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二科目整理内容
- 格式:xls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13
298.鹿茸【成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299.肉苁蓉【成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1〕肾虚阳痿、不孕。
〔2〕精血亏虚之腰膝痿弱、筋骨无力。
〔3〕肠燥便秘。
300.淫羊藿【成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301.杜仲【成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02.续断【成效】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303.补骨脂【成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304.益智仁【成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305.蛤蚧【成效】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主治病证】〔1〕肺虚咳嗽,肾虚喘促。
〔2〕肾虚阳痿,精血亏虚。
306.菟丝子【成效】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307.骨碎补【成效】补肾,活血,止痛,续伤。
308.冬虫夏草【成效】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309.核桃仁【成效】补肾,温肺,润肠。
310.紫河车【成效】温肾补精,养血益气。
311.沙苑子【成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312.狗脊【成效】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成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成效】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成效】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成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成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成效】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成效】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320.麦冬【成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成效】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成效】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323.百合【成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324.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成效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亦称收敛药或固涩药。
325.五味子,【成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主治病症】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成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成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成效】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329.海螵蛸【成效】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中药师二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1.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中药师的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来源、鉴别、质量控制、加工制备、制剂及药理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鉴别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和微观鉴别等,通过观察外形、质地、气味、味道等特征,识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 中药的质量控制了解中药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包括理化性质、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知识。
4.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学习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了解中药材的采集、保存、加工和利用技术,保护中药资源,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二、中药配方学1. 中药配方的辨证论治学习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患者配制中药方剂,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案。
2. 中药制剂学了解中药的制剂学知识,包括中药的制剂类型、配伍规律、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三、中药药理学1. 中药药理作用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包括中药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和生物转化过程,掌握中药药物的药效、毒性及副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毒理学学习中药的毒性及中毒机制,掌握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中毒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服务。
四、中药保健学1. 中药保健理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毫针、气功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2. 中药保健品学习中药保健品的制备和应用,了解中药保健食品、保健药品的功效和禁忌,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中药保健品。
五、中药药用植物学1. 药用植物的采集和鉴定学习药用植物的采集和鉴定方法,掌握采集药用植物的时机、方法和保存技术,保障药用植物的质量和药效。
2.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了解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六、中药制剂工艺学1. 中药制剂的加工工艺学习中药制剂的加工工艺和配方,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2.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了解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进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保障中药制剂符合国家标准和药效要求。
执业药师中药二重点内容执业药师考试中,中药二是重要的科目之一,涵盖了丰富的中药知识。
对于备考的朋友们来说,掌握重点内容至关重要。
下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中药二的重点。
首先,中药的性能特点是基础中的重点。
这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等。
比如,寒性药通常能清热泻火、解毒,像黄连、黄芩等;热性药则可温里散寒、助阳,如附子、肉桂。
五味也各有其作用,辛能发散、行气,甘能补养、和中,酸能收敛、固涩,苦能泄热、燥湿,咸能软坚、泻下。
了解这些性能特点,对于理解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有很大帮助。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核心内容。
比如说解表药,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桂枝则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主治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等。
再如清热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等;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阴虚消渴等。
中药的配伍也是常考的要点。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
相使则是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比如黄芪配茯苓。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像“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组合,一定要牢记。
中药的用药禁忌不能忽视。
包括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
比如,阴虚阳亢的患者忌用温热药,脾胃虚弱的患者忌用苦寒药。
妊娠禁忌药更是要特别注意,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雄黄、麝香等;慎用的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
此外,中药的用法用量也是重点。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法,有的需要先煎,如石膏、牡蛎;有的需要后下,如薄荷、砂仁;有的需要包煎,如车前子、滑石粉。
用量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而用量不足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中药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二科目整理内容中药执业药师考试是从事中药领域药师职业的资格考试,中药二科目是其中重要的一门考试科目。
本文将根据中药二科目的考试内容,为大家整理出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大家系统地学习和备考。
一、中药基本知识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药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二科目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中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具体而言,需要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中药的名称、来源和分类;2、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3、中药的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4、中药的质量标准和鉴别方法。
二、中药方剂学中药方剂学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组方原则和临床应用。
中药二科目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方剂的组成原则和分类方法;2、常见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3、中药方剂的剂型和制备方法;4、中药方剂的质量标准和鉴别方法。
三、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中药二科目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2、常用中药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3、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体内过程;4、中药的药理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法。
四、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主要研究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二科目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中药的临床应用范围和用药原则;2、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方法;3、中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4、中药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五、中药资源与管理中药资源与管理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中药二科目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中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保护措施;2、中药材的品质标准和鉴定方法;3、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4、中药生产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
六、中药化学与质量控制中药化学与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
中药二科目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和性质;2、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3、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4、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鉴定方法。
《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桂紫姜香荆防,羌白细藁苍辛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蝉桑菊,蔓升柴葛淡浮木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知竹叶芦栀天,淡夏决谷青密蒙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青葙子清肝泄火、明目退翳、扩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三黄芩连柏,龙胆苦。
(黄芩上、黄连中、黄柏下、龙胆、苦参)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连翘银翘穿大板青黛,蒲紫菊重秦黄土,鱼熊血败射马山,垂盆金木白马胆,半边半枝白花草。
执业药师《中药二》每年必考知识干货考点汇总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辛温解表药●考点:麻黄(喘家圣药)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注:香薷(夏月麻黄):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主治】1.阴暑证;2.水肿,小便不利【记忆】“夏月”,夏暑——消暑化湿。
●考点: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考点: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2.脾胃气滞;3.气滞胎动;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记忆】紫苏常用煮海鲜,谐音“子舒”。
紫苏煮海鲜——解鱼蟹毒;子舒——肚子舒服、孩子舒服——行气宽中、安胎●考点:生姜(呕家圣药)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考点: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炭)【记忆】荆条(古代当做痒痒挠),一挠止痒,二挠透疹(长疹子时容易挠透),三挠烧炭止血(长疹子挠出血)。
●考点: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主治】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风寒湿痹,风湿疹痒3.破伤风,小儿惊风。
【记忆】一字在于“风”。
防风顾名思义能防住风,最常见与风有关的疾病是风湿病,记住风湿就是祛风胜湿。
惊风也是风,故记住其止痛解痉的功效。
●考点: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太阳经);2.风寒湿痹(上半身,附:独活治疗下半身)●考点: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1.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3.风寒湿痹,寒湿带下;4.疮疡肿毒【记忆】白止,白带止住,因此可以燥湿止带,还能消肿排脓。
●考点:头痛治疗头疼:羌活、细辛、白芷、藁本记忆:羌活,治疗太阳经头痛。
没有太阳,我们活不了。
细辛,少阴头痛。
细小,少。
白芷,阳明经头痛。
明白,明是阳明经;白是白芷。
藁本,巅顶头痛。
藁,高,就是巅顶的意思。
▷辛凉解表药●考点: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记忆】不吃薄荷咽真干,吃了薄荷风热清。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一) 以下是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的一些知识点:
1. 鉴别常用药用植物的外观特征和形态特征,如药用植物的叶片、花朵、果实等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2. 熟悉常见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包括中药材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
禁忌等。
3. 了解中药的药性归经,包括中药材的寒热温凉等性质,以及归属于哪个经脉。
4. 掌握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可
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
5. 了解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鉴别、含量测定、纯度测定、微生物限
度等。
6. 熟悉中药炮制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药材的加工、制剂的炮制等。
7. 了解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包括药用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其药理作用。
8. 了解中药疗效评价和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临床研究的设计、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等。
9. 了解中药贮藏和保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中药的储存环境、保存方法、货存管
理等。
10. 了解中药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中药法、中药标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
以上是《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然,在备考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细化具体的考点,并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常用单味中药1.考点2.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肢体麻木2.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肢体麻木2.风痰眩晕、中风口眼斜、癫痫、破伤风1.中风痰壅、口眼斜、破伤风、惊风癫痫、常用中成药第一章内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桂枝合剂【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掌握【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
【方义简释】方中桂枝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善散风寒、助阳而解肌发表,故为君药。
白芍甘补酸敛微寒,善益阴血,敛固外泄之营阴。
与桂枝同用,散收并举,调和营卫,故为臣药。
生姜辛微温发散,既发表散寒,又温胃止呕;大枣甘温补虚,既补中益气,又养血益营。
二药相合,既助桂芍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又温胃止呕,故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营;又调和诸药,故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辛甘发散,酸甘和营,散收并举,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故善治感冒风寒表虚证。
表实感冒颗粒【药物组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紫苏叶、葛根、生姜、陈皮、桔梗、苦杏仁(炒)、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
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
【功能】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正柴胡饮颗粒【药物组成】柴胡、防风、生姜、赤芍、陈皮、甘草。
【功能】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痠痛;流感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二、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胶囊)【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淡竹叶、桔梗、甘草。
【功能】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中药二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制法、性能、功能及应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来源、分类、鉴别、药性、药理、药效、配伍、炮制、存储、使用等。
2.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物组方。
植物药又可分为维管束植物药、藻类、菌类、地衣类等。
动物药包括动物的器官、组织以及分泌物等。
矿物药主要是指从矿石或矿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药物组方是指由不同来源的中药混合使用或炮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3. 中药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中药的鉴别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性味归经、理化鉴别、药效鉴定等方面。
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毒理学等方面。
4. 中药的药理学基础中药的药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的研究等方面。
中药的药效学是指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等方面。
5. 中药的制法中药的制法包括药材的采集、选种、培育、加工、炮制、制剂等。
对于不同的中药材,其制法也有所不同。
二、中药的典籍和文献1. 中国药典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的规范药材、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的专书,是中医药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是中药学的基础和标准。
2. 中药的典籍和文献中药的典籍和文献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典籍和文献对于中药的来源、性能、用法、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中药的药用部位、性味归经1. 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全草、茎叶、根、果实、花、种子、根皮、茎皮等。
对不同的中药材,其药用部位也有所不同。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主要是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属性来做出的中药的主治属性判断。
其中性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包括寒凉凉,温热燥湿,辛苦甘酸等方面。
四、中药的炮制与用法1.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包括中药的加工和炮制,其目的是为了使中药的性味更符合药理需求,增加药效。
职业中药师药二复习资料(打印版)前言作为一名职业中药师,药二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考试科目。
药二不仅涵盖面广,知识点多,而且还与中药配伍、中药熬制、中药煎煮等实际操作息息相关。
因此,复习药二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都至关重要。
本文档为药二复习资料,通过整理各类药学知识点、实际操作技巧和历年案例,为我们的药二复习提供材料和参考,同时为日后的中药熬制、煎煮等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药学知识点药理学药理学是药物治疗学的基础,对于了解药物的作用、用途、副作用等方面至关重要。
1.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剂型、给药途径、受体的特异性和药物的代谢等。
不同药物的特性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其药效。
2.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成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代谢可以在肝脏、肾脏、肺部和肠道等器官中进行,其中以肝脏代谢最为常见。
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3.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肾脏、肺部、肠道、乳腺等器官排泄。
药物的排泄方式也会影响其药效和副作用。
中药学中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制剂、配伍等方面。
在药二考试中,中药学的知识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1. 中药材的认识中药材是指用于制药的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
药材不同的生长环境、采摘方法、炮制方式和储存条件都会影响其质量和药效。
2. 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加料等处理后,制成为外用药、内服药、饮片等形式。
不同的制剂方式和特点会影响其药效和用途。
3.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多种中药材组合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功效、炮制方法、用量等多方面因素。
实际操作技巧药二考试不仅涉及药学知识的背诵和掌握,还需要我们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操作技巧。
1. 中药熬制中药熬制是指将中药材加水煮制、沸腾、渍泡等处理成为中药汁或中药渣的过程。
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大纲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内容:一、中药剂学1、掌握中药剂学的含义及范围;了解中药剂学的发展史和中药剂型的分类。
2、掌握各种剂型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各种剂型的特点与适应性。
3、掌握散剂的制备和质量要求;熟悉散剂的分类;了解散剂的特点和制备方法。
4、掌握浸出制剂的定义、特点和质量要求;熟悉浸出制剂的分类和常用浸出方法;了解汤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煎膏剂、口服液剂等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5、掌握液体药剂的定义、特点和质量要求;熟悉液体药剂的分类;了解常用的液体药剂制备方法。
6、掌握注射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和制备方法;了解注射剂的包装及储存、运输要求。
7、掌握眼用制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眼用制剂的制备方法。
8、掌握喷雾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喷雾剂的制备方法。
9、掌握胶囊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胶囊剂的制备方法;了解空胶囊的原料种类及规格,以及胶囊剂的填充方法。
10、掌握丸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丸剂的制备方法;了解丸剂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11、掌握颗粒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查方法。
12、掌握片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片剂的常用辅料,以及片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查方法。
二、中药制剂分析1、掌握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2、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4、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5、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6、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执业药师中药药二一、中药药学基础中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药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药学特点,它含有多种成分,是以中药材为原料,采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制成的药品。
中药材的品种繁多,常用中药材有8000多种。
中药化学成分是由多个化学物质组合而成的,包括化学成分的类别、特征、药效、相互作用等方面。
其中,化学成分是决定中药品质、疗效、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中药药效是对中药的药用功能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中药药效包括中药的治疗作用、药物理化性质、药物代谢过程等方面。
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中药的药效以及服药量、用药方法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
二、中药药品的分类和应用中药药品按其处理方法不同,可以分为浸膏、水提、酒提、煎剂、丸剂、散剂、贴剂、洗剂、冲剂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中药药品是为了迎合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疾病而进行分类的,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应用有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口服、外敷、吸入、注射等方式。
对于不同疾病,药师应该根据病人的情况,个体化地进行药物治疗。
中药的使用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例如,药品的配伍须协调、剂型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选择等。
同时,药师也应该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以及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控。
三、执业药师在中药药品运用中的作用执业药师在中药药品的运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负责制定药物处方或与医生合作选择合适的药品,为患者提供药品的正确用法和用量指导,全面掌握药物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用药不当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等。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药师应掌握应用中药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了解各种中药剂型的特点和适应症,掌握中药材的基本分类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药师还要关注中药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相关法规的规定,合法合规的开展中药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四、中药药品的不良反应和风险评估中药药品的使用是有风险的,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过敏反应。
此外,在不正确的使用和管理中,中药药品也有可能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和风险。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夏麻黄)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碳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痉、止痛止泻。
(风中润剂)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上半身)白芷:祛风解表、消肿排脓,燥湿止带,通窍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苍耳: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葱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胡荽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二、发散风热薄荷:疏散风热,疏肝解郁、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牛蒡: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阳举气、截疟葛根:解肌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寒水石:清热泻火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透疹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鸭跖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青箱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二、清热燥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寒之最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清热燥湿、止带、止痢、解毒明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椿皮: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三、清热解毒双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一切内外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清心利尿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心胃实火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解蛇毒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金荞麦: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大血藤: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止痛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咽喉肿痛要药)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木蝴蝶: 清热利咽、疏肝和胃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要药)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鸭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虐,腐蚀赘疣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拳参:清热解毒、镇肝熄风、凉血止痢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四季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尿、除烦止渴四、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止血要药)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润肠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无汗骨蒸要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五、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除骨蒸、凉解暑,截疟。
中药二考试内容
中药二考试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分类、性味归经、药材的性状、来源与加工方法、药材的质量要求等。
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常用中药的功效和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湿、平肝息风等,以及搭配应用和禁忌。
3. 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的定义、分类、制剂工艺、制剂技术、制剂质量评价等。
4. 中药炮制与鉴定:中药的炮制方法和技术,以及对药材的鉴别、鉴别方法、化学鉴定等。
5. 中药鉴别与质量评价:中药鉴别的方法与技术,如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红外光谱鉴别等,以及对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
6. 中药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原理和机制,如中药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影响与作用。
7. 中草药药品监管与安全使用:对中草药的生产、销售、质量监管和安全使用的相关法规与规范。
8. 中药处方学:中药的处方学基础知识,包括中药处方的构成、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适应症等。
9. 中医药方剂功效研究:对传统中药方剂的功效研究,包括理论依据、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进展等。
10.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评价。
综上所述,中药二考试内容涵盖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制剂和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方剂研究等多个方面。
具体的考试内容以及各高校或培训机构的教学大纲为准。
♦1.温里剂:凡以温里祛寒,治疗寒邪所致的各种里寒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温里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温里祛寒之功,兼有回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证,如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或亡阳欲脱等病证。
可分为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等两类。
本类中成药大多辛温燥热,易耗阴动火,故实热证、阴虚火旺、精血亏虚者忌用。
♦2.温中散寒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温胃理气、温中和胃等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
症见脘胀冷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腹痛、下利、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
亦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胃脘胀满、吐酸,以及中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等。
成药:理中丸、小建中合剂、良附丸、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香砂平胃丸。
♦3.祛痰剂:凡以消痰化饮,治疗痰湿或痰饮所致的各种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祛痰剂。
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祛痰之功,兼有燥湿、清热、息风、散结等作用,适用于痰湿、痰热、风痰等引发的病证。
可分为燥湿化痰剂、清化热痰剂、化痰息风剂、化痰散结剂等四类。
本类中成药使用时应区分痰饮性质,有咯血倾向者慎用辛燥的祛痰剂;有高血压、心脏病者慎用含有麻黄的祛痰剂。
♦4.燥湿化痰剂:具有祛湿化痰、行气健脾等作用。
主治痰浊阻肺所致的咳嗽。
症见咳嗽、痰多易咯、黏稠色白、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
成药: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
♦5.清热化痰剂:具有清泻肺热、化痰止咳的作用。
主治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
症见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咽干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成药:礞石滚痰丸、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
♦6.化痰息风剂:具有平肝息风,化痰的作用。
主治肝风内动、风痰上扰。
症见眩晕头痛、甚者昏厥不语或发癫痫,舌苔白腻、脉弦滑。
成药:半夏天麻丸。
♦7.化痰散结剂:具有化痰软坚散结等作用。
主治痰火互结所致的瘰疬、瘿瘤。
成药:消瘿丸。
♦8.止咳平喘剂:凡以制止咳嗽、平定气喘,治疗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各种咳嗽气喘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称为止咳平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