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37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受热过程【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流向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的规律。
理解单个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征。
通过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单一的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征。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收集资料、设置导学案【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所学的三圈环流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赤道附近是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其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极地: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30°附近:受重力的影响高空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60°附近:两只气流相互挤压上升,形成低气压。
下面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各风带的空气流向。
(信风带——高纬向低纬,中纬西风带——低纬向高纬,极地东风带——高纬向低纬)二、讲授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我们先回忆一下气候的要素。
气温降水气候风向风速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气候的降水与气温。
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带起环流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完成导学案。
(一)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学生讨论:大气运动的垂直方向有哪些,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大气运动的水平方向有哪些,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提示:维度变化方向)1、气流方向对气候的影响(1)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变化气流上升:湿润,降水多气流下沉:干燥,降水少(2)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变化低纬高纬:温暖湿润多雨高纬低纬:寒冷干燥少雨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低压(上升):湿润,降水多(赤低、副低)高压(下沉):干燥,降水少(极高、副高)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西风(低纬高纬):温暖湿润多雨东风、信风(高纬低纬):寒冷干燥少雨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学生看书思考分析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区域性大气环流——季风环流。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产生的具体的影响。
【教学创新】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加强学科知识融合,体现高考考试大纲中“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求;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尺度观念(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概念辨析;大气环流在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等)、综合思维(如水分迁移和水的相变引起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力交换,从而联系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等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特征的影响;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能够说出季风环流对东亚、南亚气候的影响;初步了解大气环流异常对气候、天气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压带、风带图,填充世界气候分布图,对比两幅图找出两图之间的联系;运用物理学科相关热力学原理及大气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推断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模拟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过程,并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观察、逻辑推理等方式分析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大气环流的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通过(大气环流)气候对区域自然现象、区域文化影响等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一、引言地球的大气由不同层次的气体组成,大气环流是指气体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的现象。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会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本教案将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并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掌握主要的大气环流带及其特点;- 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气环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归纳总结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大气环流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地图、图表、教学PPT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大气环流图,引发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大气环流和气候是否有关系?为什么?2. 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与地图和图表配合展示的方式,介绍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的大气环流带,重点强调各大气环流带的特点和对气候的影响。
3. 实践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如温度、降水量等),并绘制相关气候图表。
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候数据与当地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归纳总结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 学生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讨论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并准备好答案。
然后,教师逐组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季风气候和沙尘暴等。
6. 课堂练习(10分钟)出示几道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查他们对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的理解程度。
大气环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 掌握主要的大气环流模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了解大气环流与我国气候特点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环流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3. 学会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大气环流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定义、大气环流形成机制;2. 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与我国气候特点的联系;4. 大气环流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环流案例,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5. 气象图表分析:学会使用气象图表,观察和分析大气环流变化;6. 大气环境保护: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环流基本概念及形成机制;第二课时:大气环流模式及特点;第三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第四课时:大气环流实例分析;第五课时:气象图表分析;第六课时:大气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大气环流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系统地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模式特点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原因。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和特殊性。
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的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重点、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教学方法:图示法、图解法、相关联系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演示北京和罗马的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找出二者的不同。
然后给出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地理纬度。
结果同学们会发现,两地的地理纬度均相同,但是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地处在相同的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板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气候类型啊?[回答]温带季风气候[提问]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展示北京和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们观察,罗马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回答]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设问]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出现这种气候特征呢?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带领同学们共同回忆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干湿情况的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地中海地区和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一张图对比展示,并且标出罗马的位置)[提问]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固定不变的吗?[回答]随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吗?(二)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及其上空大规模的运动。
根据其形成的纬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影响气温、降水等。
2.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1)低纬度环流: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低气压带两侧,大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纬度环流。
(2)中纬度环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
其中,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上升气流形成的。
(3)高纬度环流:在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高纬度环流。
其中,极地高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
3.讲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受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气温较低。
(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例如,中纬度地区受中纬度环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
(三)案例分析1.分析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赤道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如此炎热潮湿?2.分析中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多变?3.分析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 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2)掌握大气环流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3)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气环流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3)树立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2. 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3.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主要类型;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3. 实验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大气环流模拟实验;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气环流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如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等;- 分析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如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
3. 讲解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 介绍全球性大气环流,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 分析各类型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如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
4. 讲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分析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温度、降水等;-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环流对局部天气的影响。
5. 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讨论大气环流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大气环流知识,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6. 实验与讨论:-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大气环流模拟实验;- 分组讨论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与反思:- 总结大气环流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毕节市教师研训活动:高三教师课堂能力提升同课异构观摩课地理教学设计课题: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授课教师:李启荣(纳雍县第四中学教师)主持人:罗亮(纳雍县第四中学地理组组长)授课班级:纳雍县第四中学高三(14)班授课日期:二0一八年三月二十四日课题: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李启荣 纳雍县第四中学教师【高考目标】: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2、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3、本部分重点考查的内容有气候类型、天气形式图、气候资料的利用。
将气候与人们的生活、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命题。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提供典型的区域位置,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重点】:1、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2、气压带、风带的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课型】:复习课【教学过程】:【导入】:气候影响生男生女:教师解读材料并提问。
那气象是如何影响生男生女的,那我们大气环流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气候的,这一节我们来复习高频考点: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
【讲授】一、直击高考:2018高考解读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有:气候类型、天气形式图、气候资料的利用。
将气候与人们的生活、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命题。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提供典型的区域位置,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从考查形式看,考查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以选择题,综合题多结合工农业生产命题为辅。
【考点直击】考点直击 选择题数 大题分值 备注 2014 2015 2016 2017 2014 2015 2016 2017全国卷I 1 3 22 纯气候题 ,不包括 和其他知 识点的联 考题 全国卷II 2 2 3 北京卷 3 2 3 1 10 天津卷 4 2 1 3 20 18 浙江卷 4 4 4 30卷;2015年后比重开始缩小,但地方卷的比重同样相对较大;2015年后所占比重开始较小,2016、2017年所占比重也不高;但经研究发现,气候联合区位地理和区域地理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也就是说整个气候部分,高考题的比重同样很大,只是不再是单纯的气候题,而是和其他知识综合出题,任然不可小觑。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南京市外国语学校吴煜乐课程标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不同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各类气候类型的特征。
理解亚洲东部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及其特征。
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及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气候类型的划分,知道和会描述各类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通过分析季风环流形成的高低压中心的性质,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
学生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性质的分析,总结其控制或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自然要素形成和分布遵循一定规律。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型:复习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前面的复习过程我们掌握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请同学回忆在近地面全球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课堂绘图)。
同时我们知道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近地面形成的高低压中心打破了成带状分布的气压带。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候类型的划分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请同学回忆有哪些类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同的气候类型是如何划分的?首先根据热量条件来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
地球表面有哪一些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我们如何来形容热带的热量状况?全年高温,一年中长夏无冬。
所以我们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即最冷的哪个月的均温大于等于15摄氏度,为热带地区;亚热带即最冷的月在0度到15;温带与亚热带的差别是最冷月小于0摄氏度。
而寒带地区,全年皆冬,所以我们认为全年最热月的均温也很低(小于10度),为寒带地区。
(见幻灯)1.温度带的划分>15ºC0ºC—15ºC < 0ºC 热带亚热带温带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 10ºC寒带(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温度带的划分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降水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气候类型。
省内外五名师工作室联合到纳雍四中开展高考备考教师研训活动《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李启荣纳雍县第四中学教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纳雍县第四中学老师李启荣,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我将从说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再从说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说明。
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说教材(考试说明):以人为本是新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通常被称为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气候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着其他自然要素的发展变化,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地理要素而言,气候更经常发生变化,而其异常变化会导致出现如全球变暖、欧洲暴雪、华北春季沙尘暴等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无论是作为高考主干知识还是作为社会热点问题,气候历来是备受关注的重点。
在高考中具体考查点主要有:与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图结合,描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征及原因探讨;与区域图、气温降水量图结合,判断气候类型、描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说明。
能集中体现全国高考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重点考查。
二、说目标:通过复习,学生要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有关气候方面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重点考查的内容有气候类型、天气形式图、气候资料的利用。
将气候与人们的生活、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命题。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以热点问题的文字材料来设置问题的情景,提供典型的区域位置,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综合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的创新性多元化教学方法,通过课前直播、课前自主学习课件的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中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书,达到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通过拓展任务完成知识的升级。
(2)论学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评价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翻转课堂学过程以任务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课前直播一课中合作探究一课后拓展提高。
(一)课前任务准备一一直播、课件自学1>教师活动①、通过微信推送的雨课堂制作的自主学习课件及自测题。
②、通过映客直播讲解自主学习课件。
2、学生学习学生利用手机、Ipod、电脑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并将自学成果发布在抖音上。
3、测试诊断完成雨课堂测试题。
学生提交的测试题和自学成果展示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个别学生未能透彻理解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多数学生反映对运用气压带风带分析己知地气候存有疑惑。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分别作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中任务完成一一合作探究情境创设引岀任务一课前学习成果展示一教师明思路突重点一小组分工解读任务一师生互动分解任务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突破难点一梳理总结强调重难点一多元评价检测任务。
1、情景创设引出任务1、教师登陆雨课堂,开启课程,推送二维码到大屏幕。
2、学生扫码签到并同时直播。
3、教师出示抖音的解忧杂货铺收到的两封信。
提岀问题:王雪同学思念远在广州的父母;网友想出去转转。
你们帮同学和网友想到了什么策略?【设计意图】:1、联系生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任务为引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学以致用,实现学习情境与生活环境对接。
2、课前学习成果展示1、任选两名同学上黑板默三圈环流并纠错2、纠正自学预习课件中的易错题。
3、对学生抖音上发布的自学成果简单点评。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原因。
教学目标: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和特殊性。
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的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方法:
图示法、图解法、相关联系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北京和罗马的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找出二者的不同。
然后给出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地理纬度。
结果同学们会发现,两地的地理纬度均相同,但是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地处在相同的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
[板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气候类型啊?
[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展示北京和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们观察,罗马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回答]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设问]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出现这种气候特征呢?
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带领同学们共同回忆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干湿情况的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地中海地区和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一张图对比展示,并且标出罗马的位置)
[提问]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固定不变的吗?
[回答]随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展示动画,让同学们观察,地中海地区冬、夏季分别由什么气压带、风带控制。
学生找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接下来展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给出此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
让同学分析归纳其气候特征。
然后给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亚马孙平原的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得出,迟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观看北京和罗马的自然景观图片
思考问题
复习上节课内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思考问题,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复习旧知识
观看动画,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分析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思考问题
讨论分析并归纳
先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图片引出教学新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复习旧有知识,和学生一起回顾,以起到对新知识的铺垫作用。
利用动画形象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降低空间想象的难度。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新知识记忆的加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