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花淀》看孙犁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中,孙犁(1913—)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
与赵树理以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不同,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读孙犁的小说可以发现,作者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妇女,像《走出以后》中的王振中、《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妻子、《荒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钟》里的尼姑慧秀,还有《“藏”》中的浅花、《纪念》中的小鸭……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在同样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作家正是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
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生活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在解放区,她们的聪明才智第一次得到了发挥。
孙犁正是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出多彩多姿的时代光辉。
《丈夫》中的媳妇在抗战中逐渐提高了认识,把一颗埋怨丈夫、想念丈夫的心扩大去恨日本鬼子,知道了只有把鬼子赶走才有团圆的日子。
《走出以后》的17岁小媳妇王振中积极参加工作,终于脱离了落后的婆家。
《荷花淀》中的游击队员们的妻子从想念丈夫到自己也配合丈夫作战。
作者充分写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例如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一生》、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等等;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例如艾芜的《南行记》中的一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等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在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而孙犁所表现的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谈到孙犁的小说,我们不自觉地会想到作品中很多是以女性形象作为主人公的,他在女性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最初读孙犁的小说时,我就是被这点所吸引。
基于个人的研究喜好,在这里我主要从女性形象的塑造出发,谈一下孙犁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的来说,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女性形象是“美的象征”, 比如《荷花淀》、《嘱咐》中的水生妻、《光荣》里面的秀梅、《浇园》里的香菊等。
孙犁赋予了她们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她们识大体、顾大局,将儿女情与爱国情融为一体,显示了新一代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
第二类女性形象较为复杂,她们虽然有缺点,甚至是严重的缺点,但也有可爱、可取之处,如《村歌》中的双眉、《铁木前传》里的小满儿等。
第三类女性形象是堕落、反动的人物,如《风云初记》中的俗儿,《光荣》里的原生媳妇等。
接下来,我们以《荷花淀》为例,从“美的象征”这一方面去谈孙犁的创作特色。
第一个特色: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几乎孙犁的所有小说都是通过平凡的人物、普通的小事展开的,大多数是以年轻的女性为主人公,通过这些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比如《荷花淀》里说的就是白洋淀里人民的生活小事。
讲述了水生和村子里的年轻人参军去大部队,水生妻和其他妇女深明大义,不拖后腿,毅然送丈夫参军。
经过夫妻话别、结伴探夫、途中遇敌、水上伏击一系列经历使她们得到了战斗的锻炼和考验,并迅速地成长起来。
加上这个时期残酷的现实也激发了她们的自卫力量,妇女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射击,成为保家卫国的女战士,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事业中去。
《荷花淀》就是通过这些劳动妇女的平常事的小侧面,表现出了白洋淀人民特别是妇女们的战斗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除了《荷花淀》外,其他的小说像《山地回忆》写的也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帮助老乡搞运输等等,却体现了人民与战士们相依为命、同生共死的鱼水关系。
《荷花淀》长。
下面,笔者就赏析一下《一、清新淡雅《荷花淀》的场面写得富有诗意,战争虽然极为激烈,上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打响的时候,但他却有意绕开,夫”上,让满湖的荷花“密密层层”“铜墙铁壁”“透露出危险,些妇女只是去游玩,一排枪声”一句话,间。
又如是一包用精致就如同满淀盛开的荷花一洋溢着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让人回味无中,人物的语言也是含蓄、质朴水生嫂开口便问:“今天这句话看似十分平淡,却饱含了当水生“笑了一下”,水生嫂“怎么了,你?”这她都能敏锐地察觉到。
当水”水生不是嘴上却说:“你”话语虽然十分简短,却包丈夫一离开,家中她难免有所顾虑。
希望丈夫可以给一水生嫂当然希望丈夫能留下来,让自己有个依靠,但是考虑到家国大义,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丈夫,只希望丈夫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意。
三、细腻传神在小说《荷花淀》中,人物的语言是含蓄质朴的,而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则显得十分细腻传神。
比如,在夫妻话别这一情节中,作者对水生嫂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当水生踏进家门后,“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一笑”透露出满满的欢喜和一丝如释重负。
她说的话看似略带责怪,实则满含关心。
水生嫂独自一人坐在院里编着芦席,看似平静,实则一直牵挂着自己的丈夫。
直到丈夫归来,她的心才有了着落,紧绷的弦随之一松,脸上自然而然流露出笑意。
这样的笑是纯粹、美好的。
当水生说出自己准备去大部队后,水生嫂的心中骤然掀起巨浪。
但作者并没有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简洁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水生嫂从震惊到镇定的变化过程。
“手指颤动了一下”“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低着头说”……手指的颤动暗示了人物内心的颤动,水生嫂对水生的深情不言而喻。
“吮手指”的动作则表明水生嫂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好让水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害怕对方察觉自己的变化,因此才“低着头”说话,竭力让自己表现得很平静。
作者以简洁细腻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借此展现了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活动。
战争:一个充满铁血咸腥味道的词语;一个被“人”钟爱、被人憎绝的概念;一个历时/共时的历史情景语,从《伊利亚特》、《奥德赛》赓续而来的文学,却尤其偏爱它,并以“战争,残酷/流血”的主体语词去切入战场,纠合起硝烟、尸骨、鲜血对受众实施刀枪剑戟场面的再现,而孙犁的战争小说则没有循规蹈矩。
如果说“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是孙犁小说的风格,倒不如说是他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或理想化,这种角度也就是孙犁对战争的切入方式,我们的理解固然是文本的所指,但同时也是作家的能指。
孙犁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诗人对世界的关照自然是敏感的、独特的。
早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中国农民在思想上尽管还有落后的一面,但他们毕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正在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种现实向当时的文学提出了一个急切的课题:表现这种新情况。
孙犁敏锐地感觉到,他说:“人民喜欢英雄故事,他们对战士,对英雄表示特有的崇敬,在民间有大量的歌颂英雄的口头文学。
”①因而应该写今日的农民如何成长为抗日英雄,而作家们此时缺席了。
马加当时就痛切地指出:“中国有革命战争,但是没有描写革命战争的切实作品。
”②应该说孙犁是比较早有这种感受的,也是比较早到位的作家。
他从八路军与农民这个角度正面切人战场,不仅创作了《杀楼》、《村落战》,更有使其荣膺一派圭臬的《荷花淀》、《芦花荡》这种消解硝烟的社会化战争故事。
因此对生活的最先到场/在场应该成为评判作家艺术感觉的一个重要尺度,孙犁是敏捷的。
这种敏捷还表现在1945年春《荷花淀》诞生时作者巧妙地回避了刀光剑影,从而显示出一种机智的创作技巧。
孙犁是一位“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以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③的作家,而后者,已成为读者的习惯接受。
当然对当时战争的巧度切入不限于孙犁一人,像刘白羽、孔厥、袁静、邵子南……但孙犁的切入尤为独特,那就是:诗性消解。
朴素的、自然的、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成为作者笔下的光彩所在。
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中语⽂课本第⼆册第⼀单元第三课课⽂选的是孙犁的《荷花淀》,该⽂以其精美的语⾔、精巧的构思、精湛的艺术特⾊,吸引着⼴⼤师⽣,产⽣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孙犁是解放区的⼀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说不是惊涛巨浪,不是以阳刚之⽓取胜.⽽是梨花带⾬.以阴柔之美醉⼈。
《荷花淀》所表现的是在抗⽇战争这样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背景下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它折射出来的⼈性的纯美,品格的崇⾼,仿佛⽩洋淀盛开的荷花,美丽灿烂。
下⾯我就⾃⼰的教学实践,对其艺术特⾊谈⼀点浅显的认识。
⼀、题材选取上的朴素美《荷花淀》是⼀篇战争题材的⼩说,然⽽,⼩说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
这篇⼩说本来是写七个青年参军,以及参军后取得的第⼀个胜利。
按照⼀般的写法,本来似乎应该以这些参军的青年为主。
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
作品对于题材的这种处理,是耐⼈寻味的。
《荷花淀》不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但我们从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地的劳动妇⼥怎样⼀步步地成长起来参加社会⽃争的。
⽔⽣嫂和妇⼥们⽀持丈夫参加抗⽇战争。
虽然丈夫离开之后她们⼜故意找各种理由去看望丈夫,但这正反映了根据地妇⼥思想解放的历程和此时此境复杂⽽细致的感情。
作者在她们探夫未遇的归途中有意安排的⼀次战⽃,让她们看见打仗,经了风⾬,见了世⾯,知道打仗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她们⾃⼰的话来说:“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放枪呀”!经历了⼀次战⽃,她们增长了见识,也唤起了她们的⾃尊⼼,唤起了她们相信⾃⼰可以同男⼈⼀样战⽃的思想觉悟。
有个妇⼥说得好:“刚当上兵就⼩看我们,过⼆年,更把我们看得⼀钱不值了,谁⽐谁落后多少呢!”于是,她们成⽴队伍,这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弟兵作战,妇⼥们的⾃尊⼼与争取抗战的民族⾃尊⼼融为⼀体了。
⼩说以⼩见⼤,取材于劳动妇⼥,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性的光辉,不仅歌颂了⽩洋淀⼈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争,⽽且留给读者更多的“荷花荷叶⾹”的⼀⽚温情。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作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孙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于其“诗体小说”的代表作《荷花淀》的艺术特色的研究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当中,都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荷花淀》为蓝本,通过对其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的理性分析,以小见大的探讨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详细解析了孙犁小说中美好生活的憧憬、淡雅环境的性情、战争年代的爱情、清丽秀美的语言的清新脱俗的审美情趣,详实探讨了孙犁小说所运用的例如白描、动静结合、情景相生、以及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孙犁的“诗体小说”——《荷花淀》孙犁原名孙树勋,是现当代负有盛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开创的“荷花淀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孙犁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是他这种隽永清新的代表之作,其中《荷花淀》短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著名很独特的篇章,因此也被文学界当作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荷花淀》全文韵律充满着时代背景下的诗情画意,是一部典型的“诗体小说”。
小说的主要内容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和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残酷,而是选取一个截面,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普通抗战军民在残酷的战争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故事,展现了纯真朴实的人性美,展示了人民群众不畏强暴向往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斗志。
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构思手法,不愧为孙犁小说的代表之作。
二、清新脱俗的审美情趣茅盾曾经在《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中指出:“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这哥评价对于孙犁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方式构建的审美情趣来说是十分到位的。
在《荷花淀》当中,我们能够从中明显的疏离出孙犁小说中关于生活、环境和爱情的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这种风格的审美情趣对于孙犁所有的小说与散文来讲都是一以贯之具有连续性的,因此对《荷花淀》中的环境美、生活美和爱情美的分析能够把握孙犁小说的整体审美情趣的思路。
1、美好生活的憧憬。
深刻的主题感人的艺术——《荷花淀》赏析摘要:《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写于1944年的短篇小说,重点描写了“白洋淀青年男女的抗日故事”,全文用深刻的主体与感人至深的艺术形式,给予读者深刻的情感渲染、强烈的革命意识教育。
同时,《荷花淀》也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被多篇语文教材选用。
基于此,本文将选择这篇经典的诗化小说进行赏析。
关键词:荷花淀;诗文小说;赏析一、引言孙犁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荷花淀”派小说家,《荷花淀》这篇经典小说便是出自他之手。
一般小说全文不以叙事为重点中心,而是将叙事作为小说框架,让环境更富意境,采用联想的手法,抒发作者对美的情感、将人性之美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更好地深化主体,作者在处理题材时别出心裁地将妇女的内心活动与行为表现贯穿全文,而将男主人公水生与其他抗日战士的活动作为鼓励妇女走上抗日道路的主要力量,是对传统主线情节的创新突破。
因为,在以往的革命战争故事中,穷苦的劳动妇女往往处于被压迫的底层,而正是文章的特殊叙事技巧,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获胜的根源,如毛主席所说:“全国妇女站起来的时候,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时候。
”二、《荷花淀》深刻的主题思想针对《荷花淀》主旨思想的研究有很多,不同学者对《荷花淀》有不同的认识观点,但学者们普遍赞誉该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含蓄且深刻”的。
孙犁是突出的解放区文学小说家,其创作背景往往富含浓郁的政治色彩,他本人也称自己的创作是个人对伟大时代做出的真实记录,其中也深刻反映了自己的思想、前进的步伐与情感。
《荷花淀》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在抗日主题上,小说将抗日与妇女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人情、人性美的主题;在爱国主题上,作者融入了真实情感于理想的美好图景里,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荷花淀》丰满的人物形象《荷花淀》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小说应该具备的三要素上显得不够突出,所以,文学专家们对《荷花淀》的人物形象描写没有明显的分歧。
《荷花淀》的读后感(精选8篇)《荷花淀》的读后感篇1《荷花淀》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孙犁小说中诗性的特点。
小说的开头就写到“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诗一样的语言,简练,优美。
“跳跃着”三个字将女人编席子时的熟练写的淋漓尽致。
还有接下来的一段描述“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诗化了女人遍席子的场景。
给人以美的享受。
《荷花淀》的读后感篇2《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为生活题材,精心谱写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赞歌。
小说描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送别丈夫走上战场的动人情景,以及她们深明大义、勇挑重担、乐于吃苦、不畏艰险的美好心灵,真切感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
她勤劳、能干,编苇席;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水生是抗日根据地青年农民的典型,他是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具有“公而亡私,国而忘家”的高尚品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能自觉地把儿女私情和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县委建立的“地区队”。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从《荷花淀》看孙犁的艺术风格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
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
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景美,人更美。
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
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
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浅析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结婚的甜蜜产生在白洋淀而水生的尸首埋葬在淀的边沿"孙犁《白洋淀之曲》水生决定加入地区队的那个夜晚,家里的那个女人准会有一丝嗔怪。
他怎么如此狠心,就不能考虑到家庭么,他才二十五的年纪就抛家舍业,让她孤身一人去照顾年幼的孩子和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到底是为了这个家啊,为了不让自己的淀子遭受敌人的入侵,她竟有些原谅他了。
她想到之前那些自私的想法,便有些愧疚,她现在完全认同他了。
《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在1945年发表的一篇仅有五千余字的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经久不衰的一篇课文。
作为白洋淀纪事之一,其故事情节很简单: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一名叫水生的青年和村里的年轻人一同去参加抗日地区队的过程中向妻子道别的场景,随后妻子与村中妇女相约去看望丈夫们未果,却在返程中目睹了丈夫们与侵略者战斗并获得胜利的故事。
作者通过在家、马庄和淀上这三个地点的切换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孙犁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苇眉编席""妇女们打趣""捞菱角"等场景,勾勒出了一幅冀中农村生活图景。
文章并未像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风格来塑造一个高大全的战斗英雄形象,而是开头从一位农村妇女的视角慢慢切入到抗日战争这个巨大的历史事件中来,描写了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国情怀,体现了冀中人民在抗战中英勇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白洋淀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
此外,本文的发表也标志着荷花淀派这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出现,孙犁的行文就是这样在追求现实主义当中又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晰朴素、富有节奏感,被形容为散文诗体的小说,完全不逊福楼拜的散文诗体小说。
可以说,本文是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统一。
我认为该篇小说是最具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作品,孙犁的文学观在我看来就是真诚和美。
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开篇描绘的水乡风情和战斗中描绘的荷花荡的文体上,更体现在对于人物本身美好的精心雕饰。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春季本科班摘要: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战争审美”。
《荷花淀》以散文化的结构和诗的意蕴,完整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是确立“荷花淀派”新的审美范式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荷花淀》及其所代表的“孙犁风格”,是适应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对现当代史上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孙犁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根基和时空环境。
爱生活,爱人民,爱祖国,对人情美、人性美的不懈追求,是《荷花淀》艺术特色的本质意蕴。
关键词:荷花淀艺术特色散文化由于生成时空和创作主体的不同,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必然存在差异。
小说也是这样。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延安时期政治规范下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
”1作为“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文学样态代表人物的孙犁,对中国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和“五四”文学成功地进行了扬弃和拓展。
着力追求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发扬人性之美”2。
创造出适应1陈非《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三种样态小说——以丁玲、赵树理、孙犁为代表》《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2孙犁《答吴泰昌问》,《澹定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在当时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一种有影响地艺术表现形式。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孙犁风格与审美意蕴,依然熠熠生辉。
孙犁小说艺术开创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时代更值得关注。
孙犁《荷花淀》艺术实践提出的小说结构创新等问题,仍然是一个困惑颇多的现实课题。
总的看,中国小说突破传统结构的藩篱,尚需时日。
因此,通过对《荷花淀》艺术特色与生成机理的探究,对孙犁小说进行文化解读,对文学创作和艺术鉴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学校: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指导老师:朱蕾班级:07级汉语言姓名:吴思宇学号:078350446目录开题报告.......................................................................................P1提纲 (2)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一、引言 (3)二、故事梗概 (3)三、人物描写 (3)1、肖像描写 (4)2、人物对话 (4)3细节描写 (6)四、景物描写 (7)五、场景描写 (7)参考文献 (9)开题报告【选题原由】孙犁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荷花淀》是其的代表作,从主题到风格确立了孙犁短篇小说清新隽永,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的基本艺术风格。
因此有人把这种风格视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流派——“荷花淀派”。
他在晋察冀地区的生活、战斗、工作经历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他主要的创作源泉。
《荷花淀》的故事就发生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白洋淀地区,这是日寇“扫荡”最凶,抗日烽火燃烧最烈的地区之一。
当时这一带农民在党的“主力兵团、地方武装、民兵密切结合”的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投入了人民革命战争之中。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冀中平原民兵斗争的故事。
它是一篇以战争为背景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前人的研究综述】许多人之前探讨过孙犁小说的写作特色。
茅盾的《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及《谈孙犁小说》中谈到孙犁创作风格时指出:“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诗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
他是有谈笑从容来描摹风云变化的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在《中华读书报》也有作家对孙犁作品的评价。
比如苏童谈到孙犁时说:“他的作品保持艺术的纯真。
”还有作家宗濮认为孙犁的小说写得就像散文一样,但又不是那种不是小说的散文,它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自然朴素的美。
走近孙犁,感受荷花淀派的艺术之美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在这本书中,他刻画了许许多多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的妇女形象。
作家正是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
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生活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在解放区,她们的聪明才智第一次得到了发挥。
孙犁正是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出多彩多姿的时代光辉。
作者很注意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
作者曾说:“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他的《白洋淀纪事》,正是要努力反映出这种变化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绪乃至行止状貌上所铸成的最明显的特点。
如《投宿》中那位在抗日干部面前显得腼腆而又端庄的农村少妇;《走出以后》中那位在短期内洗刷了脸上的“阴暗”,而在抗日中学里焕发出革命青春的王振中;还有《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妻子、《芦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还有《“藏”》中的浅花、《纪念》中的小鸭……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在同样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其实,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例如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一生》、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等等;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例如艾芜的《南行记》中的一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等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在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而孙犁所表现的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
《荷花淀》叙事艺术之一—蓄势
《荷花淀》是写战争的名篇。
对于战争到来的设计是由一群与战争无缘的女人引出,很是巧妙。
女人见战斗,本身就增加了场面的紧张气氛。
除此之外,小说还运用蓄势手段突出战争到来之前的紧张气氛,创造了叙事张弛有致的艺术效果。
其一:“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段景物描写旨在渲染一种平静的气氛、展现一种和平生活的场景。
试想,若不看全篇,谁会相信这是在战火弥漫的时代?正是这种平静预示着下面将有一场战斗,从而为下文的紧张场面蓄势。
其二:“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
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一段颇具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这个场景表现的是妇女们没有找到丈夫的失望而又安闲的心理。
她们是那样悠闲自得,这也同样为下文的紧张战斗蓄势。
同时也表明了她们还不成熟,缺乏警惕性。
后来经过锻炼,她们终于成长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运用上述手段创造了敌人突然出现时的紧张气氛,但作者没有把战斗本身写得紧张激烈,相反写得轻松畅快。
因此,上述两例情节的存在,无疑使战争场面生活化,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孙犁战争题材作品的重要特色。
以《荷花淀》来引导学生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美一、孙犁及>简介孙犁: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是孙犁的小说的代表作,选自>,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小说以抗日战争这一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以小小的白洋淀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温柔多情、善良勇敢。
二、>的审美价值(一)美在语言。
通篇用朴素无华的语言,真实自然的完美再现生活本色,形成了一种融小说、诗歌、散文文体特点的散文诗小说,给人以清新、明净的纯艺术享受,极富艺术感染力。
1、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很有抒情意味2、生活化的本色语言与人物身份年龄相符合语言与人物相符,才显得真切自然,富有表现力。
本文中,出现的人物,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形象。
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刚刚走出封建意识的农村青年形象。
他们具有二个身份:一是农村人,识字不多,文化不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样快”以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作比,切合妇女身份。
二是年轻人,具有上进心,充满活力,正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思想上有一定的觉悟,文中就是抓住他们的特点以真实、自然的语言来展现他们淳朴善良的一面.(二)美在于景。
这篇小说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但通篇却闻不到多少战火的硝烟,更多的是对白洋淀自然风光及日常生活的叙述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生活画面,一簇充满生机、幽香,洁白如雪的世界。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诗一般的意境,诗化的自然风光。
让人忘却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创伤,感受生活的宁静、和谐、优美.(三)美在于人。
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丰富和美化了人物,笔下的人物淳朴,善良,有血有肉,有人性的人,是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1、人物形象的淡化、弱化:国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
作者将其用在小说创作中,突破传统小说三要素框架,追求艺术的美化效果。
表现在:(1)、全篇小说几乎没有一个成熟丰满的人物形象,甚至大多数人连姓名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