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 格式:pdf
- 大小:228.12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只有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才能让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真正构建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
经过多年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笔者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巧设导入,进入情境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是根据课文的内容、主题及风格精心地设计好导入。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谜语、实物、标本、模型、故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出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例如教学《绿色的蝈蝈》时,教师可以在开讲之时,向学生出示放在玻璃瓶里的几只蝈蝈,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蝈蝈的,产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兴趣是打开优质语文课之门的一把钥匙,能够把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接触新课文之前,教师常常可以从审题、解题及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问题,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
例如,教学《在山的那边》时,教师可以围绕文题设置悬念:在山的那边有什么?作者为什么对“山的那边”痴迷?这就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里。
三、创设意境,融入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创设出与课文的内容相融合的意境,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情感的火花,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轻松、愉悦的境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阅读过课文之后,播放《父亲》这首优美歌曲的录音,创设出美好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的美好情感,把这种情感带入课文的天地,从而更好地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妙用课件,探究问题多媒体课件以它的趣味性、艺术性、新颖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求动机。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摘要: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只有拥有真切的学生情感体验互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情感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体验文本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理互动感觉,是心理情感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教学更离不开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只有拥有真切的学生情感体验互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情感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情感体验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
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就教师而言,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
而激情源于真切的情感体验,开发良好的情感互动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要有:在文本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而教材的情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
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情感体验便会如约而至。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
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
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将情感教育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分析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例,以提供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全面发展一、引言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情感教育的理念情感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教育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它注重个体的心灵成长,倡导以关爱、理解和支持为基础的教育环境。
情感教育的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一点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它追求的是教育的人文性和个体的内在成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控和同理心等基本情感素质,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情感世界。
这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和表达。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情感引导、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成长,这对于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学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通过课文教学促进情感教育课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载体,担负着传递知识、培养思维和涵养情感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孙永菊前郭县王府站镇蒙古族学校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达到“学文”、“悟道”的教学目的。
下面浅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精设导语,带入情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好的导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做好脑思、口说、手写。
在导语形式上可采取巧设疑问、设置悬念等方法。
例如讲解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自然与其他词人不同,正如他笔下的愁情也很特别,那么在这首词中他又是如何来形容他的愁情呢?二、巧设情境,激发热情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音乐、幻灯等形式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升华情感。
如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师可以先播放由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做好铺垫。
通过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
三、故设玄机,升华情感学生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课文主要情节。
然后故设玄机,让同学去猜情节会发生哪些变化,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铸剑》、《小公务员之死》这样的文章时,不妨采用此方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唤起真情,交流情感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感受到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激起学生向上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
例如讲解《背影》这篇文章时,在未进入正课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与父亲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学生谈完之后,可能会因父亲为自己付出的辛劳而感动流泪,父爱如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五、设置疑问,拓展思维讲课前,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设置疑问,一方面可以使同学初步了解文意,另一方面也拓展学生的思维。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感教育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通过感性的语文教
学来启迪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师要有情感教育的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情感,传递情感,延伸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审辨情感,表达情感,处理情感。
要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真实与温暖。
只有这样,才
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合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传递正能量。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
阅读,感悟人生哲理,启发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进行文学欣赏,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蕴
含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交流
中发展个性,增强情感认知。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
情感元素,从而进行更加有效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只有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注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培养
以及进行科学全面的情感评价,才能使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取得实效,有力地
熏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探索,不断完善,使情
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思维导图】
(作者为某中学语文教师)。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进行情感教育,应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情感1.1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情感随生命的诞生而诞生,人们很小就会显示出对一些东西的好恶之情,说明情感是人类最原始、最深层的东西,是最核心的。
它不仅体现一个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好恶,还是提高认知效率强有力的手段,在认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情感的调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和个性和谐的发展,而且在经过自身的体验学习、创造后,把自我融入认识过程,完善情感观。
1.2情感最重要的获取方式是后天的教育,也就是说,人们不但可以发现情感、控制情感,而且还可以丰富、完善情感。
因为情感获取的方式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熏陶;在社会中得到历练;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滋养等。
1.3情感式人对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情感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或氛围中对人们对刺激的反应,甚至是深化、升华,这是情感的情境性的特征。
2 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看透社会的本质,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崇尚美的追求。
在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我认为最主要是要做到以下两点:2.1是用好教材。
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
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名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一、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二、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像进行再构建、再创造。
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
全词想像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发表时间:2013-12-24T09:21:10.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1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汪翠兰[导读]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汪翠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初中335100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语文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命运会怎样。
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如教学《孔乙已》、《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
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
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了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活动。
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
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