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枚金币》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每一个孩子确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金钱”的第一篇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及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
现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谈谈本课的教学思路: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师生共同体会父子的心情。
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出现的两次“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第二次是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父亲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
此时,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这一周中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活?他会吃哪些苦?受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3)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当学生读到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时,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关注学生的感受。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如体会父亲的“受不了”和儿子的“受不了”时,请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会“怎样”说,然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前的小游戏,请学生说一说对“钱”的真实感受。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身上的零用钱从不缺少,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1.朗读并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学习要认识和要写的生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你是用什么方法挣来了十元钱?你是怎样支配这十元钱的?你在花这十元钱时和父母给你的零用钱时心情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呀,不是自己劳动挣来的钱就不知道珍惜。
有位老人准备把自己辛苦一生积攒下来的财产送给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出示课题:一枚金币(二)初读课文1.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什么?2.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不会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思考。
4.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把它简单完整地说出来吗?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5.你能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吗?因为……所以……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
因为母亲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
因为……,所以……(三)学习课文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
1、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内容2. 懂得以诚实的劳动换来金钱的道理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明白老人的用意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由歌曲《一分钱》引出话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
由此引出“课文中的'父亲眼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二、研读课文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并想开去。
2、抓住“改变”,引导学生读、悟、议。
重点引导:(1)儿子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2)感悟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悟情悟理。
三、延伸,导行。
1、文章结尾父亲还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母亲呢?2、这节课让你明白了什么?你打算写下一句什么样的警言呢?四、布置作业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儿子通过这次自己挣钱,以后会怎样?这一家三口会怎样?2、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默读思考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
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1.第一部分(1~8自然段)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
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儿子“受不了”心情,并感悟老人为什么坚持让儿子挣回一枚金币。
3、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金钱主题单元的第一课《一枚金币》。
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敢接受挑战吗?检测词语。
懒惰辛勤省吃俭用辩解挣钱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当牛做马苦差事受不了3、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一位辛勤劳动、勤俭节约的父亲因为受不了他那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所以坚持让儿子去挣一枚金币,当儿子三次将金币交给父亲,父亲都把它扔了,儿子终于也受不了了)过渡语:面对普普通通的一枚金币,父子俩的态度截然不同(板书父亲、儿子),儿子的前后态度也判若两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深入学习,你对金钱的内涵会有正确的认识。
请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要靠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读懂人物,首先要读懂文章。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中都明白了什么?1、学生自由谈。
2、师总结:面对父亲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挣来的钱,儿子对待金钱的态度是-------------花钱如流水(学生说)难怪,已经到了年老的父亲,面对仍然这样的儿子,他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画单箭头),决定让儿子---------自己挣钱去。
作为母亲------------听了很难受,替儿子辩解。
三、过渡语:一向溺爱儿子的母亲,面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又是怎样做的?(出示自学提示一):快速浏览课文9---20自然段,看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从中能读懂了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儿子“受不了”心情,并感悟老人为什么坚持让儿子挣回一枚金币。
3、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金钱主题单元的第一课《一枚金币》。
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敢接受挑战吗?检测词语。
懒惰辛勤省吃俭用辩解挣钱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当牛做马苦差事受不了3、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一位辛勤劳动、勤俭节约的父亲因为受不了他那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所以坚持让儿子去挣一枚金币,当儿子三次将金币交给父亲,父亲都把它扔了,儿子终于也受不了了)过渡语:面对普普通通的一枚金币,父子俩的态度截然不同(板书父亲、儿子),儿子的前后态度也判若两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深入学习,你对金钱的内涵会有正确的认识。
请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要靠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读懂人物,首先要读懂文章。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中都明白了什么?1、学生自由谈。
2、师总结:面对父亲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挣来的钱,儿子对待金钱的态度是-------------花钱如流水(学生说)难怪,已经到了年老的父亲,面对仍然这样的儿子,他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画单箭头),决定让儿子---------自己挣钱去。
作为母亲------------听了很难受,替儿子辩解。
三、过渡语:一向溺爱儿子的母亲,面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又是怎样做的?(出示自学提示一):快速浏览课文9---20自然段,看你从中能读懂了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同桌间相互交流)师总结:对照表格说:前两次金币都是妈妈给的,而两次都被父亲识破了,其实,父亲这样做是希望儿子能自己靠劳动“挣”一枚金币;而母亲却溺爱儿子,怕儿子吃苦,一次次地“给”儿子金币。
《一枚金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内容完整,层次分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
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词及多音字,学会归类积累新词。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自学课文的方法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
【教学重点】学会归类积累新词,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自学课文的方法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做好摘录笔记【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归类积累1、反馈预习词语积累情况。
2、相机指导“苦差事”中多音字“差”的读音和“懒惰”的书写。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几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儿子在挣金币的过程中,老人、母亲、儿子自己他们是怎么做的?圈出表现人物的关键词。
3、完成表格,理清文章脉络(1)学生反馈完成表格。
(2)小结。
三、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1、自学课文1——8自然段。
(出示学习方法)学生自读,老师巡视,指导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
3、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学法,课后延伸通过读、思、圈、写四种学习方法读懂了老人对儿子的不满,也读懂了母亲溺爱儿子。
《一枚金币》北师版原文及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一枚金币》的内容,感受故事的教育意义。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理解重点词语。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理解。
2.生字词学习。
3.故事的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1.故事深层含义的挖掘。
2.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枚金币,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讨论:如果你捡到一枚金币,你会怎么处理?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老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三、课文讲解1.老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讨论故事的教育意义。
四、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老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五、课堂讨论1.老师提出问题:故事中,小明为什么没有将金币据为己有?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六、想象力培养1.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处理这枚金币?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老师给予评价。
七、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原文小明捡到了一枚金币,他很高兴,但又很矛盾。
他想:这枚金币是谁的呢?如果据为己有,那不是等于偷别人的钱吗?但是,这枚金币又很诱人,放弃它又觉得可惜。
小明想来想去,决定把金币交给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问小明:“这枚金币是你的吗?”小明摇摇头说:“不是的,我是捡到的。
”警察叔叔又问:“你为什么不上交给老师或者家长呢?”小明回答说:“我觉得捡到东西应该交给警察叔叔,这样才是诚实的表现。
”警察叔叔微笑着拍了拍小明的肩膀,说:“你真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好孩子。
”二、生字词1.金币(jīnbì)2.捡到(jiǎndào)3.矛盾(máodùn)4.据为己有(jùwéijǐyǒu)5.诱人(yòurén)6.诚实(chénchéng)7.善良(shànliáng)三、课堂讨论1.老师提出问题:故事中,小明为什么没有将金币据为己有?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小明有强烈的诚信意识,他认为捡到的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而不是据为己有。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一枚金币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朗读并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情况进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亲小孩明白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学习要认识和要写的生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亲小孩“受不了”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以诚实的劳动猎取金钱,明白得金钱所包含的价值。
那么现在呢有如此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辛勤的老人,省吃俭用把亲小孩养大,但是亲小孩专门懒惰还花钱如流水,老人不放心把自己的财产交给亲小孩,他该如何样考查和教育亲小孩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查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好!第一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这几个问题快速读一遍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把它简单完整地说出来吗?亲小孩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亲小孩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亲小孩来欺诈老人,两次被识破――劝亲小孩自己去挣金币――亲小孩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亲小孩抓紧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亲小孩挣来的2、你能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吗?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因为……因此……因为亲小孩花钱如流水,懒惰,因此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
因为母亲放纵亲小孩欺诈老人,两次被识破,因此母亲劝亲小孩去挣金币。
因为……,因此……(三)学习课文1.刚才,通过大伙儿的努力,我们差不多初步了解了那个故事。
那么,亲小孩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如何样对待亲小孩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
)父亲什么缘故要如此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亲小孩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亲小孩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亲小孩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引导学生填表格终止后)4.前两次父亲扔掉亲小孩的金币,亲小孩只是笑笑而已,什么缘故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亲小孩就“受不了”?(因为是亲小孩辛辛劳累挣来的。
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增进学生对金钱的认识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教案、金币模型、几个相关图片。
2.学生:课本《一枚金币》、课堂笔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金币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金币的思考。
2.教师提问:金币是什么?金币有什么特点?金币有什么作用?二、呈现(1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视频,介绍一枚金币的故事背景。
2.教师讲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呈现故事的主要人物。
三、学习(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事文本,并解释生词和短语。
2.教师提问:a.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请学生们说一说各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b.故事中出现的困难是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c.故事有什么寓意?四、讨论(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a.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为什么?b.你认为金币对人们来说有什么意义?c.金币的价值是永恒的吗?d.钱财真的可以买到幸福吗?2.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五、写作(25分钟)1.教师提供几个写作思路,学生可以选择一个题目,并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a.你认为金钱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来说重要吗?b.你认为金钱和幸福有关系吗?c.假如你捡到一枚金币,你会怎么处理?2.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
六、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一枚纸币或硬币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币模型,体现自己对金币的理解和想象。
2.学生可以阅读其他相关小说或故事,比较不同作品中对金币和金钱的表达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一枚金币》的故事内容,并能独立进行思考和表达。
一、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2)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3)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歌朗读和讨论,激发学生情感,并提高学生的语感;(2)通过欣赏、分析、模仿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2)通过欣赏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中微小事物的魅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欣赏、分析、模仿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一枚金币》、多媒体教具、诗歌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引导学生回忆或思考,金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快乐和幸福?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金币不仅仅是金属的价值,还有其象征的人情和友谊。
Step 2 欣赏诗歌(15分钟)1.老师把《一枚金币》课文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跟着一起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教师对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情感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
3.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朗读技巧。
Step 3 分析诗歌(2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一枚金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描绘金币的美好和价值?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描述金币的词语,分析它们给人的感受,如“金光灿烂”、“犹如朝阳”等。
Step 4 模仿创作(30分钟)1.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事物,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
2.学生自主创作,可以借鉴《一枚金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但要注意在创作中保留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学生互相分享创作成果,欣赏彼此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5个,学习会写6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象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想象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