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神病学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9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精神科的发展。
精神科,作为一门关乎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精神科的发展。
一、精神科的历史与发展1. 精神科的历史精神科起源于古希腊,当时被称为“狂病科”。
在我国,精神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医学家扁鹊、华佗等均有关于精神病的记载。
隋唐时期,精神科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宋代,精神科已较为完善,设有专门的医疗机构。
2. 精神科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精神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精神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引进西方精神病学理论,开展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精神科在防治传染病、开展心理卫生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20世纪80年代至今:精神科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临床诊疗体系逐渐完善。
二、精神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2)精神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
(3)精神科人才短缺,基层医疗机构精神科建设滞后。
(4)精神疾病防治宣传力度不足,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
2. 机遇(1)国家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精神疾病治疗方法日益丰富。
(3)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公众对精神科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精神科发展的建议1. 加强精神科人才培养(1)提高精神科专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精神科人才。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精神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生精神疾病诊疗水平。
2. 提高精神疾病防治水平(1)加强精神疾病预防宣传,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2)完善精神疾病诊疗体系,提高精神疾病诊疗水平。
(3)加强精神疾病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史石家庄长征医院精神科充分发挥祖国中医治优势,长期致力于对中医精神病学的研究和采用中医疗法为患者解除精神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打破了西医和传统疗法治疗精神疾病难根治、易复发的弊病。
科研专家组心血的结晶:中医绿色五步平衡疗法、解郁宁神系列中治疗法,是对祖国中医精神病学最完美的继承和诠释,那么中医精神病学的神奇奥妙之处到底在哪里,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相信对中医感兴趣的你一定迫切想知道,下面我们就带大家进行一次神奇的中医文化之旅。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在不断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祖国医学宝库。
甲骨文中,有心疾、首疾等疾病的记载,可能当时对精神病就有所认识。
春秋战国时代,卓越的代表人物扁鹊提出生病不是鬼神降灾所致,而主张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的理论,对精神病的病因探讨有一定影响。
从他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六不治。
其中明确地提出,信巫不信医的人没办法治好精神病,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鬼神,提倡科学的态度,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书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人体生理疾病防治,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其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营卫气血等学说,组成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是精神病学的理论基础。
《灵枢 癫狂篇》中对癫狂的论述提出脏腑功能与精神活动的理论学说,并指出证治针治等理论根据和治疗原则。
是我国最早的精神病学的专篇论著。
《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汉代杰出医学家张仲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人类向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其中对热病发狂记述颇多,对热病或传染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描述非常细致,对治疗和预后也有较深的创见。
后者在癫狂的基础上提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介绍、疾病概况、发展历程和现状展望。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开始引进和发展现代精神病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第一家精神病医院,标志着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初步建立。
疾病概况我国现代精神病学涵盖了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例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抑郁症则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则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常常伴有失眠、头痛、心慌等症状。
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在理论上,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实践上,我国精神病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还积极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在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痴呆、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现状展望目前,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精神病学界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研究创新,以提高精神病学的整体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将进一步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和应用,深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精神医学历史一、概述精神医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精神医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从古代的巫术和迷信到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介绍精神医学的历史发展。
二、古代与中世纪古代文明中的精神疾病常被认为是神灵或恶魔的入侵,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宗教仪式和祈祷。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由于体液的不平衡导致的。
中世纪的欧洲,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被魔鬼附身的受害者,因此受到严重的歧视和迫害。
他们经常被关在不人道的条件下,并受到酷刑和惩罚。
在这个时期,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只有极端的镇压。
三、启蒙时代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精神疾病进行更理性的探索。
法国医生皮内尔在18世纪提出了精神疾病与脑部病变有关的理论。
他的观点开创了精神病理学的先河,成为现代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世纪初,美国的贝教授提出了“精神病理学”的概念,即通过对心理和行为的观察来理解精神疾病。
这种方法开创了精神病学的研究方法,并被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
四、精神病院的建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精神病院,以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和护理。
英国的贝塞尔病院是第一家采用人道主义治疗方法的精神病院,患者被视为病人而非犯人。
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该学说认为潜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为精神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五、药物治疗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精神药物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使精神医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氯丙嗪和锂盐等药物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并减少了住院时间。
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成为主流,许多精神病患者能够回到社会生活中。
六、精神医学的综合治疗随着对精神疾病的理解逐渐深入,精神医学开始发展出综合治疗的概念,即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相结合。
试论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分化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精神医学的发展和变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精神医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在19世纪。
从那时起,精神医学一直在成长和改变,并不断出现各种分化趋势。
本文将试论精神医学的发展与分化趋势。
精神医学的发展历程精神医学起源于古代文明,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精神医学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
在20世纪,精神医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出现。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是由大量的不自觉心理过程所决定的。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下,精神医学开始走向心理治疗的道路。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股反精神分析的思潮,人们开始批判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此时诞生了心理学和药物治疗的新兴学派,并且逐渐在精神医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今,精神医学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国际精神医学界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推进和提高。
精神医学的分化趋势随着精神医学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各种理论和方法也在逐渐分化。
下面,我们将讨论几种在当今精神医学领域中被广泛接受的分化趋势。
1. 生物学派生物学派认为,精神疾病是由生理和化学因素所引起的。
例如,一些脑部神经信号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
因此,生物学派研究和应用生物医学和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症状。
2. 心理学派心理学派认为,不仅生物因素,还有心理因素也对精神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心理学派强调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以帮助患者控制情绪、缓解心理症状。
3. 社会学派社会学派认为,社会因素也对精神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压力、文化背景等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因此,社会学派研究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医学,以控制社会因素对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精神医学的分化趋势。
精神病学——治疗学精神病学治疗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和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精神病学治疗学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对精神病学治疗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回顾精神病学治疗学的历史发展。
在过去,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患者通常被隔离在疯人院中。
然而,20世纪初,精神病学治疗学开始逐渐兴起,心理学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开始被引入。
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动力治疗技术(如精神分析)成为主流,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由于许多精神疾病是由生物因素引发的,药物治疗逐渐成为精神病学治疗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电疗法和磁疗法的出现,精神病学治疗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精神病学治疗学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精神病学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理状态。
但是,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控。
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家庭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增强认识自我、改变不健康的心理模式、解决心理冲突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物理治疗主要是指电疗法、磁疗法、脑深部刺激术等,通过调节大脑的神经活动,缓解患者症状。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精神病学治疗学还在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技术。
例如,神经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训练患者调节自身生理反应和大脑活动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中。
另一个例子是虚拟现实治疗,通过让患者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重塑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应对不同的情境和问题。
这些新的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虽然精神病学治疗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对同一个患者给出不同的诊断结果,导致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精神医学的发展从精神分析到药物治疗精神医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的科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精神分析到药物治疗的转变。
本文将分析这一转变过程,并探讨其对精神医学领域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兴起在20世纪初,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兴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主要源于潜意识的冲突与压抑。
通过解剖患者的潜意识,揭示其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目标。
精神分析采用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等方法,帮助患者发掘潜意识中的隐秘信息,并通过解决潜意识冲突来缓解心理问题。
然而,由于这种方法需要长期治疗时间、高昂的费用以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精神分析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一些挑战。
二、药物治疗的崛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发现精神疾病可能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这一认识推动了药物治疗的发展,特定的药物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调节患者的心理症状。
最早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是氯丙嗪,它属于一类名为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物,用于缓解幻觉、妄想等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精神药物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药物治疗具有治疗速度快、成本低廉、方便易行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依赖性等,所以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
三、综合治疗模式的兴起尽管药物治疗成为精神医学的重要手段,但许多疾病仍然需要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既可以包括心理治疗的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也可以结合社会支持和康复措施,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通过综合治疗模式,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照顾,从而更好地应对精神疾病的挑战。
综合治疗模式的兴起为精神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们开始探索不同治疗方法的组合,以期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精神病学——绪论精神病学——绪论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及其治疗的学科。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精神病学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给读者一个精神病学的综合介绍,包括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对个体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异常改变。
这种异常改变在心理和生物方面都可以被观察到,并且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显著影响。
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精神病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心理学的概念,并且对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是由邪恶力量的入侵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驱魔和审判来解决问题。
到了18世纪,精神病学逐渐从超自然力量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开始进行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研究。
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临床研究和实验证据。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观察和病例研究,精神病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此外,许多先进的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技术,如脑成像和基因研究,也为我们认识精神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精神病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
临床观察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来了解他们的症状和反应。
此外,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也是常见的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也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观察和研究大脑活动的机会。
精神病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神经科学、遗传学和药理学等学科都对精神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共同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关系,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神经科学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世界神经病学发展史神经病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对神经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神经病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在19世纪中叶。
在此期间,许多科学家和医生为神经病学的奠基做出了贡献。
例如,法国医生让-马丁·沙可提出了“神经元”概念,为神经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是神经病学快速发展和壮大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神经科学家怀特洛夫的发现。
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基本功能单位的理论,为神经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随着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发展,神经病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神经病学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神经病学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其次,神经保护剂和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与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推动了神经病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然而,神经病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此外,神经保护剂和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因此,未来的神经病学发展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深入探究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推动神经病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世界神经病学发展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如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领域。
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知识,也启示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推动神经病学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神经病学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将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引言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与变革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进步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重点分析这两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并探讨其涉及的新问题和新意义。
一、精神病学的变迁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现代医学的分支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起初,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精神病”(Psychosis),即一些疾病,在缺乏了解和治疗的情况下,会导致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1883年,德国著名神经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发表了《精神疾病分类系统》(Compendium der Psychiatrie),将精神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开创了精神病学的分类学。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精神病学的研究已经不再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人文学科”,涉及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精神等多个方面。
精神病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治疗和康复,而且更关注患者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关怀。
例如,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适应问题,很多精神病医院会配备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课程,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正面的生活经验。
此外,一些治疗方法也在不断革新和改进,如认知行为治疗等,旨在更好地帮助患者有效掌控和管理自身疾病。
二、心理学的发展和变革心理学的发展与精神病学有些许重叠,但更着重于探讨人的行为和思维。
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人类发展理论的影响。
行为主义提出人的行为和思维可以通过环境因素、习惯和条件反射等因素进行塑造和调节;人类发展理论则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人生各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比如,科技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心理健康的问题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精神病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518000摘要:本文探讨了精神病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精神病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接着,阐述了精神病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观念下的隔离与遗弃、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精神病的社会化管理。
然后,分析了精神病对个体的影响,包括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关键词:精神病;发展历程;个体;社会影响引言: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困扰,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迁,精神病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精神病的定义和分类方法1.1精神病的定义精神病是指一类以异常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问题或暂时的情绪波动,而是指那些严重干扰个体日常生活、社交功能和自我认知的心理障碍。
精神病的发生可以受到遗传、环境、生物化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可能导致人们在思维、情绪、感觉、意识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改变,症状可能包括幻觉、妄想、情绪波动、社交退缩、注意力困难等1.2精神病的分类方法精神病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标准,用于全球各国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
ICD-10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版本,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精神疾病分类。
根据ICD-10,精神病可以分为精神发育迟滞、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等不同的类别。
DSM是美国精神疾病学会发布的一本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的手册,其最新版本是DSM-5。
DSM-5通过描述症状和标准化诊断标准,提供了对精神疾病的系统分类。
它包含了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情感障碍、焦虑症和人格障碍等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有具体的亚类别。
二、精神病发展的历程2.1传统观念下的隔离与遗弃2.1.1早期对待精神病的方式在传统观念下,人们对待精神病的方式往往是以排斥和歧视为主。
精神病学发展史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第一章什么是精神病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1.1精神病学的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1.1.1精神病学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1.2精神病学的主要分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精神病学的专业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第二章精神病学的发展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2.1“精神病学”的起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2.2精神病学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2.3精神病学发展中重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第三章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3.1远古至先秦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时间:公元前2800∼前220年社会形态:奴隶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3.2秦汉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公元前220∼公元265年社会形态:封建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3.3晋、唐五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时间:公元265∼960年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3.4宋元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时间:公元960∼1368年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3.5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时间:公元1368∼1911年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 3.5近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时间:公元1840∼195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第四章展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4.1精神疾病负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4.2展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摘要自古以来,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直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心身健康,然而精神相对于物质,心理相对于生理则更加无形与多变,精神病人各种迥异于社会规范的外在言行表现,难以捉摸的内心活动,直到今天仍然让人难以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也难以清晰全面地发现其根源本质。
关键词:精神病学、发展史、中医、第一章什么是精神病学从资料来看,由于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发展,精神病正作为一个信号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精神病的发病率今年来急剧攀升,剧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5亿人罹患某种类型的精神或脑疾患。
因精神和脑疾患造成的全球疾病负担将上升15%。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依赖、早老性痴呆和其它痴呆均列入残疾生命年的13种主要原因之中。
由此可见,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精神病学呢?1.1精神病学的概述1.1.1精神病学的概念首先还是简要的说明下什么是精神病,犯病时有害因素侵入大脑,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如思维混乱,情感失常等等,这就是广义上说定义的精神病。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预防以及康复的一门学科。
1.1.2精神健康的判断标准精神健康的标准建设性的活动人际关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精神病学的专业划分1).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2).普通成人精神病学(general adult psychiatry)3).儿童精神病学(pediatric psychiatry)4).老年精神病学(geriatric psychiatry)5).司法精神病学(forensic psychiatry)6).联络-会诊精神病学(liaison consultation psychiatry)7).精神病流行病学(psychiatry epidemiology)8).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hiatry)9).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 psychiatry)10).职业精神病学(occupation psychiatry)11).成瘾精神病学(addiction psychiatry)12).精神卫生1.3精神病学与各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精神病学的发展史精神病学是古老医学的一部分,由于他的复杂性,历史背景与科学发展的限制落后于其他医学。
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只有1-2百年历史。
2.1“精神病学”的起源“精神病学”一词,源于希腊语,psyche即精神、灵魂,iatria则为治疗之意。
古人认为有不依赖躯体的灵魂存在,灵魂可以生病,也可以受治。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对精神疾病的恐惧,早期使用许多非科学的方法驱除疾病。
在古代,古人认为精神疾病的原因在外部,如被诅咒、灵魂出窍等,所以使用巫医、祈祷或举行一种请求神除去自己身体不净的仪式。
到了中世纪,受宗教影响,认为精神病是“恶魔所为”或“神的惩罚”,因此会请被称为“驱魔师”的神父举行驱魔仪式。
到了近代,尤其是18世纪以后,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疾病开始被当做一种需要医疗帮助的疾病,但初期只是很不人道地强制性将病人锁进医院监禁。
到18世纪后期,又出现了一种说法,认为精神病是因为人体中的电磁流动被阻碍所引发的病态,所以使用磁石或磁性、催眠术来治疗。
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使精神疾患的治疗有很大的转变,目前对于精神疾患的治疗方式是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良好的精神治疗模式必须结合生物医学、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复健计划。
2.2精神病学的发展2.2.1古代文明史前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时间:公元前400年—公元476年社会形态:奴隶社会价值观:英雄史观在古代欧洲,希腊是精神病学发展较快的国家。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被认为是科学的医学奠基人,也被称为精神病学之父。
他认为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
他认为人体存在四种基本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如果正常地混合起来则健康,如果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常,人就生病。
抑郁症是由于人体内黑胆汁过多,进入脑内而破坏脑的活动的缘故。
盖伦(Galen ,公元130-200 )是罗马时代著名的医生,他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对抑郁症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描述,主张切开静脉,放出过多的黑胆汁进行治疗。
2.2.2中世纪时间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社会形态:封建社会价值观:神本史观在中世纪,医学为宗教和神学所掌控,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
到中世纪末,对待精神病人更为残酷,采用拷问、烙烧等酷刑来处罚,使精神病人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这是精神病学发展的大倒退。
2.2.3文艺复兴时间:公元1400年—公元1600年社会形态:封建社会价值观:人本史观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验。
一方面它是世界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它又如麻疯病一样,常常被摒弃于社会之外,精神病人虽然有别于常人,但并未被视为一种疾病;疯人常成为取笑揶揄的对象,然而却没有被鄙视,反而往往会被认为是上邀天宠的一群,可以和常人以外的世界接触,以天真的眼光,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
他们的疯言疯语有时会被视为充满智慧的说话,疯癫比理性更接近快乐、真理,比理性更接近理性。
譬如在滑稽戏、悲剧或绘画里,他们往往不仅仅是揶揄取乐的对象,更是「真理卫道之士」,用毫无理性的疯言疯语,道出了存在的虚无,癫狂成为一个令人迷惑的形象。
同时期,阿古勒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精神结构,认为人的精神可分为三部分,包括植物体、感觉体和理智体,可谓现代人格结构学说之先驱。
韦尔应是世界上第一位精神科医师,和史考特更分别着文说明巫魔之存在确实与精神错乱毫无关系。
2.2.4近代:理性主义时期时间:公元1600年—19世纪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主观理性史观(英法)客观理性史观(德)利益史观、唯物史随着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医学也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