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法治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556.00 KB
- 文档页数:12
思政大讲堂第四讲学习心得10篇思政大讲堂第四讲学习心得10篇通用没有人能忘记夹缝生长的小草,正如没有人能忽略闪耀的中国,那么一起看看思政大讲堂第四讲学习心得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思政大讲堂第四讲学习心得10篇通用,欢迎阅读!思政大讲堂第四讲学习心得篇1我们身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坚持锻炼也是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小公民不可缺少的,在学校里也是必须做到的,同时一定要学好电脑和外语。
现代化信息社会做什么事都讲效率,如果像以前那样:计算用算盘、购物要靠步行、联系要用寄信……那肯定跟不上时代步伐,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了。
除了电脑要重视外,外语也不能忽视,因为中国已经“入世”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跟更多外国客人打交道。
记得在《生活的镜子》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连市公共汽车公司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用最后的力气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拉下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
做完了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车驾驶员,他在生命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事并不惊天动地的,但我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
想起了这个故事,我想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一定要学会负责任,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
一些少年儿童由于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染上了不道德、不文明的习惯。
如随地吐痰、乱折花木、盲目攀比、不关心他人#这些不良习惯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如果不及时改正,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看到比我们小的同学做了错事,我们应该及时劝阻,同时自己也要吸取教训,不能也跟着错。
应此要做有道德讲文明的合格小公民。
我们要以雷锋叔叔为榜样,打好思想和科学文化基础,做一个讲道德,讲文明,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热爱__#的合格小公民,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
2014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应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是立足于社会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价值目标。
我们应该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内涵的基础上积极践行。
追求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有史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对自由一直心向往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奴役、剥削和压迫等不自由现象的反抗,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自由呢?在政治上,自由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的合法权益。
也就是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自由行动、不受限制的权利。
自由的反面,是通过暴力、奴役、恐吓等手段限制人的意志和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等等。
对于公民的这些自由权利,其他公民、国家、社会不能以一些随意的借口加以侵犯。
在哲学上,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在这里,“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
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有自由;违背必然的所谓“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目的行动。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
法治建设内容法治建设是指一个社会在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
它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律实施和加强法治监督,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治建设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1.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包括: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保持法律体系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建立法律制度,明确国家权力的边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2.法治观念培育:通过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包括:弘扬宪法精神,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提倡公民守法意识,培养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3.法律宣传教育:加强法律宣传工作,使法律理念深入人心,包括: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制作法治宣传材料,提高社会对法治的认知度。
4.司法体系建设:加强司法体系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包括:提高司法独立性,防止司法腐败。
完善诉讼制度,确保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
5.法治监督:强化法治监督体系,确保政府和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包括:建立有效的监察机构,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
推动社会组织、媒体等加强对政府和社会机构的监督。
6.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全社会的法治素养,包括:倡导契约精神,促进公民文明行为。
弘扬尊法重德、守法诚信的法治文明风尚。
7.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包括:强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推动基层自治和居民自治,实现社会治理的全面参与。
8.国际法治合作:参与和推动国际法治合作,加入国际法治体系,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健全的法治体系不仅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作者:游四军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5期游四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方面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或称之为五个子体系。
这五个子体系之间,关系协调、内容统一,这五个子体系的建设共同构成了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我们应立足国情,协调、有序地整体推进。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法治体系建设提供基本制度依循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
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只有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有效衔接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改进立法体制,健全和拓宽立法渠道和途径。
目前,许多法律草案由政府有关部门起草,部门主导立法的问题普遍存在,其后果是,要么造成各相关部门利益冲突而相互扯皮、推诿塞责,使得该立的法迟迟立不起来,要么由于部门主导而致使部门利益法律化。
改变这一现状,一是应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使立法工作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也能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二是应确定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项目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人大的规划、统筹安排,既能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又能充分地利用立法资源。
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去除立法部门化,使立法过程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使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建设综合知识点总结一、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精神为指导,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法治建设是指不断完善和发展法治体系,推动国家法制化、法治化和法律的实施、监督和保障等一系列工作。
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治理念。
法治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原则和理念,主张用法律规范行为、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法治体系。
法治建设要求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等法治体系,推动法治的全面进步和完善。
3.法治能力。
法治建设要求提高法治建设的能力,包括法治的宏观决策和微观执行等能力,涉及到法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4.法治文化。
法治建设要求形成法治文化,包括法治的观念、意识、信仰、习惯、行为等法治文化要素的构建和发展。
二、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法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建设能够通过法律和法治机制的约束,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稳定性。
2. 保障人权权益。
法治建设能够通过法律的保护,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权益,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
3. 促进社会发展。
法治建设能够通过法律和法治机制的推动,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4. 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法治建设能够通过法治机制的完善,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增强国家的组织协调和效率。
5. 保障公平正义。
法治建设能够通过法律的公正和公平,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来推动法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至上。
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遵循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依据。
2. 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应当依据法律,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法治建设中,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官职高低、贫富贵贱,一律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