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25.50 KB
- 文档页数:7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90的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的相关习题。
2、教材简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先求出来。
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本课的知识内容学生在上一学期已经学过,本节课只做为一节有关百分数的应用的复习课。
虽然是一堂复习课,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本课的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还需教师做出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理顺有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在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能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②通过教学,吏学生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基础上,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感知和应用,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单位“1”的量,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五、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
具体表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题,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能与同桌、同学合作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百分数(一) 3.用百分数
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概念,掌握百分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概念。
2.掌握百分数的表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
1.什么是百分数?
2.如何表示百分数?
3.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百分数,以及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百分数表示方法
讲解百分数的表示方法,例如:75%表示成分数为3/4。
3. 练习实际问题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解决,例如:某商店打八折,原价100元的商品打完折后的价格是多少?
4.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百分数知识,并拓展一些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馈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六、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设计一些百分数问题,并与同学们分享解答过程。
七、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的表示方法
•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百分数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第4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学习目标: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理解增减幅度的意义, 会解决增减幅度的问题。
3.提高自己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2、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3、自学课本P89页例3。
4、大胆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点。
3.小组合作交流, 讨论总结规律方法。
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准备1.60的40%是(), ()千克的25%是15千克。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哪两个数相比, 把谁看作单位“1”)(1)六一班学生今天的出勤率是96%。
___________________(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___________________(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___________________一、自主学习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4公顷, 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思路导航: 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该怎样列式?二、合作探究(关键找准哪两个量在比较, 找准单位“1”, 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方法)1.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4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思考: 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先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再用两种方法解答)2.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4公顷。
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两种方法解答)3, 比一比, 谁的规侓总结得最好!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用甲数表示一个数, 乙数表示一个数甲比乙多百分之几: ①②乙比甲少百分之几: ①②解题关键: 找准单位“1”, 用()作除数。
三、学以致用, 过关检测1.今年小麦的亩产量是去年的115%, 今年小麦亩产量比去年增加()%。
第一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刘丽)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号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漕河镇前邴小学刘丽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这类百分数问题;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课时:1课时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奖品激励法,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
2 教具:多媒体课件、奖品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奖给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大胆举手发言的同学。
你想要吗?(生:想!)那就请你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现来,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用小礼物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师:我们现在学习的第六单元一直在研究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前面你学习的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课件出示:(一)只列出算式,不计算:1、植树节某学校学生植树100课,有98课成活,求成活率是多少?2、六年级一班有学生60名,女生占其中的48%,女生有多少人?3、水果店运来90筐水果,其中苹果有36筐,苹果占运来水果的百分之几?要求学生大声读出题目,并说出算式。
(二)下列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1、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60%。
2、实际造林面积是原计划造林面积的120%。
3、十月份用电度数相当于九月份用电度数的87%。
4、某班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喜欢篮球的人数多12%。
教学反思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
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16.7%,用116.7%-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
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
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
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
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
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百分之几-100%。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
我想可能更多的事是想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
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
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虽然学生表现不错,但总感觉是在: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缺少一种更高层次理念的引导。
而且,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很多地方操之过急,老师讲地过多、过细,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中。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优秀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5)》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0页例5。
本部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已知单位“1”,比单位“1”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基础上学习的,例5单位“1”具体数量是未知,而且条件单位1不断变化的,发现新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核心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发展“四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全过程,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的基本步骤。
2.尝试运用假设法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学习重点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习难点单位“1”的不断变化。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5)》名师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一件上衣的价格是100元,先涨10%再降价10%,你认为最后的价钱还是100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完成的题目。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说不变,有的说变了。
这样的题目怎样解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2.问题探究(1)阅读与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
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下面问题: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有哪些困惑?预设1: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预设2: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篇一: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百分率的问题(第85-86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简单的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篇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班级________ 班小组名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学习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命中率、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发芽率、达标率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P84-P85页;2、大胆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点。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总结规律方法。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六年级达标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温馨提示:六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叫做达标率。
想一想,什么没有变?问题有何变化?二、合作探究(关键理解达标率,合格率等的意义,并总结解决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1、达标率= ───────×100% 发芽率= ────────×100%命中率= ─────×100% 出勤率= ────────×100%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第4课时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例3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92“练习十九”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积极的学科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建构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理解解题思路,领会两种解答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口答,课件呈现答案。
师:在解决这类问题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区分清楚标准量和比较量。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得非常到位。
在百分数问题中,也有类似数量关系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回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本节课分析数量关系架设桥梁。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9例3。
【教学提示】
复习回顾时,快速解答,不需要挖掘得太仔细。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例题图及信息。
师:从例题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例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学情预设】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吗?
请学生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并标识出“比原计划多造的部分”。
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
师:他画了几条线段?分别代表什么?哪一部分是“比原计划多造的部分”?
【学情预设】有前期画线段图以及解决“比一个数多多少”实际问题的基础,大部
分学生应该能准确画出线段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
课件呈现规范的线段图。
(3)理解难点信息。
师:“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把谁跟谁比?
小组交流讨论后进行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是把“增加的数量”跟“原计划的数量”比,求的是“增加的数量”占“原计划数量”的百分之几。
也有少数学生可能不明白“谁跟谁比”,可以让他们结合线段图一边指一边说。
师: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把“比原计划多的”跟“原计划的”进行比较。
“原计划的”是标准量,求“比原计划多的”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提示】
线段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尤其对增加的是哪一部分,求的是增加的部分是谁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准确理解题意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需要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正确解答的关键在于理解“谁占谁的百分之几”,因而,理解题意部分将这一内容作为重点进行理解和讨论。
3.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探索解题思路。
师: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是求比原计划多的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在线段图上指出这两部分,说说是把谁与谁比较,谁是标准量,该如何解答。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顺利找到这两部分,是把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与原计划造林的面积比较,原计划造林的面积是标准量,将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一类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哪两个量进行比较”和“谁是标准量”。
所以在这里,充分借助线段图的作用,让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中充分理解“把谁拿来跟谁比”,突破难点。
(2)尝试自主解答。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
4.展示交流,掌握方法。
师:怎样解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答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面积,再求出增加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2=2÷12≈0.167=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列式为14÷12≈1.167=116.7%,116.7%-100%=16.7%。
有可能受图形和分析的影响,学生只列出第一种解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师:请你们结合线段图,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来尝试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
充分理解“哪两个量在比较”“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三、变式与辨析
1.课件出示问题。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现在请大家尝试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师:先请结合线段图思考是把哪两个量进行比较,把谁跟谁比较,谁是比的标准。
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交流。
【教学提示】
对这两种不同的解法,要引导学生理解其解题思路,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把问题化归为“求一个数是另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应该能够结合线段图进行说明。
2.尝试解答。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独立解决。
对于少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指导。
3.交流反馈。
(1)展示第一种方法:
(14-12)÷14=2÷14≈0.143=14.3%
请学生结合线段图,讲解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2)展示第二种方法:
12÷14≈0.857=85.7%
100%-85.7%=14.3%
请学生结合线段图,讲解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师:100%是哪里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经验和题意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二是追问学生为什么是除以“14”,强化学生找准标准量的意识;三是要理解清楚100%表示什么,为什么用100%-85.7%。
4.对比分析。
师:刚才这两个问题,即“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和“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有什么区别?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一个是求多百分之几,一个是求少百分之几”;还可能说“比的标准不一样,一个是跟原计划的数量比,一个是跟实际的数量比”;也可能会说“除数不一样”等等。
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找准比较的两个量,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前一个问题是“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数量”与“原计划的数量”进行比较,“原计划的数量”是标准量;后一个问题是“原计划比实际少的数量”与“实际的数量”进行比较,“实际的数量”是标准量。
在比较中,感悟找“标准量”的方法。
四、回顾与反思
(1)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要区分清楚“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谁跟谁比”;也可能会说“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提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16.7%,我就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减少了16.7%,可以吗?”引导学生理解“标准量”不同。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避免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