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139.14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普查对象清查工作细则普查对象清查登记是水利普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确定普查对象总体,规范各类普查表实施范围,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清查目的普查对象清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普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利工程、取水口、入河湖排污口、水源地、经济社会用水户、水利单位、灌区、取水井等普查对象的名称、位置、规模等基本信息,明确普查对象关系,以确定普查对象调查方式和普查表填报单位,落实普查登记责任,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同时,对普查对象编码,核对内业提取的河湖水系名录信息,完善普查工作底图,保证普查顺利实施。
二、清查对象及内容(一)清查对象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包含河流、湖泊、区间流域、水文站和水位站、水库、水电站、水闸、泵站、堤防、引调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塘坝、窖(池)、取水口、地表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治理保护河段及湖泊、公共供水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水利单位、灌区、机电供水井、民用井群、矿泉水井、地热水井、地下水水源地等27个清查对象。
水利普查清查对象多,空间分布多样,隶属关系复杂。
分别按普查内容和对象空间布置特征进行分类,详见表1。
(二)主要清查内容1、对水库、水电站、水闸、泵站、堤防、引调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河湖取水口、地表水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地下水水源地、灌区等清查对象,主要清查对象的名称、位置、规模、管理单位及隶属关系等情况。
2、对供水机电井、民用井群、矿泉水井、地热水井等清查对象,主要清查对象的名称、位置、管理单位及隶属关系等情况。
县级普查机构编制清查对象基础名录县级普查机构进行地毯式清查划分清查分区县级普查机构审核、抽查清查表不合格清查数据录入、审核、生成名录、上报确定普查表基层填表单位及组织填报机构普查对象编码县级普查机构其它各级普查机构清查名录逐级汇总、上报清查成果审核验收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收集经济普查、土地调查、污染源普查、农业普查等相关资料,以及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制作试点县普查名录底册和普查工作底图,逐级分发。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细则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一、总则 (1)二、总体要求 (1)三、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 (2)(一)数据处理主要任务 (2)(二)数据处理职责分工 (3)(三)数据处理人员岗位设置 (5)四、基础资料收集与工作图册编制 (7)(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7)(二)水利普查区划和流域分区 (8)(三)工作图册编制与分发 (8)五、专用软件开发部署和环境准备 (9)(一)专用软件开发与部署 (10)(二)数据处理环境建设 (11)六、清查数据处理流程与要求 (12)(一)县级清查数据处理流程与要求 (12)(二)地级及以上清查数据处理流程与要求 (13)七、普查数据处理流程与要求 (14)(一)县级普查数据处理流程与要求 (14)(二)地级及以上普查数据处理流程与要求 (17)八、特殊普查区域的数据处理 (19)(一)军队管辖区域的普查数据处理 (19)(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普查数据处理 (19)(三)其它特殊区域的普查数据处理 (20)九、进度安排 (20)(一)县级数据处理进度安排 (20)(二)地级数据处理进度安排 (20)(三)省级数据处理进度安排 (21)(四)流域级数据处理进度安排 (21)(五)国家级数据处理进度安排 (21)一、总则1、为科学有序地组织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保证水利普查工作顺利实施,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制定《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2、各级水利普查机构遵照本《细则》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或本流域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和安排.3、本《细则》主要对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情况、经济社会用水、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灌区、地下取水井、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等各类水利普查任务的数据处理进行规定。
河湖基本情况普查以及水土保持普查中有关土壤侵蚀、侵蚀沟道普查的数据处理要求按照其相应普查技术方案执行.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遵循《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施方案》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规定》执行。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一、普查目标与任务 1(一)普查目标 1(二)主要任务 1二、普查时点 2三、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2(一)普查对象与范围 2(二)主要普查内容 3(三)普查内容间相互关系 7四、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8(一)总体技术路线 8(二)主要技术方法 8(三)主要普查流程 9五、主要内容及要求 12(一)河湖基本情况普查 12(二)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 13 (三)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 16 (四)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 18 (五)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20(六)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 22 (七)灌区专项普查 23(八)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 24 六、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建设 26 (一)基本思路 26(二)主要工作要求 27(三)普查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 28 七、质量控制 29(一)普查质量控制的原则 29(二)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 30(三)建立质量控制制度 31(四)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31八、主要成果 33(一)县、地市级成果 33(二)省、流域、国家级成果 34九、工作步骤及责任分工 35(一)主要工作步骤 35(二)责任分工 38十、进度计划 41(一) 2010年工作计划(前期准备阶段) 41(二) 2011年工作计划(清查登记阶段) 42(三) 2012年1~6月工作计划(填表上报阶段) 42 (四) 2012年7~12月工作计划(成果发布阶段) 42十一、保障措施 48(一)组织保障 48(二)制度保障 48(三)技术保障 49(四)安全保障 50(五)经费保障 50一、普查目标与任务(一)普查目标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
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事中质量抽查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事中质量抽查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主要对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在清查登记阶段,对开展基层普查数据采集的质量抽查工作进行规定,目的是全面检查普查数据获取与预处理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基层普查数据采集存在的问题,督促县级普查机构在正式填表前,完成普查填表底数的收集整理和相关基础资料的准备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规定的质量抽查,适用于水利工程、河湖开发治理保护、经济社会用水、水利行业能力、灌区、地下水等专项普查任务。
河湖基本情况普查和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事中质量抽查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二章组织实施第四条事中质量抽查工作分国家级、流域级、省级和地级四级实施,县级做好配合和自查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水利普查办”),负责全国水利普查事中质量抽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负责做好流域和省级水利普查机构事中质量抽查报告的汇总分析;负责根据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水利普查基层数据采集工作的整改落实。
第六条流域水利普查机构,负责实施本流域管辖范围内各省级普查区事中质量抽查,并向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提交事中质量抽查报告;负责根据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指导本流域内各地区做好水利普查基层数据采集工作的整改落实。
第七条省级水利普查机构,负责做好本省级普查区域内事中质量抽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负责对所属每个地级普查区实施事中质量抽查,并结合地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交的事中质量抽查报告做好汇总分析;负责向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提交事中质量抽查报告和本普查区存在的系统性问题;负责根据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指导各地区做好水利普查基层数据采集工作的整改落实。
第八条地级水利普查机构,负责对所属每个县级普查区实施事中质量抽查,并结合县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交的事中质量自查报告做好汇总分析,及时向省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交事中质量抽查报告;负责根据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指导各县级普查机构做好水利普查基层数据采集工作的整改落实。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相关工作制度县普查办各工作组: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通知》和县政府办印发的《互助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精神,为保证我县水利普查工作质量和普查效果,促使普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障普查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特制订《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现场调查工作制度》、《普查员职责任务》、《普查指导员职责任务》和《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纪律》,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执行。
特此通知附件一:《质量控制管理制度》附件二:《现场调查工作制度》附件三:《普查员职责任务》附件四:《普查指导员职责任务》附件五:《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纪律》二○一○年十二月二日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县普查办公室建立普查质量控制管理责任制,由县普查办技术与调查组对普查中每个环节实施统一的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验收。
质量管理人员应了解普查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管理措施,熟悉各相关环节的工作。
一、普查表填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每个普查对象要确定一名联系人,负责普查表的接收、内部协调和报送工作。
2、重点对象可试填草表,县普查办按有关填报规定对草表的每一个调查项目以及每一个指标和代码进行详细审查,保证填写内容有根有据,无逻辑性和技术性差错的情况下,再填写正式表。
3、普查对象的负责人要对填报数据负责,填报人员及负责人要对本单位填报的普查数据信息进行把关审核后,逐一签名。
普查对象(除个体工商户)内部审核实施三级审核制度,即填表人自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和法人代表或单位负责人审核。
填表人按填表规定填写各项普查表格并对填报的表格进行自检,包括普查表的项目、编码、属性标识、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以及文字表述等。
部门负责人自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逻辑性,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法人代表或单位负责人对普查数据负责,对填报表格进行整体审核,并签字盖章。
4、普查员对普查表的准确填报进行现场审核,主要包括内容是否齐全、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并对普查表填报项目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指标解释要求负责。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抽查办法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质量抽查方法为准确评价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质量,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依据国水普办[2020]47号印发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质量抽查方法»和省普办印发的«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任务细那么»、«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数据上报和验收管理方法»的要求,制定本方法。
一、适用范围本方法主要对省级和市级水利普查机构组织展开的普查对象清查数据质量现场抽查任务停止规则。
县级水利普查机构应依照市级水利普查机构的一致布置,做好本地域清查数据质量现场抽查任务;县级以下水利普查机构可参照本方法,自行确定清查数据质量现场抽查的方法和组织实施方式。
二、组织实施省级水利普查机构在各市级水利普查机构清查数据效果上报后,及时组织各市级水利普查机构做好县级水利普查区域清查数据质量抽查任务。
市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在各县级水利普查机构清查数据效果上报后,及时组织各县级水利普查机构做好县级以下水利普查区域清查数据质量抽查任务。
省级和市级水利普查机构,应抽调熟习水利普查的任务人员和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质量抽查任务组,详细担任展开清查数据质量的现场抽查复核,并依据抽查复核结果做好数据整理和剖析计算等任务。
中央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配合质量抽查任务组做好相关任务,并抽派人员参与和协助做好清查数据质量的现场抽查复核。
省级清查数据质量的现场抽查方案,由省水利普查机构组织技术支撑单位一致制定,并采用专业和地市相结合的方式,分片区组建质量抽查任务组担任展开清查数据质量现场抽查复核任务。
三、抽样方法依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任务细那么»和«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任务细那么»的要求,水利普查清查数据质量抽查,应以普查区划单元作为抽样对象,抽取一定数量的普查样区,对样区内全部普查对象的清查数据质量停止现场复核。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依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及相关工作要求,制定《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主要对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的任务、内容、措施和方法进行规定。
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按照水利普查各阶段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质量是水利普查工作的生命,质量控制是确保水利普查成功的关键。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组织做好水利普查资料的收集和填报工作,不得指使、默许和姑息弄虚作假行为,不得肆意篡改普查资料,并按照本《细则》要求,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章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第四条质量控制的目标。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水利普查工作依法开展、规范实施,确保普查对象应查尽查、不重不漏,确保普查内容应填尽填、完整规范,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来之有据,确保普查成果符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各项目标要求。
第五条质量控制的任务。
为确保实现质量控制目标,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分阶段组织做好检查督导、审核验收、抽查评估等质量控制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水利普查工作和各阶段数据成果存在的质量问题。
第六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全过程、全员质量控制原则。
及时发现和消除事前、事中和事后影响水利普查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尽可能前置质量控制关口,加强对水利普查重要内容、关键节点、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
切实将质量控制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水利普查的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构建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工作体系。
二是坚持逐级、分类质量控制原则。
逐级明确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的责任和要求,尽可能将普查质量问题控制在下级普查机构、基层填表单位和数据采集现场,确保质量控制要求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各技术支撑单位和统计、业务等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尽可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分类做好普查质量问题分析与诊断,确保质量控制工作切实有效。
三是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质量控制原则。
为确保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客观公正和可操作性,要尽可能量化各类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四是坚持统一标准、严格执行的原则。
质量控制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制定的规定、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
不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阶段性数据成果须返工重做,不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上报数据成果必须退回重报。
第七条质量控制的职责分工。
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负责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实施,流域机构水利普查办公室负责做好所管辖流域范围内水利普查质量监控工作,省级水利普查办公室全面负责所辖区域内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对本区域水利普查工作质量负总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普查机构有关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下级普查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普查工作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根据上级水利普查机构的要求做好整改、落实;及时分析、校核和评估各类普查数据质量,组织做好普查成果验收和上报工作。
第八条质量控制的组织领导。
各级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应加强对水利普查各阶段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对本区域水利普查质量负全面责任,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对水利普查质量负直接责任。
第九条成立质量控制工作组。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设置质量控制工作组,作为跨专业、跨部门协调机构,在普查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的领导下开展质量监控工作,具体负责制定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和方案,贯彻执行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与标准,组织开展检查、抽查、审核、验收等质量控制工作。
工作组成员应由熟悉各专项水利普查任务、了解统计调查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的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组成,并报备上一级水利普查机构。
第十条编制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按照普查实施方案和相关工作规定要求,结合本地情况,编制和上报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安排,针对普查对象清查、基层数据采集(包括台账建设、静态数据获取等)、正式普查表填报、数据处理和逐级汇总上报等普查工作重点,编制具体的检查督导、质量抽查和数据审验计划及工作安排。
第三章质量控制的制度和措施第十一条建立质量控制责任人制度。
各级普查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水利普查质量责任人制度,与下级普查机构负责人签署普查质量责任状,明确下级普查机构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下级水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和水利普查办公室主任应按照签署的责任状,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承担水利普查质量相应的责任。
第十二条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度。
各级普查机构应按照全员质量控制的原则,建立岗位责任制,切实做好各阶段质量控制目标、任务和责任的分解落实,明确普查机构内部每一个工作人员监控、报告和解决普查质量问题的岗位职责要求。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结合岗位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自检自查活动,做好内部质量监控,定期编制质量监控报告。
第十三条建立质量控制信息反馈机制。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映和通报普查质量控制信息。
一是建立报告制度,及时汇报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情况,反映普查工作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建议;二是建立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单位普查工作质量状况,宣传质量控制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对共性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整改要求,防止出现系统性或大面积普查质量偏差。
第十四条开展普查工作执法检查。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结合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要求,联合统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要求,适时开展普查执法检查,严肃查处拒不执行普查方案和相关规定、虚报或瞒报普查数据、伪造或篡改普查报表、强令或授意提供虚假普查资料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五条开展普查质量评比和表彰。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制定水利普查质量评比办法,明确普查质量综合评比标准和打分规则,根据水利普查各阶段检查督导、审核验收、抽查评估结果,针对质量控制要点,逐级组织开展水利普查事中质量评比(在清查数据上报后和现场数据采集过程中进行)和事后质量评比(在正式普查数据汇总上报后进行)工作,做好评比结果通报,并作为水利普查表彰的主要依据。
第十六条实行普查数据质量一票否决制。
数据质量是评判普查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严格做好水利普查数据质量的审核验收工作,对于上报数据质量不符合质量验收标准的地区,对其普查工作实施一票否决制,不得参与任何与水利普查有关的绩效考评和评优表彰活动,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章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与方法第十七条质量控制流程。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在清查登记阶段和填表上报阶段,按照质量控制工作流程(见附图),分阶段组织做好检查督导、审核验收、抽查评估等质量控制工作。
第十八条检查督导。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及时组织开展检查督导活动,确保各阶段水利普查工作规范进行、实施到位。
上级水利普查机构应通过巡回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分析和报告下级水利普查机构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下级普查机构应积极配合上级普查机构的检查督导工作,如实反映情况,及时提供资料,接受检查人员指导,及时落实整改要求。
1、巡回检查。
在水利普查的清查登记阶段,建立省、县两级巡查工作制度,定期巡回检查基层普查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情况,分析存在问题,进行督促指导。
省级水利普查巡查由省级水利普查机构组织地级普查机构进行,一般按地(市)分片成立巡查工作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每2-3月对各地(市)所辖县级普查区域的普查工作巡查一遍;县级水利普查巡查由县级普查机构组织普查指导员进行,一般按乡镇分片成立巡查工作组,每1-2月对各乡级普查区域的普查工作巡查一遍,必要时可增加巡查频度。
根据巡回检查情况,省、县两级普查机构应及时向上级水利普查机构报告巡查工作开展情况,反映巡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
流域机构要做好所辖流域范围内巡检工作的督促指导。
2、专项检查。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结合各阶段工作重点、难点,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了解下级普查机构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并从行政、业务和技术层面,有针对性地做好督促、指导和整改工作。
对于水利普查工作落后地区,应通过“飞检”等方式,随机抽取一定的普查区域或普查对象,进行突击检查,加大质量监控力度。
第十九条审核验收。
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应根据清查登记、填表上报阶段的工作要求,针对数据采集、录入和汇总上报等环节,做好普查数据的审核验收工作,逐级做好数据质量把关。
1、审表验表。
县级普查机构,应按在地原则,及时组织做好各阶段普查数据回收的审表验表工作。
审表验表工作应实行“四级审验制”,即按照填表单位内审、普查员收审、普查指导员复审和普查机构工作人员验审的工作流程,做好清查表、数据采集表(包括台账表、全面数据获取辅助表、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辅助表)和正式普查表(包括普查底表)的回收、审验和签字工作。
其中,填表单位内审还应针对正式报出的台账表和普查表,履行填表人自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和单位负责人审核三道程序。
开展审表验表,一要检查上述各类普查表填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二要检查表内数据的一致性,以及清查表、数据采集表和正式普查表之间相关数据的一致性;三要根据已掌握的相关资料,检查数据的来源和依据,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对于审核未通过的普查表,应逐级回退重报。
2、录入检查。
县级普查机构应按在地原则,及时组织做好各阶段普查回收数据的录入工作,并应通过计算机检查和复录检查等形式做好录入数据质量控制。
(1)计算机检查。
数据录入应及时利用数据处理专用软件进行数据的有效性检查。
对于未通过计算机录入检查的数据,县级普查机构应及时组织普查工作人员重新审验填表数据的规范性。
必要时,应退回普查员或填表单位重报。
(2)复录检查。
对于不同方式完成的数据录入成果,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复录检查措施。
一是针对清查表数据集中录入的特点,县级普查机构应组织专业录入人员录入。
录入完成后,还应分类抽取5%-10%的清查表进行交叉复录和比对分析,若录入数据差错率(即复录检查出错数据项累计数占全部复录入数据项总数的比例)高于1%,被抽查数据则应全部交叉复录;二是针对全面获取普查数据可能由基层填表单位或乡镇普查人员分散录入的特点,县级普查机构应组织专业录入人员,依据事后分批上报的各类数据采集表,分类抽取5%-10%的采集表进行复录比对、修改,若录入差错率高于1%,应再对其余普查采集表抽取不少于10%进行复录比对、修改,直到数据录入符合录入质量控制标准为止。
如数据采集表采取集中录入方式,则参照清查表数据录入质量控制方法;三是针对正式普查表数据集中修订补录的特点,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细则》有关规定,县级普查机构应组织录入人员,依据上报的普查底表,进行数据集中修订与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