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第二单元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唯物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丧失斗志。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5.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对于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原理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哲学研究工作,探索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本质问题。
下面将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进行归纳。
首先是哲学原理的归纳。
哲学原理是指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解决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指导性原则。
在哲学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辩证法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原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立场。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思维的产物;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4.主观与客观原理:主观与客观是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角度。
主观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意识活动,而客观强调客体的独立存在和客观规律。
其次是哲学方法论的归纳。
方法论是指哲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
在哲学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常用的方法论:1.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强调对问题进行分解和剖析,通过分析概念和推理关系来揭示问题的本质。
分析方法常用于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等领域。
2.综合方法:综合方法强调将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和综合,揭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综合方法常用于综合研究和综合思考等领域。
3.比较方法:比较方法强调对不同事物或理论进行比较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比较方法常用于文化比较和理论比较等领域。
4.历史方法:历史方法强调通过研究历史进程和历史演变来理解问题的发展和变化。
历史方法常用于历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等领域。
5.实证方法:实证方法强调对现实进行观察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理论和观点。
实证方法常用于实证研究和实证主义思维等领域。
综上所述,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归纳,包括原理方面的辩证法、统一原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原理、主观与客观原理等;方法论方面的分析方法、综合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实证方法等。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㈠辩证唯物论•⒈自然界的物质性•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⒊世界的物质性•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⑵方法论: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⑵原因:①哲学依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②现实意义•⑶怎么办:①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和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⒍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⒏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⑴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⑵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⒐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⒑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⒈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⑵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⒊真理的特点属性•①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⑴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⑵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㈠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⑴原理内容:①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⑵方法论: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②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陷入诡辩论;2.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改变条件,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⑴原理内容: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②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并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二者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⑵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⑴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⑵方法论:①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认识角度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践角度6.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㈡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⑴原理内容: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⑵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⑶错误观点: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⑴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⑵方法论:①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⑶错误观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⑴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经过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⑵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⑶错误观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形而上学的两种表现形式:“激变论”;“庸俗进化论”;㈢矛盾的观点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⑴原理内容: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⑵方法论:①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②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错误观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2.矛盾的同一性原理⑴原理内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⑵方法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3.矛盾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4.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⑴原理内容: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②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⑵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5.矛盾的特殊性⑴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⑵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⑴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⑵方法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四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其中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思想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是意识的表象。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变化的多样性;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是一种观察事物发展的方式,通过分析矛盾、转折和否定之否定等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形而上学则是一种抽象、片面和静止的观察方式,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和矛盾。
4. 实证主义和批判思维: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注重客观事实的规律性;批判思维则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5. 价值观念和社会效益: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也涉及到对于价值观念和社会效益的讨论,如何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总体而言,政治必修四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主要强调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矛盾和变化的普遍性,提倡科学的观察和批判思维,并关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效益。
第二单元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九)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指导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高中必备知识点大全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原理、方法论整理一、辩证唯物论⒈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③人的认识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⒊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即发挥主观能动性)⒋规律的普遍性(多数可以和“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一起用)【原理】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即发挥主观能动性)⒌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肋骨骨折四根伤残鉴定标准及赔偿
肋骨骨折是普遍存在于交通事故中的一种重大损伤,它给受伤者的身体结构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伤残鉴定和赔偿。
以下是肋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及赔偿指导:
一、肋骨骨折伤残鉴定:
1、单个肋骨粉碎性骨折:伤残等级为2级,赔偿数额为全残4774.91元。
2、二个肋骨受伤:伤残等级为4级,赔偿数额为全残9549.82元。
3、三个肋骨受伤:伤残等级为5级,赔偿数额为全残14,324.73元。
4、四个肋骨受伤:伤残等级为6级,赔偿数额为全残19,099.64元。
二、赔偿指导:
1、肋骨骨折以及后遗症赔偿由社会保险部门和交通事故处理机构负责;
2、受伤者获得社会保险补助后,可以根据当地政府关于事故赔偿的最新规定,由事故责任方按如上标准赔偿;
3、受伤者也可以向公安交管主管部门报告,由该部门调查处理责任,并赔偿损失。
哲学原理+方法论(简洁版)一、辩证唯物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又是普遍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二单元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九)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指导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
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4.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
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
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
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方法论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
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9.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
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
现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7L 39846 9BA6 鮦24388 5F44 彄32871 8067 聧36721 8F71 轱J29215 721F 爟QG36274 8DB2 趲34042 84FA 蓺29299 7273 牳
AHA12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