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14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
这说明该地区农业A .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B .坚守男耕女织传统C .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D .盛行雇工劳动制度2.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C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D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3.《尚书·禹贡》将天下划为九州,并对九州的土壤进行了鉴定,其中的冀州、豫州、兖州、青州都处于商王朝活动频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这反映出商代A .统治区域较为集中B .中央集权尚未确立C .农业生产地位重要D .耕作技术有待提高 4.《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
究其根源在于: A .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B .劳动者更关注私田 C .井田制度日趋衰落 D .国君权威一落千丈 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 “百谷”“九谷”“六谷”“五谷”反映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类经历了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存在着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D项错误。
2.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答案: A解析: 精耕细作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断出农耕经济已经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
3.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以北占到5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 C解析: 材料“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从户口数量来看,虽然有变化,但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南北经济结构有所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户口数量,没有土地占有量的统计数据,故无法确定人地矛盾的情况,故D项错误。
专题小练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23·郑州市模拟]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的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
这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家”字字形演变历程A.宗族血缘观念的淡化B.文字逐渐走向统一C.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D.家国同构观念萌生2.[2022·广东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B.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农业发展水平C.铁犁牛耕开始出现D.古代中国的犁耕技术始终没有创新4.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5.[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6.[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7.[2023·临汾市三模]史学家马端临(1254年~1323年)认为“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
北宋财政主要来自于工商业税源的开拓,其途径是共利。
这说明宋朝( )A.通过法律规范了经济行为B.重农抑商政策改变C.当时农村劳动力日益缺乏D.财政思想发生变化8.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两项错误。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
2.(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
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
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 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
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C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 共48 分)1.(2018 河北沧州12 月教学质量监测,1) 《诗经·周颂》中写道: “噫嘻成王, 既昭假尔( 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 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
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 A解析“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 故A 项正确; 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B 项错误;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故C 项错误; 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D项错误。
2.(2018 黑龙江哈尔滨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B. 生命力顽强C.基础脆弱D.生产工具简单答案 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体现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 并以家庭为单位, 与材料不符, 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体现, 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 小农经济的基础是相对稳固而非脆弱, 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 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 故D项错误。
3.(2018 内蒙古呼和浩特质量普查调研,4) 明洪武元年(1368 年), 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 万市斤。
七年, 铁总产量近905.3 万市斤, 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
二十八年, 内库存铁3743 万市斤, 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 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 。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两项错误。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
2.(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
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
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
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A 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C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庄园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解析:B 据题干可知,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 项错误。
【新知生成】古代家庭手工业和庄园手工业等方式的存在与发展,其作用首先是满足家庭和庄园自身的需要,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其次,古代家庭手工业和庄园手工业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的新发展,其剩余产品,会走向市场,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18·山东聊城一模)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
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据此推知,明代(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解析:C 考古是比较科学的历史实证手段,通过出土文物等一手资料推断的历史结论“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比较准确,因此题中考古发现把明代的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 项正确。
A项非材料反映的信息,故排除;官窑的瓷器主要供各级贵族使用,不进入市场,故B项错误;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故D项错误。
6.(2018·甘肃兰州一模)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
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解析:C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轮台、渠犁一带有屯田兵卒数百人,设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反映了汉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中“张骞”“严格限制”“交流频繁”均与材料不符。
7.(2018·安徽合肥一模)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B 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农民主要财源”“南北经济交流”,故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8.(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
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解析:D 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士大夫从乡镇迁徙到城市的原因主要包括方便医药、饮膳、从师受教育等方面,这说明城市职能在政治、经济之外更趋多元化,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不一定特指工商业市镇,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片面。
9.(2018·北京四中一模)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解析:D 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官府参与价格制定,并由专门部门将定好的价格写成状文备案,这反映了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故D项正确。
由材料“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可知,B、C两项错误;A项材料未体现,且“高度发达”不符合史实。
10.(2018·广州综合测试)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
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D.市民阶层兴起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主要是劝诫人们诚信、不弄虚作假,即倡导重义轻利,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存在违背重义轻利传统义利观的行为,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市民”的内容,故A、B、D三项与材料不符。
11.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
这一现象说明(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解析:B 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趋于消失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工商业阶层在宋代、明代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题中提到的是对商人地位贬低的松动,实际上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存在抑商现象,故D项错误。
12.(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 )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解析:D 据材料可知,商税对军需补给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商税不足,民穷财尽,就会造成军需供给困难,故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D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地方财政内容,故A项错误;明朝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总体财政收入情况,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 共37分)13.(2018·河北衡水调研)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
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8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
(10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7分)解析:“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困境和地位。
第(1)问,从西汉国家农贷的类别可知“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从清朝赈贷物可知“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从清朝赈贷的“事由”可知“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