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群体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摘要: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作用巨大,并且可以为旅游企业的运作提供指导。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群体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说明群体旅游者决策及购买行为的过程。
关键词:符号学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群体旅游者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产品和劳物的消费的总和, 是对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消费。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 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
[1]而旅游者消费模式就是对旅游消费者行为进行的多角度、多维度的剖析,旅游者消费模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外部信息的刺激,如企业的营销方面等;购买者对信息的处理:购买者的特征影响(文化、社会、个人、心理);购买者的决策过程(问题认识、信息收集、评估、决策、行为);购买者的反应:产品、品牌、经销商的选择,购买时机与数量。
笔者认为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旅游消费者的决策模式和购买模式。
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作用巨大,它可以为旅游企业的运作提供指导。
对旅游者最一般的分类是将其分为个体旅游者和群体旅游者,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群体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
一符号学概述符号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各种规律,或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手研究社会的文化、文学艺术或其他方面的一门学科,也是建立在将人类文化定义为符号表意及释义活动集合前提之下的人文学科的总的方法论。
[2]符号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与日俱增的。
人类对符号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公元前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的医生就将病症看做符号。
此外,中国古代的学者也讨论到符号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场关于符号的大辩论。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引言:旅游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还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正面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号化”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符号学的角度对旅游及旅游开发进行审视,探讨旅游的符号化特征及其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一、旅游的符号化特征1. 景点符号化旅游景点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往往通过各种符号来表达其独特性和吸引力。
例如,世界各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都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这些景点通过其特有的符号意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观光,并且成为了旅游推广的标志。
2. 旅游经验的符号化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往往通过符号化的方式来传递旅游者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人们通过拍照、摄影等方式将旅游景点的美景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其他人,以此来传递旅游的感动和兴奋。
这种体验的符号化不仅是一种个人表达,更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推广。
二、符号化旅游的影响1. 经济影响符号化的旅游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成为了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
各地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创造符号化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消费,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增长。
2. 文化影响符号化的旅游往往成为了传递和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
通过营造具有符号意义的旅游景点、展示传统工艺和习俗等方式,旅游目的地将自己的文化形象传递给游客。
而游客也通过旅游的符号体验来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3. 社会影响符号化的旅游在社会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旅游的符号化使得旅游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有些人通过旅游经历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旅游的符号化也加剧了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使得一些人为了追求旅游的符号化价值而盲目消费,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成为影响游客选择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
呼和浩特市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本研究以符号学理论为视角,探讨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分析游客对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二、符号学理论概述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符号的学问,它关注符号的构成、意义和传播。
在旅游领域中,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系统,由各种符号元素构成,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
这些符号元素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如媒体、广告、旅游指南等,传递给游客,形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三、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呼和浩特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由多种符号元素构成。
首先是自然景观,包括草原、湖泊、山脉等;其次是建筑风格,如蒙古族传统建筑、现代城市建筑等;再次是民俗文化,如蒙古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符号元素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四、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途径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主要通过媒体、广告、旅游指南等途径。
媒体是传播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的途径,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将呼和浩特市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符号元素传播给游客。
广告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传播方式,通过宣传呼和浩特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吸引潜在游客。
旅游指南则提供了详细的旅游信息,帮助游客了解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
五、游客对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游客对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背景等;其次是心理因素,如期望值、情感体验等;最后是文化因素,如对蒙古族文化的认知程度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游客对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对呼和浩特市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理念的符号学审视作者veni 日期2006-6-2 13:21:14推荐杨振之邹积艺摘要:针对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旅游开发中须要引进符号化旅游的理念,并将其应用到旅游规划设计、策划及旅游产品开发中去,力求同时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与文化,利于旅游原生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旅游地深度开发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符号学;旅游文化;符号化旅游;原生文化;旅游开发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现代哲学流派符号学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1]。
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2]。
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3],这让符号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
旅游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旅游,与客观世界互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广义旅游符号系统。
旅游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
旅游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传递功能[4]、开放性与“自生性”可以用来表现人生,传达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的理解,以引起人们在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旅游符号迎合了人们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其力量是理性的语言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的许多熟悉或陌生的东西都富有魅力的含义,同时,旅游符号系统也产生新的象征意义,它是人们利用旅游符号,创造新文化的过程[5]。
一旅游的“符号化”[6]是借用符号学的概念,但与符号学的“符号”有本质的区别;符号化旅游与符号学的符号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卡西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符号,人的使命是运用符号来创造文化。
人不能成为文化符号的被动接受者,否则,人就成为其他动物[7]。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人类的旅游活动是人类全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旅游活动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符号化旅游,是对旅游文化的创造过程。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导言:旅游是一种全球性且日益普及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多个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到达目的地,更多的是对象征性地参观和体验。
旅游活动不仅涉及到个体的体验和感受,还与目的地营销和旅游开发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旅游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符号化”现象。
一、旅游的符号化意义旅游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和文化体验的活动,人们通过旅游来满足文化认同和社会互动的需求。
旅游目的地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埃菲尔铁塔代表着巴黎,金字塔象征着埃及文明。
人们选择特定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在寻找与特定符号相关的体验和认同感。
旅游产品、旅游营销和旅游宣传都是以符号为基础展开的。
旅游产品涵盖了旅游目的地的景点、酒店、餐厅等各个方面,这些产品通过符号传递着特定的信息和情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欲望。
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则通过符号的运用打造目的地的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
二、符号化旅游的影响符号化旅游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旅游体验和认同感,也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营销密切相关。
符号化旅游对个体的影响:1. 美化和理想化:旅游目的地常常通过符号的包装使其显得更加美丽和完美,引发游客对旅游经历的期待和美好想象。
2. 认同感和归属感:旅游目的地的符号不仅带有地域特征,也代表着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
游客通过与符号产生共鸣,获得对目的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符号化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1. 过度商业化:为了满足游客的期待,旅游目的地常常过度发展商业化景区和服务,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和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2. 形象营销:旅游目的地常常依赖于符号的宣传和营销来吸引游客,这种依赖性可能导致形象的过度包装和失真。
三、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学应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符号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营销效果和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的建构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符号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旅游符号不仅是一种视觉或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
因此,对旅游符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旅游符号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符号的学科,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的建构是旅游符号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旅游符号的概念入手,探讨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的建构。
一、旅游符号的概念旅游符号是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视觉或语言的表达方式,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
旅游符号包括景点标识、旅游宣传海报、导游书籍、旅游纪念品等。
旅游符号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内容旅游符号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符号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符号的定义、分类、内涵、功能、传播和评价等方面。
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内容如下:1.旅游符号的定义:旅游符号是一种视觉或语言的表达方式,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
2.旅游符号的分类:旅游符号可分为景点标识、旅游宣传海报、导游书籍、旅游纪念品等不同类型。
3.旅游符号的内涵:旅游符号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代表。
4.旅游符号的功能:旅游符号可以起到吸引游客、传递旅游信息、提高旅游品牌形象等多种功能。
5.旅游符号的传播:旅游符号的传播方式包括媒体宣传、旅游展览、网络推广、口碑传播等多种方式。
6.旅游符号的评价:旅游符号的评价可以从视觉效果、文化内涵、市场竞争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的建构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的建构是旅游符号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旅游符号学研究框架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旅游符号的分类研究:旅游符号可以分为景点标识、旅游宣传海报、导游书籍、旅游纪念品等不同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旅游符号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符号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导语: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和文化交流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参观景点或游玩,更是通过体验和感受来获取快乐和满足。
而在旅游体验中,符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旅游、旅游体验以及符号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一、旅游的定义与特点旅游是指为了娱乐、探索、体验或其他目的而离开日常环境,并且在无所必须的情况下进行的行动。
旅游的特点主要包括移动性、临时性、刺激性、消费性和多元性等。
二、旅游体验的概念与要素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感官、情感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参与与互动,产生的富有个人价值和意义的主观体验。
旅游体验的要素主要包括环境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和个体要素等。
环境要素: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景观、气候、资源、设施、服务等。
例如,美丽的风景、舒适的住宿和便捷的交通等都对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要素:指旅游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包括旅游者之间的交流、旅游业者的服务和当地居民的态度等。
例如,友善的服务、热情的接待和愉快的旅伴都能够增强旅游体验的质量。
文化要素:指旅游地所特有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文化要素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旅游地的文化。
例如,参观历史遗迹、品尝当地美食和观赏民俗表演等都能够增加旅游体验的深度和丰富度。
个体要素:指旅游者自身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
每个人对旅游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旅游体验也具有个体的差异性。
例如,年轻人更注重刺激与活动性,而中老年人则更看重休闲与放松。
三、符号在旅游体验中的作用符号是一种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能够代表或象征某种意义或概念。
在旅游体验中,符号起着引导、识别、沟通和表达的作用。
首先,符号能够引导旅游者的行为和注意力。
旅游地通过符号的布置和设计来引导游客游览景点、参与活动或购买商品等。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成为了影响游客选择与体验的重要因素。
呼和浩特市作为我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旨在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分析其符号化表达与游客感知之间的关系,为呼和浩特市旅游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的符号学特征(一)符号的多元性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无论是历史古迹、自然风光还是民俗文化,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符号感知。
这些符号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俗活动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旅游形象。
(二)符号的层次性在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中,符号的层次性表现为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例如,历史古迹的符号不仅代表了历史文化的传承,还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特色。
这些不同层次的符号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三、符号学理论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中的应用(一)符号的解读与传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是通过解读目的地的符号来完成的。
这些符号包括视觉符号(如景点建筑、自然风光)、听觉符号(如地方方言、传统音乐)等。
通过解读这些符号,游客可以获得对目的地的整体感知和印象。
同时,这些符号的传播也影响着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和态度。
(二)符号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由一系列符号构成的。
这些符号包括地标性建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
这些符号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传达给游客。
在呼和浩特市,这些符号共同构建了城市的旅游形象,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四、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现状分析(一)游客对呼和浩特市形象的认知通过对游客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游客对呼和浩特市的形象认知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等方面。
其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独特性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旅游的“符号化”现象以及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其开发的影响。
通过符号学的视角,我们将审视旅游活动中的符号化过程,揭示符号如何在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以及旅游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
我们还将探讨符号化旅游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
我们将概述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旅游学的关系。
符号学作为研究符号及其意义的学科,为我们理解旅游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体验,游客通过解读和体验各种符号来感知和认知旅游目的地。
因此,将符号学引入旅游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旅游的本质和特点。
我们将分析旅游活动中的符号化现象。
这包括旅游目的地符号的创造与传播、旅游体验中的符号互动以及旅游产品的符号化表达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将揭示符号化现象如何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旅游满意度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等方面。
我们将探讨符号化旅游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符号化旅游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过度符号化也可能导致旅游目的地的同质化和表面化,损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在保持旅游业发展的避免过度符号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旅游学和符号学的交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旅游“符号化”的内涵与表现旅游“符号化”是指将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等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并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过程涉及到符号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是旅游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在旅游“符号化”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被赋予了特定的符号意义。
这些符号可以是地理名称、文化符号、历史遗迹、自然风光等,它们通过旅游宣传、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等途径被传播给旅游者,成为吸引他们前往旅游的重要因素。
同时,旅游者通过解读这些符号,形成了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期待,从而决定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体验。
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述评和研究内容一、本文概述旅游符号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符号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旅游现象中的符号及其意义生成、传播与解读的过程。
本文旨在对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述评,梳理其研究内容,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
我们将回顾旅游符号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学科定位与研究范畴。
接着,我们将介绍旅游符号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符号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旅游符号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如旅游符号的识别与解读、旅游符号的意义生成与传播、旅游符号与文化认同等。
我们将对旅游符号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旅游符号学理论述评旅游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符号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旅游现象中的符号表征、意义传达以及文化交流等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符号学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理论述评方面,旅游符号学主要关注旅游符号的构成、意义生成与解读过程。
旅游符号的构成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语言符号如旅游广告、导游讲解等,通过文字和语言传递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非语言符号如建筑、风景、服饰等,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传达旅游地的文化特色。
这些符号在旅游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在意义生成方面,旅游符号学强调符号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旅游符号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意义的生成者。
旅游者通过解读旅游符号,获得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生成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同时,旅游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在解读过程方面,旅游符号学注重旅游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旅游者作为旅游符号的接收者和解读者,其文化背景、审美趣味、个体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旅游符号的解读。
因此,旅游符号学强调旅游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认为旅游者的解读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
旅游的/符号化0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杨振之,邹积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05-11-10[作者简介]杨振之(1965-),男,重庆人,博士,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和景区管理研究,E 2mail:yzz501@;邹积艺(1981-),男,重庆合川市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2004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项目管理,E 2mail:zoujiyi2000@ 。
[摘 要]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0的一把钥匙。
借用/前台0、/后台0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关键词]符号学;符号化旅游;旅游开发;旅游文化;原生文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5-0075-05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现代哲学流派符号学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1]。
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2],这让符号¹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
旅游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旅游,与客观世界互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广义旅游符号系统。
旅游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
旅游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2]、传递功能º、开放性与/自生性0可以用来表现人生,传达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的理解,以引起人们在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
旅游符号迎合了人们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其力量是理性的语言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中图分类号 F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75(2008)-04-0023-05摘要:人的符号学特征可以从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这4个方面进行剖析,而这4个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了“旅游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的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包括地位符号的自致性、临时性、炫耀性;身份符号的表征性和许可性;角色符号的表演性和多重性;行为符号的表意性和交际性。
本文认为,旅游中三类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质上就是符号的互动,其研究价值在于加深理解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以及旅游消费所蕴藏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符号;互动一、引言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论说。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的著作《人与社会》(1937)一书中。
布鲁默的研究是对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米德的重要著作《心智、自我与社会》(1934)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米德也被后人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米德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的“自我”、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等相关概念综合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
继杜威之后,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对于詹姆斯的“自我”和库利的“镜中我”,米德强调,正如人类能象征性地把环境中的其他行动者符号化一样,他们也能象征性地将自己表示为客体,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候钧生,2005)。
旅游者时尚消费研究——符号的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不少旅游者在旅游时往往会进行时尚消费,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态度,这种消费行为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时尚消费不仅可以增加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旅游体验,同时也对目的地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经济效益。
符号是指不同文化中所共同承认的代表特定意义的事物,例如标识、图案、颜色、节日、品牌等。
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往往能够引发共鸣和情感共鸣,也是时尚消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从符号的视角研究旅游者的时尚消费行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文化意识和消费行为,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目标1.研究旅游者时尚消费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2.探究符号在旅游者时尚消费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3.银行信托机构如何利用符号塑造品牌、丰富产品特色和服务体验;4.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满足旅游者时尚消费的需求,提高旅游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和流程1.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2.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和归纳旅游者时尚消费的特点;3.通过符号学理论分析,探究旅游者时尚消费行为中符号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
四、预期成果及研究价值1.深入了解旅游者时尚消费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探究符号在旅游者时尚消费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3.分析银行信托机构利用符号的品牌、特色和服务体验的众多方式;4.提出做好符号化管理,满足旅游者时尚消费需求的相关思路和建议,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75(2008)-04-0023-05
摘要:人的符号学特征可以从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这4个方面进行剖析,而这4个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了“旅游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的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包括地位符号的自致性、临时性、炫耀性;身份符号的表征性和许可性;角色符号的表演性和多重性;行为符号的表意性和交际性。
本文认为,旅游中三类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质上就是符号的互动,其研究价值在于加深理解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以及旅游消费所蕴藏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符号;互动
一、引言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论说。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
的著作《人与社会》(1937)一书中。
布鲁默的研究是对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米德的重要著作《心智、自我与社会》(1934)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米德也被后人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米德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的“自我”、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等相关概念综合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
继杜威之后,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对于詹姆斯的“自我”和库利的“镜中我”,米德强调,正如人类能象征性地把环境中的其他行动者符号化一样,他们也能象征性地将自己表示为客体,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候钧生,2005)。
符号互动论的这些认识在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关系的解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肖洪根,2001),但是这还不够,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交往也不容忽视。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进行交往,“他人”包括其他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这三类人在本文当中统称为“旅游人”。
根据符号学和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是符号化动物(卡西尔,1985)”,是符号的创制者和使用者,那么旅游活
动中的这三类人群也不例外,各类旅游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在各种旅游情境之下运用符号表达自我存在的价值,并解读各种符号所传递的意义的行动者。
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学特征,这些制造差异的特征至少可以从4个方面来考察,分别是: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
本文将着重从这4个方面进行符号学的挖掘,从中可以发见旅游者、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者各自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三类人在相互交往中是怎样解读对方的符号的。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发现旅游消费的象征意义,同时,旅游业界人士也应当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旅游中各种人的符号学意义分析
1. 地位符号的解读
地位、身份和角色的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它们之间的界限很难明确地划分出来。
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身份是指这个位置的静态部分,角色是指该位置的动态部分。
在旅游中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旅游者,其地位会被人为地烘托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当一个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地位不高的旅游者在这个临时组织而成的松散型旅游社会结
构中其地位突然上升时,这种攀升自然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快感。
地位的符号学含义就在于:人总有在社会上得到他人的认同、认可与尊敬的心理需要,希望他人觉得自己比较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实质上就是在创造或改变自己的地位和角色: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一个自致的地位,让自己在旅游的社会结构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但是旅游者的地位符号是自致的、临时的、短暂的,因为旅游者只拥有一段短暂的度假时间。
尽管如此,旅游者也能从这种临时性的地位的提升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因此旅游消费也就具有了自我表现、追求体面生活、自我实现等多种象征意义。
而另一方面,提供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的地位往往会被旅游者看“低”,这也就是许多旅游服务人员在与旅游者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原因。
2. 身份符号的解读
“身份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和直接表征,身份是对人的本质最直接、最简洁的表现形式”;“身份符号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符号。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个人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份表现出来的”(苟志效,2003)。
同样地,在旅游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可以简化为身份与身份之间的关系,也即此身份符号与彼身份符号之间的关系。
每类人在旅游互动情境中受到自身“身份”框架的限定,一般会采取与自我身份
相符合的行动:旅游者所具有的“旅游者身份”明确了他在旅游空间的行动准则;从业人员和居民也通过自己的身份在旅游空间里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身份决定了他们采取怎样的恰当的行动。
旅游者的“旅游者身份”和旅游者的地位一样是在旅游情境下所特有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暂时获得的符号,待其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后此身份即会丧失。
也正因为旅游经历的异地性和短暂性,旅游者会有很多迥异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比如懒散的行为、夸张的举止、“迟钝”的头脑等等。
在目的地居民的眼中,旅游者的身份经常被经验化、模式化了,并形成一些刻板的印象:旅游者就是脖子上挂着相机到处拍照的人,是来自异地的“异乡人”;异乡人中有友好的人,也有粗俗的人,甚至还有对原有生活环境和秩序造成破坏的人、不友好的人。
相应地,居民会表现出热情、关心或者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这些态度会在主客交往中或明显或隐约地表现出来,使作为异乡人的旅游者有所感受和领悟,并将这种感受和领悟糅合到他对这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当中。
在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的互动中,旅游从业者对旅游者给予关心、重视和尊敬,旅游者因此感到愉快,而实际上这是服务业所倡导的“顾客便是上帝”的信条所致,旅游从业人员尊敬的是作为“顾客”的这样一种身份而非旅游者本人。
另
一方面,作为顾客的旅游者对于“被尊敬”的假象浑然不觉,对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心安理得地照单全收,因为旅游者为这些服务进行了支付。
也正因为旅游者是被服务者的身份,有些聪明人在旅途中往往会变得有点迟钝,对旅游服务人员的依赖心理很重,于是导游员就成了“全职保姆”,导游员需要照顾关心旅游团中的每位游客的生活起居。
由此可见,在旅游的面对面的互动中被赋予意义的中心对象是自我的身份和他人的身份,个人和他人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身份意义的互动之中的。
3. 角色符号的解读
角色是群体或社会中对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波普诺,1999)。
也就是说,“我”有着怎样的身份,他人就会对“我”有着怎样的角色期望。
角色与身份相对应,是对人的身份的表达。
根据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的拟剧理论,日常生活空间是一个剧场,每个人都按照自我的角色进行着自我表演(戈夫曼,1988)。
所以,在日常生活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同样地,由旅游情境所建构的旅游世界(注:“旅游世界”指旅游过程构筑而成的特色现象空间,这一概念由谢彦君提出,见其专著《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0。
)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大型的“旅游剧场”,剧场里的三类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旅游者是
“客人”,目的地居民是“东道主”,从业人员是“中介人”和“接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