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7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护生命
- 格式:ppt
- 大小:5.76 MB
- 文档页数:33
守护生命安全设计说明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
引言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具有统领全课的作用。
第一框“增强安全意识”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第二框“提高防护能力”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提高防护能力。
本课通过观察生活情境、分析案例、探究与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知道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防护能力的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和提高防护能力的重要性。
2.理解怎样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防护能力。
3.树立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提升责任感,提高安全能力,守护生命安全。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增强安全意识的方法;提高防护能力的做法。
2.教学难点:提高防护能力的做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等。
资源与工具1.资源。
案例分析、启思导行、知识内容拓展等。
2.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框增强安全意识一、学习情境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可能会危害人的生存、健康和幸福,甚至会毁灭鲜活的生命。
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安全意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增强安全意识”的相关知识。
二、预习检查1.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
2.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影响到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3.增强安全意识,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风险意识。
4.我们用心对待和做好事关安全的每一件事,既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
三、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一: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67页“生活观察”,展示材料。
提出问题:(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想法和做法?(2)查找学校、博物馆、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同场所的安全标志和安全提示语,并与同学分享。
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第1课时增强安全意识教育健全人格重点:增强安全意识。
难点: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风险意识。
图片展示: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图中的行为?对此,你有何启示?提示:缺乏安全意识,不爱惜生命。
归纳: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我们应增强安全意识。
当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守护生命安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1.活动一:出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并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未成年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未成年人的规则和要求?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行为规则。
归纳:生活中的诸多“禁令”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
结论: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
2.活动二:出示学校“防溺水”“防震演练”等材料。
材料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溺水事故的认识,有效遏制此类事件发生,根据《2024年“同心防溺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某省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师生及家长“同上一堂防溺水课”系列网络公益直播讲座活动。
材料二:为切实提高师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和熟悉紧急疏散的线路,在“5•12”汶川地震16周年和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某校特举行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课题:第九课第一节守护生命1、他们身上具备什么精神?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这些精神?(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当堂检测( 5分钟)完成生活花瓣(六)小组评价反馈( 2 分钟)评出本节优胜小组。
播放视频相册,强调学校为守护学生生命做出的努力,再次强调本节内容。
(七)布置作业( 1 分钟)练习册第九课第一节测试题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填写花瓣多媒体出示任务,教师解读。
通过发放小爱心来评出本节优胜小组。
播放视频相册,教师解读。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次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再次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守护生命》是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承接第八课《探问生命》,在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可贵之后再掌握一些保护生命的方法。
本节课设计以“守护生命”为主线,以学生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生命事例”为载体进行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生命”问题。
教学过程中,首先由学生在校活动导入,引出要爱护生命,学生能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然后用假期生活引出健康生活方式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共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涉及到本节重点自救自护的方法时播放相关视频,知识点由学生充分讨论后生成,提高了课堂效率,下一板块中,列举甘冒生命危险去救援他人的事迹,制造一些冲突矛盾让学生思考守护生命除了肉体生命还需养护精神,进而引出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养护精神。
整节课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种动画和视频贯穿始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珍视生命》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一框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守护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守护生命的途径、关注身心健康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生命观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身心健康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2.学会守护生命的技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守护生命的途径,关注身心健康。
2.难点: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爱生命?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如意外伤害、突发疾病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