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教学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19
听力教学相关理论研究听力教学是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习者提高听力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地进行听力教学,教师需要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以便能够制定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与听力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
1.语音知觉理论:语音知觉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听觉信息来识别和理解语音。
根据此理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听力材料,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不同的语音单元,如音素和音节。
2.自动化理论:自动化理论关注人们在进行听力活动时的自动化过程。
听力技能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反复练习和积累听力经验,使得听力过程从认知转变为自动化。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来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自动化水平。
3.听力输入理论:听力输入理论认为听力理解是通过听到的语言输入进行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难度的听力材料来帮助学习者逐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
这可以包括使用真实语言输入、选择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挑战性但可理解的材料等。
4.回避策略理论:回避策略理论指出学习者在面对难以理解的听力材料时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如忽略、猜测和调整对任务的期望等。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习者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供适当的支持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处理听力材料。
5.背景知识理论:背景知识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听力理解时会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者在听力活动中运用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6.听力策略理论:听力策略理论指出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听力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如预测、推测、注意听关键词等。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不同的听力策略并提供练习来帮助学习者培养和应用这些策略。
综上所述,了解与听力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教师设计有效的听力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研究,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他们的听力技能,并提高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整体表现。
图式理论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一、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巴特莱特和皮那切提出。
图式是人们对特定知识领域的认知结构,是一种心理模型,用来解释和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往往是根据已有的图式来处理新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加工、存储和检索。
图式理论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的组织和理解,通过图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提高认知的效率和深度。
二、图式理论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1. 促进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中学生学习英语听力时,往往面临着语速快、词汇量大、语音语调不同等问题。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根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建立和运用相关的图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
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预测,构建相关的图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听力内容。
2. 促进学生对听力信息的储存和检索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存储和检索是基于已有的图式进行的。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听力任务和练习,引导学生建立更多更丰富的图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储存听力信息,并在需要时更快地进行检索。
通过听音频材料,让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归纳,以构建相关的图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所学的听力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式的引导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听力材料,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进行听力材料的概括和总结,引导他们运用图式来提炼和归纳重要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图式理论实践案例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来应用图式理论,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1. 提供相关的语境和背景知识在进行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语境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理论和方法初探《英语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方面。
语言学家do说:“听力理解就是对交际状态中的语言信号成分的认知控制”。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decoding process),而是一种解码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
听力不仅是器官的活动,它还包含辨音能力等多种能力。
1.英语听力的制约因素听力(listening comprehension)包含人的听觉力以及能达到理解程度的各种认知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将整个听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声音进入听觉储存阶段(the sounds go into a sensory store);第二阶段为短期记忆处理信息阶段(processing of the information by the short term memory);第三阶段是把理解了的信息转入长期记忆阶段(transferring the information to the long term memory for later use)。
英语中有句谚语:“关键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样说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制约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有:1.1 语音解码。
语音解码的自动性是听力理解的关键。
听与阅读不同,现实交际或听力理解中,听者不能重复,只有靠自己一次性的语音解码能力。
1.2 词汇和习语。
词汇缺乏不仅仅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同样也是听力理解的主要困难,是听力活动不能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听的过程中,听者不能像读者一样根据上下文对自己不熟悉的习语等进行猜测。
如果听者对一些关键性的习惯用法不熟悉的话,其理解将会受到影响。
1.3 听力材料的类型。
对话、新闻、故事等由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对听者听力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因此,在选择听力材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材料。
1.4 听力技能。
重读、弱读、连读、语调、意群等的技巧对听力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听力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构建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和学习理论。
在听力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和有趣的学习体验,促进听力技能的提高。
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和合作构建知识。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和沉浸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举办听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听力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录音机、视频等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听力材料,帮助学生融入真实的语言环境。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通过和他人互动来构建知识。
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活动或者角色扮演等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互动。
通过分享听到的信息和观点,学生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理解和应用听力信息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听力讲座,让他们在一个集中的环境中进行共同的听力训练,从而加强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再次,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级别的听力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来源获取听力材料,如听歌、看电影等,以拓宽学生的听力范围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掌握听力技巧和策略,例如识别主旨、预测内容、注意关键词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改进听力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听力教学相关理论研究马欣宇BC13180507许馨月BC13180720廖茄BC13190221教师在进行英语听力教学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吴祯福(1991)指出,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大致要经历五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学生听到一串声音,对内容毫无理解。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常听,从而使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产生一种语感,这种语感不仅对学生的发音有利,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此逐渐习惯英语的正常语流。
在第二个阶段,学生可以在一串声音中辨别出一些孤立的、内容相关联的单词。
在这个阶段,学生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养成一些良好的听力习惯,例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生词,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不要产生紧张和烦躁情绪,而是让学生发展抓大意、从上下文猜内容的能力。
在第三个阶段,学生可以在语流中辨别出短语或句型,并通过短语和句型对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谈话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句子或短文内容的能力。
在第四个阶段,学生能在语流中辨认出分句或句子,并知其含义,对所谈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困难往往是与某些题材有关的词汇不足,教师应使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有关的录音,并反复多次地听围绕某一题材的不同录音材料,使学生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中猜出生词的意思,逐渐扩大词汇量。
在第五个阶段,学生能连贯地听懂所谈的内容。
当然,即使学生的听力已达到第五阶段,随着题材、内容的变化,学生还往往会回到第三、第四阶段。
要使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做第五阶段的听者则需要帮助他们不断地吸收新词汇和知识。
1、加强听力微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听力理解微技能的培养。
H.D.B~n(1994)从形cha记s等人的论著中归纳出了17种听力理解微技能。
这儿仅就其中较为重要的微技能的培养作一讨论。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种听力技能是辨音。
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听力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听力作为语言输入的关键环节,对于语言习得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未来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英语听力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听力技能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
因此,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成为了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的英语听力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力损失是指听者在语言接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包括听力敏锐度下降、音质模糊、音量调节不当等问题。
听力损失不仅影响个人的语言习得,还对其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的听力损失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听力训练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听力训练包括泛听和精听两种方法。
泛听是指让学生听懂整段话语的大意;精听则是指让学生听懂话语中的每一个单词和短语。
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英语听力技能。
听力习得是与阅读、写作和口语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学习方式。
在听力习得中,学生通过听取语言输入,理解并吸收语言知识,从而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听力习得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听力材料和机会,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英语技能。
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是英语听力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选择内容丰富、难度适中的听力材料。
材料应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组织好听力课堂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复述故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
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语言教学中,听力理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式理论认为,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听力教学的普遍状况,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此探讨如何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听力教学中以期对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教学引言听力被看作是语言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
近些年,对听力教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二语研究者认为激活图式对听力理解帮助很大,图式的积累可以使学生有效的听力。
因此教师有必要运用策略来帮助学生达到听力的最佳效果。
1 图式概念图式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希腊哲学的研究中。
Bartlett(1932)认为图式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它对理解信息起重要作用。
图式是活动的,自我激活和自我修改,图式在认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在Bartlett 之后,涌现了许多研究者和语言学家,他们对图式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Carroll(2000)提出图式是语义记忆中对信息总的安排详细说明的结构。
Cook(1997)把图式定义为将语篇中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相结合成新的心理表征,人们通过将大脑中的相关图式激活来理解新事物。
根据Widdowson (2000),图式是现实的心理建构。
1.1 图式的分类根据Carrell(1984),图式或以前的知识结构可以基本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它们在听力理解中起重要作用。
语言图式是材料中的语言信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
非本土的听者很可能会对材料了解不清,这是因为图式的缺失。
有效的阅读要求有把语篇材料和自己的知识结合的能力(Carrell,1983)。
理解词汇、句子和整篇内容不仅仅包括听者的语言知识。
形式图式指不同文章的形式、理论组织结构的背景知识(Carrell,1983),包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听力材料的知识。
内容图式是指与文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包括一系列真实知识、价值观、文化惯例。
语言不仅仅是词汇、语法点和句子结构的联结,而且是不同水平的文化的承载者。
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王守元苗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论著选摘【摘要】为了加深对听力理解的认识和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本文首先讨论了英语听力理解的性质、过程以及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又对听力教学的方法作了探讨,提出①应注意听力教学的阶段性,②加强听力微技能的培养,③重视听力策略的训练,④注意将听力教学与其他技能教学相结合,⑤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和学习条件。
【关键词】听力教学;理论;方法在日常交际中,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正常人在醒着的时候,70%的确良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其中11%用于写,15%用于读,32%用于说,而至少42%的时间用于听(Cooper1998)。
Rivers还指出:“讲话自身不能构成交际,除非讲话内容被另一个所理解”,“因此,如果要达到交际这一(教学)目的,教授口语的理解就是头等重要的事情”(1966:196,240)Krashen(1985)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法是理解信息,或接收可理解输入。
这儿所说的信息或输入主要指口头语言。
理解派教学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包括自然法、全身反应法等,主张:“在教会话之前,应拿出一段时间训练听力……学生的理解技能得到充分提高之后,表达技能自然随之而来”(Richards,Plattand Platt1998:80)。
以上意见虽有偏激之处,但却能反映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探讨听力理解的性质和过程,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使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听力理解的性质随着人们对语言性质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外语听力理解的性质的认识也日臻完善。
在外语教学领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听说法的鼎盛时期由于它以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并在军队外语培训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听说法就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