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会计理论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126.07 KB
- 文档页数:39
养老金会计核算浅析作者:龙文群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5期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对劳动者年老时退出劳动岗位后,保障其基本生活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
我国先后发布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力图规范管理社保基金。
本文针对当前养老金会计核算模式及其会计处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养老金会计核算模式选择国际上根据养老金给付方式的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供款计划和规定退休金计划两种。
一是规定供款计划下的会计核算。
即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及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支付额的养老金计划。
由于养老基金投资的盈利情况是不确定的,因此规定供款计划下职工退休的养老金数额是一个变量,其实际水平受通货膨胀、投资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将全部由职工个人承担。
规定供款计划下企业各期所承担的养老金义务一般即该期应提存的金额,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时,其现行义务得到履行。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通常为当期应付的提存金。
二是规定退休金计划下的会计核算。
即企业根据职工工资水平和服务年限来确定未来养老金支付金额,承诺在职工退休后一次性或者分期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在规定退休金计划下,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实际收益水平是事先确定的,其中所有可能的风险将全部由企业承担。
规定退休金计划下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确认各期的养老金费用,确认各期应缴纳的养老基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确定各期已退休职工的实际养老金支付额等。
在计量养老金费用、确认养老金负债时,不仅涉及资产的计量、估价等,还要考虑职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及养老基金的投资效益等不确定因素,甚至还要对职工可能的死亡时间作出预测。
在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假定之后,才能估计出企业的养老金费用与负债。
三是我国混合养老金计划下的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基本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模式。
养老金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养老金会计是反映企业养老金制度实施情况的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金会计已经成为企业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重要工具,是企业实施现代化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
养老金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养老金会计概念的构成及其重要性。
养老金会计的内容有:企业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费用和统计标准;雇员参与养老保险的情况;企业从本财年计提养老金和以往计提养老金;企业本财年应付养老金及未来承担的养老金费用;企业已付养老金及未来支付的养老金费用;企业发放的各类有形的养老金额;企业应收的养老金及在未来支付的养老金费用。
由此可见,养老金会计概念涵盖了企业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雇员参保状况、计提、应付、实付、收付等内容,是反映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实施情况和财务情况的重要内容,对实施现代化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养老金会计实施要求及其重要性。
无论企业是否实施养老金会计,企业应尊重其员工参保状况,并采取具体措施妥善处理参保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实施。
对于养老金会计的实施要求,无论是以费用为基础的层次分制度,还是浮动性费用分账制度,都应在财务报表中表示出来,以反映养老金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企业财务状况更清晰。
三是养老金会计的资金流动及其重要性。
由于养老金会计的内容涉及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实施情况和财务情况,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资金流动情况,每年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根据税收规定,计算养老金费用的形成,充分考虑资金的收付比例及资金的流动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四是养老金会计的可比性及其重要性。
企业在实施养老金会计时,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使其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报告的要求,保证可比性。
企业应核对养老金会计及其与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的一致性,使企业养老金经费的使用可以追溯,以确保对养老金资金的有效管理。
养老金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1.会计要素:养老金会计要基于下列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成本、收益、公允价值、风险和收益。
2.会计原则:养老金会计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有货币原则、实质性原则、实体原则、实质性估值原则、实际价值原则、会计记账原则、一致性原则、公平原则、相对实现原则等。
3.会计准则:养老金会计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有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
值会计、业务活动会计以及风险报告会计。
4.养老金会计报表:养老金会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公共养老金投资报表、养老金现金流量报表以及养老金风险
报表等。
会计在企业养老金筹划中的应用养老金是指为员工提供退休后的经济保障的一种机制,是企业在管理和激励员工方面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养老金筹划中,会计在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会计在企业养老金筹划中的应用,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养老金筹划中,会计扮演着财务管理者的角色。
会计应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养老金计划的需求,编制和维护企业养老金基金的账务。
会计应确保养老金基金的资金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资金监管。
同时,会计还需要定期编制和报送养老金基金的财务报告,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增强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二、投资决策会计在投资决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养老金基金的投资策略和组合构成直接影响养老金基金的收益和风险。
会计应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期收益目标,参与制定养老金基金的投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和评估。
会计还需要根据相关会计准则,对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进行核算和估值,确保投资收益的准确记录和报告。
三、信息披露养老金基金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其投资和运营情况对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应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养老金基金的财务信息和运营情况。
会计需要编制养老金基金的年度财务报告,并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透明、全面的信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正确评估企业养老金筹划的情况,增强信息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在实践中,会计在企业养老金筹划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合规性问题:会计应熟悉养老金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养老金筹划的合规性,避免造成违规行为和法律风险。
2. 风险管理问题:会计应积极参与养老金基金的风险管理,制定和执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养老金基金的长期稳健运营。
3. 估算方法问题:会计在计算养老金相关金额和财务指标时,应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和假设,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信息安全问题:会计应加强对养老金基金财务信息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老龄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老龄工作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老龄工作的理论体系。
老龄工作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保障老年人民群众权益而开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工作。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目标与原则、政策与措施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老龄工作的指导。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老龄工作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1.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进步和老龄工作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老龄工作的提出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社会关系演变阶段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利益至上。
老龄工作是为了保护和促进老年人民群众的权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人的全面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应享有相应的权益和保障。
老龄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关注老年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其提供全面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二、目标与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老龄工作理论的目标是为老年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实现老年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老龄工作时,应坚持以下原则:1.人民群众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至上,老龄工作的实施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权利和意愿。
2.综合性与全方位:老龄工作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法治与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法治,老龄工作应依法进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可持续与创新发展:老龄工作应积极探索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老龄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和多样化的服务。
三、政策与措施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老龄工作理论的目标,并落实相关原则,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养老保险理论基础自古以来,“老有所养”既是每一个人在瞻望自己未来时的一种美好期盼,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理想。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时代,养老都是在家庭成员内部进行的。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得养老问题由家庭内部问题日益演变为社会问题,社会化的养老制度则成为化解这一社会问题的当然选择;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老有所养”才从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转化为“养老保险”这样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制度安排。
养老保险的制度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1669年法国制定的《年金法典》,其中明确规定对于不能从事海上工作的老年海员发放养老金。
奥地利和比利时分别在1854年和1868年实施的面向矿山劳动者的养老金制度也具有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某些特征。
但由于其实施范围仅限于某种特殊行业,都算不上现代养老社会保险产生的标志。
1889年德国颁布的《老年残疾保险法》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标志。
一、养老保险的内涵和特征养老保险虽然是世界各国广泛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由于各国养老保险政策及实践内容的不同,对养老保险内涵的界定却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又称养老社会保险、老年保险或年金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基金,参保人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从中领取养老金以保障自己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对于仍处于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能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对于已经退休的劳动者则可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老年风险与劳动者面临的失业、疾病、工伤等社会风险相比独具特色。
所以,养老保险既具有社会保险的一般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需求普遍。
年老是一种相对可预测的人生风险,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风险。
虽然不同的人由于能力、经历和家庭条件不同,对年老收入锐减、身体衰弱的承受能力不同,但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保障功能的弱化,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老年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