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恒星的一生》
- 格式:doc
- 大小:518.00 KB
- 文档页数:5
《恒星的一生》教学设计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一、教材分析本节设一课时。
本课时是浙教版教材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前2节学习了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太阳系的形成—星云学说,这一节要对宇宙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恒星一生的演化过程。
人类对宇宙来说太短暂了,对宇宙某个恒星的观察会认为没有什么变化的,自从有了哈勃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获得了大量没有受大气层干扰的重要数据,通过大量信息和合理的假设,天文学家们建立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的一生》一节所描述的是该理论体系中关于恒星运动的理论,有一定观测依据作支撑。
本节。
对前2节作小结二、学情分析关于宇宙的知识,学生知道的很少,但非常感兴趣。
在小学和七年级时有过关于宇宙的点滴了解,关于银河系、太阳系了解稍多一些。
本章1-3节介绍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相差甚远。
而宇宙中的各种“特别的恒星”如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等“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非常的陌生,但又听说过这些名称。
因此要让学生对恒星的一生建立整体概念要通过视屏、图片来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述建立理性概念。
恒星在不同的阶段演化的过程要涉及复杂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对于九年级的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述,不要涉及深奥的物理知识,但学生很有热情了解,要鼓励,并告诉学生这里大有学问,有志者可以将来去从事天文研究。
三、教情分析《恒星的一生》内容属于天文知识,现在在初中任教的科学教师几乎都没有系统接受过这方面的学习,甚至培训都没有。
所以这些知识对教师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
教师们大都从网上查阅了一些知识,再结合教材、教参一整合,就将这些教师自认为正确的知识教下去了。
这个现状目前暂时难以改变,教师们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目标应更多注重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知识点的讲述也得告诉学生这是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有待于发展。
不要将知识说死。
四、设计理念1.尽可能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第3节恒星的一生教学目标:1、认识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3、知道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教学重点: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1、对于宇宙中各种“特别的恒星”如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等“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非常的漠生,因为平时极少关注。
(只有少数天文爱好者才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必须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和视频支持学生的学习。
2、由于解释不同溶化阶段的恒星之间的转化机理会涉及到许多很深奥的天文学、物理学的专业知识。
(如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碳聚变成氖和镁。
然后又是硅和硫,最终硅成为铁;恒星内部的辐射压、辐射压将抵挡不了它本身的引力等),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中利用天文照片、视频、动画时,对此名词只是一带而过不要作任何的说明。
3、学生了解了的特别的“恒星”气体星云、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后,若组织学生从这些天文现象探讨恒星的一生则太难最好是直接阐述恒星的一生。
本课时教学我认为最好以讲授法让学生了解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关系。
讲述时尽可能简单、通俗易懂。
介绍后恒星的一生后可由学生复述太阳的演化巩固对太阳演化的掌握。
4、学生恒星与太阳的演化之后,有兴趣可以介绍黑洞的初步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探索。
培养学生探究未来的理想与兴趣。
背景资料:(二)恒星的诞生-星卵作为恒星诞生地的星际气体云团十分稀薄而且温度极低,云团中与引力相抗衡的气体压力很弱,引力的作用使得云团缓慢地收缩。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或云团周围一些亮星向外喷射的高热气流(称为"星风")都会使云团中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分布,造成云团中出现多个密度中心,这些密度中心周围的气体分别向这些中心收缩,形成一个个小云团。
收缩过程中,小云团中心温度升高,旋转加快,密度越来越大,演变成中心有核,周围由盘状物质包围的形状,云团的表面温度一般为绝对温度2000-3000度,质量与太阳相仿,只发出红外辐射,不发射可见光,所以还只是恒星的胚胎,或形象地称之为"星卵"。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4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一、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恒星的一生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第3节恒星的一生胡月艳一、教材分析《恒星的一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从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复习引入,介绍宇宙中一些“特别”的恒星,引起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太阳的一生及大质量恒星的一生,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恒星并不永恒,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诞生走向死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和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恒星的一生虽然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但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物。
本节课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新知识,增强“爱学”“乐学”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恒星的一生,增强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和大质量恒星的一生演变历程。
2、教学难点:各阶段的物质、密度、质量等的变化。
四、教学理念:本节课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宇宙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在太阳系形成我们了解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对照图片回顾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投影:太阳系的图片小结:这样太阳系的家族诞生了。
思考:太阳称为恒星,是不是永恒不灭了呢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恒星的一生。
新课教学讲述:为什么科学家会有这样的预言呢这是科学家长期天文观测提出来的。
第3节恒星的一生一、教材分析《恒星的一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从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复习引入,介绍宇宙中一些“特别”的恒星,引起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太阳的一生及大质量恒星的一生,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恒星并不永恒,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诞生走向死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和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恒星的一生虽然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但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物。
本节课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新知识,增强“爱学”“乐学”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恒星的一生,增强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和大质量恒星的一生演变历程。
2、教学难点:各阶段的物质、密度、质量等的变化。
四、教学理念:本节课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宇宙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在太阳系形成我们了解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对照图片回顾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投影:太阳系的图片小结:这样太阳系的家族诞生了。
思考:太阳称为恒星,是不是永恒不灭了呢?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新课教学讲述:为什么科学家会有这样的预言呢?这是科学家长期天文观测提出来的。
现代天文观测发现,在宇宙中,除了和太阳外貌一样的恒星外,还有许许多多很特别的恒星,我们来认识一下投影:红巨星、行星状星云、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
《恒星的一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
2.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变过程。
3.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恒星。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了解各个恒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
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三、教学难点
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四、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诞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恒星也不例外。
在茫茫的星空中,既有许多和我们一样正处在青壮年期的恒星,也有正在形成的恒星,也有年龄很大的恒星。
什么是恒星?
新课讲解:
探究恒星的一生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思考与讨论:太阳能不能永远像现在一样发光发热?
2. 引导:恒星的来源。
(二)了解书本
1.主序星。
2.红巨星。
3.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4.超新星爆发。
(三)深入了解恒星
1.资料:中国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爆发记录。
2.练习:书本第18页。
第3节恒星的一生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对相对恒星一生的介绍,使学生对不同质量的恒星的结局不同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图片的观察,增强了体验。
通过太阳与不同恒星的比较,使学生对太阳的演化也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有说出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能复述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能复述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恒星的演化、黑洞理论的了解,虽然很抽象、难理解,但可以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空间。
黑洞理论虽然是个假说,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显示出科学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假说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每一个假说都会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太阳系的演化,大恒星的演化,黑洞的知识教学准备教学辅助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谈话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太阳等各种恒星诞生后,又会如何发展呢?会不会也有一天走向死亡呢?学生思考,猜测,并表达观点:讲授:上个世纪初,科学家就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恒星是有生命的。
现在的很多天文观测和发现逐步证实和完善了恒星的演化理论。
引导学生读图:1—10、11、12、13 了解宇宙中除了和太阳外貌相似的恒星外的特别的“恒星”,并讨论它们与太阳有什么不同?二、进入新课:介绍(结合投影片):红巨星:恒星在发光几亿到几十年后,中心内部的氢含量将消耗殆尽,由于热核反应的能量供应不足,恒星整体开始收缩,收缩使温度增高,紧贴在核心外面的薄层开始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这时外层温度增高,体积逐渐变大,膨胀时,恒星的最外层变冷,并发出红光,最后生成“红巨星”。
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般比太阳大100倍。
食双星仙王座VV(英语字母)中的红超巨星半径约为太阳半径的1600倍,比木星绕日轨道半径还大。
红巨星时期的恒星表面温度相对很低,但极为明亮,因为它们的体积非常巨大。
大唐镇中备课用纸
课题 6.1.3恒星的一生
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
教学难点恒星的一生
学具准备图表
教学教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
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
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图:太阳
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生答:不能
师: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
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板书:1.3恒星的一生
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
图:
生答:
师:分别讲解各种恒星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
不过,虽然温度
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
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
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
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
每一颗恒星一生
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
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
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
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
但是
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
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讨论:这些恒星与太阳有何不同?
生答:
讲解: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图:恒星的一生
讲解:恒星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问:而恒星的寿命主要与哪个因素有关呢?
生答:
讲解: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质量愈大,寿命愈短!15倍太阳质量1千万年
1倍太阳质量1百亿年
0.2倍太阳质量1万亿年
太阳可活一百亿年,而天狼星的寿命却只有几百万年。
按比例来看,如果太阳可活七十岁,天狼星只能活三天!
过渡:而太阳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生答:
讲解:太阳的一生大致是100亿年。
大约在50亿年以前,一团十分巨大又十分稀薄的气体云,在自己的重力作用下收缩着。
它开头收缩得很快,后来由于内部发热,收缩慢了下来,直到形成一批高热、密头的气体大团块,这些就是“原恒星”,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太阳. 太阳进一步收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