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第8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能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3. 掌握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化学能的概念和性质。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3. 热效应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能量的种类和转化。
2.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计算。
四、教学内容:1. 化学能的概念和性质(1)能量的种类及其转化(2)化学能的定义和单位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2)燃烧和腐蚀的能量变化3. 热效应的计算方法(1)反应热(2)标准生成焓的计算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
2. 利用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对能量转化的思考,引出本章主题。
2. 学习化学能概念和性质,探讨能量的种类和转化规律。
3. 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
4. 学习热效应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演练,让学生掌握反应热和标准生成焓的计算方法。
5. 结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学习氛围的建立。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验观察更多不同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增强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2. 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热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反应机理的认识。
初中七年级教案第八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本章指定的古诗文;(2)能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能够分析并评价古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主旨;(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诗文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文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对古诗文的热爱;(2)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指定古诗文:本章指定学习的古诗文包括《观书有感》、《春日》、《游园不值》、《题临安邸》、《墨梅》、《竹石》等;2. 阅读方法与技巧:学会运用朗读、默写、注释、翻译等方法阅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意象、情感和价值观;3. 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古诗文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古诗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本章指定的古诗文,要求学生熟悉古诗文的内容、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2. 课堂讲解:教师对古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作者背景、诗句解析、意象分析、情感理解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问答等形式,共同探讨古诗文中的难点、疑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朗读与默写: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5.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学习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测验与考试:定期进行古诗文阅读测验或考试,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掌握程度。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第八章激励§1 激励概述一、关于人性学说(一)人性、动机与激励之间的关系(二)关于人性的学说在如何看待人性的问题上,西方管理学界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假设,后来这些不同的人性假设便构成了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基石。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沙因(E·H·Shchein)把流行于西方的几种人性理论概括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的假设.这四种假设表明了西方管理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历程1、经济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相应采取重视物质刺激,实行严格监督控制的方式2、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采取重视人际关系,鼓励职工参与的方式3、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假设认为人特别重视自身社会价值,以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采取鼓励贡献,自我控制方式.4、复杂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人是不同的,人是会变的,因此,人是复杂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其行为会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相应采取系统、权变管理方式。
不管人们对于人性有何不同的认识,根据心理学家所揭示的规律,人之所以会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是由其动机决定的.一个人愿不愿意做某项工作,工作的积极性是高还是低,干劲是大还是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
二、动机理论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
♦动机是一个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的来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动机是由未满足的需要引起的1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心理状态•客观的刺激•缺乏某种东西未满足的需求是形成人的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求的满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8 《三元一次方程组》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三元一次方程组》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八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但对于三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理解不清晰;2.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不明确;3.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2. 教学难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三元一次方程组;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元一次方程组。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呈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确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实例中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高中物理第八章讲解教案教案主题:力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 能够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力的平衡;
4. 能够解决与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判断力的平衡的情况;
2. 解决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
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 判断力的平衡的情况;
4. 解决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4. 利用实际例子分析力的平衡情况;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力的平衡相关的题目练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加深对力的平衡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力的平衡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确保作业内容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章《找次品》(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章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找次品的原理,从而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和思考。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找次品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找次品的原理和步骤。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找次品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找次品的实例和步骤。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次品检测器等。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找次品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找次品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给学生一组物品,其中有一个次品,让学生尝试找出这个次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找次品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给学生一组物品,其中有一个次品,让学生尝试找出这个次品,并解释找出次品的依据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找次品的方法和经验。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找次品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找次品的方法。
磁场和电场一样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叫场物质。
P是矢量,电流I 的方向m穿过磁场中某一曲面的磁力线总数,称为穿过该曲面的磁通量,用符号的磁通量为 d d m m S SB S ΦΦ==⋅⎰⎰ Wb ),1Wb =12m T ⋅。
SB dS ⋅=⎰在给定点P 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称为真空的磁导率1-⋅m H )任意形状的载流导线在给定点P 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则得LB dl ⋅⎰cos B dl θ=⎰0=⎰ 2002I d πμϕπ=⎰μ= 或电流方向反过来),则 ⎰⋅L l d B=-I 0μ0=l d0L B dl μ⋅=∑⎰的电流方向与回路L 的绕行方向符合右螺旋法则时,,则为0, 是所有电流产生.),sin(B l Id BIdl dF =B l Id F d ⨯=F =⎰F d =⎰⨯B l Id 真空中两条无限长的载流平行导线单位长度间相互作用力 a I I dl dF πμ2210=线圈磁矩的方向n与磁场B的方向成ϕ角(线圈平面与磁场的方向成θ角) 1F =θsin 1BIl 导线da 受力 1F '=)sin(1θπ-BIl = 2F =2BIl 导线cd 受力 2F '=2BIl载流导线电流保持不变,磁力所做的功等于电流强度乘以磁通量的增量.ΔP在外磁场作用下分子的附加磁矩mP的电子的进动轨道磁矩为m,e。
电子进动的方向是:0d (Lμ⋅=∑⎰B l 对于磁场,引入磁场强度矢量(辅助矢量),⎰(B μ即得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i LH dl I ⋅=∑⎰- H曲线与M - H曲线相似,可见B与H不成线性关系,即铁磁质的磁导率μ不再是常数、而是与H有关。
磁滞现象与磁滞回线时、磁介质反复磁化,分子振动加剧、温度升高,产生H的电流提供的热损曲线所围的面积等于反复磁化的一个周期中单位体积的。
第8章输入输出系统
8.1外围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外围设备信息交换的几种方式
2. 掌握程序查询方式的基本概念
3. 了解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
4. 了解多台外设的程序查询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外围设备信息交换的几种方式,程序查询方式,多台外设的程序查询过程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记忆;教与学对应的全链式教学法
四、教具使用
计算机一台、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提问: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进入教学课题。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和板书)
8.1外围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
1.程序查询方式
这种方式又称程序控制方式,数据在CPU和外围设备之间的传送完全靠计算机程序控制。
查询方式的优点是CPU的操作和外围设备的操作能够同步,而且硬件结构比较简单。
但问题是,外围设备动作很慢,程序进入查询循环时将白白浪费掉CPU很多时间。
这种情况下,CPU此时只能等待,不能处理其他业务。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这样使用,而是CPU定期地由主程序转向查询设备状态的子程序进行扫描轮询.
2.程序中断方式
中断是外围设备用来“主动”通知CPU,准备送出输入数据或接收输出数据的一种方法。
通常,当一个中断发生时,CPU暂停它的现行程序,而转向中断处理程序,从而可以输入或输出一个数据。
当中断处理完毕后,CPU又返回到它原来的任务,并从它停止的地方开始执行程序。
可以看出,它节省了CPU宝贵的时间,是管理I/O操作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中断方式一般适用于随机出现的服务,并且一旦提出要求,应立即进行.同程序查询方式相比,硬件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服务开销时间较大.
3.直接内存访问(DMA)方式
用中断方式交换数据时,每处理一次I/O交换,约需几十微秒到几百微秒.对于一些高速的外围设备,以及成组交换数据的情况,仍然显得速度太慢。
提问:直接内存访问(DMA)方式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4.通道方式
DMA方式的出现已经减轻了CPU对I/O操作的控制,使得CPU的效率有显著的提高,而通道的出现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这是因为,CPU将部分权力下放给通道。
通道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处理器,某些应用中称为输入输出处理器(IOP),它可以实现对外围设
备的统一管理和外围设备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送.这种方式与前述例子的第四种方法相仿,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然而这种提高CPU效率的办法是以花费更多硬件为代价的.5.外围处理机方式
外围处理机(PPU)方式是通道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由于PPU基本上独立于主机工作,它的结构更接近一般处理机,甚至就是一般的微小型计算机。
在一些系统中,设置了多台PPU,分别承担I/O控制、通信、维护诊断等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系统已变成分布式的多机系统。
提问:画出外围设备的输入/输出方式示意图,并简述各自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8.2程序查询方式
8.2.1程序查询方式的基本概念
1.定义
在这种方式中CPU需要根据外设的工作状态来决定何时进行数据传送,它要求CPU随时对接口状态进行查询,如果接口尚未准备好,CPU必须等待,并进行查询。
如果已准备好,CPU才能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这就是程序查询方式。
2.程序查询方式的数据传送过程
具体步骤:
①向外设发出命令字,请求数据传送;
②从外设状态字寄存器读入状态字;
③检查状态字中的各种约定标志,看数据交换是否可以进行。
④若外设就绪,则进行数据传送,否则,重复②、③两步,一直到该设备准备好交换数据,发出就绪信号“READY”为止。
⑤在数据传送的同时,CPU将I/O接口中的状态标志复位。
3.程序查询方式的优缺点
提问:程序查询方式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1)优点:简单、经济、只需少量的硬件,主要以编制程序为主,较容易实现。
(2)缺点:效率低、速度慢、不管是执行子程序,还是查询外设是否准备好,都得占用CPU 时间。
因此,程序查询方式主要适用于I/O设备少,数据传送率低的系统。
8.2.2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
“接口”是CPU总线与I/O设备之间的一个逻辑电路。
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是最简单的,见教材图8-2。
提问:程序查询方式的接口电路包括几部分,各部分的工作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8.2.3多台外设的程序查询过程
当计算机系统带有多台外设时,CPU采用轮流查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应根据各种外设的重要程度把它们排队,重要的外设首先查询,有一定的优先级。
例如三个外设的查询过程见教材图8-3所示。
其中设备服务子程序的主要功能是:
1.实现数据传送。
输入时,由I/O指令将设备的数据送CPU某寄存器,再由访内指令把寄存器中的数据存入内存某单元;输出时,其过程正好相反。
2.修改内存地址,为下一次数据传送做准备。
3.修改传送字节数,以便修改传送长度。
4.进行状态分析或其他控制功能。
小结:
1.外围设备信息交换的几种方式
2.程序查询方式
3.多台外设的程序查询过程
作业:
1.复习本次课内容
2.预习下次课内容
3.做本章的随堂练习
4.做本章学习指导中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