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疼痛科中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53.75 MB
- 文档页数:58
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让我们了解一下高频超声技术。
高频超声技术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热效应和声场效应对组织产生的生物效应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无创伤、可重复性好、没有辐射危害等优点。
在医学上,高频超声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骨折愈合、软组织损伤等领域。
而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高频超声也显示出了很大的治疗潜力。
高频超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超声波的生物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加速尿酸晶体的溶解和排泄,从而减轻关节炎症状;二是通过超声波的机械和热效应,破坏关节内的尿酸晶体,减少尿酸沉积,减轻关节的损伤和疼痛。
高频超声治疗能够从多个方面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并且具有针对性强、作用深入等优势。
高频超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也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缩短关节炎的持续时间。
而且,长期治疗下,患者的尿酸水平有所下降,关节病变也有所减轻,这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治疗作用,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中还具有一些优势。
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高频超声治疗无创伤、无刺激、无痛苦,患者耐受性好,确保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高频超声治疗操作简便,不需要麻醉,而且治疗时间短,可以进行门诊治疗,方便患者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频超声治疗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治疗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局限。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尿酸水平、尿酸晶体沉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效果。
在使用高频超声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超声波作为一种干净、无创的检查方式,在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成像清晰、安全可靠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Diagnostic领域超声波在Diagnostic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是通过超声扫描,观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组织、检查伤口及异常区域、识别肿瘤和血管等。
在使用超声波检查前,患者无需接受任何镇痛、镇静作用,也不需要口服、注射任何药物,非常安全,对人体没有明显的影响。
有些检查是需要进行造影的,如心脏、腹腔等部位的检查,需要先进行造影后再进行检查,不过,在这方面,超声波也非常出色,因为它可以通过食道超声波、经阴道超声波等进行检查,所以常常被用于妇科、胃肠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
二、Surgical领域超声波在Surgical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超声波可以帮助医生清晰地了解伤口深处的组织、神经和血管等情况。
此外,超声波也可以在手术中,协助医生进行超声导向注射、穿刺等操作。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超声波被用于识别神经、检查脑部神经、检查颈椎、胸部脊椎等,可大大降低手术难度,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此外,在泌尿科领域,超声波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输尿管镜手术、肾结石破碎等操作。
三、Therapeutic领域超声波在治疗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超声波在中医领域中广泛应用,如超声药物输送、超声灌注、气氨水法等。
通过超声波的作用,能够让药物更有效地渗透到病灶处,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心血管专科领域,超声波也被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
超声波可以通过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血脂等方式,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四、Other领域除了Diagnostic、Surgical和Therapeutic领域,超声波在一些Other领域也被用于科学研究。
如在研究中,超声波可以用于反馈控制、声动神经肌肉刺激、超声动力学、超声传感器及高强度聚焦超声等等。
超声介入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徐仲煌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关节内注射、痛点阻滞及神经阻滞疗法是治疗慢性疼痛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人们以此作为引导技术,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就超声成像技术在关节及神经阻滞治疗慢性疼痛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
一、超声引导技术原理及进展超声技术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的历史较短。
1978年La Grange等[1]应用多普勒超声施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技术限制,相关解剖结构的超声成像难以令人满意,仅用于确定血管位置。
最近十年中,鉴于超声成像技术本身取得的巨大进步,其临床应用前景大为扩展,就区域阻滞而言,超声引导技术将是继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后又一重大革新[2]。
近十余年,随着超声检查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发展, 超声技术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常超声波频率越高,成像效果越好,但穿透性就差;同样,较低的频率可以穿透到较深的组织中,但成像效果相对较差。
宽带换能器(Broad-band transducers)的出现和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HRUS)的提高,使用2.5-20MMHz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可清晰地显示外周神经的分布、走行及粗细,脉冲(pulsed-wave)和彩色Doppler 显像还可以显示血管结构乃至血粘度。
当前的大多超声设备还配备提高成像质量的软件以及彩色/脉冲多普勒成像技术以分辨血管、血流,均可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
另一方面,超声设备小型、便携化不仅降低设备购置成本,也为其在临床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目前国内已有专门用于临床外周神经阻滞的便携式超声设备上市(iLook TM25,Sonosite Inc)。
目前超声引导技术适用于较为粗大的神经,例如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对于细小的神经,如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的定位尚不适用。
二、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的优缺点理想的区域神经阻滞是指使用合适剂量的局麻药精确阻滞目标神经,同时不损伤其他神经或周围组织,因此目标神经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超声在疼痛科中的应用超声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问世以来,一直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它已经在各个学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成为了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之一。
超声诊断的优势在于它具有非侵入性、高分辨率、无放射线、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使得它在疼痛科中也具有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超声在疼痛诊断中的应用在疼痛科中,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的确定是疼痛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以往的方法是依赖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这些检查手段虽然对于一些疾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于一些疼痛的病因诊断却存在一定的限制。
超声在疼痛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射频消融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它利用了超声技术在坐标定位、组织图像显示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精准性。
通过超声技术,医生可以在疼痛位置准确定位神经分布的位置,并将药物或热能等精确的送入特定区域,从而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2. 超声在局部疼痛诊断中的应用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痛点的准确定位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超声技术为医生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准确定位痛点和疼痛的病因。
例如,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技术对关节软组织进行检查,确诊骨刺引起的强烈疼痛。
超声在疼痛科中的优点和局限性超声在疼痛科中有着很多显著的优点,这使得它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和推崇。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超声的优点如下:•非侵入性:超声排除了常规诊断手段的许多缺点,如放射线的流入性和损伤组织,使得其检查过程更为舒适和安全。
•高分辨率:超声能够聚焦于很小的区域,并发现组织内微小的结构或异常,使超声成为非常有效的诊断手段之一。
•无放射线:与常规放射线诊断相比,超声检查没有任何放射性成分,对于人体的伤害是比较小的。
但是,超声在疼痛科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超声在深部组织断层检查方面的困难,这个问题难以避免,因为深部组织的探测深度与超声探头的频率和穿透能力密切相关。
超声波治疗神经疼的原理
超声波治疗神经疼痛的原理是基于超声波的物理效应。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其频率通常在1兆赫兹(MHz)以上。
当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时,会产生以下几种效应:
1. 热效应:超声波能够引起组织的热量增加,这有助于放松肌肉、增加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
这种热效应可以促进组织的代谢和修复。
2. 机械效应:超声波的机械振动能够产生微小的压力变化,这对组织有一定的按摩和振动作用。
这种机械效应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神经传导和减轻疼痛。
3. 生物化学效应:超声波的能量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这可以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神经疼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超声波治疗神经疼痛主要通过增加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刺激神经末梢和促进组织修复等效应来减轻疼痛。
然而,具体的治疗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接受超声波治疗之前,建议咨询医生以了解具体的治疗原理和效果。
肩周炎的超声影像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
超声影像作为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诊断工具,已广泛应用于肩周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
本文将就肩周炎的超声影像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一、超声影像在肩周炎诊断中的应用1. 超声特征描述通过超声仪器可清晰显示肩关节软组织结构,包括关节囊、滑囊、韧带和肌腱等。
正常关节结构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清晰的纹理和均匀的回声分布。
而在肩周炎患者中,超声图像显示关节囊增厚、积液以及韧带和肌腱髓核损伤等异常表现。
2. 纵向扫描与横向扫描纵向扫描可观察到关节囊、滑囊、韧带等组织结构,并可通过测量厚度、深度和长度等指标评估炎症程度。
横向扫描可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腱、肌肉和血管等。
两种扫描方式的结合可以全面评估肩关节的病变情况。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此技术可以观察到血管的分布和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神经血管受压等情况。
在肩周炎患者中,常可见到滑囊内出现异常增加的血流信号,这可能意味着滑囊炎症的存在。
二、超声影像在肩周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1. 治疗前后比较通过在治疗前后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明显观察到治疗效果的变化。
例如,关节囊增厚、积液明显减少或消失,并且韧带和肌腱组织恢复正常形态和回声分布。
这些改变反映了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促进功能恢复具有一定效果。
2. 引导治疗超声引导下的治疗可以提高操作者的准确性和目视化程度。
例如,在肩关节滑囊注射时,超声可以帮助定位针头和准确定位药物输送位置,避免误伤重要结构,提高治疗效果。
三、肩周炎超声影像诊断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比较1. 与X线影像对比X线是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之一,但在肩周炎早期诊断中其敏感性较低。
相比之下,超声能够清晰观察到软组织结构,并且具有无创、无放射线的优势。
因此,在肩周炎早期筛查时,超声影像更具有优势。
2. 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比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良好显示效果。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剖宫产术后的镇痛一直是临床医生和产妇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效的术后镇痛除
了可以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受,还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后恢复质量和产妇满意度。
在目前的临床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已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中。
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一种针对腰椎神经前支和副神经前支的区域性阻滞技术,随着超声
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已经成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
方法。
其优点在于可使阻滞药物准确定位于腹横肌平面,降低了周围组织受损的风险,同
时能够监测阻滞药物的注射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了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剖宫产术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减轻患者镇痛需求和疼痛程度,降低了
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常规使用的阻滞药物有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等。
在给予患者镇痛的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血压升高和兴奋状态,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同
时还能明显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安全指数。
但是在使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时,也需要考虑到术者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首先,术者必须熟悉超声诊断技术和解剖结构,确保阻滞药物准确注入腹横肌平面内,而不
是误注到其他受损组织中。
同时,应该注意注射压力和注射速度,避免过度快速注射造成
患者不适和过敏反应。
在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临床中证
实了显著的镇痛效果。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临床上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和医
护人员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髌骨骨折术后疼痛剧烈,要求合适的镇痛方案,镇痛效果佳,对患者生理干扰小,不影响肢体活动,连续神经阻滞应用于术后镇痛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随着超声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区域麻醉的优越性更加体现出来。
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将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置管连续股神经阻滞应用于髌骨骨折术后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5岁,体重47~81kg,均无明显心肺疾患,随机分为持续神经阻滞镇痛组(PCNA组)和持续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各30例。
穿刺部位感染者及不能配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 AS)者排除。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完成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L3~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回流通畅,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河北一品,批号121102)2ml,匀速15s注完,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术毕,PCNA 组患者由同一位麻醉医师进行超声引导下患侧股神经置管,将患肢置于外展外旋位,采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美国),将10 MHz探头均匀涂抹耦合剂后,置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处,探头长轴垂直于大腿纵轴,以清晰显示由内向外排列的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的横断面超声图像,选用16 G静脉留置套管针,沿探头外侧缘与皮肤呈30°进针,进针过程中始终保持针在超声束平面内,在超声引导下可见针尖到达股神经处;退出针芯,置入无菌硬膜外导管2 cm;退出套管针,妥善固定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PCA泵)镇痛。
药液配方:0.2%罗哌卡因250 mL,负荷量10 mL,背景剂量5 mL/h,PCA剂量3 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输注48 h。
PCIA组患者直接连接静脉用PCA泵镇痛,药液配方:芬太尼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负荷量2 mL,背景剂量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输注48 h。
超声在腰椎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神经阻滞和疼痛医学的发展,人们采用CT、X线、超声等影像学技术引导,成功地完成了腰椎疼痛的介入治疗。
50多年来,超声一直用于人体成像技术,其不但具有安全无创、便携、价格低廉等优点,而且它还具有实时显像的功能。
超声的上述特征以及图像质量和分辨率的持续改进,已经扩展到诊断疾病和引导介入治疗。
腰椎疼痛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经常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增加医疗成本。
因此,超声对腰椎疼痛的介入治疗意义非常重大。
1.超声的基本原理临床上超声成像的频率为1~20 MHz,远远超过人类正常听觉15~20 kHz的上限。
超声传感器含有多个压电晶体,对电信号产生高频声波,使用晶体材料,例如石英,通过压电效应的动能和机械能量产生电能;同样,将电信号传递到石英,通过逆压电效应也可使石英产生振动;这些就是超声传感器接受和产生超声波的基本原理。
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是确定病变区域和成功实施疼痛治疗的关键。
低频比高频能穿透组织更深,然而,与低频超声波相比,高频超声波产生的图像具有更高的轴向分辨率。
传感器类型可分为低频(2~5 MHz)、中频(6~10 MHz)和高频(8~12 MHz)。
高频探头适用于3~4 cm深度,低频探头适用于5~7 cm深度。
低频超声(5~10 MHz)是鉴别腰椎解剖结构所必需。
与高频超声相比,低频超声具有较好的穿透力,但对深部组织(5-9 cm)缺乏空间分辨率,然而腰椎疼痛相关的解剖位置均较深。
另外,对于探查方向,有3个基本视图面:横断面(transverse)、旁正中矢状位面和旁正中矢状斜位面。
在旁正中矢状斜位面中,通过腰骶椎连接部位向上计数,很容易识别出脊椎的节段。
2.腰椎的解剖腰椎由5个椎体和椎问盘组成。
腰椎是最大的脊椎,其椎体横向比前后宽,面积前部略大于后部。
腰椎体和后弓围绕成的椎管含有脊髓。
与颈椎和胸椎棘突相比,腰椎棘突更呈四边形,向后突出。
腰椎关节突关节(小关节突关节)是一组滑膜关节,是由相邻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上关节突连接而成,用于脊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