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备课2012)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74
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
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
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
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
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内容提要木章首先重点介绍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划分、结构与演替, 然后阐述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第一节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划分研究是区域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研究的基础。
它与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研究的内容不完全和同,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
而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研究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强调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改造所赋予的土地经济属性。
所以,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必须首先研究区域土地的类型及其划分。
一、土地类型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土地,对土地类型概念的认识会有一些差异,但可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类型研究不仅深化了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意义,而只也为土地评价、土地承载力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氏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早已具冇土地类型的观念。
例如我国四川盆地丘陵区种植旱作的坡耕地分为一台地、二台地和三台地,利柏水稻的水HI则分为坳III、境III和冲III;黄土高原地区的嫄、梁、询、川;河北省井碗盆地的坪、梁、涧、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田(可种植水稻的耕地)、地(不能种植水稻的耕地)、山(山地)、半山(丘陵);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的岗、席、冲等等,均属土地类型的范畴。
从土地的构成要素看,土地类空是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川,使土地形成具冇一定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综上所述,土地类型及其划分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土地资源学可以借助土地类型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为土地资源的划分、调查、制图、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