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病因和发病机理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12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肝癌系由于其它脏器的肿瘤经血液、淋巴或直接侵袭到肝脏所致。
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为肝细胞型。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流行病学调查,肝癌的病死率地理差别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肝癌死亡率列第五位。
我国普查每十万人口中有14.58~46人发病,以江苏启东和广西扶绥的发病率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其中约40%发生在中国,这可能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近年来我国关于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亚临床肝细胞癌及小肝癌的发现日益增多,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资料,小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9.4%。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亚临床肝癌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但反映了对肝细胞癌理论认识上有新转变,也促进了治疗上的重大进展。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多,男女之比为3~5∶1。
病因及发病机理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与发病原理迄今尚未确定。
多认为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着重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及其它化学致癌物质。
一、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约三分之一有慢性肝炎史。
国内普查发现原发性肝癌高发区肝炎发病率也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较低发区为高,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阳性率又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病理学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结节性肝硬化。
后者与肝炎密切相关。
近年来用地衣红染色等方法显示肝癌细胞中有HBsAg存在,另外也证实HBV(乙型肝炎病毒)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DNA中,还建立了能产生HBsAg 的人肝癌细胞株。
以上事实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近年来研究过去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现定名丙型肝炎,对人类的威胁较乙型肝炎更为严重,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更密切。
八年制内科学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不足5%。
本病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是早期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
【流行病学】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55%,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肝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
东亚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和南欧,而北欧及美洲的发病率最低。
国内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其中江苏启东、福建同安、广东顺德、广西扶绥是高发区。
男:女比例为2.7: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多认为与以下易患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不同,故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病毒的检出率不同。
我国肝癌患者中HBV的检出率髙达90%,而在欧美及日本等HCV感染的高发国家及地区,肝癌患者的HCV检出率高。
HBV的致癌机制复杂,目前多认为是由于HBVDNA与宿主DNA的整合、HBV游离复制型缺陷病毒的存在以及HBV的某些基因产物使宿主基因组丧失稳定性,激活或抑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内的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细胞癌变。
HCV的致癌机制不同于HBV,其可能是通过表达基因产物间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诱发肝细胞恶变。
基因1型HCV感染者较其他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癌;HBV/HCV重叠感染或合并HI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明显增加;血清肝炎病毒检测值长期处于高水平者更易发展为肝癌。
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其中的45%。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可达90%,提示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高发有关。
但是世界各地肝癌患者HBsAg阳性率差别较大,西方发达国家HBV并不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有研究表明,肝细胞癌中5%~8%患者抗HCV抗体阳性,提示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病可能有关。
(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为50%~90%。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主要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三)黄曲霉毒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率高,而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常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人群,血清黄曲霉毒素B l-白蛋白结合物水平及尿黄曲霉毒素B1水平亦高,提示黄曲霉毒索B。
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因素,它可能通过影响ras、c-fos、P53、Survivin等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肝癌的发生。
(四)饮用水污染根据肝癌高发地区江苏启东的报道,饮池塘水的居民肝癌发病率(60~101/10万)明显高于饮井水的居民(O~19/10万)。
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可污染水源,可能与肝癌有关。
(五)遗传因素不同种族人群肝癌发病率不同。
在同一种族中,肝癌的发病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常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否与遗传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防治探讨作者:韩暄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防治方法。
肝癌的发病是由于脏腑气血亏虚、脏腑蓄毒,加上七情失和、饮食不节,从而导致气血凝滞、邪毒凝结、肝郁气滞、痰湿内阻、产生痰、热、虚、瘀、湿、毒等病理产物,互结胁下,留而成积。
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原发性肝癌进行防治。
此外,介入治疗配合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减轻介入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防治引言原发性肝癌原发于肝内胆管细胞或肝细胞,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消瘦、纳差、肝痛等。
在我国,诱发肝癌的主要因素包括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饮用水污染、病毒性肝炎感染等。
亚临床期时,肝癌患者一般无病征,缺乏肿瘤本身体征,多在体检中或肝病随访中偶然发现肝癌。
一旦肝癌表现出临床病征,多数已进入中晚期,不同时期肝癌临床表现不同,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放化疗或中医治疗。
虽然中医没有“肝癌”一词,但古医术关于该病的描述由来已久,《难经》记载“积者,阴气也······左右有所穷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中医将肝癌归于“积聚”、“肥气”、“症瘕”、“呕血”、“臌胀”、“便血”、“黄疸”等范畴,并将其称为“癌中之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数中医学家认为原发性肝癌是由于脏腑气血亏虚、脏腑蓄毒,加上七情失和、饮食不节,从而导致气血凝滞、邪毒凝结、肝郁气滞、痰湿内阻、产生痰、热、虚、瘀、湿、毒等病理产物,互结胁下,留而成积。
虽病位在肝,然与肾、脾、胃关系密切。
多属正虚邪实,即脾脏虚损、肝阴不足,痰湿、瘀毒结聚。
汤秀红[1]以为,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癌毒是肝癌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是肝癌发生的关键。
什么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又被称为肝细胞癌,是起源于肝脏的一种恶性肿瘤。
它通常在肝脏组织内起源,并可迅速蔓延到其他部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特点和预防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疾病至关重要。
1. 定义:原发性肝癌是指肝脏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形成肿瘤或癌肿的疾病。
它属于胚胎发育后期由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组成的肝实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
2. 病因: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其主要风险因素,而肝硬化则是最重要的预发条件。
其他可能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因素包括长期饮酒、脂肪肝、遗传基因突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糖尿病等。
3. 临床表现:早期原发性肝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常常被忽视。
随着肿瘤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胀、右上腹痛等症状。
当肿瘤发展到晚期时,还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4. 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是个挑战,因为症状不明显。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脏超声、CT扫描、MRI、血液检测(AFP水平)以及肝穿刺活检。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具有恶性属性。
5.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手术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只适用于早期肿瘤。
对于晚期肿瘤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则是常见的选择。
6. 预防: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关键是降低患者的肝癌风险因素。
首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肝炎相关肝癌的有效措施。
其次,避免暴饮暴食、戒酒戒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
定期体检、及时治疗肝炎以及遵医嘱进行治疗和监测肝炎、肝硬化的情况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选项对于预防和控制此疾病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1.1 背景介绍1.1.1 原发性肝癌是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1.1.2 中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1.3 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和了解,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2.1.1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
2.1.2 肝硬化:长期的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
2.1.3 化学物质:长期暴露于黄曲霉素、蓝绿藻毒素等化学物质会增加原发性肝癌的风险。
2.2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2.2.1 症状: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2.2.2 体征:肝肿大、质地坚硬,可有触痛。
2.2.3 并发症:晚期可出现腹水、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2.3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2.3.1 诊断:超声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肝脏穿刺活检等。
2.3.2 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介入治疗、放化疗等。
三、教学内容3.1 病因与风险因素3.1.1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3.1.2 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3.1.3 黄曲霉素、蓝绿藻毒素等化学物质的来源和预防。
3.2 临床表现与诊断3.2.1 肝区疼痛的原因和特点。
3.2.2 肝肿大、触痛的临床意义。
3.2.3 超声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4.1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风险因素。
4.2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4.3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病因与风险因素: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硬化的病因和治疗。
5.2 临床表现与诊断:肝区疼痛的特点、影像学检查的应用。
5.3 治疗与预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评估。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电脑或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教学内容。
什么是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可以分为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类型。
了解这两种不同的肝癌类型对于诊断和治疗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细胞的恶性肿瘤。
在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肝细胞癌占据了肝癌的绝大多数,大约占肝癌患者的85-90%。
1. 病因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复杂多样,但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
其他引起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因素还包括肝硬化、饮酒、肥胖、吸烟、遗传因素以及某些化学物质的长期暴露。
2. 症状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在早期常常不明显,直到肿瘤达到一定大小或者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时才会出现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以及肝区的包块等。
3. 治疗方法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只适用于早期病例。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其他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缓解症状。
二、转移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是指起源于其他部位肿瘤并转移到肝脏的恶性肿瘤。
肝脏是全身最常见的肿瘤转移部位之一,因此转移性肝癌比原发性肝癌更为常见。
1. 病因转移性肝癌的病因与原发癌症的类型有关。
常见的原发癌症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肺癌等。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入肝脏,形成转移性肝癌。
2. 症状转移性肝癌的症状与原发肿瘤的类型、肿瘤数量和肝脏受累程度有关。
常见的症状包括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腹水、恶心、食欲减退等。
3. 治疗方法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
原发性肝癌的的病因及危险因素1 肝硬化我国约有700 万人( 0.51% ) 患有肝硬化,其HCC 的年发病率为1%~8% 。
不同病因肝硬化HCC 5 年累积发病率依次为HCV 感染30% 、HBV 感染15% ~17% 、酒精性肝硬化8%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为4%。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 年全球有39.9 万人死于HC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HCC。
我国肝硬化和HCC 患者中,由HBV 所致者分别为77% 和86%。
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BV 相关肝硬化患者HCC 年发病率仍达1.5% ~2.%。
HBV/HCV 合并感染所致肝硬化HCC 发生风险为HBV 相关肝硬化的1.92 ~2.04 倍。
欧洲酒精性肝硬化HCC 年发病率达2.9%,高龄、男性、高基线AFP 和胆红素水平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HCC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 -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 相关肝硬化7年HCC 累积发病率为2. 4%。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8 年HCC 累积发病率为0. 5%、Wilson 病肝硬化HCC 年发病率为0.14%。
一项2079 例多病因肝硬化队列随访10 年,NASH 相关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10 年累积HCC 发病率分别为16.3%和4.6% 。
2 慢性HBV 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 57亿慢性HBV 感染者。
目前我国普通人群血清HBsAg 阳性率为5%~6%,慢性HBV 感染者约7000 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 患者约2000 万~3000万例,HBV 感染者发生HCC 风险为非感染者的15~20倍。
HBV DNA高水平复制、HBV 基因型( C>B) 与HCC 发生有关。
年龄>40岁、男性、亚裔、有HCC 家族史等为HCC 发生的高危因素,对比40 岁以下人群,40~49 岁风险增加3.6 倍,50~59 岁增加5.1 倍,≥60 岁增加8.3 倍,男女风险比约为3∶1,有2 个以上家族成员发生HCC 者风险增加5.6 倍。
关于原发性肝癌的名词解释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肝脏组织,而非转移性肿瘤。
它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癌症之一,尤其在亚洲及非洲地区发病率较高。
本文将对原发性肝癌进行名词解释,包括定义、病因、分类、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定义原发性肝癌,也称为肝细胞性癌,是指肝脏出现恶性肿瘤的情况。
它起源于肝细胞,通常由肝脏内部的细胞发生恶性变化而形成。
原发性肝癌通常分为单个病灶和多发病灶两种类型,前者在肝脏中只有一个恶性肿瘤,后者则有多处恶性肿瘤。
二、病因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
这两种病毒会引发慢性肝炎,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肝脏组织发生异常增生和恶性变化。
其他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因素包括酒精滥用、肝硬化、脂肪肝、烟草使用、遗传因素以及环境暴露等。
三、分类原发性肝癌通常分为两类: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它起源于肝脏的肝细胞,占原发性肝癌的大部分病例。
而胆管细胞癌则起源于肝脏的胆管细胞,相对较少见。
四、症状原发性肝癌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在晚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腹部疼痛或胀痛、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肝区肿块触及等。
然而,这些症状并非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症状,可能与其他肝脏疾病相似。
五、诊断诊断原发性肝癌通常包括体检、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指标检测和肝穿刺活检。
体检部分通常包括检查腹部肿块、触及肝脏和脾脏、触诊淋巴结等。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超声、CT、MRI和造影等技术,它们可以提供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等信息。
肝功能指标检测主要是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肝穿刺活检则是通过取样肝脏组织,进行镜下检查以确定诊断。
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化疗等。
具体的治疗选择会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分期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手术切除是治愈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但仅适用于少数能够接受手术的病人。
肝癌的病因|病理
肝癌的病因|病理:
肝癌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 至今仍未明了。
可能与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肝硬变), 某些天然化学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化合物, 有机氯杀虫剂等)以及其它因素(如肝内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遗传)等有关。
其确切病因, 有待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的大体标本的观察通常可分为三型;即巨块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结节型和弥漫型。
巨块型为单个癌块或多个癌结节融合而成, 多见于肝右叶, 较少伴发肝硬化, 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多, 预后亦较好。
但由于癌块的迅速生长, 易发生中心部位的坏死、出血, 在临床上可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结节型最为常见, 为多个结节性癌灶, 大小不一, 分布广泛, 有半数以上病例
波及全肝, 大多伴有较严重的肝硬变, 手术切除率低。
弥漫型最少见, 为广泛分散的小结节癌灶, 肉眼下难于与肝硬变结节区别, 无法进行手术切除。
原发性肝癌根据组织学观察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 胆管细胞型
肝癌和混合型肝癌三种。
以肝细胞型肝癌最多见, 占85%以上, 且大多数伴有肝硬变。
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 将肝细胞型分为四级, 高分化为Ⅰ级, 中度分化为Ⅱ级和Ⅲ级, 低度分化为Ⅳ级。
以中度分化为多见。
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 产生甲胎蛋白能力各异,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都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