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 格式:pdf
- 大小:182.69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解决信息图表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球赛积分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2.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3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球赛积分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学会解决信息图表问题的方法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比赛积分表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对篮球比赛中的积分规则有了解吗?(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比赛积分问题某次男篮联赛常规赛最终积分榜:(出示课件4)队员比赛场次胜场负场积分前进1410424东方1410424光明149523蓝天149523雄鹰147721远大147721卫星1441018钢铁1401414教师问1:从这张表格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学生回答:(1)每队的胜场数+负场数=这个队比赛场次;(2)每队胜场总积分+负场总积分=这个队的总积分;(3)每队胜场总积分=胜1场得分×胜场数……教师问2:你能从表格中看出负一场积多少分吗?(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由钢铁队得分可知负一场积1分.教师问3:你能进一步算出胜一场积多少分吗?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出示课件7)分析:设胜一场积x 分,根据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解,这里以第一行为例.解:设胜一场积x 分,依题意,得10x+1×4=24.解得x=2.经检验,x=2符合题意.所以,胜一场积2分.教师问4:怎样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关系?(出示课件8)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若一个队胜m场,则负(14-m) 场,胜场积分为2m,负场积分为14-m,总积分为:2m + (14-m) = m +14.即胜m场的总积分为(m +14) 分.教师问5:某队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负场总积分吗?(出示课件9)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设一个队胜x 场,则负(14-x) 场,依题意得2x=14-x.解得x=143教师问6:x 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不符合实际.学生回答:x 表示所胜的场数,必须是整数,所以x=143由此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总结点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得到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实际.例1:某次篮球联赛共有十支队伍参赛,部分积分表如下:(出示课件10)队名比赛场次胜场负场积分A1814432B1811729C189927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胜一场、负一场各积多少分吗?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11)分析:关键信息是由C队的积分得出等量关系:胜场积分+负场积分=3.解:由C队的得分可知,胜场积分+负场积分=27÷9=3分.设胜一场积x分,则负一场积(3-x)分.根据A队得分,可列方程为14x+4(3-x)=32,解得x=2,则3-x=1.答:胜一场积2分,则负一场积1分.教师问7: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能. 胜6场、负12场时,胜场总积分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5-19)1. 篮球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负一场得1分,某篮球队共进行了6场比赛,得了12分,该队获胜的场数是()A.2B.3C.4 D.52. 某球队参加比赛,开局9 场保持不败,积21 分,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 分,平一场得1分,则该队共()A. 4场B. 5场C. 6场D. 7场3. 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的积分办法是:胜一场积 2 分,负一场积1 分,某支球队参加了12 场比赛,总积分恰是所胜场数的 4 倍,则该球队共胜____ 场.4. 某次知识竞赛共20道题,每答对一题得8分,答错或不答要扣3分. 某选手在这次竞赛中共得116 分,那么他答对几道题?5. 把探究新知中积分榜的最后一行删去(如下表),如何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队名比赛场次胜场负场积分前进1410424东方1410424光明149523蓝天149523雄鹰147721远大147721卫星1441018钢铁参考答案:1.B 解析:设该队获胜x场,则负了(6﹣x)场,根据题意得:3x+(6﹣x)=12,解得:x=3.答:该队获胜3场.2.C3.44. 解:设答对了x 道题,则有(20-x) 道题答错或不答,由题意得:8x-(20-x)×3=116.解得x=16.答:他答对16道题.5. 解:从雄鹰队或远大队的积分可以看出胜一场与负一场共得21÷7 = 3 (分),设每队胜一场积x 分,则负一场积(3-x) 分,根据前进队的信息可列方程为:10x + 4(3-x) = 24.解得x = 2.所以3-x =1.答:胜一场积2 分,负一场积1 分.(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解决有关图表信息问题,要充分利用图表中的数据信息;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可以求解,还要看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由此,可以利用方程对一些问题进行推理判断。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通过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例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求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能够求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转化。
2.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求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
2.学生准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速度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求解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基本运算,对代数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问题与方程的结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建立方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
2.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实际问题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案例。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学生的学习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方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本节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表示,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有效结合,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关键信息,提炼出数学模型,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学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关键信息,抽象出数学模型。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用于教学中的分析和讨论。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解法,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并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并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方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一件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顾客实际支付了72元,求这件商品打几折出售时,顾客实际支付的价格与原价相等?”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3课时)》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2.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列出方程。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