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地震》
- 格式:ppt
- 大小:7.85 MB
- 文档页数:26
《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 1课时4、学情: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地球构造,知道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由一层岩石构成,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二、教学课题地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预防地震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修订后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认识地震灾害,地震的成因以及的预测。
分为四个活动:1.交流处理信息资料。
2.引导学生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3.引导学生认识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使学生知道地震自救的方法,进行模拟地震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
2、能力目标: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学生准备: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毛巾(每组三条)、竹条要求学生带书包,以备逃生演习用。
七、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1、课前交流:我们知道2008年中有很多的日子令人很难忘。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日子令我们难忘。
看到这个日子,你想到了什么?2、是啊,2008年5月12号,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而难忘的。
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震》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科学知识,旨在让学生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他们对地震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于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学会在地震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2.难点: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震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基本概念:讲解地震的定义、分类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情况。
3.成因分析:详细讲解地震的成因,包括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
4.自我保护: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躲到安全地带、护住头部等,强调地震时的安全意识。
5.实例分析:分析地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地震中进行救援和重建。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3.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概念、历史和原因;2.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3.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地震的发生原因;3.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以个案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步骤二:学习内容1.介绍地震的概念和历史,通过地图展示地震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普遍性;2.探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了解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介绍地震的震级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灾害;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提供有关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
步骤三:互动探究1.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来源和灾害产生的原因;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步骤四:巩固评价1.进行概念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或反思日记,促进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互动探究和“任务与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种手段的使用:1.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来源和影响;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震的表现形式和灾害。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3篇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安全教育是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此我选择《地震》这一篇进行说课。
针对本次活动,我将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分析《地震》是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一年级《我的安全我知道》第五章《自然灾害》中的第四篇课文。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1—3年级公共安全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本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地震自救小知识,掌握地震逃生方法。
使学生遇到地震时,可以将灾难减少到最低限度。
学情:一年级学生从电视中知道地震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胁,但他们缺乏在地震中临“震”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将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伤害,学习避震方法。
2、掌握不同情境中的地震逃生方法,提高自救能力。
3、培养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其中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掌握地震自救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地震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救,并能在情境中正确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具体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情景体验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在学法上我采用了“思考问答法”“合作交流法”及“自主探究法”。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产生原因,认识地震的危害;2.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在地震时应该做些什么;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地震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产生原因【教学重点】1.如何说明地球内部的构造;2.线性图、条形图的制作与数据分析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地球内部构造的等比例缩小图的绘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展示、板书。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内部构造的相关知识,并且对数据分析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地震产生原因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线性图、条形图的制作及数据分析了解地震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地震以及如何应对地震。
2.呈现问题:您有没有想过地震是怎么产生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3.讲解:老师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通过等比例缩小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部构造及地震的产生原因。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制作线性图、条形图,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地震的产生原因。
5.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梳理作业,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保护自己在地震时应该做些什么【教学重点】1.运用口语表演合作,模拟地震时保护自己的行为;2.在实践中掌握正确保护自己的动作。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自我保护的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双人肢体表演。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是在地震时该怎么样保护自己,还需要老师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本节课中,老师将从肢体表演方面着手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教学过程】1.问答:引导学生回忆有过地震时的情况,是否能够在地震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保护自己。
2.讲解: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注意事项的效果。
3.实践:通过双人肢体表演,让学生模拟在地震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4.检查:老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帮助学生弥补不足。
《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鲁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筷子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筷子(1)说一说筷子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