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植物引种与驯化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5
引种驯化的原则和方法说实话引种驯化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想把外地的一些植物引到我们这儿来种,觉得这样说不定能种出啥稀罕玩意呢。
我试过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必须得考虑引种地和原产地的气候相似性。
比如说,我之前想把热带的一种花引种到我们温带地区。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直接弄了些种子种下去了。
那结果可惨了,就跟把热带鱼直接扔到冷水里一样,根本没法长。
所以气候相似很重要,像温度、湿度、光照这些,那得有一定的相近度才行。
我还发现,土壤也很关键。
我有次引种一种灌木,原产地的土壤是比较疏松、酸碱度偏酸的。
我把它种到我们这儿比较黏重、偏碱的土壤里,这植物就萎靡不振的。
这就好像你让一个习惯吃米饭的人突然天天吃面,肯定不习惯。
对于引种驯化的方法呢,我试过逐步引种的办法。
就像驯化小动物一样,得慢慢来。
先把植物放到跟原产地有点相似的环境里过渡一下。
比如说,我引种的一种植物,先放在温室里,调节温室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一点点朝着我所在地区的正常环境去调整。
这个过程可不能着急,我一开始就是太心急了,看到植物有点活的迹象就直接挪到外面正常环境,结果很多都没熬过去。
还有呢,关于植物的繁殖材料选择。
有一次我在引种一种植物的时候就纠结是用种子还是苗木好呢。
种子相对便宜而且数量多,可有些植物种子不容易保存和发芽。
苗木呢,引种成本高,但是能够很快知道长得好不好。
这时候我就更不确定了,后来我就两种都试了试。
我才发现对于那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稍微强一点的植物,种子好像也能行,但是那些比较娇贵的,还是苗木比较靠谱。
另外,我觉得在引种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
不能光看那个植物漂亮或者有用就引种。
比如说我之前就没做好调查,引进了一种植物,结果发现它可能对本地的生态有潜在危害,把它引进来可能会像侵略者一样,侵占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
还好发现得早,终止了引种计划。
总之呢,引种驯化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每一步都得小心谨慎。
这也是我摸索这么久总结出来的一些门道了。
园林植物的引种与驯化作者:巴奎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12期植物引种与驯化可以扩大植物的栽培范围和引种资源,同时,改善当地植物品种,最终达到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和改良植物特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发展迅速,对于园林植物的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局势下,研究园林植物的引种与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植物引种与驯化的概念关于植物引种与驯化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然而大多数学者都基本认同植物引种与驯化是通过人工干预,使野生植物发展为栽培植物,将其引入到新的环境下生产繁殖。
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植物引种与驯化的定义应是为了满足当地人们所需,将外地优良植物品种引入本地,从而达到扩大植物品种种植范围的目的。
对于园林植物引种与驯化来说,就是将外地的优良园林植物品种引入本地,从而增加本地优良园林植物品种数量[1]。
2 园林植物引种与驯化方法在进行园林植物引种与驯化时,要根据城市绿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结合气候相似性理论来进行。
尽量引入相似气候带或气候条件地区的园林植物,引种方法主要包括:近缘引种、种子引种、分不同年龄阶段引种、“南树分阶段北引逐步过渡”等。
驯化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入种子进行栽培驯化法、嫁接法、逐步锻炼法、延长在圃培育年限以及采用引入地已引种过渡的植株做母株繁育新株体等[2]。
3 园林植物引种与驯化建议3.1 重点引入乡土园林植物乡土园林植物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典范,不但可以显著体现出地方特色,植物的适应性和成活率也远远高于其它植物,且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
在推广乡土园林植物时,要重点做好如下几点工作:做好工程设计工作,提升乡土园林植物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科研力度,提升对乡土园林植物的认知;制定推广乡土园林植物的政策;提升苗木的级别和质量,提高乡土园林植物的推广效果;结合进行引种驯化和乡土园林植物推广工作。
3.2 大力推广园林植物优选及无性繁殖方式所谓园林植物优选指的是从同一种园林植物中选取表现优秀的植株,继而利用该植株进行繁殖和育苗,最终将该植株的优势基因传递下去,培育出更好的品种。
1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植物的引种是指人类把植物转移到自然分布或当前范围以外的地方进行栽培;驯化是人们利用植物的变异性和适应性,通过选择是植物适应新的环境改变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并且能够以原有的繁殖进行正常繁殖的过程。
陈俊愉:植物的引种驯化或称为风土驯化,就是通过人类的培育,使野生的植物成为栽培的植物,使外地的植物变为本地的植物的措施和过程。
细分起来,引种时变野生为家生,使外地栽培成为本地栽培的手段;驯化则是指其整个过程而言。
驯化成功,笼统的说就是引种植物在新的植物区能完成由种子(播种)到种子(开花结果)的生理过程。
如果未能达到开花、结果阶段,就只能叫做“引种栽培”而不能叫做“引种成功”。
2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1)增加了新的资源种类。
某些植物在当地没有分布但是十分重要,而且有可能驯化成功,如果成功地展开驯化工作,就可以增加该地的资源种类。
2)以良种替代劣种。
某些植物生长缓慢,有效成分低,或因病虫害危害严重及其他缺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差,通过引进优良种类即可克服上述不利因素。
3)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及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某些本来就有某种植物,但分布或栽培范围小,数量少,产量不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该植物属保护对象,因此,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范围内,过大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或推广种植。
这一范畴的引种工作包括A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B 孑遗植物和其他濒危植物的引种。
4)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引种驯化师迅速而有效地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一种有效方法,与创造新品种比起来,它所需时间短,见效快,节省人力物力。
5)发挥了植物的优良特性。
通过引种可以使某些种或品种在心的区域得到比原产地更好的发展,表现更为突出。
3西方从我国的引种1)花卉植物有月季、杜鹃2)美化绿化有珙桐(行道树)、榆树、豆梨、苏铁、银杏、白皮松、各种竹子3)果树有柑橘类、李子、猕猴桃4)其他经济作物有茶叶、大豆(美国是大豆的最大产区)4植物区系某一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的总称或某一时期地球上所有植物的总称。
第四章 引种驯化一、名词解释1.引种驯化:指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2.简单引种:是指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与与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3.驯化引种:是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直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二、问答题1.简单引种与驯化引种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都是引种,即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不同点:(1)简单引种是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驯化引种是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直至死亡,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2)引种驯化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引入植物对引入地由不是适应到适应的一个过程,在时间上比简单引种要长些。
(3)简单引种一般引入接穗或其他无性繁殖材料,而驯化引种必须采用种子(或实生苗)。
2.引种驯化对我国的园艺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1)丰富并改变了品种结构(2)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3.如何进行引种驯化的试验研究,怎样才算引种成功?(1)引种材料的品种试验(2)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的观测(3)适生优良品种的选择(4)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与总结(5)引进材料的繁殖试验等成功标准:不加保护或稍加保护能正常生长,通行的繁殖方法能正常繁殖,产品质量或经济价值没有降低。
植物引种与驯化原理与研究进展摘要:植物引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品种引入到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
引种驯化的原理有两方面,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未来植物引种与驯化的发展主要是植物园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引种与驯化遗传学原理生态学原理生态因子植物园发展植物引种驯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经济活动,其历史已超过万年,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大约始于2500年前,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我国是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国家之一,近代的引种驯化理论研究则台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说,研究中心在欧洲,在20世纪开始,现代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前苏联和我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引种驯化是指野生的和外来的草种在新的生境条件下利用其变异性通过人为作用的影响进行选择和定向培育达到变野生为栽培种的目的植物引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品种引入到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古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栽培植物的进化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引种仍然是潜力很大的领域。
凡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栽培植物或由本地、外地或外国引入野生植物,使它们在本地栽培,这项工作就叫引种。
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有的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引种与驯化不可分割,前者是跨越地理空间的变化,后者是穿越时间的长期过程.引种驯化的原理主要有两方面原理: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在自然界中,每种植物均分布在一定地理区域以以一定的生境中,并在其生态环境中繁衍后代维持至今。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变异与适应是植物引种于驯化的重要基础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种是植物在其基因型适应范围内迁移.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
引种和驯化的名词解释驯化与引种:探索物种关系的驱动力引言: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宝库,其中的奇特和独特之处使得人们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
引种和驯化作为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一个方面,被视为改变物种分布和特征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引种和驯化这两个名词的解释,以及它们在生物学中的角色。
一、引种的概念引种,即将一种物种从其原生地引入到其他地理范围内,以促进该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引种的目的可以主要分为经济、生态和文化三个方面。
1. 经济目的引种常常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如谷物、水果、家禽和家畜)被引种到其他地区以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此外,某些植物物种也因具备药用价值而被引种到其他地方。
2. 生态目的引种有时也用于改善生态系统。
例如,引入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植物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以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此外,一些引种行为还旨在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以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服务。
3. 文化目的引种物种有时也是出于文化因素的考虑。
它们可能是人们追求文化多样性、观赏价值或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例如,将某种特殊植物引种到花园中,以美化环境或营造浪漫的氛围。
二、驯化的概念驯化是指通过基因选择和人工干预,改变野生物种的基因组和行为,使之适应人类的需求。
驯化常常与家养化和人工选择同时进行。
1. 家养化家养化是指人类将野生物种(如狼、野牛、野猪等)驯化为家畜或宠物。
驯化后的家畜往往具有更温顺、逆境耐受力更强以及更符合人类需求的特性。
2. 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指人类通过有计划地繁殖选择某一特定性状的个体,以增加或减少该性状在群体中的频率。
通过连续的繁殖和选择,人工选择能够使野生物种逐渐改变其形态特征和行为,逐步适应人类需求。
三、驯化与引种的关系引种和驯化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在实践中两者往往伴随并互相影响。
引种的过程中通常涉及对引进物种的人工选择,以使其更适应新环境。
此外,在驯化过程中,物种的引种也可能是必要的,以增加野生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1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植物的引种是指人类把植物转移到自然分布或当前范围以外的地方进行栽培;驯化是人们利用植物的变异性和适应性,通过选择是植物适应新的环境改变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并且能够以原有的繁殖进行正常繁殖的过程。
陈俊愉:植物的引种驯化或称为风土驯化,就是通过人类的培育,使野生的植物成为栽培的植物,使外地的植物变为本地的植物的措施和过程。
细分起来,引种时变野生为家生,使外地栽培成为本地栽培的手段;驯化则是指其整个过程而言。
驯化成功,笼统的说就是引种植物在新的植物区能完成由种子(播种)到种子(开花结果)的生理过程。
如果未能达到开花、结果阶段,就只能叫做“引种栽培”而不能叫做“引种成功”。
2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1)增加了新的资源种类。
某些植物在当地没有分布但是十分重要,而且有可能驯化成功,如果成功地展开驯化工作,就可以增加该地的资源种类。
2)以良种替代劣种。
某些植物生长缓慢,有效成分低,或因病虫害危害严重及其他缺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差,通过引进优良种类即可克服上述不利因素。
3)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及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某些本来就有某种植物,但分布或栽培范围小,数量少,产量不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该植物属保护对象,因此,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范围内,过大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或推广种植。
这一范畴的引种工作包括A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B 孑遗植物和其他濒危植物的引种。
4)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引种驯化师迅速而有效地丰富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一种有效方法,与创造新品种比起来,它所需时间短,见效快,节省人力物力。
5)发挥了植物的优良特性。
通过引种可以使某些种或品种在心的区域得到比原产地更好的发展,表现更为突出。
3西方从我国的引种1)花卉植物有月季、杜鹃2)美化绿化有珙桐(行道树)、榆树、豆梨、苏铁、银杏、白皮松、各种竹子3)果树有柑橘类、李子、猕猴桃4)其他经济作物有茶叶、大豆(美国是大豆的最大产区)4植物区系某一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的总称或某一时期地球上所有植物的总称。
摘要:植物引种驯化(introduction and taming of plant)是指通过人工栽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外来(外地或外国)的植物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栽种条件,成为生产或观赏需要的本地植物。
引种驯化的原理有两方面,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未来植物引种与驯化的发展主要是观赏植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引种驯化原理生态因子现状意义发展方向植物引种驯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经济活动,其历史已超过万年,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大约始于2500年前,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我国是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国家之一。
引种与驯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
将野生植物移入人工栽培条件下种植或将一种植物从一个地区移种到另一个地区叫引种。
引种是将植物向新的生长环境定向移迁。
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有的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引种驯化是指野生的和外来的草种在新的生境条件下利用其变异性通过人为作用的影响进行选择和定向培育达到变野生为栽培种的目的植物引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品种引入到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
它不仅是古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栽培植物的进化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引种仍然是潜力很大的领域。
一.植物引种驯化原理引种驯化的原理主要有两方面原理: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变异与适应是植物引种与驯化的重要基础1、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种是植物在其基因型适应范围内迁移。
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
所谓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是这个品种基因型在地区适应性反应的反应规范。
2、潜在基因生物体的基因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以表达。
植物的异地栽培是在植物具有潜在的适应基因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
植物引种与驯化原理与研究进展摘要:植物引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品种引入到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
引种驯化的原理有两方面,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未来植物引种与驯化的发展主要是植物园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引种与驯化遗传学原理生态学原理生态因子植物园发展植物引种驯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经济活动,其历史已超过万年,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大约始于2500年前,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我国是最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国家之一,近代的引种驯化理论研究则台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说,研究中心在欧洲,在20世纪开始,现代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前苏联和我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引种驯化是指野生的和外来的草种在新的生境条件下利用其变异性通过人为作用的影响进行选择和定向培育达到变野生为栽培种的目的植物引种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外地植物的种类品种引入到新的地区,扩大其分布范围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古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栽培植物的进化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引种仍然是潜力很大的领域。
凡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栽培植物或由本地、外地或外国引入野生植物,使它们在本地栽培,这项工作就叫引种。
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有的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引种与驯化不可分割,前者是跨越地理空间的变化,后者是穿越时间的长期过程.引种驯化的原理主要有两方面原理:遗传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
在自然界中,每种植物均分布在一定地理区域以以一定的生境中,并在其生态环境中繁衍后代维持至今。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变异与适应是植物引种于驯化的重要基础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种是植物在其基因型适应范围内迁移.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
所谓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是这个品种基因型在地区适应性反应的反应规范。
生物体的基因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以表达。
植物的异地栽培是在植物具有潜在的适应基因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
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激活一些基因表达,因此原产地没有表达出来的性状有可能在异地条件下表达出来.引种是品种在其遗传性适应范围内的迁移.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制约;不同植物种类,其适应范围相差很大,同一植物种类的不同品种间在适应性上也存在差异;品种自体调节能力与品种基因型的杂合性程度有关;P=G+E(P:引种效果;G:植物适应性的反应规范;E: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环境的差异)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就在于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传。
如果引种植物的适应性较宽,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植物适应性反应规范之内,就是“简单引种”.反之,就是“驯化引种”。
二、引种驯化的生态学原理: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的可能性.首先要尽量保证气候相似,要强调气候中温度条件,忽略光、湿、气、土忽略作物对环境适应。
20世纪初期德国慕尼黑大学迈依尔所提出的“气候相似论”可作为参考,他认为“木本植物引种成功的最大可能性是在于树种原产地和新栽培区气候条件有相似性的地方”。
气候条件是指光温、水湿,这就是植物个体生态的适应要求了。
这也就是后来所发展的“气候相似法”、“自然分布区气候因素确定法”和“植物类型相似确定”等(谢孝福,1994年)。
其实,能反映气候相似还有很多方法。
用美国生态学家克里门茨(F.E。
Clements)制订的“平行指示植物法”去指导植物的引种就是建立在植物个体生态研究的基础上,原苏联尼基塔植物提出的“区系发生法”也是与植物的个体生态有关,只是以区系成分及其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形成去表述(谢孝福,1994年)。
就是我国古代对于植物引种驯化实践所总结的“相其阴阳,观其源泉,度其隰原”的“土宜论”(《诗经·大雅》)和“顺天时、量地利"的“风土论”(《齐民要术》)等均以植物个体生态为基础(许再富,1979年)。
其次考虑的是生态相似性。
作物品种形成和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即生态环境要尽量相似。
当物种移栽在另一环境中时,同一物种的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和形态学等方面形成了与当地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的遗传类型即产生作物生态型;在温度、光照、湿度等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气候生态型;在土壤的理化特性、含水量、pH、含盐量等因素影响下形成土壤生态型;在植物与其它生物(病、虫等)间不同的共栖关系影响下形成共栖生态型。
生态环境中的主要因子有三种。
气候生态因子:温度、日照、雨量、湿度;土壤生态因子:土质、水分、pH、盐份、其他离子;生物生态因子:病虫及其它们的小种和生物型、杂草。
生态因子有主导因子,有害因子,限制因子等植物生长发育的某阶段或全过程,一个或几个因子成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引种时除对植物原产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外,还应对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进行分析\确定。
植物生长发育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形成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变化的结果,如季节性物候,昼夜温差等生态因子的规律性变化,导致了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非常重要,但在光周期阶段却成为有害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那些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其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即所需要的量不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性。
如果缺少某因子,便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致病死亡,且任何一种因子都具有不可代替性和同等重要性。
此外,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由相近生态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且可获得相似生态效应,如增加CO2的浓度,可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强度降低的效应,即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或补偿作用;如降雨量、湿度补偿温度;湿度补偿土壤酸度。
有些生态因子,如光、温、水、土壤养分等,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另一些生态因子,如海拔、坡向、纬度、经度等,通过影响光、温、水、土壤等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
达尔文的遗传变异学说中提到,植物具有适应风土的能力,新的环境下能产生遗传变异适应新环境。
外界环境的改变、器官运动、有性或无性杂交是植物变异的源泉。
在自然界或人工引种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都可以保持、发展植物有利的变异、促进植物驯化。
驯化是植物对新环境的适应,选择是人类驯化植物的基本途径。
同一种植物分别于不同地区的不同个体、会产生多样性的变异或地理小种或类型。
引种时注意植物地理分布与不同分布区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米丘林的风土驯化中提到利用遗传不稳定、易动摇的幼龄植物即实生苗使其在新的环境下,逐渐改变原来本性,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达到驯化效果.采用逐步迁移播种的方法,使其逐渐移向与引种地相接近的地方,接近适应预定的栽培条件。
两地差异在植物可忍受范围内,可引种大苗或无性系苗木,加快引种速度。
如果引种植物在引种地与原产地比较,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能够安全越冬或越夏,且生长良好。
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法(有性或无性繁殖方法)进行正常的繁殖。
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
则说明植物引种驯化成功。
植物引种与驯化的研究进展我们今天在园林中看到的姿色各异的桃、李、竹、梅和人工林中种植的松、杉、桑、茶,都是经过人类的世代驯化而变成人工林树种或园艺品种的。
现在栽培的人工林树种在林木树种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仅在5%左右.大量的林木遗传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也就是说,大量的野生树种还没有得到驯化。
不仅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
近年来,随着“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地被植物及推广应用的研究发展很快。
对地被植物的研究,如地被植物的种类、生态习性、适应性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工作。
随着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越来越一体化,在植物方面,从16世纪开始,逐渐有植物园建立起来。
来为引种驯化,保护植物作出贡献。
从20世纪中期起,世界植物园的发展进入到第三阶段。
这个时期,世界植物园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己的植物资源纷纷建立植物园,全世界植物园的数量很快上升;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植物园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和全球生态问题带来的物种保护与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物种保护成了所有植物园关注的焦点。
进入21世纪,植物园的功能,专业领域和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以及全世界2000余处植物园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已使植物园形成相对独立的一门学问。
未来植物园的发展应该依然是引种驯化的研究重点。
植物引种、驯化是植物园最重要的任务,虽然农、林、园艺、医药、畜牧等很多部门都在进行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但只有植物园将植物引种驯化作为主要工作,并且大规模地进行。
植物园中种植的植物种类多的已达四五万种(邱园),少的只有一二百种(美国加州森林植物试验站植物园)。
但不管是多是少,这些植物,无一不是引种驯化的结果。
两三百年以来,各国植物园的工作者们,根据引种驯化理论,运用引种驯化方法,使各种植物从野生变为栽培,从国外变为国内,从南方变为北方,从无用变为有用。
其中,各种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它们当中,已有大量种类经过植物园引种驯化后,被用于生产实际,并且发挥着巨大作用.植物引种与驯化的研究进展应该是在引种驯化中运用更多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生物引种信息咨询系统进行生态相似性的调查计算等。
使引种驯化更容易成功。
总之,未来将有更多的植物引种驯化到对人类有利的方面,在地球上的植物分布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保护濒危植物,同时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林木引种技术讲座(引种驯化;引种的概念和意义;引种的理论基础;引种驯化的程序和方法)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一、引种的概念指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或栽培区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的方法。
广义的引种:是指从外地和外国引进新植物、新品种以及和遗传育种有关理论研究所需的各种遗传资源。
狭义的引种:将园林植物品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新的地区栽种。
简单引种:引种地与原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只需采用简单的栽培措施就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驯化引种:引种地与原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人工措施改变其遗传组成才能适应新环境,或者必须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