障——指为那些遭受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性困难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

两个命题合起来,森的理念就是:经济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核心。

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安南认为:“全世界贫穷的、被剥夺的人们在经济学家中找不到任何人比森更加言理明晰地、富有远见地捍卫他们的利益。通过阐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根据我们的财富而是根据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联合国在自己的发展工作中极大地获益于森教授观念的明智和健全。”

阿马蒂亚·森还把经济学和伦理学相结合,长期研究印度的饥荒问题,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因此,他被称为“具有人类良知、关心人类生存”的经济学家。

·10、联系实际综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何结合(P138—P151)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2、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归宿

总之,经济增长是出发点,经济发展是追求目标。但是,有增长并非必然有发展,在实际进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1)有增长而无发展;(2)高增长而低发展;(3)正增长而负发展;(4)既快速增长又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第四种,而要尽可能避免前三种情况。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1)、两者的内涵不同

(1)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指一定时间内商品和劳务总量或人均拥有量的增长,用GNP(GDP)、人均GNP(人均GDP)或NI(人均NI)等来表示。因此,它是一个量的概念。

(2)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内涵远比经济增长丰富和广泛得多。简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持续高级化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概念。

2)、两者的衡量指标不同

(1)经济增长的衡量:

用价值量来衡量,就是后期的GNP(GDP)在数量上比前期增加。

GNP以国民为统计对象,即只要是本国(本地)公民,不管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创造的增加值,都计入GNP;GDP则以国境(地区)为统计范围,即只要是在本国国境(地区)之内,不管是谁创造的增加值,都计入GDP。GNP体现了开放性,GDP有一定的封闭性。

(2)经济发展的衡量:

经济发展的衡量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国际上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其中“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比较简便,由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成人识字率3项指标组成,每项指标都是100分,总计300分。

英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6项“民间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1、新车销售量;2、司机需求量;3、置业人数量;4、赴海外度假者数量;5、纯种狗及其主人的数量;6、女性隆胸人数及胸围尺码。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评论美国经济是否发展,不是看GDP增加了多少,而是看GDP是否变轻了。GDP变轻了,经济就发展了。否则,经济并没有发展。

(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仍不合理——

主要是四大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

(2)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贫富悬殊呈扩大之势,局部地区出现两极分化。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成为当今社会上最大的弱势群体。

(4)劳动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和部分城市居民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5)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总量的7%,水资源也只占7%,森林面积占3.3%,草地面积占1.2%,煤炭储量占10.9%,水电资源占13.2%,而石油已经需要进口。另一方面,大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6)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

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把我国排在第41位;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在“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国被排在第31位。后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02年至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从2001年的第39位上升到第33位;在微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从第43位上升到第38位。

(四)、森的发展观(当代最前沿的经济发展观)就是:经济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核心。

(五)、用当代经济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1)放弃对GDP的片面追求,不以GDP论英雄。

(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切实把富民放在优先地位。

(3)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7)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1、区域经济布局:又称区域生产力布局,是关系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又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更多地向第

三产业转移。因此,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将逐步增加。这一定理说明了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低。

3、库兹涅茨法则:农业部门(即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同劳动力一样,处在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即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但所吸纳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从各国的情况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下降;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并不一定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同步增长,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4、趋优分布理论:该理论认为,追求“绝对均衡”的布局既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资源要素的投入重点,应优先放在具有较好基础和具有发展优势的地区,这样不仅能尽快地取得投资效果,而且能使这些地区较早地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

5、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形成和变动和基本因素有哪些

(1)社会需求结构——一切产品的生产和劳务的提供,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通常表现为市场需求,市场成为经济活动的首要制约因素。

(2)资源供给结构——各区域不同的资源供给结构,通常是形成该区域经济结构特色的基础。

(3)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经济结构变化就越大,变动就越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资源供给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反之则越小、越慢,越不起影响作用。

(4)经济开放程度——一国或一地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其开放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体参与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影响到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变动。

6、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将逐步增加。这一定理说明了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低。

(2)“库茨涅兹法则”——农业部门(即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同劳动力一样,处在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即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但所吸纳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从各国的情况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下降;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并不一定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同步增长,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是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4)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规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此外,还有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知识集约化”、产业结构“软化”规律,并有“雁行产业发展形态”、“产品生命循环”等学说。

7、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主要看产业的产品是否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2)科技进步原则——主要看是否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3)发挥优势原则——主要看能否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最后形成经济优势。

(4)突出效益原则——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为根本原则,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8、新世纪我国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各个区域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世纪,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坚决贯彻和落实十六大精神,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六章

1、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正确认识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特点、模式以及客观变化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是科学认识区域经济的理论前提

2、区域共同发展:指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展速度、发展内容上要做到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实现协调发展。

3、区域互相开放:区域之间互相开放,是指不同的区域在物质资料生产、流通、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利用、信息和技术的开发等方面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开放市场、进行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过程

4、区域经济一体化:它是指地位位置相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区域集团

5、古典区域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利益理论”或“绝对成本学说”,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来的。斯密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应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都能从交易中获益。2)、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利益理论”或“比较成本理论”、“比较生产费用学说”,是李嘉图对亚当·斯密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李嘉图认为,各国或地区并不需要都去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别国的产品,只要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或区域分工和贸易,仍能获得比较利益。

6、现代区域分工理论及其新发展:1)、要素禀赋理论这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提出来的理论,又称“H-O模型”或“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按照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通过这种分工,可以使各国和各地区的福利水平得以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 2)、里昂惕夫之谜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研究中形成的一个“谜”。他两次对“H—O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1947年和1951年,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人们的普遍认识和“H—O模型”大相径庭,难以解释,因而变成了一个“谜”。 3)、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命题

该命题是关于征收关税对各种生产要素间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它表明贸易和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具有使国家之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倾向,还可以使一国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价格均等化。4)、其他有关理论主要指“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部门内贸易理论”等。“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小岛清认为,当两国或两地区在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均无差异时,分工的动力来自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即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都不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由于这种分工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地实现,需经当事双方的某种协议加以实现,故小岛清将这

种分工称之为“协议性分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即部门内贸易日益兴起。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某一区域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商品,这与传统的部门间贸易是不同的。在部门内的贸易条件下,国际或区域分工的动力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规模经济,二是产品的差异化。因此,规模经济效益和产品多样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也能形成国际和区域间的分工和贸易。

7、区域共同发展模式

区域共同发展是指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展速度、发展内容上要做到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实现协调发展。它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

(1)均衡发展,也称平衡发展,指各区域之间必须保持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关系。

(2)非均衡发展,又称不平衡发展,主张遵循并自觉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

实行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相对发达地区,通过它们来支持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3)非均衡协调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

8、区域之间互相开放的原则和作用

1)、区域间互相开放原则:(1)自主性原则——强调在开放过程中,任何交换关系都是以其主体的自主平等地位为前提的。(2)共发展原则——强调扬长避短是区域互相开放的基本原则,互利互惠则是区域互相开放的目的所在。(3)整体性原则——强调在开放过程中,必须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始终注意发挥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把整体利益作为开放的主要目标。(4)层次性原则——强调在开放过程中,要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逐步做到互相开放。

2)区域之间互相开放的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能够使生产力诸要素综合起来,实现优化配置;二是能够通过联合与协作创造出新的生产力。(2)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间互相开放,摆脱地区、部门和条块分割,使区域中的科研优势与生产广泛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同时还解除了某些区域技术力量不足的后顾之忧,给科研机构带来生机和活力。(3)促进区域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区域间相互开放冲破了区域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把企业从某地区和某部门的一个“切块”变成了区域经济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大大改变了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区域间互相开放也带动了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重新组织企业的生产力,使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和空间得以扩大。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经济学认知实习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实习报告书 一、实习时间 2013年7月5日—10日 二、实习地点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保税港区(怡坤物流有限公司、安控股份有限公司、保税区综合展区) 三、实习目的: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但是社会需要的是会实践的人才。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学生来说,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实习是为我们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石。当然,在还未完全接受专业知识授课之前,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专业有所认识,所以,认知实习在此时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为此,本学期最后一周我们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认识实习,以此来了解经济学到底是做什么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对经济学专业更深入的体验与理解,同时也对自身实际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同等重要。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实际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将来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尽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内容

经济学专业认识实习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此时安排认识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开拓视野,亲身观察、了解、探究身边的经济现象。认识实习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及素质的渠道,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区域产业状况发展规划的途径,可以帮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学生担任社会工作的能力、对地方发展现状进行比较评价、学习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及体验企业工作。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第一次认识实习,实习第一天我们在学校教室里听了况维敏老师关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业务介绍、人员招聘、以及大学安排和计划的讲座,况维敏老师作为本校经济学专业的第一批校友,在毕业后短短五年内从一个银行柜台做到了一个银行支行的行长,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三、四天分别观看了关于中国经济现象级未来发展道路的纪录片,纪录片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向,为我们毕业后的就业打开了一扇窗。第五天去青岛保税港区参观实习,早上八点我们做校车到青岛保税港区,在老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下我们最先参观怡坤物流公司的仓库,仓库里存储的是国外企业即将销售中国和亚洲地区的货物,保税港区就像一个避税天堂,为许多企业保驾护航;其次我们参观安控股份有限公司,它主要是一个高端塑胶材料设备加工厂,期间我向给我们讲解的张经理请教了一些关于塑料加工的问题,张经理耐心给我讲解并跟我说了许多他的经历;我们最后参观了保税区综合展区,展区里陈列的保税港区的发展历史和保税港区综合介绍。参观完保税港区,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有序的回到学校。 五、实习收获 此次实习,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老师、同学们的多次交流、讨论,我将实习收获总结如下: 1、认识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和经验。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人生也许不尽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下面凯程浙大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古扎拉蒂、波特著,张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第2版),米什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新编国际金融》(第3版),黄燕君、何嗣江编著,浙大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戴志敏编著,浙大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浙大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浙大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浙大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浙大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浙大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浙大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浙大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浙大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浙大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浙大经济学讲义》《浙大经济学题库》《浙大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浙大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浙大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三、浙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浙大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浙大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 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