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水排放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474.96 KB
- 文档页数:37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用水管理的补充规定(2013)新矿生便字351号各生产矿井:为确保煤矿井下用水水质清洁,杜绝水中的悬浮物、水质硬度造成对供水管路设备的堵塞及在管道设备上结垢,影响降温效果;杜绝水中硫酸根、氯离子等对设备电镀层及密封件腐蚀,造成液压管路及千斤顶发生跑冒滴漏现象。
经集团公司研究,对煤矿井下防尘消防用水、设备冷却降温用水、综采工作面乳化液用水等三大类水质标准、装备标准、维护管理及考核管理做进一步明确规定,望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具体规定如下:一、水质标准。
(一)防尘用水应过滤,保持水质清洁,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30mg/L;悬浮物粒度直径不得大于0.12mm;水的PH值在6~9范围内。
水质至少每季度化验一次,如果水源- 1 -改变要重新化验。
(二)综采工作面乳化液用水水质标准为纯净水,感官指标:水质水中色度/ 度≤5,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混浊度/ NTU≤1,不得有异臭异味;肉眼不得检出可见物。
理化指标:pH值应在7-9范围内,电导率( 25℃±10C)≤30 µS /cm,COD≤1 mg/L,硬度﹤0.3mmoL/L,氯化物( CI-)≤6 mg/L。
二、装备标准。
(一)矿井应在地面建有永久性的静压水池,水池容积不得小于200m3,并能够满足井下防尘连续2h以上的用水量;在井下建防尘水池的,容积不得小于200m3或满足2h 的矿井(服务区域)用水量。
地面水池供水管路要与井下水池供水管路连接。
地面必须有备用水池,其容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尘水池的一半。
防尘供水方式应以静压供水为主,当静压供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采用动压供水,采用动压供水时要有备用泵。
(二)防尘管路的敷设。
有可能堆积粉尘的地点必须敷设防尘供水管路,防尘管路应采用金属管路。
矿井主要运煤系统、主要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斜井与平巷、采区上山与下山、采区运输巷与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运输巷与回风巷、掘进巷道、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卸载点等地点都必须敷设防尘供水管路,并安设支管和阀门。
煤炭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范围:全国范围内的煤炭开采生产企业、煤炭洗选加工企业以及煤炭储、装、运企业(场所)的水污染物。
1 采煤废水1.1 采煤废水的来源及特点采煤废水主要来源于开采过程中地下性涌渗水到巷道为安全生产而排出的自然地下水,井下采煤生产过程中洒水、降尘、灭火灌浆、消防及液压设备产生的含煤尘废水。
采煤废水复杂多变,在同一矿井废水中,同时含有铁、锰等重金属,硫、氟、氯等非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有的矿井废水呈弱酸性,即使是同一矿井,所采层不同,废水性质也不同,甚至是差别很大。
煤矿污水水质与一般城市污水性质类似,但不同于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中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
其特点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污染物浓度偏低,污水可生化性好,处理难度小。
全国大中型煤矿采煤废水水质见表1。
表 1 全国大中型煤矿采煤废水水质1.2 采煤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GB 20426-2006)(1) 自2006 年10 月1 日起所有采煤生产线执行表2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表 2 采煤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2 选煤废水2.1 选煤废水的来源及特点选煤工艺过程通常包括受煤、原料煤准备(筛分、拣矸、破碎)、分选、产品脱水与分级、煤泥水处理、煤泥浮选、浮选尾煤处理、产品贮存与装车以及矸石处理等。
在湿法选煤加工过程中,不能形成闭路循环需向外界排放的部分多余部分污水,称为洗选废水。
选煤废水主要污染物包括:(1) 悬浮物,作为选煤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悬浮物主要由煤粉和泥化了的矸石和高岭土等矿物的微细颗粒组成。
煤中有机物碳本身呈黑色,具有特殊的变色性,这些极细的颗粒分散于水中时,减少了水的透光率,整个水质呈灰黑色。
(2) 油类物质,选煤厂普遍采用煤油、轻柴油等作为浮选药剂,加上设备检修清洗和漏油,因而,废水多含有数量不同的油类物质。
(3)有机药剂,在煤泥水闭路循环处理过程中,浓缩、浮选、脱水、过滤等作业需添加起泡剂、捕集剂、抑制剂、助滤剂以及絮凝剂等不同的药剂。
煤矿矿井水处理标准
一、水质检测
1.1 对矿井水进行定期的水质检测,包括化学成分、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指标。
1.2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和处理流程。
二、物理处理
2.1 采用沉淀、过滤、吸附等物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杂质和油污。
2.2 对物理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达到下一道工序的要求。
三、化学处理
3.1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采用相应的化学药剂,如混凝剂、氧化剂、还原剂等,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3.2 对化学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
四、生物处理
4.1 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用生物膜反应器、活性污泥法等生物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4.2 对生物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
五、废水回用
5.1 根据矿区实际需要,将处理后的矿井水进行废水回用,如用于井下消防、喷雾降尘等。
5.2 对废水回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回用水水质符合要求。
六、环保监测
6.1 对矿井水处理过程和处理后的水质进行定期的环保监测,包括COD、BOD、SS、重金属等指标。
6.2 根据环保监测结果,对处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达到环保要求。
七、设备维护
7.1 对矿井水处理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处理能力的稳定。
7.2 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检修和排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处理能力的稳定。
八、记录管理
8.1 对矿井水处理过程和处理后的水质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管理,包括水质检测、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废水回用等方面的记录。
13.4 水源13.4.1 选择矿井水源时,应根据取水水量、用水水质以及水资源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能够取得当地水资源管理部门同意,并能领取“取水许可证”;2 符合卫生条件的地下水,应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处理后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矿井井下排水可作为生活用水水源;3 采用地下水作水源时,必须考虑矿井开采对水源的影响;4 在干旱易沙化地区,必须重视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因水源开采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
在严重干旱地区,应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
13.4.2 矿井水源的确定,应具备下列水文地质资料:1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采用地下水作水源时,应有经过审批的供水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其取水量必须小于D级的允许开采量。
采用地表水作水源时,应有实测的水文资料,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不小于90%;2 在初步设计阶段,采用地下水作水源时,应有经过审批的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其取水量必须小于C级的允许开采量。
采用地表水作水源时,应有多年连续实测的水文资料,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不小于97%;3 采用矿井井下排水作水源时,其取水量应小于井田地质报告中的涌水量。
当采用井田地质报告中推算出的井下涌水量作为矿井水源取水量时,应对涌水量进行折减,折减幅度为30%~50%;4 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现有可靠水文资料较多,少数管井能满足需水要求时,可直接打勘探开采井。
13.4.3 水源的日供水能力,宜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2~1.5倍计算。
13.5 给水排水13.5.1 生产、生活和消防给水管道应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当水压要求不同时,可采用分压供水系统。
13.5.2 矿井各项用水量、小时变化系数、用水时间宜按现行《煤炭工业给水排水规范》的规定选取。
13.5.3 矿井地面与井下消防用水量应分别计算。
地面室内外消防用水量、消防制度、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设置范围与标准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煤炭洗选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359、《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GB 50383等有关规定。
矿井水药剂溶液配置标准1、药剂溶液的配制,把药剂放入溶液灌内,开启给水阀门注入清水,待放到一定量时,即关闭给水阀门,控制药剂浓度在10%-20%。
2、开启搅拌机,使溶液灌内药剂充分溶解混合。
然后打开放液阀,注入定量的10%-20%浓度的药剂,再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溶液浓度以1%-5%左右为宜。
3、其中氯化镁和高分子按质量比1:100的关系投放。
4、根据现场氯化镁计量泵流量、和搅拌箱容积、上述溶液浓度可得,每配置一罐溶液需开80s氯化镁计量泵,用0.85kg高分子。
5、开启加药计量泵,调整到设定的输送量,即可向投药点输送1%-5%浓度的额定用药量。
矿井水排放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矿井水处理站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南水北调干线汇水区域内所有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838-2002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3 技术要求3.1污水是在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2排水量是再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工艺生产的水的排放量。
3.3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水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有害物质。
3.4核心保护区域志山东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渠大堤和所流经湖波大堤内的全部区域。
3.5按照核心保护区域实施特殊保护的要求,第一类污染物实施统一的排放浓度标准。
3.6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3.6.1PH值在6-9之间。
3.6.2色度(稀释倍数)不超40。
3.6.3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不超20。
3.6.4化学需氧量(CODcr)不超60。
3.6.5硫化物不超0.5。
3.6.6磷酸盐(以P计)不超0.3。
3.6.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不超3.0。
煤矿老空水水质指标煤矿老空水的水质指标在环境保护和煤矿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矿老空水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涌入矿井并流经煤矿,与矿石接触后再排出地表的水体。
它的污染程度不仅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还与地质条件、采矿工艺等因素有关。
煤矿老空水水质指标的评估是研究水体污染程度和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
掌握水质指标有助于了解煤矿老空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判断水资源是否适合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生存和人类的使用。
常见的煤矿老空水水质指标包括总溶解固体(TDS)、pH值、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硫酸盐(SO42-)等。
1. 总溶解固体(TDS)总溶解固体是指水中溶解的无机和有机物的总质量。
煤矿老空水的TDS含量通常较高,主要来源于矿石中的溶解固体物质。
高TDS含量会导致水体呈现高盐度特征,对生态环境和农田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2. pH值pH值表示了水体的酸碱性程度。
不同的物种对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pH值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煤矿老空水的pH值通常处于中性或弱酸性状态,因为矿石中的硫酸盐可以生成硫酸溶解在水体中,导致酸性水体的形成。
3. 溶解氧(DO)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含量。
煤矿老空水中的DO含量通常较低,主要是由于煤矿活动引发的废弃物被排放进入水体中,消耗氧气并导致水体缺氧。
低溶解氧含量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4. 总氮(TN)总氮是指水体中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在内的总氮含量。
煤矿老空水中的TN含量通常较高,主要由于矿石中的有机物质在接触水体后分解产生氮化物。
过高的TN含量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5. 总磷(TP)总磷是指水体中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在内的总磷含量。
煤矿老空水中的TP含量通常较高,主要来源于矿石中的含磷矿物和磷质化合物。
过高的TP含量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的发生,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6. 硫酸盐(SO42-)硫酸盐是指水中溶解的硫酸盐离子含量。
矿井水排放标准矿井水排放标准是指对矿井水进行排放时所需符合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矿井水是指在煤矿、金属矿山等矿山开采过程中积聚在矿井中的地下水。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井水的排放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不合理的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矿井水排放标准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矿井水的化学成分、排放量、排放方式等。
首先,对于矿井水的化学成分,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检测,确保排放的水质符合国家相关的环境保护标准。
其次,对于矿井水的排放量,需要根据矿山的开采规模和地质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排放标准。
最后,对于矿井水的排放方式,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确保排放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在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矿井水中可能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硫酸盐等,如果排放不当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需要严格把关,确保排放的水质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矿井水排放标准的执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它们严格执行相关的排放标准,不得擅自排放矿井水,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矿山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管理,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对矿井水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总的来说,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通过严格的标准和有效的执行,可以有效减少矿井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保护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的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也可以促进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各相关部门和矿山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出积极贡献。
矿井水排放标准矿井水排放标准是指对矿井水进行排放时所需符合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矿井水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水,它可能受到煤矿、金属矿山、石油矿山等不同类型矿山的影响,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排放不当将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合理的矿井水排放标准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包括对矿井水中各种污染物的监测和限制。
这些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酸性物质、悬浮物、溶解氧等,这些物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巨大。
因此,制定针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矿井水制定相应的限制标准,以保证排放水质符合环保要求。
其次,矿井水排放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对周围水体的影响。
矿井水排放后可能会直接或间接进入周围的河流、湖泊或地下水中,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
因此,排放标准应当考虑到对周围水体的影响,保证排放水质不会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或者在一定的限度内控制其影响范围。
另外,矿井水排放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排放的矿井水可能渗透到土壤中,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植被生长。
因此,排放标准也应当对土壤和植被的保护提出要求,保证排放水质不会对土壤和植被造成危害。
最后,矿井水排放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排放的矿井水可能通过饮用水或农作物等途径对人类造成影响,因此排放标准也应当对人类健康提出保护要求,保证排放水质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总之,矿井水排放标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需要综合考虑对水质、周围水体、土壤和植被、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排放标准。
只有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矿井水排放标准
矿井水排放标准是指对矿井水排放进行监管和管理的标准,旨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矿井水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矿山企业在进行矿井水排放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确保排放的水质和水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限值。
其次,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和矿山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和矿山企业的规模、产业类型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矿井水排放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排放标准和限值。
另外,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注重监测和评估。
矿山企业在进行矿井水排放时,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排放的水质和水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排放的水质和水量符合标准要求。
此外,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注重技术创新和治理措施。
矿山企业在进行矿井水排放时,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减少排放的水量和提高水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发展。
最后,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强化责任和处罚机制。
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矿山企业,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加大处罚力度,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总之,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矿山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排放标准,注重监测和评估,推动技术创新和治理措施,强化责任和处罚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矿井水排放标准矿井水排放标准是指矿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所需符合的环保要求。
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也是对矿业企业的一种监管和管理。
本文将就矿井水排放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的。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如果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对周围的土壤、水质、植被等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制定矿井水排放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废水排放的限制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包括对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排放方式、排放地点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对于重金属的排放限值,国家通常会规定严格的标准,要求矿业企业在排放废水时必须对重金属含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还会对排放方式进行规定,要求矿业企业必须采取合理的排放方式,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另外,矿井水排放标准还包括对矿业企业的监管和管理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包括对矿业企业进行废水排放许可的管理,要求企业在排放废水前必须取得相应的排放许可证,否则将受到处罚。
同时,还会对企业的废水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确保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标准,如果发现超标排放,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总的来说,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矿井水排放标准,才能有效地减少矿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矿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矿井水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做到合法合规排放废水,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矿井水排放标准是环保监管的重要内容,对于矿业企业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法规,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矿井水排放标准矿井水排放标准是对矿井水排放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标准,其制定旨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确保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
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矿业企业、环保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充分考虑矿井水的特性和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矿井水通常含有各种金属离子、硫酸盐、氯化物等物质,其排放对附近水域和土壤可能造成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对矿井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排放浓度进行严格限制,确保排放水质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其次,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考虑矿井水排放对周边水资源的影响。
矿井水排放可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影响,对于地表水,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规定排放水体的位置、流速、流量等参数,以减少对水体的冲击和污染;对于地下水,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规定排放水体的深度和方式,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另外,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考虑矿井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井水排放可能对周边植被和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矿井水排放标准应当规定排放水体的位置和范围,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最后,矿井水排放标准的执行和监督至关重要。
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排放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矿业企业也应当加强自身管理,加大治理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力度,确保矿井水排放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矿井水排放的管理和监督,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煤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废气排放标准是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中包括煤矿井下和井上的通风排放、煤矿设备的燃烧排放等。
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煤矿废气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废水排放标准也是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包括煤矿排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煤矸石等有害物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煤矿废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此外,固体废物排放标准也是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其中包括煤矸石、煤灰、尾矿等。
这些固体废物对土壤和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农田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煤矿固体废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煤矿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煤矿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同时,煤矿企业也应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煤矿cod浓度标准
煤矿COD浓度标准。
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
中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废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煤矿COD浓度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煤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煤矿废水排放中的COD浓度必须符合
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不同类型的煤矿废水排放都有相应的COD
浓度标准要求,以确保煤矿废水排放不会对周围的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废水中COD的浓度,确保排放达标。
其次,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COD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这需要投
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也是煤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另外,煤矿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于生产过程中COD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健
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废水中的COD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
施加以解决。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共同为降低COD排放做出努力。
总之,煤矿COD浓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煤矿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废水处理,加强监测管理,共同为保护环境、促进煤矿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煤矿废水排放中的COD浓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为建设美丽中国
做出应有的贡献。
矿井水排放标准
矿井水排放标准是指对于矿井水的排放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矿井水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降雨水、矿井排水等因素所形成的水体。
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止矿井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矿井水排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H值:矿井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 总悬浮物:矿井水中的总悬浮物应控制在50mg/L以下,过高的悬浮物会使水体变浑浊,影响水质。
3. 总溶解固体:矿井水中的总溶解固体应控制在1000mg/L以下,过高的溶解固体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4. 氨氮:矿井水中的氨氮含量应控制在15mg/L以下,过高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5. 硫化物:矿井水中的硫化物含量应控制在5mg/L以下,过高的硫化物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6. 铜、铅、锌、镉、汞等重金属:矿井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过高的重金属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甚至
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7. 放射性物质:矿井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过高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矿井水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矿井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加强矿井水的治理和管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