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ppt:比高矮
- 格式:ppt
- 大小:925.50 KB
- 文档页数:12
2024年幼儿园小班数学《比高矮》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比高矮》,涉及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详细讲解了比较高矮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高矮的比较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偶、尺子、比较高的物体(如书本、积木等)。
学具:每组一份人偶、尺子、比较高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教室里的物品,如书本、积木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高矮。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选用教材中的人偶,通过比较人偶的高矮,讲解比较高矮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让幼儿用教具进行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5. 游戏环节(10分钟)设计一个比较高矮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高矮》2. 内容:高矮概念比较高矮方法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比较高矮,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描述清楚比较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比较高矮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高矮现象,如建筑物、植物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同时,鼓励幼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家庭中分配座位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游戏环节。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解析1.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1)直观演示:利用教具人偶、尺子等,进行现场演示,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高矮概念。
(2)语言描述: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比较过程,如“这个小朋友比那个小朋友高”、“这本书比那本书矮”等。
幼儿园小班数学《比高矮》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物体的高度,培养幼儿对高矮概念的认知。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学会用“比一比”的方式,对物体的高矮进行排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学会比较和排序。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高矮不同的玩具、图片、卡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高矮不同的玩具、画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高个子老师和小个子老师进入教室,让幼儿观察并讨论两位老师的高矮。
2. 例题讲解:(1)展示高矮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高矮。
(2)教师示范如何用“比一比”的方式,对玩具进行高矮排序。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用学具进行高矮比较和排序。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高矮不同的卡通形象,标注“高”和“矮”。
2. 画出一条直线,表示比较的基准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出家里高矮不同的物品,进行排序,并将排序结果画在纸上。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高矮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引入长度单位,让幼儿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测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设计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形式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
幼儿园小班数学《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1.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2. 培养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较高矮、选择合适高度的物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正确区分高矮。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数学逻辑思维。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不同高度的玩具、图片、PPT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两名幼儿到讲台前,比较他们的身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谁高谁矮。
2. 例题讲解(10分钟)使用PPT课件展示不同高度的玩具,引导幼儿比较高矮。
讲解比较方法,如“我们可以站在同一个地方,比较谁的头更高”、“我们可以用手指比较,看谁的手指更长”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互相比较身高,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强调比较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选择合适高度的椅子、桌子等。
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家里的物品,比较高矮,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比高矮》2. 内容:高矮比较方法:站在同一个地方比较、用手指比较等。
生活应用:选择合适高度的物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比较高矮,并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比较高矮,并记录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比较高矮的方法,但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幼儿尝试比较其他物品的大小、长度等,拓展比较方法的应用。
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比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比较高矮》为本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引入比较高矮的概念,通过实物比较、图片比较、身高测量等多种方式,使幼儿能够理解高矮属性,学会用高矮来进行物体的比较和排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能够用高矮来描述物体。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并比较物体的高矮差异。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排序能力,能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物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高矮的比较方法和排序技巧。
教学重点:使幼儿理解高矮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高矮不同的玩具、图片、身高测量尺。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身高差异明显的幼儿到台前,让其他幼儿观察并描述谁高谁矮。
2. 例题讲解:a. 利用高矮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高矮。
b. 通过比较图片上的人物和物体,让幼儿学会比较高矮。
c. 使用身高测量尺,测量并记录幼儿的身高,让幼儿了解高矮的测量方法。
3. 随堂练习:a. 让幼儿用画纸和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高矮顺序。
b. 组织幼儿进行身高比较游戏,巩固高矮概念。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不同高度的线段,标明“高”和“矮”。
2. 在旁边展示高矮不同的玩具、图片,以及身高测量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自己认为高矮的顺序,并标注在作品上。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观察和认知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高矮比较的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家庭作业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高矮概念。
同时,引导幼儿尝试用高矮来解决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高矮的比较方法和排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