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42.67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课件、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又是什么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③通过阅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④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②通过地球是个球体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主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养成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2 、教学手段:地球仪、多媒体学习方法及能力培养1 、观察。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 、实践。
通过制作地球仪,量算经纬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合作。
【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导入】(时间 2 分钟):同学们 , 在晴朗的白天 , 我们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 在十五的夜晚 , 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能够使用地球仪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通过制作地球仪和使用经纬网定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和划分。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使用地球仪确定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掌握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详细讲解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相关知识,如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数据等;清晰阐释经线、纬线、经纬度等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进行直观演示,展示地轴、赤道、南北极等的位置,演示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以及它们的方向等;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提出一些问题,如“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地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4.实践法:安排学生分组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仪构造和经线纬线的理解;开展经纬网定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地图、卡片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球体的认识,教师详细讲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意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纬度的应用较少,对地球仪的使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的认识。
–运用地球仪进行定位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经纬度的划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地球仪的使用,经纬度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学生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地球形状、经纬度划分及使用方法。
2.PPT课件:展示地球形状、地球仪图片等资料。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展示地球仪的经纬度划分,讲解经纬度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多数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等知识点认识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概念、构成及使用方法;学会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3.经纬度的划分及运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形状图片3.经纬网教学素材4.教学PPT5.练习题及答案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地球仪的概念、构成及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尝试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指出错误并讲解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地球,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2.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地理案例,如地图、图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星球上?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通过地球仪模型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介绍一些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如地球仪的分类、制作工艺等。
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地球仪。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和用法,了解经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和用法,经纬度的划分。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经纬网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用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用法,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制作,亲身体验地球仪的用法。
5.知识拓展:介绍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经纬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说课稿
一、【说教材】“认识地球”这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另外教材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地球仪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
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地球仪”、“经纬网”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
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
点、线、面,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
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5、知道地球仪和地图都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6、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