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及取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社会建构论的心理观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解构”,二是“重构”。
社会建构论首先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然后力图从后现代视野重新审视和重构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取向。
(一)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批判与解构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格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者站在西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对立面,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
他们反对传统心理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个体主义和科学主义。
1.对主客二元论的批判。
现代主义心理学的首要预设是人生活在主客二元的世界中,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主体的心理、意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认为,这种二元世界的划分只是一种无法“证伪”亦无法“证实”的预设,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
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某个对象,我们就已经进入表征世界。
”在表征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因此“二元世界”的划分是一个武断的、不可靠的预设。
2.对实在论的批判。
实在论主张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的客观实在。
基于这种实在论预设,现代主义心理学相信心理(心灵、意识、人格)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或发现它们。
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学的概念也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
所谓认知、情绪、人格等一切心理特征都不过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
心理(知识)并非是人对心灵本质的揭示或发现,而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或发明。
3.对科学至上论的批判。
在现代主义取向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坚定地主张科学方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社会建构论者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热衷于实证方法的心理学日益淡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学派,于20世纪后期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主要观点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理论基础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追求独立、多元、相互关联的叙事,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的重要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传统心理学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并倡导采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
二、主要观点后现代心理学主张个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不同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认知方式各不相同,拒绝简单概括和归类。
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普遍化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所有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人们构建和表达自我认同的重要媒介。
因此,后现代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构建和沟通方式。
后现代心理学还重视个体与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传统心理学中,权力往往被忽视,而后现代心理学倡导关注权力的存在和影响。
它认为权力关系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权力纳入心理学的分析框架。
三、实践应用后现代心理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强调实践应用和社会变革。
后现代心理学倡导将权力和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需求。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后现代心理学鼓励心理治疗师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患者,关注患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后现代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
因此,后现代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包容的视角,试图推动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对个体的规范和限制,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摘要后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女性心理学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了心理学家,其直接的结果是8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
从后现代的立场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
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
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
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第一,反基础主义。
现代主义站在两分法的立场上,认为存在着作为理性的主体和被主体和理性认识、描绘、反映或表征的客体或实在。
这些客体或实在是自明的,不需要加以证明。
知识是以这种实在作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是这些实在的精确描绘。
心理学的知识同样如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的知识是对作为“心灵”、“精神”等实在的精确反映。
依照心理学中的基础主义观点,心理现象的分类是以心理的实在作为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人格等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成为我们对心理现象分类的根据和理由。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
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
”[1] 因此,心理学的概念,诸如态度、情绪、记忆、思维、人格和个性等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它们只不过是心理学话语的建构物,并文化地、历史地存在着,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流派,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人类心理。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经验的多样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话与交流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围绕关键词“自我”、“社会”和“后现代心理学”展开。
在后现代心理学中,自我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受到个体经验、社会文化、语言符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家强调自我概念的相对性,认为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与他人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来理解自我。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自我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建构。
认为个体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中形成的,而且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语言符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自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动态的理解自我的方式。
社会因素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语言符号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后现代心理学分析了社会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自我建构的重要性。
同时,后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了如何通过对话与交流来理解和处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为我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和处理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现代心理学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单一视角,融合了多种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从而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后现代心理学个体经验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交织,强调对话与交流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多元化的理论和方法。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现象学、诠释学、存在主义和批判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对话与交流来理解和处理心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遍适用的理论。
这种对话与交流的过程需要我们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它对传统心理学的框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与重构。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及其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反思性的心理学,旨在挑战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范式和科学主义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主体的多样性、相对性以及个体背景的重要性,反对一切普适性的、预设的真理。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受到文化、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它拒绝将个体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 反对大敘事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中的大敘事,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框架无法呈现出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采用小敘事,关注个体的具体经历、语境和互动。
2. 拒绝二元对立后现代心理学追求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等的对立。
它强调这些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脱离实证主义后现代心理学提出,实证主义的假设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个体的心理现象。
它主张应采用以多元方法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故事性叙述、现象学和解构主义等。
4. 强调权力与语言后现代心理学关注权力与语言对心理现象的塑造作用。
它认为语言和权力关系的建构对于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1. 方法论的变革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促使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反思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包括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和叙述研究等。
2. 个体主义的崛起传统心理学倾向于以人类作为研究对象,而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呼吁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背景纳入研究范畴,从而促进了个体主义的崛起。
3. 引发跨学科对话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交叉研究。
例如,对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需要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以全面理解个体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影响之下的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义的概念。
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明晰性、权威性、决定性、理性等为出发点,以倡导否定性、非中心性、模糊性、破碎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差异性、非理性等为宗旨,对现代主义所尊奉的科技霸权、理性独断、人与自然的对立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强有力的反驳。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文化思潮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利科尔、福柯、拉康、德里达、利奥塔德、马尔库塞、库恩、费耶阿本德、罗蒂、劳丹等。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主义概念意义主观建构叙事知识和权力语言真实真理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意义存在先于本质。
现象学、存在主义:人具有追寻意义的天赋,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总是从自身角度观察和理解周围世界,赋予周围世界特殊意义。
(无意义音节) 心理工作者不仅要学会倾听言辞,更要学会倾听沉默,不但要听得懂可以言传的,还要听得懂只可意会的。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主观建构构建(constructivism) 社会建构(social 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ism)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构建神经生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在研究人的大脑功能时指出,人类根本无法知道外在客观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对这一世界的主观感受。
没有任何外在客观事件可以直接观察获得,必须经过观察者大脑的筛选。
他强调认知过程在人理解和解释周围世界中的重要性。
促使人们从关注行为动机等方面转向认知,注重个人的解释过程和意义赋予过程,探索人解释背后的基本假设。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社会建构人的理解和解释是在特定的社会处境中展开的,不是单个个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社会现实无法由哪个人单独决定,参与建构的不同社会成员都对社会现实的形成起了作用,都是社会现实的建构者、参与者。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
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
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
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
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
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
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作者:祁俊贤马长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后现代心理学应运而生。
它扬弃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研究范式,超越了其理论误区和世界局限。
主要观点是:放弃追求普适性,承认历史性和具体性;批评唯一性,提倡多元性和差异性:坚持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地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学治疗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有开放性的影响,使心理治疗更具人性化、社会化,更具创造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心理学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09-01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与内涵现代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标杆其弊端暴露无疑,在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又具有某种一致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企图解构和超越现代哲学和文化理念的思想潮流。
它集中体现了西方哲人们对“现代”哲学的强烈不满情绪,同时也昭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心理学在哲学、社会文化和心理学三大背景下产生。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概念和理论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人的心理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刻地认识。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主张心理的社会建构。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心理、意义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发明”,是社会的建构。
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
第二,提倡相对主义。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受外界环境和个人已有的概念体系的影响,故应采取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第三,强调互动的源泉作用。
在后现代心理学者看来,即便是“感觉”这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也是特定共同体的社会互动的结果,更不用说复杂的心理现象了。
而“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第33卷 第2期2010年3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Qing hai N or mal U niv ersity (P hiloso phy and Social Sciences)V o l 133,N o 12M ar 12010收稿日期:2010-01-11作者简介:张海育(1963-),女,汉族,甘肃临泽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认知心理学发展取向张海育(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摘 要:认知心理学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走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中并未真正解决心理学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认知心理学吸收了它的某些思想,阐发了一种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和发展取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认知心理学;回应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0)02-0134-04现代主义是18世纪以来工业化的产物,其特征是:科学、理性、自由、民主、绝对、统一性、一体化以及经验性。
而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在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0,也就是信息社会,知识、信息爆炸导致了人们以前所认定的那些概念与原则的瓦解,以及旧的知识体系的崩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对于后工业社会出现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争议较多、观点迥异的哲学思潮,很难把它作为一种统一的思想观点来加以评价。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1)反对唯科学的普遍理念,认为认识的真理都是相对于认识主体和特定文化境况而言的,因为观察者和实验者都生活于特定的文化领域中的具有一定/文化成见0的认识主体;(2)主张解构和主体重建,破坏旧事物建立一个新事物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实进行批判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解构既包括对旧的陈腐观念的破坏,也有新观念的重建;(3)强调人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对各种元叙事采取彻底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理学流派,它与传统的现代主义心理学有所不同。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也关注了权力、语言和知识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主观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现代主义心理学通常关注普遍适用的规律和一般性的结果,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经历和观点都是个体化的。
后现代心理学主张将个体视为具有多重身份和多重真相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拒绝了客观真理的概念。
传统心理学通常关注寻找客观真理,试图找到普遍适用的规律和解释。
然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塑造的。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和认知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和说法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此外,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传统心理学常常被视为一种权力工具,通过对人的行为和思维进行控制和规范。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权力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用来支配和控制人们。
后现代心理学提倡批判性思维,鼓励人们对权力结构和知识制度进行反思和质疑。
最后,后现代心理学关注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传统心理学常常将个体视为独立的实体,忽视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塑造的。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
总之,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了主观性和多样性,拒绝了客观真理的概念,关注了权力和知识的关系,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视角。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反思和质疑权力和知识的作用,以及文化和社会对个体的塑造。
101373 心理学论文后现代主义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涵我们现在已处于后现代这个时代,并受其影响:过去我们是强调一个单极的世界,现在强调多极世界;过去只有几个少数权威说话,后面慢慢呼唤民主;过去只有几个人独白,今天我们强调要对话,让更多人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从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我们的生活都已经悄然地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冲击下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后现代是什么?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反叛、抗议或者一种批判的情绪、氛围。
只要有现代主义标签的,都要怀疑、否定、批判。
姚大志在《现代之后》中提到,要弄清什么叫后现代主义,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
(一)什么叫现代主义所谓“现代”,欧美即指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过程,中国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
本文论述的是西方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所以此处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段过程。
“现代性”(modernity)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
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做是现代主义的。
启蒙思想可以用俩条标志来分辨。
第一,启蒙思想相信宇宙自然法则,并且相信人也是受自然规则的支配,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是回归理性。
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启蒙思想家们的信条则是凡是和理性相违背的都应该被打倒。
第二,相信理性能给人类带来光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理性支配社会规律发展的结果。
启蒙思想最大的两个成果便是科学与民主的思潮的风靡。
启蒙思想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反省和终极自由,首先是个人的自由,其次是理性的自由。
即所有人类历史都趋向一个作为终极目的的自由王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统治)。
神话就是关于人的神话,人的主体性的神话,启蒙需要靠人作为主体这一神话来实现这两大理想。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什么、反对什么弄清了现代主义,那么什么叫后现代主义就非常清楚了。
摘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思潮,其核心特征在于消解、批判和破坏,它是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它在心理学学科性质上有其独特的见解,猛烈抨击自然科学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注重方法的多元化,推崇质的研究方法;总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还不成熟和完善,需进一步加强理论建设、注重实用和加强本土化建设。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现代主义A Brief Discussion on Postmodern Psychology //Ma Xi-aofengAbstract As a new trend of thought,postmodern psych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disintegration,criticism and destruction.It is produc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culture an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postmodernism.It has a unique insight in the discipline nature of psychology,and criticizes natural scien-tism of psychology.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it focuse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ethods and promot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In a word,postmodern psychology is still imma-ture and imperfect,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focus on practicality and strengthen localiza-tion.Key words postmodernism;postmodern psychology;modernism后现代主义心理学(Postmodern psychology )是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有机构成部分;它直接源起于人文定向的心理学思想,此思想在心理学界处于非主流地位,当处于主流的科学心理学陷入困境时,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心理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发展的一种研究学科,旨在提出更有用、更有创造性的观点来替代传统的心理学理论。
它更加重视个体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及其他外在影响,以此促进全方位的个体发展。
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包括:
(1)认清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研究者们必须重视个体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2)重视个体叙事: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即个体关于其自我的叙事。
研究者们将重点放在研究个体的叙事是如何影响个体发展过程的。
(3)强调个体主观的意义: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感知的独立性和全面性,认为个体的主观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经常反思和分析。
(4)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具有自由的选择能力,可以自由地做出决定,并为此负责。
因此,有必要教育他们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5)认识技术的重要性:后现代心理学认为,认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并因此更好地发展自我。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摘要】:后现代心理学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性”危机的情境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新视野和新范式。
后现代心理学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产生条件和生成契机,其产生既有影响心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心理学发展的内部原因。
经过10多年的理论建设和应用探索,后现代心理学已经从最初简单地移植和借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术语、方法和观点来加入到后现代的对话与回应之中,时至今日,后现代心理学的从业队伍不断壮大、话语声音不断增大、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产生影响不断加大、实践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面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家从各自的专业和立场出发,探讨了后现代话语对心理学的适用性,分析和审视了心理科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所应采取的姿态和行动。
后现代心理学家凭助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视界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反叛和解构,对其原则立场和研究法则进行了扬弃和超越。
后现代心理学家由于学术背景、专业方向和研究主题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立场或战壕向现代主义心理学发起进攻,这使得他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取向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在另一些问题和主张上则互有冲突,甚至是针锋相对。
这也正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主旨: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怎样都行。
我们对后现代心理学的不同声音和构成加以归纳和梳理,认为后现代心理学大体上可分为:孤立与互动: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霸权与多极:多元文化心理学运动;阳刚与阴柔:后现代女权主义心理学;高雅与通俗:后现代大众文化心态;全球与乡土:心理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几大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对这些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形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后现代心理学在实际应用(心理治疗、教育领域、组织领域、政治领域和医疗领域)方面也彰显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着重对后现代心理治疗和女权主义家庭心理治疗这两种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心理治疗体系予以详细的阐述。
试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及取向
[摘要]长久以来,在现代心理学中存在着学院式的理论心理学和非学院式的专业服务实践之间的紧张与对立。
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专业实践,柯费尔认为是专业实践复兴的象征,波金霍恩则认为,关注于治疗服务实践的心理学,虽然不是自觉的后现代,但却证明了后现代原则对该学科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实践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它更关心心理的社会建构,注重社会的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其分析的焦点处在社会水平上,且后现代心理学关注理论对观察的指导意义”。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客观实证的方法所得到的知识僵硬而且远离人们的实际生活,不能完全揭示真理和规律。
它的主流范式的基础性前提是科学中心论的实证主义,它重视科学与知识的客观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真理、逼近真理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实证的方法最终能够揭示真理和规律。
长期以来,现代主义的这种理性科学观点支配和垄断了整个心理学界,在心理学的学科共同研究纲领中,“自然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实证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不可动摇.这一点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与解构的首要标靶。
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萌生
追随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心理学针对现代心理学的传统范式进行反思与解构,它对心理学长期以来囿于方法的追求和琐碎的实验分析,紧紧步自然科学的后尘,超然于社会文化视野之外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抨击。
受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影响,长久以来,心理学也分离为“自然科学”取向和“人文杜科”取向,且这两种取向一直处于激烈的对立之中。
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解释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现象物化和非人化的实证研究方式不以为然。
这种冲突和分歧构成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独特风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理问题,历经百年发展的心理学无法有效地解决,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信任危机。
同后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心理学比较宽泛,难以精确地把握和描述,它包含许多形式的理论流派,这些不同的后现代心理学流派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对立与
冲突,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即它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心理学,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个体主义。
它旨在消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与理论体系,建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和理论主张,使之更好地探索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
二、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实践取向
应该说,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实践取向,表现为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
后现代心理学家们对现代心理学固守实证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囿于实验室和书房而远离社会、远离现实生活的做派给予无情的解构和批判,呼吁心理学研究应该拓宽视野、直面人生,投身现实生活,贴近社会文化,顺应时代潮流。
(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有心理学内部发展规律的规定因素,而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来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文化生活实践的呼唤,是现实的要求。
“从心理学发展本身的情况看,以实验心理学为主体的科学心理学在解决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方面一直显得力不从心,训练有素的学院型心理学家坚持科学的理性主义和研究的客观性,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目前尚无法用客观的方法来验证的心理问题,但是这种回避是无济于事的,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传播和近10年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面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社会所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空虚、无根、焦虑、困惑和压抑等问题,转向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研究的心理学,为了给处于后现代境遇中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摆脱现代心理学知识无力解决人们的现实生活问题和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期待之尴尬局面,适应社会的要求,直接导致了后现代心理学的萌生与流传,这是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重要社会文化背景。
(二)后现代心理学家主客观上都表达了心理学必须重视价值,贴近社会生活实践的强烈意味,为心理学参与现实文化生活廓清了道路。
他们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呼吁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学院式的心理学终究会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认为靠实证主义方法获得的所谓“真理”,只是相对于生活在特定的文化领域中,具有一定“文化成见”的认识主体或特定的情境。
主体所做的任何观察和实验都不是真正客观的、中性的,必然受到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主体内部的先在的意识的“污染”。
其用于描述“真理”的话语也染有社会文化意识的主观色彩。
(三)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上,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重新审视个体,将个体与生
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纯粹的个体主义。
现代心理学秉承的个体主义,从强调个体的理性、自主、独立出发否认或忽视个体心灵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把个体的研究与社会生活孤立开来,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从个体的内部或直接的环境刺激中寻求人类行为的解释,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的因素被弃之不顾。
关于哲学面向现实生活的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后现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生活时实践的哲学,而后现代心理学也强调自己是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和实践操作的心理学。
建构主义者波特指出,后现代主义正使心理学的实践从个体中心模型向社会关系模型转变,从客观世界向社会建构世界转变。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要求将哲学由彼岸的天国拉回到现实的人间,现当代哲学家对近代哲学的绝对理性主义等思辩、形而上学的批判,其主旨都是使哲学面向现实生活。
(四)后现代心理学倡导的多元化思潮和本土化趋势客观上加速了心理学实践应用的步伐。
传统心理学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死抱简单分析、机械还原、人为动物或机器的研究思路,力图找到“客观普适”的“真理”,并有意回避或忽视处于边缘地带的非主流心理学思想。
其实,人作为自然的生物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规定,传统科学心理学的这种“顽固”的厚此薄彼激起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家的强烈不满与反对。
认为这是强势霸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心理学知识的形态应该多种多样,是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思潮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同家出现并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趋势。
人们意识到没有本土化,心理学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真正地扎根,并形成有关当地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知识体系。
三、结语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信息时代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之中,直面后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价值冲突,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反映时代的精神,为时代要求服务。
后现代心理学也为心理学走向实践的道路发出直接的呼吁,对心理学将纯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区分开来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纯学术研究偏重自然科学的观点方法,张扬工具理性而压制价值理性,追求学术研究的纯洁性与高尚性,虽然也顾及到了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但是没有真正给予重视。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的同时,力图建立一种科学-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后现代主义张扬新实用主义,迎合时代潮流,催动心理学的实践步伐,心理学已经逐步下放身段,亲近生活与大众,职业应用心理学已慢慢走出边缘地带。
这不能不说是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实践旨归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