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格式:docx
- 大小:47.43 KB
- 文档页数:12
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鉴别诊断缺血性和扩张型心肌病陈 浩 江力勤 刘加芳 张春燕 刘晓杰作者单位:314000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缺血性心肌病(ICM )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 )临床上均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无特异性,有时超声心动图亦较难鉴别,常需冠状动脉造影。
但“冠脉造影”属创伤性检查,尚难普及。
本文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即对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鉴别ICM 与DCM 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和方法111 临床资料 46例患者均以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N YHA 分级心功能Ⅱ~Ⅳ级)而住我院,均排除其他心脏病和/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退行性心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结缔组织病等)。
住院期间经治疗,待心力衰竭纠正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静息态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根据造影结果分为ICM 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7~79岁(67.1±10.1岁);DCM 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4~75岁(51.0±12.2岁)。
两组年龄有差异(P <0.05)。
112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用Seldinger 法穿刺右股动脉留置扩张管,将J udkins 导管分别送到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手推造影剂5~7ml/次,行多体位造影。
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于空腹静脉注射99m Tc -MIBI 25mci ,20min 后服脂肪餐,60min 后作静息态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经计算机处理,重建心脏短轴、垂直长轴、水平长轴三方向断层显像。
113 观察指标 冠状动脉造影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读片,判断标准采用直径法,以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1支或1支以上内径狭窄≥50%定为冠状动脉异常;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图像由两位专科专职医师阅读:心肌共分为8个节段,即前壁、前间壁、后间壁、前侧壁、后侧壁、心尖、下壁及后壁,当某个节段出现较正常低1个色阶以上的变化,而且得到其他轴的证实,即判断该节段为放射性分布异常。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殿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压力加大,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增加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的常见疾病。
张先生近一个月以来一直觉得胸口闷得慌,还伴随着心前区一阵阵的痛,担心自己患了冠心病,想去医院做个冠脉造影检查。
没想到的是,医生并没有给他做冠脉造影检查,而是建议他最好先去做一个“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在做完此项检查后,医生发现张先生确实有心肌缺血,诊断为冠心病,但由于缺血范围不大,建议他接受药物治疗即可。
这样,张先生通过无创伤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即确诊了冠心病,并确定了治疗方案。
不少人认为,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唯一手段,只有做了冠脉造影才“保险”。
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许多人害怕做此项检查。
其实,大量实践证明,在确诊冠心病时,如果运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90%以上的患者不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向患者体内注入少量显像剂(放射性核素),显像剂随冠状动脉血流到达心肌局部,被正常有活性的心肌细胞摄取,通过特殊仪器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对心肌的血流供应情况和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
核素心肌显像检查方法比较简单,患者在特定的跑步机上运动到一定程度后,从静脉打一针显像剂,根据显像剂在心脏各部位的分布情况就可以直接判断病人是否有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根据这个检查结果就可以诊断患者有无冠心病、以及哪支冠状动脉出现了病变,同时可以判断这个病人的冠心病轻重程度、病人是否需要做冠脉造影。
总之,从科学、规范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临床上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病人,可通过核素心肌显像这一无创伤性的检查来明确是否是冠心病,以及冠心病的轻重程度,从而决定病人是接受药物治疗、还是进一步做有创伤的冠脉造影检查。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冠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评估、存活心肌的估测、冠心病人疗效与预后的估价,的确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第2章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何作祥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CAD)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估价、疗效估价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已得到了国际公认(1),如在美国,2005年,心肌灌注显像病例数约800万例。
在我国,随着新的放射性药物、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的推广应用和心血管病临床医师对核医学认识的增加,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已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所接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目前常用的心肌灌注显像剂为Tl-201、Tc-99m-MIBI,Tc-99m-Tetrofosmin等。
Tl-201是临床应用最早和最广泛的心肌灌注显像剂。
静脉注射后,Tl-201在心肌内的初始分布取决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随后,心肌对Tl-201的摄取与清除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呈现“再分布”。
目前,常用的有Tc-99m-MIBI、Tetrofosmin。
与Tl-201相比,Tc-99m标记的MIBI、Tetrofosmin的主要区别是,Tc-99m标记的MIBI、Tetrofosmin均没有明显的再分布,因此,对于诊断心肌缺血,需要分别在负荷试验时和静息状态下注射Tc-99m-MIBI或Tc-99m-Tetrofosmin。
这些显像剂在静脉注射后均能浓集在心肌内,使正常心肌清晰显影。
它们在心肌内的浓集量与局部心肌血量成正比。
当冠状动脉使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局部心肌血流灌注的绝对降低,或者在运动试验或药物负荷试验时,正常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明显增加,而有病变的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增加不如正常的冠状动脉供血区,从而,导致局部心肌血流分布的不平衡,或心肌血流灌注绝对降低,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绝对或相对减少,在心肌显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
应当指出,心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即使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由于冠状动脉自身的调节作用,仍能使静息状态的冠状动脉血流保持正常,因此,对于诊断冠心病,单纯的静态心肌显像是不合适的,心肌显像需与运动试验或药物负荷试验相结合。
心肌灌注显像(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经静脉注射显像剂,当显像剂到达心肌时,若心肌细胞受损,其摄取和浓聚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致使病变区域的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
采用核素心肌平面、断层显像和门控显像技术进行心肌平面或断层显像,根据心肌放射性核素分布了解心肌供血情况,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脏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适应证1.非心脏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且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围术期的危险性评估。
2.有缺血症状的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
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个月内的危险性评估。
4.无典型缺血症状的冠心病的诊断和危险性评估。
5.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的危险性评估。
6.心室功能的评估。
7.心肌活性的评估。
8.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或者曾经做过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冠心病危险性再评估。
三禁忌证1.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妊娠期患者。
2.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妊娠期。
(2)1周内急性心肌梗死。
近期内心绞痛频繁发作。
(3)重度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00mmHg。
(4)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
(5)严重主动脉瓣狭窄。
(6)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重度心力衰竭。
(7)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
心脏明显扩大。
(8)全身性疾病、运动障碍者。
(9)严重肺部疾患。
四方法1.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方法(1)患者应停用心血管内科药物:ß受体阻滞剂,至少停用24小时;硝酸甘油类药物,至少停用4小时;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至少停用24小时。
(2)检查当日空腹。
(3)注射显像剂后30分钟进食脂餐,1~2小时之间显像。
(4)患者头朝外仰卧位,双臂放在头顶,嘱患者平静呼吸,切忌躯体移动及深呼吸。
(5)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采集结束后图像处理,计数达标,无运动伪影,方可通知患者离开。
2.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方法(1)运动前建立静脉通道。
(2)连接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护。
(3)运动开始,每3分钟增加一级负荷,通常一级为25W,出现运动终止指标时,静脉注射显像剂,患者继续运动1分钟。
认识SPECT MPISP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心肌灌注显像(MPI)是国际公认的无创性冠心病诊断与评价手段。
它可以从心肌血流储备、心肌有无缺血、缺血和/或梗死的范围及程度来早期诊断冠心病,反映其危险程度,评价各种手段治疗CHD的效果。
包括MPI在内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核心脏病学。
这里主要介绍SPECT MPI。
(一)基本原理SPECT MPI的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放射性显像剂示踪技术。
以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99mTc-MIBI(99m锝-甲氧基乙腈)SPECT MPI为例,99m Tc-MIBI经静脉注射后随冠脉血流进入心肌细胞。
进入心肌细胞的“量”与局部的“心肌血流量”成正比,而且经首次血液循环基本达到最大摄取,即进入心肌细胞后可迅速“固定”下来,之后随时间的推迟基本无“再分布”。
打个比方,显像剂进入心肌细胞后,就如同“照相按下快门”,其在心肌细胞内的分布就像照片一样被“瞬时”记录、固定下来,而显像所要再现的就是探测显像剂在心肌内的分布情况。
显像剂在心肌内的分布与三方面基本因素有关:首先是局部心肌血流量,二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三是当时的机体状态。
而机体状态能明显影响心肌血流量。
显像所呈现的显像剂分布其实就代表了心肌血流量和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
虽然心肌显像一般是在注射显像剂一段时间以后才进行采集成像的,但其展现的显像剂分布仍然是代表“注射时刻”的心肌血流状态和心肌细胞功能情况(如前所述),之所以要延迟一段时间(30~60min)显像的目的是要等“靶器官”(心脏)以外的脏器,如肝、肺内的显像剂被清除,而提高“靶器官”与“非靶器官”的比值,避免“靶器官”周围显像剂的干扰以便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但心肌内的显像剂(99m Tc-MIBI)分布在注射后“极短时间内”即固定下来,而随时间的推移基本保持不变,故成像所呈现的心肌内显像剂分布就代表注射时刻心肌血流量与心肌细胞的功能状况。
心肌灌注显像正常心肌细胞具有摄取某些显像剂的功能,且其摄取量与心肌血流量成正比例,缺血或坏死心肌的摄取功能减低或丧失,表现为心肌节段性放射性分布减低区或缺损区。
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抉择,疗效判断及预后估价。
一、适应证(一)心肌缺血的诊断,估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
(二)为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术作准备。
1.胸痛、胸闷或心律失常者;2.无明显症状但心电图异常者;3.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者;(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判断梗死的范围及程度。
(四)室壁瘤的诊断。
(五)冠脉造影正常,怀疑有小血管异常致心肌缺血的判定。
(六)冠脉造影有50%以上的狭窄,评价冠脉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
(七)血运重建(PTCA或CABG)术前后的评价、疗效判断及术后再狭窄的监测等。
(八)血运重建术后再发心绞痛意义的判断。
(九)心肌存活的测定。
(十)冠心病人治疗方案的决策及估价预后与动态监测。
(十一)心肌疾病的辅助诊断。
(十二)其他心血管病有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如瓣膜病、主动脉瘤、高血压等。
二、禁忌证只要病人能耐受检查,心肌灌注显像无绝对禁忌证(但运动与药物负荷试验除外)。
三、操作方法(一)病人准备1.做负荷心肌显像时,停用β阻滞剂和减慢心率的药物48h,停用硝酸脂类药物12-24h。
2.201TI心肌显像时最好空腹。
(二)显像剂心肌灌注显像剂主要有三大类:(1)201TI-氯化铊(201Tl);(2)99m TC-异腈类化合物,其中以99m Tc-MIBI(99m 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应用最广泛;(3)99m Tc标记的其他化合物,如99m TC标记的tetrofosmin(P53)等。
(三)显像仪器平面显像采用γ照相机显像或SPECT,断层显像应用单探头或多探头SPECT检查。
(四)显像方法1.几种不同的显像方案根据所使用的放射性药物不同而有差别,目前较常用的SPECT心肌灌注显像方案有以下几种:(1)201Tl运动-再分布显像法运动高峰时静脉注射201Tl92.5~111MBq(2.5~3mCi),5min行早期显像,3~4h后行再分布显像,如需判断心肌细胞活力,可于再分布显像后再次注射74MBq,5~10min后行静息显像。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操作及护理注意事项
贾俊青;董桂芬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1(003)014
【摘要】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是在患者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MIBI)后,心肌处于静息状态时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扫描,能准确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总页数】1页(P373)
【作者】贾俊青;董桂芬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ECT,室,山东,青州,262500;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ECT,室,山东,青州,262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J], 李静;何雅静
2.腺苷负荷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J], 瞿礼华;闻亚军
3.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护理干预 [J], 董运凤;张文军;郑立春;张晓明
4.腺苷负荷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J], 瞿礼华;闻亚军
5.全程系统性护理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J], 李亚萍;李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章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作为影像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包括:解剖形态学、心脏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心肌受体和组织定征等。
单就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核素显像而言,其仪器常用的有单光子发射型断层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与其他影像学不同的是,核素显像是一种显示生物体内生理、病理和生化功能与代谢过程的无创性功能性显像检查方法。
国内绝大多数心肌灌注显像剂是适用于单光子发射型断层(SPECT)的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 Tc-MIBI),少数单位使用正电子类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PET),如15O-水、13N-氨(13N-NH3)等。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临床上主要作为心肌存活的检测技术手段。
存活心肌是心脏血流灌注与功能均降低,但代谢仍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冠状动脉再通后,心肌功能异常可得到改善或恢复,包括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和重伤心肌。
心肌顿抑是指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后遭受严重缺血的打击,引起左心室功能急剧下降的心肌,在血流灌注后,这些心肌功能在数十分钟至数周后可自行恢复。
心肌冬眠是心肌结构无改变但心肌代谢维持在低水平,一旦血流灌注改善后,心脏舒缩功能可即刻恢复,可能是侧支形成及残余血流维持心肌存活,使心肌细胞维持在低水平状态。
重伤心肌是指缺血持续数小时后,出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这种梗死区域心肌不完全致死、可逆性不完全的状态,再灌注时,重伤心肌功能可部分恢复。
在临床上,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及重伤心肌可同时存在,有时很难严格区分。
准确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对其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均十分重要。
存活心肌的最可靠标志是代谢活动的存在,而一定量的血流灌注则是保证代谢活动的基础。
因此反映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的两种显像剂均可以判定心肌细胞的存活性。
存活心肌的特征是:①具有代谢功能;②具有完整的细胞膜;③有血流灌注;④有收缩期储备即对正性肌力药有收缩增强反应。
存活心肌的判断方法很多,主要从心肌代谢、心肌血流灌注、心室壁运动及解剖、形态等方面来判断,最常见的是:SPECT、PET、超声心动图、MRI 及多层螺旋CT(MSCT)等。
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核素显像评价存活心肌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SPECT心肌显像和PET心肌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剂静脉注射后,在心肌内的初始分布取决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随后心肌对心肌灌注显像剂的摄取与清除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呈现“再分布”。
心肌灌注显像剂在心肌内的聚集量与局部心肌血量成正比,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
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局部心肌血流灌注的绝对降低,或者在运动试验或药物负荷试验时,正常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明显增加,而有病变的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相对少于正常的冠状动脉供血区,从而导致局部心肌血流分布的不平衡,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绝对或相对减少,在心肌显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
冠状动脉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即使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由于冠状动脉自身的调节作用,仍能使静息状态的冠状动脉血流保持正常,因此,对于诊断冠心病,心肌显像常需与运动试验或药物负荷试验相结合。
一、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方法(一)单光子发射型断层(SPECT)SPECT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成本较低,使用方便,是心脏病学的常规方法。
通常自右前斜位45°至左后斜位45°,旋转180°或行360°采集,采集30 ~ 60个投影。
每个投影采集时间为30 ~ 40 s,矩阵为64 × 64。
探头配置低能通用或高分辨型准直器。
可获得左心室心肌短轴、水平和垂直长轴断层图。
(二)正电子发射型断层(PET)PET具有高图像分辨率,可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定量测量存活心肌绝对数,对理解发病机制很重要。
国际上通常认为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 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PET)是检测存活心肌最准确的方法,称为“金标准”。
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在血液、组织中的转运与葡萄糖相似,通过相同的转运载体进入心肌细胞内,在己糖激酶催化下磷酸化为6-磷酸FDG。
因为结构差异,6-磷酸FDG不能沿着糖酵解途径继续代谢,而且由于其带负电荷,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此外,心肌细胞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低,脱磷酸作用弱,因此以6-磷酸FDG的形式滞留在心肌细胞内。
18F-FDG的结构类似于葡萄糖,摄取过程开始类似于葡萄糖的糖酵解过程,经细胞转运后,在己糖激酶作用下被磷酸化,但与葡萄糖不同,18F-FDG磷酸化后不再参与进一步的代谢过程,滞留在心肌细胞中,可作为示踪剂进行显像以反映心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过程。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法,通过血流灌注及细胞膜的完整性两个方面来反映心肌是否存活。
201Tl心肌灌注显像因有其固有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可无创、准确地反映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细胞的活动,认为是仅次于18F-FDG-PET显像的有效方法。
最近研究发现,201Tl 心肌灌注显像在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中能更好地判定心肌的存活。
缺血心肌201Tl摄取峰值时间延长,缺血周边正常心肌细胞中的201Tl也会慢慢弥散到缺血区,因而出现再分布现象,借此可区别缺血与坏死心肌,即有再分布表现提示为存活心肌,否则为坏死或瘢痕组织。
由于201Tl固有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及其量化、简便、无创、灵敏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不便行介入试验的患者,且可操作性强,对基层医院,更具安全性,对了解心肌血供和心肌的存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在18F-FDG-PET显像中,顿抑心肌表现为血流正常而18F-FDG代谢降低;冬眠心肌表现为血流降低与18F-FDG高摄取;而坏死心肌或心肌梗死瘢痕则表现为血流减少,18F-FDG代谢降低,血流代谢缺损匹配。
18F-FDG存在两个局限性:①心肌对18F-FDG的摄取取决于饮食状态;②它只反映了葡萄糖代谢的初始过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坏死心肌也能摄取18F-FDG;另外,18F-FDG-PET需在医院内配置专业加速器,其费用昂贵、技术复杂,使用不方便,使PET的临床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三)门控心肌显像门控心肌SPECT 和非门控心肌SPECT的不同之处在于,门控心肌SPECT数据采集时,用心电图作为门控信号(通常取R波),在每一个投影,每个心动周期采集8~16帧图像(通常采集8帧),RR窗值为20﹪。
在显示断层影像同时,可观察室壁运动,获得众多心功能参数。
研究表明门控与非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在诊断CAD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可提高对小范围灌注异常的检出率,当用于评价心肌活性时,虽然非门控心肌断层显像也能直观地显示心肌梗死部位灌注减低区,但有明显低估存活心肌的缺点,特别是心肌顿抑或心肌冬眠往往与坏死心肌、心肌瘢痕混合存在,显示放射性减低而难以区分,而门控SPECT 通过测定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图像心室壁计数变化,可准确获得心室壁局部收缩功能的定量信息,结合局部运动变化及室壁增厚率等门控信息有助于存活心肌的检出。
(四)符合线路SPECT 显像近年来,随着符合线路在SPECT仪器中的应用,使SPECT检测存活心肌得到很大的发展。
用18F-FDG作为心肌灌注显像剂,患者禁食12小时,测定腹血糖水平,通过口服葡萄糖或注射胰岛素等,调节血糖适当范围,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阿甘莫司后,图像质量更好。
一般注射18F-FDG 111~370MBq 1小时后进行发射扫描。
在心肌缺血过程中,能量的产生由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成为心肌能量主要来源,故其葡萄糖利用率增加,18F-FDG 显像时,缺血区显像剂摄取增加,而不可逆心肌损害的心肌节段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与血流量呈平行降低。
一般公认18F-FDG-PET显像是判定心肌细胞存活的“金标准”,而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在评价心肌活性的准确率方面与18F-FDG-PET 显像有较好的一致性,文献报道符合率达88%。
符合线路SPECT仪器中配备除常规高能准直器(400ke V)外,还配备超高能准直器(511ke V),它不仅有常规单光子核素显像的优势,而且能完成18F标记正电子核素显像,价格明显低于PET,更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18F-FDG SPECT 显像与18F-FDG-PET显像在评价活心肌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五)双核素显像主要有: 99m Tc-MIBI /18F-FDG、99m Tc -HL91/201Tl 和99m Tc-MIBI /201Tl三种双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提高存活心肌阳性预测值。
随着99m Tc-MIBI作为心肌灌注显像剂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以及18F-FDG SPECT成像技术的日趋完善,采用18F-FDG-SPECT显像与99m Tc-MIBI门控心肌灌注SPECT显像来联合评估存活心肌是可行的,既可以利用99m Tc-MIBI门控SPECT量化信息弥补非门控显像低估心肌活力的不足,又利用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的“金标准”,进一步提高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是当前存活心肌研究的热点。
(六)其它近年来,在SPECT和PET基础上添加X线CT成像系统,形成SPECT/CT和PET/CT,实现了图像融合,一幅图像可以同时提供病变部位的功能代谢状况和精确的解剖结构,从而把心脏核医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心肌灌注显像类型(一)静息显像检查前空腹,静脉注射201Tl 92.5~111MBq 后5 min,采用SPECT进行断层显像,有明显心肌灌注异常时,应加做3~4h延迟显像。
若采用99m Tc-MIBI,则于静脉注射740 ~925 MBq后30 min,嘱患者进食500ml牛奶,以促进肝脏放射性的清除,1~1.5 h后进行心肌断层显像。
(二)负荷试验显像为了获得理想的显像结果,患者应在负荷试验前3~4 h开始禁食,停用β阻滞药等所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率或心肌血流灌注的药物。
在24h前停用普萘洛尔,4 h前停用长效硝酸盐、硝酸甘油等。
①运动试验:通常采用活动平板或踏车试验,一般从25W开始,每2~3min递增25W,在达到运动次极量时,静脉注201Tl 110~174MBq、99m Tc-MIBI或99m Tc-tetrofosmin,再鼓励患者运动30~60 s;②双密达莫试验:双密达莫具有强有力的血管扩张作用,是间接通过增加内源性腺苷而发生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