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徽征集获奖作品及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870.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大楼·大师·大气作者:吴艳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4年第09期每一个“人大法律人”都拥有三件值得称道的珍宝:大楼、大师、大气。
大楼作为世界一流、全国排名第一的法学院,人大法学院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
如果说人大东门最具标志性的是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校训石,那么人大西门的标志性建筑就属明德法学楼和楼前的28级台阶了。
这28级台阶使法学院颇显庄严,使人心生敬畏。
每上一步台阶都是在接近至高无上的法,只有胸有浩然正气而心无邪的人才敢昂首挺胸地一步一步走上去。
明德楼四五层是法学院图书馆,藏书丰富、宽敞明亮自是不必说,最让“人大法律人”自豪的是:院长韩大元特别在馆外的走廊上放置了小沙发和茶几供同学们休息讨论之用,无奈却成了院内外小情侣们最爱的栖息地之一,在学霸们颇为愤愤之时,大元院长一语点醒学霸:让学生们即使谈恋爱也愿意在法学院谈。
是为“大楼”。
大师刑法学界,江湖上无人不知“北高南马”:北必称高铭暄,南必称马克昌。
民法学界,代代相传的有被日本法学家称为“中国民法之父”的佟柔、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王利明以及参与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立法的“立法小王子”王轶。
宪法学界,有中国宪法学泰斗许崇德,关注人文情怀的儒雅院长韩大元还有出入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法制讲座的各学科大牛们……他们都在哪儿?人大法学院!前有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后有学术活跃、推动法制并传播法治的中青年教师学者。
学生中有这样的笑谈:你可以没学好宪法,但你不能不知道锦光哥课上的段子;你可以没学好民法,但你不能不知道王轶老师举例必借姚辉老师的手表。
是为“大师”。
大气《中庸·博学》有言: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财货殖焉。
人大最有名的露天池——“一勺池”名称的由来说法不少,广为流传的趣闻是因为该池面积较小,且形状酷似勺子,因而得名“一勺池”。
明法厚德,顶天⽴地——为北⼤法学院“院标铭⽂”献芹明法厚德,顶天⽴地——为北⼤法学院“院标铭⽂”献芹⽇前,借北⼤法学院校友来信之缘,有幸读到该院副院长汪建成先⽣为雕刻北⼤法学院“院标铭⽂”写给该院各位⽼师的信及其所拟⼤作四稿,还有该院⽢超英先⽣在此基础上的重拟稿。
兹照录如下——【附录1】汪建成先⽣信:各位⽼师:各位⽼师新近有80级院友李凯花巨资购得奇⽯⼀⽅,赠送我院,拟⽴于陈明楼南侧⾯向凯原楼,背向陈明楼,作为院标。
我们拟在此⽯正⾯雕刻⼀个古体法字,背⾯雕刻院标铭⽂。
本⼈初拟了⼀个铭⽂稿⼦,这个稿⼦主要横读,每⾏⼀个意思,但如果以竖读的⽅式四句连读亦能读出其中的意境。
另全⽂⽤了六个法字,暗合六法和六六⼤顺之意,且将这六个法字曲线相连,近乎草体的天,亦有神鸟之形。
惟本⼈才疏学浅,虽竭尽⼼智,仍不得要领。
现求教于各位同仁,望⼤家全⼒斧正,既可以在原稿上修改,亦可推倒重来。
唯⼀要求是不能多于⼀百字,另外,⼤家在构思这个铭⽂时,不能停留于当下,⼀定要想到千百年后,看到这个铭⽂仍不过汪建成叩请时。
——汪建成【附录2】汪建成先⽣所撰院标铭⽂四稿第⼀、⼆、三稿(略)第四稿⼀九零四,京师学堂,法律门⽴,中华法科,肇始于斯。
神州寰宇,维新变法,⽓象⼀新,英才辈出,安邦济世。
北⼤法学,缘法求道,汇通中西,明辨理性,⼼怀公正。
⽟柱天成,岿然不惊,既往开来,砥励后学,永铭法治!【附录3】⽢超英先⽣重拟铭⽂⼀九零四,国家临渊;民族荣辱,京学其肩;法科初⽴,法学始宣。
缘法求道,道⽴国安;科学民主,正义⽅圆;兼容并蓄,英才如川。
百年风⾬,过往成烟;继贤承圣,⼀往⽆前;若⾮此志,敢如此镌!【附录4】⽢超英先⽣附⾔响应号召,我按照汪院长的前两稿的格式、辞意重拟了⼀下,然后才看到后两稿。
我数了⼀下,⽐汪院长的少两句。
我这样说,不知是否合适,尤其是后四句妥否,请指正。
——⽢超英拜读所录引⽂可见,汪建成先⽣为写作院标铭⽂“竭尽⼼智”,不但着眼于“当下”,⽽且“想到千百年后”“仍不过时”,可谓深谋远虑,挥翰四构其稿,却⾃谦“仍不得要领”,⽽“叩请”“各位⽼师”“既可在原稿上修改,亦可推倒重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徽征集复选作品理念:方正做人,依法做事英文校名全程及建校时间经专业设计而成。
方形寓意着法律的公平正义,红色的线条围城了法的英语拼写“寓意着一个人,三个组合在一起才能支撑起整个法律,变现了学院内师生团结奋进,维护者社会的和平与安稳。
下面的长方形表达了学子们的开拓创新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方形中间寓意着它是沟通学子与法律的桥梁。
最后,最下面的整体表现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高法治、奉献社会。
方,采用三个主色彩白、藏蓝和毅红。
白色寓意着公正、纯色、端庄、正直、少壮、超脱凡尘与世俗的情感,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圣洁优雅;藏蓝寓意着忠诚与自由;毅力、红寓意着正能量和热情。
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天平象征着公平与正义,法字与麦穗之间各有一只獬豸,它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它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也彰显人大法学院深厚历史,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自于宫墙的深红颜色,鲜艳的红色在视觉上显得过于兴奋、包容,寄托了人大希望大红成为今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象征的美好愿望。
字(校徽变形)几部分构成。
识,盾牌本身则代表法律坚不可摧地为人民提供保护。
我将两者融合是想表达,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社会的保护伞。
支撑点,天平才能维持平衡,这是法律的作用;同时象征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征。
中国古书说它能辨曲直,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獬豸象征着公正,是法律与正义的化身。
校的同时也有了校徽本身所具有的“以人为本”“携手劳作”耕耘”院历史深厚、师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法学院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奉献社会的精神内涵;反映了法学院学科所具有的公平正义的特点;徽标中西结合,兼并中国传统与国际视野,体现了学院开放进取、与时俱进的特点。
的圆形作为基本图案,带有人民大学的特色。
核心图案采用了法槌,天秤,书三种元素,其中法槌竖直在书本代表法院学子崇尚法治,决心奉献社会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
韩大元教授任院长,曾宪义教授任名誉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它也是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
1998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人大法学院建院60周年庆典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13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80余种3000余册。
法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英文)、《人大法律评论》、《朝阳法律评论》等,并建成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
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
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自1950年至今已毕业学生两万余人,培养各类培训生、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
法院院徽及设计说明1、设计宗旨院徽体现库伦旗人民法院司法职能和标识特色。
2、设计颜色整体标志呈圆形环绕状,由红、蓝、白三色构成。
红色象征忠诚,表明法院干警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守法治信仰,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蓝色象征超越,表明法院干警将以更强的使命感强化学习,补齐短板,努力提升自身能力,适应新时代对法院各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积极顺应人民新期待。
白色象征廉洁,表明法院干警时刻牢记“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的准则,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自觉在廉洁自律上追求高标准,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时刻绷紧纪律之弦。
3、设计元素标志主体由:红星、红旗、天平、法兽、荞麦花五种元素构成。
红星位于整个标志的顶端,意喻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库伦旗人民法院将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使命、继续奋勇前进。
红旗经延展位于红星的下方,形成一条蜿蜒的红色道路,表明库伦旗人民法院干警不会忘记先辈走过的道路,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落实到切实做好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上,保证方向和道路永不迷失。
法兽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意喻库伦旗人民法院全体干警将秉持司法初心,不负青春韶华,躬行于法治进程之中,耕耘于法律沃土之中,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体现司法的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
荞麦是库伦旗特产农作物,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寓意,荞麦花位于标志的下方,表明库伦旗人民法院将立足于库伦旗地区实际,用自身的行动与努力,为库伦旗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天平是法律的象征,寓意公平正义,天平主体为一座纪念碑,以此致敬为司法工作默默奉献的前辈、同事,左右对称的天平砝码图案则借用法徽上天平的形状并结合传统的云纹图形,表达了库伦旗人民法院将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立足于司法审判职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公平正义的新需求,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司法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徽征集获奖作品及简介奖项作品简介作者一等奖此院徽设计,由外双圆、内方印与中英文字组成。
姜秉曦(中国人民大整体而言,此方布局取象天地,外圆内方。
圆者,天学法学院 2014 级硕也、和也、礼也;方者,地也、正也、法也。
外圆者,明士研究生)我院之圆容天下、海纳百川,和为贵也;内方者,张我院之弘扬法道,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正为本也。
法本谦抑,故其在内而不在外;法乃基则,故其在内亦不因时而消磨其棱角,不因势而撼动其底线。
所以天圆地方,兼顾法与学院,此乃本设计之一要也。
具言申之,其中心方印,效法公平,以印篆古体“公”、“平”二字合而为一,加以设计,申明作法之要,首在公平。
而更依其状貌制以钟形,“公”为外廓,“平” 以纹饰,显汉字之既字亦图之旨趣。
何谓钟?“晨钟暮鼓,当头棒喝”,此佛家之语也。
钟者,寺之重器,钟鸣而晓破;法者,国之重器,法行则天青。
钟与法,皆接引光明之圣物。
所以公平作钟,一伸公平天心,此乃本设计之二要也。
远而视之,则该钟印亦似古之面具纹饰。
面具者,在拉丁文则 persona ,亦意为人格。
使自然之人一幻而为法律之人,则法律人格之明确可谓一大关键,不可不知。
而面具之状,其乃人之纹饰,此即古谓“人文”也,《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人大法学院,正因其人,故可为大也!所以面具形饰,发扬人文关怀,此乃本设计之三要也。
院徽主体为此方印,雅致而大气,以示我院人文气、传统情节。
正所谓,唯有民族方是世界。
而就此徽之着色,其继承发扬“人大红”之校色传统,雍容而喜庆,彰显人大本色。
至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之中英文字标识,其英上中下,汉字在下以显明,英文置上以宣张,进一步显示我院国际化之方向。
二等奖院徽整体呈盾形,上部为徽章名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及人大法学院成立时间“1950 ”,显示了人大法戴安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2 级本学院的学术精神薪火相传、代代承继。
内部图案是“法”的古金文“灋”字的拆解重构:中部为中国古代瑞兽獬豸,科生)代表着明辨是非曲直的司法愿景,下部为水纹,有“法应黄阳(中国人民大学衡平如水”的寓意,代表法律具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人大法学院院徽征集公告[截止10月31日]2014-9-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Renmin Law School)(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为我国法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十五载风雨历沧桑,六十五载岁月显峥嵘。
为了更好地彰显法学院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学院精神,增强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象辨识度,扩大法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根据法学院教授委员会“关于征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徽的决议”,学院现决定面向全院师生、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徽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征集的院徽设计方案旨在推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文化建设,增强人大法律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彰显法学院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发挥弘扬学院精神、传播学院形象的作用。
二、活动对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
三、活动流程第一阶段:院徽征集(7月24日~10月31日)第二阶段:作品评比(11月1日~11月30日)第三阶段:确定院徽方案(12月1日~12月15日)四、作品设计要求1、主题鲜明,寓意深刻能彰显人大法学院深厚历史、师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展现法学院精神的内涵(人文情怀、追求真理、崇尚法治、奉献社会),能反映与概括法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公平正义),能折射出时代气息和国际视野(与时俱进、远见大气)。
参加院徽设计者如需对法学院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可事先联系院方,学院将积极配合。
2、简约凝炼,美观大方,品位高雅(1)力求用通俗、简明、凝炼的表现手法,使院徽形象鲜明、高雅大气、易于识别、令人印象深刻(力避图案繁复或过度抽象,中英文标志可同时出现);(2)既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又能彰显学院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法治文化杯作品简介法治文化杯系列作品旨在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作品简介:1. 《民法典“法语”》作者:刘恩沛单位:曲江区普法办简介:此作品以曲江区普法办为创作单位,通过轻松愉悦的音乐形式宣传推广民法典,让民法典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
2. 《法治韶城善美和谐》作者:廖悦妍指导老师:庄方敏单位:武江区东岗太阳城小学简介:此作品以法治为主题,展现了韶城在法治阳光下的文明、和谐、友善,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3. 《法治进校园》作者:甘凯铭指导老师:林虹、杨晓珺单位:曲江区九龄小学简介:此作品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通过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和弘扬法治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觉守法、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校园安全。
4. 《和善和美法治韶关》作者:植晓君指导老师:黎文茜、方韶君单位:曲江区余靖小学简介:此作品以宪法和民法典为背景,体现了构建法治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时通过舞狮子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5. 《宪法伴我们成长》简介:这首歌是“12·4”国家宪法日暨教育系统“学宪法、讲宪法”学习主题活动创作的歌曲,旨在通过郎朗上口的歌曲旋律渗透宪法知识,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宪法的热情。
6. 《暖光》作词:刘秋梅作曲:黄伟娣简介:这首歌曲是获得第二届法治文化节原创歌曲一等奖的作品,由曲江区普法办与曲江区余靖小学联合创作。
它以民法典为主题,通过音乐形式宣传推广民法典,让民法典深入人心。
MV制作过程中以大美曲江的田园风光为背景,融合了普法、学法的温暖画面,展现了法治光辉照耀下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7. 《知法.学法.守法》作者:张红媚单位:马坝中学简介:此作品强调了知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倡导大家共同建设美丽法治乡村,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支撑。
8. 《快板《夸夸民法典》》简介:这首快板作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介绍了民法典的优点和重要性,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民法典的理念和规定。
以上是部分法治文化杯系列作品的内容简介,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宣传了法治精神,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法学重镇国之良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庆祝55周年华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期刊名称】《世界教育信息》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 2005年12月30日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彩旗招展,嘉宾云集.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人大法学院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迎来了自己的55年华诞,又喜逢明德法学楼正式启用.刚刚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明德法学楼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楼体两侧悬挂着55米长的条幅:"栉风沐雨经五五载,严谨求实,开拓进取,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术报国,团结奋斗,建设法治国家".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时代法学院校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例[J], 洪荞;
2.新时代法学院校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例[J], 洪荞
3.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总干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教授高铭暄同志题词 [J],
4.合理配置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建立法学专业特色馆藏——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为例 [J], 杨淑玲
5.宪法不仅仅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大元 [J], 张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法学会会徽图案和使用范围的规定(中国法学会第二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2014年6月13日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通过修订)中国法学会会徽是中国法学会的象征和标志。
为了维护中国法学会会徽的严肃性,正确使用会徽,根据《中国法学会章程》,对中国法学会会徽图案和使用范围作出规定。
一、中国法学会会徽图案中国法学会会徽为圆形,象征地球。
中间是三本书,同正中天平下的一本书的延伸线一起,组成中字,表明中国法学会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和法学学术团体,并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法学、法律组织进行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
会徽圆形内上方有中文“中国法学会”,下方有英文“china law society”,中间有中国法学会英文缩写字头“cls”变形英文字母组成天平。
二、中国法学会会徽使用范围(一)下列机构和场合可以悬挂会徽1、中国法学会、地方各级法学会办公场所,会徽应当悬挂在机关正门上方正中处。
2、中国法学会、地方各级法学会的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以中国法学会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的会场。
3、中国法学会各学科研究会召开的重要会议的会场。
4、中国法学会主办和地方各级法学会举办的法学论坛、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表彰会会场。
(二)下列文书、出版物等可以印有会徽图案:1、中国法学会理事证、会员证及地方法学会团体会员证封面。
2、中国法学会主办和主管的出版物及网站、网页。
3、地方各级法学会主办和主管的出版物及网站、网页。
4、中国法学会各研究会主办的出版物及网站、网页。
5、中国法学会、地方各级法学会和中国法学会各研究会所使用的信封、信笺、请柬等。
6、中国法学会和地方各级法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会刊以及专门介绍法学会情况或活动的出版物。
7、中国法学会和地方各级法学会颁发的奖杯、奖状、荣誉证书。
(三)其他需要使用会徽的情形。
中国法学会会员可以在胸前佩带会徽。
可以作为纪念品赠予相关机构、组织和国际友人。
三、会徽图案不得用于:(一)商标、商业类广告。
院徽院旗设计大赛策划书主办单位:政法学院时间:********目录1.活动目的 (2)2.活动主题 (2)3.主办单位 (2)4.活动对象 (2)5.活动时间地点 (2)6.赞助商 (2)7.参赛形式 (3)8.设计要求 (3)9.具体安排 (3)10.奖项设置 (9)11.经费预算 (9)12.注意事项 (10)一.活动目的为弘扬政法学院历史传统,传递政法精神,塑造政法学院的形象,展现政法学院的独特个性,并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认同氛围,特向全政法学院师生征集院徽、院旗。
院徽,院旗是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是体现学院特色,传递学院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展现了政法学院的历史精神风貌和发展愿景。
这对我们政法学院的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活动主题:政法学院院徽院旗设计大赛三.主办单位政法学院四.活动对象:政法学院全体学生五.活动时间地点时间:2012年10月地点:******六.赞助商**************七.参赛形式手绘画稿或者电子画稿,都需交上清晰的电子版八.设计要求1.内容:思想健康向上,创意新颖独特,充分体现学院特色。
2.形式:设计作品要求构图完整,色彩和谐,简洁大方3.规格:*******4.注意事项:设计作品均在作品反面右下角用笔详细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学院、专业、年级及联系电话。
九.具体安排初赛(晋50人):1.活动宣传:1)时间:*****2)展板:政法学院打板,分别展于青园一食堂,桥下食堂和外语楼前3)横幅:政法学院负责人联系好外联小组,在主教楼楼下,林科大桥上,外语楼前分别挂一条横幅4)通知:各院负责人召集各年级组宣委,通知本次活动,各组宣委通知班上同学通过电话,Q群,邮箱,开会(与各班宣传委员开会)通知具体落实到各班人员2.活动报名:2)方式:参赛选手联系本班组宣委,组宣委将参赛选手的姓名、专业、年级、联系电话交给各院本次活动负责人3.作品收集:1)截止时间:******2)收集:报名参加的同学将作品交到本班组宣委处,由组宣委统一交到各学院负责本次活动的部门4.作品评定:1)时间:******2)地点:待定3)评定:各学院派出一个有设计方面特长的人和一个负责人组成评委会对作品进行打分评定;4)要求:每个学院进入复赛的名额按百分比来计算,具体百分比视所交作品数量和质量来定;5.结果公布:1)时间:*****2)方式:由各学院负责人发信息通知晋级复赛的同学6.注意事项:1)晋级复赛的60份作品由复赛负责摆点的学院收好;2)各学院负责人要确保通知到晋级复赛的选手准备复赛作品。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魏副教授、竺副教授荣获“第
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
10月28日下午,法学院师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明德法学楼601国际报 10月10日,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诉讼”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论坛上同时举行了“第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的颁奖仪式。
我院魏副教授的专著《背叛程序正义:协商性刑事司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5月版)荣获三等奖,竺效副教授的论文《论新<环境保护法>中的环评区域限批制度》(《法学》2014年第6期)荣获提名奖。
“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由中国法学会主办,面向未满40周岁的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在前一年度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著作,强调中国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促进我国青年法学人才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加强对董必武法学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据悉,参加此次评审的12位专家均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资深学者和政府部门法务专家。
评奖活动于2014年4-8月举行,活动共征集作品254件,其中专著49种,论文205篇。
评审标准坚持作品的原创性、学术规范性、实效性。
获奖作品应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人大法学院《人大法律评论》LOGO征集公告2014-3-14《人大法律评论》创立于2000年,是由人大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学学术刊物。
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辑刊。
为进一步扩大《人大法律评论》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人大法律评论》良好形象,《人大法律评论》编委会面向全国征集LOGO标识。
本次征集的最终入选作品,将作为《人大法律评论》LOGO标识。
一、作品要求1、作品要体现《人大法律评论》的特色,具有《人大法律评论》作为学生自主办刊的活力以及作为学术期刊的严肃的态度。
既体现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胸怀,也反映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精神。
作品设计应融现代元素、法学元素、人大法学院元素于一体,体现现代法治理念、人文关怀。
2、图案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色彩简洁明快,图案视觉效果皆佳。
作品设计要适用于平面、立体和电子媒介的传播和再创作。
3、作品须为原创,一经采用,知识产权归《人大法律评论》所有。
参赛作品如有任何相关的法律纠纷,其法律责任由参赛作者本人承担,评选小组有权取消该应征者的参赛资格。
二、征集时间2014年3月15日至2014年4月15日。
三、参赛方式1、所有参选作品均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递交。
请将所设计的logo以jpg或gif格式以邮件附件方式发送邮件标题请注明“《人大法律评论》LOGO标识征集”,确保邮件正常投递(2个工作日内回复接收确认)。
2、请在电子邮件正文中注明姓名、联系电话及作品的构思说明。
3、在评出最终获选作品后,作者应根据征稿方要求完成最终设计和制作。
四、奖项设置LOGO标识若被采用,奖金500元。
五、联系方式联系人:于建新欢迎广大关心《人大法律评论》、关心法学研究的人士踊跃参与本次活动,充分发挥您的聪明才智,以最美好的心愿和最优秀的作品留下您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名校rime of life P20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徽以紫荆红为主色调,以白色为辅色,象征着崇尚自由与公平,校徽中包含利剑、天平、橄榄枝等元素,分别寓意惩恶扬善、公平正义、和谐生机,体现法大人“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的庄严承诺。
■文 阮清和中国政法大学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它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
1952年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学院院长。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用校训涵养精神气质校训,是大学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是政法精神的凝练表达,集人文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公共精神为一体。
校训中的“明法”,它不仅是对法科师生的要求,而是对所有政法人的要求。
“明法”,意味着要有法治信仰、法治理念、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其中法律人还要有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
在政法大学,法法律的“利剑”之中国政法大学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走进名校rime of lifeP21政法大学一角学教育和法治氛围很浓,入学誓词是“我自愿献身政法事业……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积人文之底蕴,昌法治之文明。
”政法大学校园内塑有法鼎、法镜,还有镌刻着“法治天下”的石碑;有宪法大道、婚姻法小径,还有镶嵌着《世界人权宣言》全文的法治广场……具有法治精神是法大人的特质。
正是在“明法”校训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法大人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恪守信仰,践行法治,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