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概念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学宪法讲宪法PPT课件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国根本法,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根本制度的总章程,是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宪法是一种法律形式,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原则的法律。
●宪法是一种政治规范,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依据。
2. 宪法的特征●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依据,任何与宪法相抵触的规范都无效。
●宪法具有最高的稳定性,不容易被修改或废除,修改宪法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和高度的共识。
●宪法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国家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
●宪法具有最强烈的权威性,是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二、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宪法1. 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49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也称为《共同纲领》。
●我国第二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54年宪法》。
●我国第三部宪法是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75年宪法》。
●我国第四部宪法是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78年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82年宪法》。
该宪法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和2021年六次修改。
2. 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国现行宪法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坚持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
2.特征:一、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二、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别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宪法的概念:1,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国家组织法2,立宪意义上的宪法,限制国家权利而保障人权3,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和,即包括在一个国家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性法律。
4,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2.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3,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表现:1,宪法是一般法律制定基础和依据2,一般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3.宪法制定与普通法律的不同1,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其职责就是起草或指定宪法,在完成任务后,即予以解散2,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一般要求最高立法机关的议员或代表的特定多数4.宪法修改与普通法律不同1,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2,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3,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相对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
宪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依据宪法制定法律和依据宪法作出具体的宪法行为。
国家权力运行最基本的方式是制定法律。
5.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是一国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的体现。
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宪法反映阶级关系对比关系,表现在: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1,当阶级力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同志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发生宪法阶级性质的转换2,当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总体框架相同而具体的对比关系存在量的差异时,宪法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变化(同一国家+不同国家))6.成文宪法: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不成文宪法: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
Doing good deeds is the only truly happy action in life.(页眉可删)我国宪法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我国宪法的概念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宪法的特征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政治性与法律性,民主性与科学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等这些基本的特征。
大家会发现,宪法的概念和特征其实就是紧密相连的。
一、我国宪法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所制定的,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
它是据以制定其他法的法律基础。
从阶级实质来看,现代宪法基本上分为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型。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资产阶级宪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宪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根本上同普通法律相一致,但又有所不同,具有它自身的特殊属性。
其特殊性表现为:宪法在内容、效力、制定与修改程序等方面与普通法明显有别。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宪法具有以下特征:1、普遍性与特殊性宪法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有许多普遍概念和一般性特征。
例如,成文宪法通常使用国家、主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政府、选举、监督等概念,规定保障人权、维护主权、规范公权、构建政府、法律效力等内容。
我国宪法从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既具有宪法的一般普遍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比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等。
此次宪法修改对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明确。
整体而言,我国宪法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借鉴域外经验的产物,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宪法学基础知识总结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性。
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石。
了解宪法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表现在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宪法的效力具有最高性,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一般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以保障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它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一系列权利和自由,如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并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与民主紧密相连,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它通过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方式,将人民参与国家管理、行使民主权利的成果固定下来,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
二、宪法的历史发展世界各国的宪法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英国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其不成文宪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美国于1787 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和联邦制的政治体制。
法国的第一部宪法则诞生于1791 年,对欧洲大陆的宪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宪法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即 1954 年宪法、1975 年宪法、1978 年宪法和 1982 年宪法。
现行宪法是 1982 年宪法,并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制定是指制宪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创制宪法的活动。
制宪权是一种根源性的权力,属于人民。
一、宪法的概念宪法是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外,它还具有自己的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征。
二、宪法的特征宪法最主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第一,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第二,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别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第一,宪法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有这么几个特点:最高权威性、原则性、概括性、适应性、无具体惩罚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它有这么几个特征:它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由国家来制定和认可,并辅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第三,宪法和法律都是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具权威的,任何法律与它不一致的地方都是无效的,而法律则是法律体系中根本大法(也就是宪法)之下的部门法,是子法,如民法、刑法等。
第四,二者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渊源也不同。
宪法代替不了法律,它不具有专门性;法律也代替不了宪法,否则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冲突(矛盾)时谁的效力更高?--这样会让我们无法适从。
虽然有的国家没有成文宪法典,但这个国家肯定有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同样起着宪法的作用,这就是不成文宪法。
我国国家的根本性质?我们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是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定义※宪法是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很本法,是有关国家权利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及现存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集中反映。
二、宪法的形式特征1,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共性:1)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
2)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3)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4)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2,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区别: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普通法国家除外)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普通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B,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起他法律严格。
A,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非普通立方机关。
B,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
一般要制定机关或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
3,宪法内容的根本性:1)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总章程,根本法。
2)宪法所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之所以为总章程也)A,国家的主权归属和政治统治的形态和基础。
(根本制度层面)B,有关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体制和原则。
(国家和社会运作层面)C,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权利的范围界限和具体内容。
(操作约束层面)4,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及其表现。
1)对法的最高效力。
A,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制定依据和基础,为普通立法提供立法原则。
◎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B,普通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普通法是将宪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为可操作规则,目的是促成宪法规范的落实和实现。
◎宪法是整个国家的法制体系的构建和运作的核心和原则。
2)对人的效力。
A,“人”,一切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都主体的概括和统称。
B,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无人有权超越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是指确认民主制度,表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宪法的特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和普通法律相比,它有以下特征:1、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所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经济制度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重要领域。
而普通法律一般只涉及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的某一具体方面,如民法主要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2、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最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现为:(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2)普通法律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3、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严格性由于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问题,所以宪法制定、修改的程序要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从制定来看,一般要成立专门的立宪机关。
而普通法律的起草和制定通常由立法机关完成,无须成立专门的机构。
此外,还必须通过十分严格的表决程序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从修改来看,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而普通法律可以提出修改法律的主体广泛得多,且一般只须全国人大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即可。
三、宪法的两大历史类型1、资本主义宪法(1)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典。
(2)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在费城制定。
(3)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四、新中国宪法的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宪法和纲领的双重性质,既是各党派共同斗争的政治纲领,又是起着确立国家制度作用的临时宪法。
一、宪法的基本理论1、宪法的概念宪法的特征:国家根本法;公民权利的保证书;是民主事实的法律化根本法:内容上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性(它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它是一个国家,组织,团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制定修改程序具有严格性;提出宪法修正案的主体不成文法国家的宪法与其他法律的效力是相同的公民权利的保证书: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是根本出发点民主事实的法律化: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题。
2、宪法与法律的关系1)宪法是法,具有法律规范的基本属性;2)宪法是高级法,针对的是政府的行为,针对立法机关行为,是管法的法,法网的宽松由宪法决定,它是一个国家的组织法,规定国家机关的构成,是衡量普通法律是否有效的标准,违宪无效3、宪法的分类: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具有成文的法典形式,宪法之前贯以国名,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没有法典形式,散见于,惯例,判例等,英国是不成文宪法国家第二种分类:刚性宪法,柔性宪法看制定与修改的程序,若于普通法程序相同为柔性宪法第三种分类:从制定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钦定宪法(以君主的名义颁布实施的)、民定宪法(由人民制定的)、协定宪法(君主与国民代表共同协定,1215大宪章,1830年的法国宪法马克思主义实质为类:资产阶级宪法,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正式的宪法,虚假的宪法4、宪法的历史发展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平等经济)普遍发展的结果;政治条件:资产阶段民主制度的形成思想条件:资产阶段启萌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理论三个国家的宪法:英国宪法:英国近代宪政的母国,它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代表的国家美国宪法: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构成,正文确立了分权制衡,,,,正文中并没有对基本权利作规定。
在《权利法案》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国宪法:1789年《人权宣言》确定了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真正意义标准: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无宪法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奠定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1918年《苏俄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的宪法1949年以后是新中国,旧中国一系列的宪法有10几部,《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
学习宪法基本内容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规范,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的总章程,是国家和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国家的生命线和灵魂。
2. 宪法的特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都必须符合宪法。
●宪法具有稳定性,修改宪法需要特定的程序和条件,不能随意更改。
●宪法具有全面性,涉及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宪法具有先导性,指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
二、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宪法1. 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一部过渡性质的宪法,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四项基本原则。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基础上制定的一部科学合理的宪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制度。
2. 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国现行宪法共分为序言、总纲、六章、附则等八个部分,共138条。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权利、自由权利、受益权利、参政权利等,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二章:国家机构。
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机关的组织和职权。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首都。
规定了我国的国旗、国徽的图案和含义,以及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
规定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制度,以及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的职责和作用。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二章宪法第一节概述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一)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法地位1、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要求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修改宪法的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宪法的特征1、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任务、根本制度等根本性问题。
2、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3、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严格,宪法一般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依法成立的特定机关通过特定程序制定和修改。
(三)宪法的本质1、宪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①宪法是政治斗争、尤其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②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③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阶级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影响乃至决定着宪法的具体内容;④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是宪法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还意味着国家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力和自由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资产阶级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法律化;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要求和体现。
二、宪法的作用1、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②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是宪法民主性体现)2、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促进法制的完备和健全。
(宪法是其他法律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产生的基础和依据)②促进法制的统一。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不得与之抵触,宪法是审定和检验其他法律是否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和需要的最高标尺)3、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宪法确定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内容②宪法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规定了必要的保障。
4、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现在:①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就是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规定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就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外,它还具有自己的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征。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最主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
第一,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就是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第二,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与修改都要经过区别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
宪法与法律的关系?
第一,宪法就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有这么几个特点:最高权威性、原则性、概括性、适应性、无具体惩罚性、相对稳定性。
ﻫ第二,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它有这么几个特征:它就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由国家来制定与认可,并辅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第三,宪法与法律都就是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宪法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就是母法,也就就是通常所说的最具权威的,任何法律与它不一致的地方都就是无效的,而法律则就是法律体系中根本大法(也就就是宪法)之下的部门法,就是子法,如民法、刑法等。
ﻫ第四,二者的制定与修改程序不同,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渊源也不同。
宪法代替不了法律,它不具有专门性;法律也代替不了宪法,否则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冲突(矛盾)时谁的效力更高?--这样会让我们无法适从。
虽然有的国家没有成文宪法典,但这个国家肯定有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同样起着宪法的作用,这就就是不成文宪法。
我国国家的根本性质?
我们国家性质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制度就是应该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就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
政治权利与自由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与自由。
我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公民个人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则就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直接表现,也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什么就是公民的人身权
公民的人身权就是指与公民人身不可分离而又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权益。
公民的人身权有两类:一类就是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名誉、姓名、肖像、婚姻、隐私等权利。
一类就是身份权,包括亲属权、监护权、署名权、荣誉权等。
财产权就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
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