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和高危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2
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有哪些脑卒中(Stroke)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闭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高,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脑卒中,这通常与高危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一、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之一。
长期存在高血压会给血管带来严重的损害,使得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
此外,高血压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限制饮酒以及合理用药等方式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二、高血脂(Hyperlipidemia)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升高与脑卒中的风险密切相关。
这些脂质物质会在血管内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动,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因此,通过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适量运动,以及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三、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高血糖会进一步导致血管损伤,促进血管的狭窄和堵塞,从而增加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及时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血糖来实现。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够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四、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是导致脑卒中的可修改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功能,增加血栓形成和动脉破裂的风险。
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要想实现戒烟的目标,可以逐渐减少吸烟量,寻求帮助,加入戒烟辅导或使用适当的药物。
对于酗酒者,逐渐减少饮酒量,有选择性地选择健康的饮品也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
五、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也与脑卒中的发生息息相关。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
流行现状1、男女比例: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脑卒中患者约占60%。
2、年龄分布:脑卒中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脑卒中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等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建立健全脑卒中筛查与早期诊断机制,提高脑卒中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
3、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水平,实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和康复。
4、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推动科研创新,研发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提高中国脑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
结论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文化背景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流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等。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如何识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全面介绍脑卒中,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突然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该组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脑卒中不可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相关家族史、种族。
(2)可控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若粥样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时就会发生脑梗死;同时,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变性,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造成脑出血。
2.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6倍,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3. 血脂异常:高血脂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容易引起血栓和脑卒中。
4.心脏疾病:尤其是瓣膜性心脏病、房颤,心内栓子脱落随着血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
5. 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7. 药物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8.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9. 体力活动不足:合理的体育活动、锻炼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肥胖、血压升高等疾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10.心理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压力过大可增加约30%的总体脑卒中风险;抑郁可增加约35%的总体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方法:在医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脑卒中患者中抽取42例作脑卒中组研究对象,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脑卒中主要发生因素包括饮酒、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结论:高血压、饮酒、年龄、糖尿病和高血脂为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要求医护人员经相应干预措施强化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以此降低其脑卒中发生率。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应对措施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因脑部血供出现障碍,导致其脑组织缺氧、缺血而软化、坏死所致[1],具有疾病急骤、发生率高、后遗症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传统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脑卒中,忽视了护理、预防和康复重要性。
因分析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对于预防脑卒中发生、复发有重要临床意义。
而本研究为明确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对42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针对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42例脑卒中患者均为医院自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已经头颅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符合中华神经学会在1996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
排除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心房颤动、脑出血、血液系统疾病、活动性消化溃疡、恶性肿瘤以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年龄为(53.29±2.74)岁;病程是3~19个月,平均病程是(11.53±2.75)个月;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3例,出血性脑卒中19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43~74岁,平均年龄为(53.29±2.72)岁;脑卒中组、对照组受检者年龄与性别的数据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是一种突然间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卒中主要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扑,病人失去意识,口眼歪斜,言语表达不清,伴有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属于多危险因素疾病,众多危险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脑卒中风险因素。
选择134名近5年内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男性患者有78名,占比58.2%,女性患者56名,占比41.8%。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61名,占比约为45.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73名,占比约为54.5%。
通过对这134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头部CT扫描和相关常规检查,有些患者还做了脑脊液检查等,并对患者的所有医疗病史进行记录查阅后完成。
综合分析出,脑卒中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无法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与家族史年龄: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55岁和75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会更高些。
过了55岁之后,每10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会增加一倍,脑卒中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多年,但是老年女性发病率要高于老年男性的发病率。
家族疾病史:有临床研究数据发现,若家族里有人患脑卒中,特别是直系亲属,父母和兄弟姐妹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比无脑卒中家族史人群高出4倍左右。
2、可以及早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一过性缺血以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脑卒中患者中有近70%是高血压引起的,平均舒张期血压若升高7.5毫米汞柱会升高近5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很多血压正常的人,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与血压水平也呈线性相关。
高血压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糖尿病:该组134名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患者13名,大概占9.7%,这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的人脂代谢可能会存在异常,这就会增高凝血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起脑卒中。
82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曾令勇引言最近几年中,伴随现代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逐渐确立并增强。
降低脑卒中疾病发生率的关键是解除高危因素,鉴于此,笔者对诱发脑卒中疾病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脑卒中疾病在临床上,脑卒中又被称之为“中风”“脑血管意外”,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为血管阻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到大脑中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肢麻、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等较为常见,脑卒中患者若不能及时予以诊断、救治,则可能会对机体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发症类型以高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肾衰竭等较为常见,病情严重时甚至还会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流行病统计学资料记载,脑卒中病死率10%~30%,致残率60%~70%,可反复多次发病。
明确诱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与死亡率的关键。
二、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一)高血压高血压被公认为诱发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机体血压水平上升时会对动脉粥样化硬化形成过程起到促进作用,造成脑动脉管腔狭窄,导致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Framingham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高血压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均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内也有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就越高,与舒张压相比较,收缩压在预测脑血管疾病方面体现出更大的现实意义,当基线收缩压每有1.33 kPa (10 mmHg)的升高幅度,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将增高49%,舒张压每增高0.67 kPa(5 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将会增加46%。
(二)心脏病心脏病是临床预测脑卒中的较强因子之一,除了年龄和高血压之外,其他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心脏功能损害被认为是诱发脑组织损伤的第三位危险因素。
脑卒中应知应会知识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会导致脑组织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以下是关于脑卒中的应知应会知识:
1. 脑卒中的症状: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3. 预防脑卒中: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为主要内容。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防治脑卒中。
4. 快速识别脑卒中:“卒中120”口诀是一种适用于民众的迅速识别脑卒中的方法:“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
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5. 脑卒中的治疗: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一旦身边有人发生脑卒中,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及时发现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
患者在发病后立即送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得到规范的治疗,可增加康复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发生疑似脑卒中的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送往医院救治。
脑卒中脑卒中(stroke)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一或多处颅内血管的急性损害,导致脑功能暂时或永久性障碍的总称。
基于急诊临床实践的考虑,本章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将急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精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多指颅内动脉微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流变学异常导致短暂的局部脑动脉或视网膜动脉缺血而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不超过24小时,且没有脑梗死的证据,排除非血管因素。
TIA好发于40~70岁,男多于女,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高危因素。
急性起病,短暂的视网膜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
可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和体征几近雷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更易反复出现。
发作间歇无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脑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或有非责任病灶,且排除脑内非血管因素。
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基础上,积极查找原因,控制可能存在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5岁,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无短暂意识丧失,无抽搐。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和β受体阻断药,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现神清语利,BP 165/100mmHg,HR 75次/分,R 18次/分,左侧上下肢肌力正常。
【问题1】患者目前有无生命危险?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患者除血压稍高外,余生命体征平稳,神清,也不伴其他重要器官损害或功能异常,属于高血压亚急症状态。
根据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等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较短,考虑TIA可能性大,暂时留院观察。
知识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绝大部分患者来诊时,均已恢复正常。
主要依据典型的病史进行诊断。
1.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失明、语言障碍、对侧发作性的面瘫、肢体单瘫或偏瘫。
专科培训脑卒中基础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疾病导致的大脑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细胞缺氧和死亡的疾病。
脑卒中是目前常见的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专科培训脑卒中基础知识对于公众进行科学的预防与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1. 脑卒中的分类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占脑卒中患病率的80%以上;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占脑卒中患病率的20%左右。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等。
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饮食、保持适当运动、定期体检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4.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包括突发性晕倒、头痛、呕吐、言语困难、肢体无力、面部畸形等。
一旦发现此类症状,应立即就医。
5. 脑卒中的急救方法在发生脑卒中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应保持患者舒适,尽量让其平卧,松开衣物,保持呼吸通畅。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对于公众来说,了解脑卒中的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专科培训,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字数:448】第二篇示例: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阻塞导致的局部脑缺血缺氧造成的一种病症。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喝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脑卒中健康知识宣教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突然断裂或者阻塞而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脑细胞缺氧死亡的病症。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对脑卒中的健康知识进行宣教非常重要。
首先,了解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是预防和及时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脑卒中早期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或呕吐、意识障碍、言语困难、面部歪斜、身体活动受限等。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了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就医进行脑卒中的筛查和治疗。
及早发现脑卒中,及时治疗是避免脑细胞死亡和脑功能损害的关键。
其次,了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都是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为了预防脑卒中,我们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饮食,避免吸烟和饮酒,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等生活方式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最后,脑卒中的康复和预防很重要。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完全的康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社交心理支持等。
同时,患者也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坚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饮食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作。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教,普及脑卒中的健康知识,提高大众对脑卒中的认知水平,促进预防和早期治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脑卒中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流行。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1990至2013年,我国因脑卒中死亡导致生命年损失居首位的省从16个上升至27个。
因此,加强一级预防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是减轻其疾病负担的基本策略。
我国的卒中一级预防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认识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性,重视脑卒中预防的必要性,提高脑卒中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将有力促进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工作。
在从健康人、易患人群、高危人群发展到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若能通过健康管理广泛开展早期预防工作,将会有力促进脑卒中危险因素群体暴露水平、发病风险和发病率的下降。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与控制(一)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分类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3类: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等。
2. 证据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等。
3. 证据不充分或潜在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偏头痛、代谢综合征、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睡眠呼吸紊乱、高凝状态、药物滥用、脂蛋白(a)水平增高、炎症和感染等。
(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治疗与控制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风险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上升。
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血压水平调整的目标值为<140/90 mmHg,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当前,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 2.7 亿,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趋势。
(1) 高血压诊断标准表1 诊室及诊室外高血压诊断标准。
脑卒中宣传专题1、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又称“脑中风” ,是指颅内突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肢体麻木,偏瘫,吐字不清、讲话不流利,听不懂别人讲话,或者能听懂但自己不会表达,头痛、恶心、呕吐,重者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轻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丧失劳动能力。
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2、脑卒中的早期有哪些表现早期脑卒中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侧面部或者上下肢体突然感到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2)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3)短暂性的视力障碍、一过性的黑朦、视力模糊;(4)突然眩晕、或者跌倒;(5)突发对近期的事情遗忘;( 6)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恶心、呕吐;( 7)看东西成双影;( 8)发音、吃饭困难,饮水呛咳,说话舌头发笨;( 9)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3、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主要危险因素①高血压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②胆固醇血症或者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③糖尿病;④年龄超过50岁、男性;(2)一般危险因素①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它的心脏疾病;②呼吸睡眠暂停;③直系亲属中有过卒中或心脏病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女);④吸烟、大量饮酒;⑤缺乏体育运动,每周不能坚持做 3 次(每次至少20~ 30 分钟);⑥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肥胖;⑦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⑧缺血性眼病史、突发性耳聋;具有以上 2 项主要危险因素,或具有一项主要危险因素和 2 项以(包括 2 项)上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 )的病史者,就应及时就医。
4、您知道吗?即使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脑血管也会早“生锈”容易引起“脑中风”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高血脂症、心脏病、TIA 、50 岁以上男性是脑卒中最主要、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而有的人既没有高危因素,年龄又不大,血管怎么就“生锈”了呢?告诉大家:血管“生锈”指的就是医学上的动脉粥样硬化。
家庭保健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有哪些朱丽莉 (十堰市张湾区人民医院<红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十堰 442000)脑卒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属于严重的脑血管病症。
其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占卒中的85%。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患者发病后往往存在严重的神经功能病变,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临床发现,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尽早识别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性因素两类。
可控性因素可控性因素指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脑卒中风险因素,包括如下几种。
吸烟吸烟会损伤人体内皮细胞,并导致血液当中的一氧化氮水平升高,诱发血管炎症反应,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和粥样硬化。
酗酒毫无节制地大量饮酒是导致脑卒中的另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会转变成乙醛,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黏膜;酗酒会使得血压和血液黏稠度升高,降低血管调节能力,加速血栓形成。
高血压如果血压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损伤动脉内膜的同时,并出现重构增厚,容易诱发小动脉硬化,这是脑卒中发病的基础。
糖尿病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加速动脉硬化,还可能会导致小血管病变。
肥胖研究发现,体质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卒中风险增加110%。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硬化引起。
当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约3%~4%。
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约有20%为心源性栓塞,其中以心房纤颤最常见。
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指不能防治的脑卒中发病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年龄因素目前已基本证实,年龄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即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性别因素有数据显示,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女性普遍更高。
一方面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但更大的原因在于男性普遍存在大量吸烟、饮酒,以及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
遗传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遗传因素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54医药健闻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需警惕李建军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陕西西安 710050)和以往相比,现阶段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营养不良、恶性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攀升。
相关文献证实,在全球范围内,每12 s 就新增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每21 s 就有一位患者因脑卒中疾病死亡。
最新统计表明,中国每年新发性脑卒中人数大约为200万。
脑卒中主要指患者的大脑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将本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围绕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开展了许多研究。
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研究表明,人体内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
但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太低,会加大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即便血液内总胆固醇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但如果甘油三酯水平过高,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高危因素。
应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同时,高血脂作为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出现狭窄,进而引发脑卒中。
因此,当患者存在高血脂症时,要给予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药物进行降血脂治疗。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指颈部大动脉(颈动脉)内管腔的狭窄或堵塞。
当颈动脉狭窄严重时,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主要原因有:其一,血流减少和缺血:颈动脉是向大脑供应血液的主要动脉之一。
当颈动脉狭窄严重时,血液流经狭窄部位的速度会减慢,血流量减少。
这会导致供应大脑的血流量不足,引起大脑缺血。
其二,血栓形成:颈动脉狭窄的狭窄部位往往是血栓形成的易发区域。
当血管内壁存在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它们可以破裂并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可以阻塞颈动脉的血液流动,导致大脑供血中断,引发脑卒中。
其三,栓子脱落:颈动脉狭窄部位的血栓或斑块有时可能脱落,随着血流到达更远的血管。
这些栓子可以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
房颤研究表明,出现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健康人群的6倍左右。
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和高危因素
有很多因素或疾病与脑卒中初次发作或复发有密切关系,称为“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龄、种族、脑卒中家族史等,为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检查一次血压。
2、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要定期检查血糖。
3、心脏病: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卒中,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
医生通过脉搏触诊和心脏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4、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脑卒中危险增加2倍。
5、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脑卒中。
有过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7、血液流变学紊乱: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
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