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养生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9.54 MB
- 文档页数:125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
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
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
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
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
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养生康复学》平时作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肖卓阳我认为,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是分不开。
中医养生康复,就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养生学与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以达到为人养生、为人保健、为人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简单点说,就是以中医理论及方法养生保健、康复治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短短几十年,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其进程不断加快,同时物质条件丰富后,各种新类型疾病的滋生,使得医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治疗,更有预防、保健、愈后康复、心理安抚等多种作用,而中医无疑在这一点上走在了前沿。
《吕氏春秋·节丧》里写:“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就是说养生是人们根据人类生命发展规律,在我们的一生中,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
自古以来,中医养生之道就极为丰富,如老师所讲过的静神、动形、食养等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此可见,中医不仅在养生一途上方法丰富,而且其原则十分系统,早在古时便提出了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益气调息、动静适宜、饮食规律等等原则,值得每一个爱护自己、爱护家人的人学习。
中医康复学在适用对象上虽然更侧重病患的治疗与恢复,但其意义不仅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也有精神情志的康复,正气的康复之作用,因此我想其目的也是和养生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恢复人的身体健康。
根据《中医康复学》所说:“中医康复有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气功、饮食、自然、传统物理、娱乐等多种方法,对病残、伤残诸症和老年、慢性病症等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
”可见,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地方是相似或相同的。
曾有人说过,中医养生与康复的方法与实施都是以“和谱适度”为原则,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五脏坚固,守其中正,保其冲和。
中医情志养生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的变化。
《素问·杨液酵酸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
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因此必须加强情志护理。
这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移情相制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
《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疗法,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称“移情变气”。
也即通过语言、行动等祝由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
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如《素问·阴阳应象人论》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提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在临床实践中,张子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主张:“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戏谑亵押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行之言夺之”。
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
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有效的提高情志护理的质量。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基本概念养生:保养生命,使之不息,提供所需,防止伤害(身体内外)一词首见于《庄子养生主》养:抚养(扶持、保护、培养、生养),提供生命所需,防止不良伤害生:生命运动不息老年人之养生称为寿老(使老年人长寿)、寿世(使老年人在世时间长)、养老、寿亲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学科(实用性学科)最终目标:健康长寿、享尽天年康复医学(复权医学):利用医学的、工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综合手段,使障碍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经济上等各方面最大程度的改善,使之回归社会。
(帮助各种残疾患者,使其最大限度恢复健康,回归社会)研究对象:养生学:所有健康的个体和亚健康人群康复医学:病体: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复期(体虚之人)中医养生康复学发展的六个阶段:1.知识积累于商周2.理论奠基于春秋战国3.体系形成于秦汉至晋唐4.发展于宋元5.成熟于明清6.确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养生康复理论与方法的涌现:老子:静心、节欲孔子:强调修身、养性、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子华子:动以养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不韦:杂家《吕氏春秋》养生思想集中有三:1.强调节欲养心,“谨养知到,养心为贵“2.强调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此为不同于他人之处)3.动形以达郁《内经》赋予养生康复学以中医特色:1.提出了生命得本源,强调精气神为人之三宝2.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阐述了生命的规律及衰老机制3.明确了人类的寿限,度百岁乃去,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原则和方法4.确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并成为中医康复学的理论核心5.创立了经络学说,为针灸、气功、导引、按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康复治疗原则男女之间生命规律的差异:1.女性发育早,生长发育期比男性短2.女性在形态方面的衰老比男性出现得早3.女性衰老以阳明脉衰老明显,男性衰老以肾气衰明显,女性衰老进程比男性较为缓慢相关著作:《养性延命录》南朝陶弘景,第一部养生学专著《养老奉亲书》宋代陈直,现存最早的一部养老专著《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最早一部营养学专著《万病回春》明代龚廷贤,首见“康复“一词,作恢复健康之义《养病庸言》清代沈子复,专论康复得专著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形成期(生):指从胚胎形成到发育完成离开母体得全过程,即生命在母体中孕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