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7 跳水 第二课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36 KB
- 文档页数:4
17跳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跳水》一、教材分析依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能说出船长的所用办法的好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能够感受文章的中心,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新。
二、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脸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L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M个生字。
2 .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能说出水手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 .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入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前面两课,我们了解了古人的思维智慧,这一节课,我们来看一看现代人的思维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走进17课跳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作者是谁,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老师搜集的资料,自己读一读,针对今天学习的课文,找找哪些信息对我们学习有帮助。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二.检查预习,梳理课文《跳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 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
在紧急关头,拓长急中生智,逼孩子跳水。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懂得珍惜生命,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跳水》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知识。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2. 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课时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主人公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懂得珍惜生命,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课堂讲解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七、作业设计(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堂讨论、讲解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7《跳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智慧和勇敢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小孩在船上遇到危险时,他的父亲果断采取措施,最终使孩子安全脱险的过程。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智慧地去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同时,他们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父母还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爱和勇敢;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果断”、“毫不犹豫”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爱和勇敢;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父亲的爱和勇敢,以及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勇敢、智慧地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的爱和勇敢。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生字词、重点句子等,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作业纸:准备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纸张。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部编版《跳水》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中跳水运动员的奋斗精神和毅力。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简单表达个人看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2.能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课文《跳水》的ppt或手册。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练习册。
4.水杯、纸巾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新课呈现1.让学生朗读本课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2.解释课文中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跳水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引导学生对自己设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1.完成练习册上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跳水运动员的看法和感受。
5. 课堂检测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简答题或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通过不懈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五、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感想。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检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17《跳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跳水》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是以“思维"为专题------“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进一步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思维解决问题,让生命在张开的手掌上延伸着无限,在短暂的时光里凝聚着永恒的智慧。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跳水》一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学生能明白事情的发展过程,但是事情的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让孩子跳水的决定以及他的思维过程,学生还不能够有条理、准确地表述,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1.本节课的重点是以船长为中心,分析船长的思维,体会船长为何让孩子跳水的原因以及他的办法的好在哪里?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孩子学会推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之妙处。
【教学难点】学会处在危险的境地中应该果断冷静,抓住有利条件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回顾课文内容问: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再来说说这个故事?注意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述: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内容,文中有四个角色,分别是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
(贴出人物)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一开始是水手逗猴子取乐,这是故事的起因;猴子就去招惹孩子,孩子气得去追猴子,不知不觉中,孩子陷入险境,这是故事的经过;在这危急时刻,船长逼迫孩子跳水,最后孩子被水手救起,这就是故事的结果。
前面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水手、猴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而写船长的笔墨却很少,但你们觉得四个角色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着重划出船长)师过渡:我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87页,你们找到了哪一段?二、走进“跳水"1、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之后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2、要想读好这一段,最难的是把哪个地方读好?3、船长的话要怎样读?适时引导:急切、命令、坚定......过渡:船长为什么要这么大声、急切地向孩子喊道呢?我们看看孩子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三、走进险境让学生用横线划出描写孩子身处险境的句子,再指名孩子汇报。
17《跳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跳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根据板书,讲述故事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小说《跳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哦,船长、孩子、水手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这是小小说的一个特点)2、小说中有哪些人物?(水手、猴子、孩子、船长)3、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猴子逗弄孩子,孩子追赶猴子,追着追着就遇到了危险,结果船长出现,孩子就得救了。
)这些都是这个故事的情节,小小说的情节非常紧凑,给人一种扣人心弦的感觉,这也是小小说的一个特点。
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4、非常好,你看,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根据关键的人物,抓住主要的情节,就会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二、聚焦人物,体会境险1、刚才我们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阅读了整篇文章之后的感受吗?(紧张、惊险、心惊肉跳、心惊胆战)2、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心惊胆战的一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你“心惊胆战"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1)“摇摇晃晃”“发起抖来"感受到孩子脚下不稳,心里害怕,处境危险。
(2)还有哪里也让你体会到孩子处境很危险?(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得大叫了一声”)从侧面反映出孩子处境危险。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7《跳水》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之间情感交流的优美篇章。
通过讲述一个小孩在船上与一只猴子玩耍,不慎掉入大海,被海豚救助的故事,表现了动物的灵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认知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2.文中一些难懂的句子和表达;3.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培养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媒体资料;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海上风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从而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海豚。
2.呈现(10分钟)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发音。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什么小孩会掉入大海?”“海豚为什么要救助小孩?”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交际,如:“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对海豚说什么?”“如果你是海豚,你会怎么回答?”等。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17《跳水》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船边玩耍时,不慎掉入大海,被海里的猴子逗引,最后在船员的帮助下成功获救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2.难点:部分生僻词汇的理解,复杂句子的翻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重点词汇和句型。
2.教学卡片:准备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的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
4.巩固(10分钟)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利用教学卡片,进行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的教学。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7《跳水》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小明为了看猴子而不顾危险,最后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跳进海里,从而引出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课文情节紧凑,悬念迭起,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父子关系的主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含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父子关系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父子之间的关爱与默契,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勇敢和冷静。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关爱与默契。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背景资料。
3.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主要人物和情节。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情感教育。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子之间的关爱与默契,引导学生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勇敢和冷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7跳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17跳水》这篇课文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
•掌握《17跳水》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能够熟练朗读《17跳水》这篇课文。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自信地朗读课文,并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质。
•培养学生勇敢尝试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17跳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自信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准备•课文《17跳水》的课文及录音•黑板、粉笔/白板、马克笔•小组合作任务卡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导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7跳水》,并描述课文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
2. 教学新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词汇,如“笨拙”、“边缘”等,边解释边让学生朗读,帮助他们掌握词语的正确发音和意思。
3.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使其朗读更加地自然流畅。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鼓励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看法,并谈谈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课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朗读《17跳水》,并提醒学生注意上节课讨论的问题。
2. 小组合作分发小组合作任务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比赛规则和角色,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总结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五、板书设计•《17跳水》•新词:笨拙、边缘六、课后作业•默写生词笨拙、边缘的解释。
•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17跳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7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由读,抓重点词句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感悟。
【教学重点】
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的原因以及船长的冷静和机智。
【教学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船长让孩子跳水是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角色?(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孩子得救。
二、品读“险”。
(自读课文2—4自然段)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那么孩子有什么表现呢?
2.孩子的表现: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
(1)(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他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上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引导: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3.水手们三笑。
小结:一笑猴放肆,二笑孩尴尬,三笑孩生气,这样推波助澜使孩子身陷险境。
(三)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景(太危险的情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孩子处境的危险(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可以看出。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
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从文中“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1)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
三、品读“跳”。
1.“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危险,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的。
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向海里跳?
(这时,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跳水了,孩子难以回转身来,摔下来就没有命了。
船长担心孩子,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让学生各抒己见)(让水手撑开海绵垫或床上被褥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孩子……可是时间不等人,孩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4.想一想:在那个危急的时刻,为什么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儿失足跌到甲板上,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四、总结全文。
1.“跳水”这篇文章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文给予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作者本意是赞扬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还可以从孩子过于生气激动而失去冷静,因而陷入险境的角度受到启发:遇事要冷静;读者还可以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险境中得到启发: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2.教师总结:枪口下的跳水,是应对几乎无计可施的生命险情时一个父亲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体现。
船长的选择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让我们深刻地去理解父爱吧!另外,我们应该明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安全,考虑后果,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板书设计】
17跳水
水手戏猴(起因)
猴子逗孩(发展)
孩子追猴、横木遇险(高潮)
跳水得救(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