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5.17 KB
- 文档页数:7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高考模拟)下列关于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原生态系统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动物的数量越多C.在群落垂直结构的各层次上栖息的动物都不同D.光的穿透性对湖泊中植物的分层分布有重要影响[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B错误;有些动物在群落中栖息在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多个层次,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等决定,D正确。
故选D。
2.(2019·湖北高三开学考试)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解析]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两种鱼为争夺O2等资源会发生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D 正确。
故选D。
3.(2019·河南高三开学考试)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 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解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动物Y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稍微减少至稳定,伴随着动物X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最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错误;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项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C 项错误;第5年后,动物X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第五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D项正确。
第2讲__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知识梳理| 夯实高考双基回扣教材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2.物种组成(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二、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答案】①—b ②—d ③—a ④—c三、群落的空间结构A图B图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2.演替的类型下列实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b、c(填字母下同);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d。
a.在火灾过后的草原和过量砍伐的森林上发生的演替b.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c.裸岩上发生的演替d.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基础自测1.判断(1)池塘中鲤鱼的性别比例及出生率、死亡率也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4)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5)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6)火灾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下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坐标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A组基础巩固练1.(2021年广东东莞模拟)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被杨树等木本植物覆盖。
该过程中不会发生( )A.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B.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C.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不会随演替而改变。
2.(原创)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减少。
充分利用建筑表面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化面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垂直绿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C.“垂直绿化”的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深、节水性好等特点【答案】D 【解析】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节水性好等特点,但根不宜太深,D不正确。
3.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B.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肉食性动物D.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答案】B 【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有关,A错误;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直接相关,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食草动物,C错误;群落演替一般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沙尘暴引起的土地荒漠化会使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D错误。
4.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描述的食物链中淤泥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答案】A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和黄雀三者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中虾米是初级消费者,它捕食淤泥中的藻类,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本套资源目录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2.(2018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5.(2018宁夏银川九中四模)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所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答案:D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故A正确;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的树林中也有灌木和草本植物,也有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故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高的方向演替,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加,种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故C正确;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D正确。
答案:B3.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主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初始条件不同,D正确。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所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
答案:D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故A正确;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的树林中也有灌木和草本植物,也有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故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高的方向演替,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加,种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故C正确;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D正确。
答案:B3.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主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初始条件不同,D正确。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2019·山东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A错误;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有差异,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D正确。
答案:D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项正确;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项正确;群落由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空气、水属于无机环境成分,不参与群落的组成,D项错误。
答案:D3.(2019·甘肃张掖诊断)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C.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A选项错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属于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构成一个种群,B选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选项正确;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是由地形、湿度不同导致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选项正确。
答案:A4.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应使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B5.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群落演替最终能否演替形成树林,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在较干旱地区弃耕农田很难演替成树林,A错误。
答案:A6.大兴安岭是横亘在东北的一座山脉,山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下列有关大兴安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兴安岭的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大兴安岭的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C.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兴安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群落演替并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即达到顶级群落后就不再进行了,B错误。
答案:B7.(2019·安徽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B8.某小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在岛上物种丰富,椰树成阴,景色优美,已发展为旅游胜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椰树苗与椰树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C.群落生物数量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D.该岛屿形成后进行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解析:椰树苗与椰树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由于该小岛已发展为旅游胜地,游人与岛上生物可能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B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C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错误。
答案:B9.(2019·广西桂林中学段考)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解析: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
答案:B10.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解析: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
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此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错误;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C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答案:C11.(2019·陕西八校联考)针、阔叶林混交,对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逐年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Y值,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马尾松与山毛榉存在竞争关系B.a、d年份的优势种分别是山毛榉和马尾松C.根据曲线能推出结论:混交林中的山毛榉比马尾松更适应当地的环境D.针阔叶混交林要比人工单纯林更能抵抗虫害解析:马尾松和山毛榉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它们之间争夺空间、光照和土壤中的养分,因而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Y表示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由于不能确定该比值是否大于1,因而不能确定a、d年份两种植物数量的大小关系,也就不能确定优势种的类型,B错误;随着时间的变化,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的值有下降的趋势,说明山毛榉所占的比重有增加的趋势,即说明山毛榉更适应当地的环境,C正确;与人工单纯林比较,混交林中物种数量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D正确。
答案:B1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C.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甲为次生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甲中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然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在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B错误;乙为初生演替,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C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D正确。
答案:B1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如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可进行有计划、适时地开发利用,A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丙之间有重复的生态位,所以是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只有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4.人们常用人工拔除方法控制侵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__________保护。
(2)调查红树种群密度时采用__________法,该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__,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__________、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__________,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_______。
解析:(1)生活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就地保护。
(2)调查红树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取样时要随机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物种数代表丰富度,密度最大的物种代表优势种,分析表格数据,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均发生了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