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学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27.15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学年第学期年级期末课程消费经济学考核试题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 的,请将其选出,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括号里,每小题I分,共10分)1.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增强综合国力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④追求利润2................................................................................................................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第几个环节........................................... ()①第一个②第二个③第三个④第四个3.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是................ ()①产业结构②收入水平③人口数量和结构④物价水平4.在购买现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推荐,对营业员的介绍常常抱有不信任的态度的消费者行为类型属于........................................ ()①沉实型②激动型③反抗型④疑虑型5.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 ()①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②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③实现分配公平④可持续发展6.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量将会.......................... ()①减少②增加③不变④先上升,然后下降①血缘关系②家庭成员共同所有制③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④自主消费8.下列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关系,哪一种是劳务消费的鲜明特征...... ()①可分离,同步进行②不可分离,同步进行③不可分离,不同步进行④可分离,不同步进行9.在影响消费者开展劳务消费的诸因素中,消费者的起着决定作用 ..... ()①消费观念②消费技能③科学文化④消费力状况10. ........................................................................................................... 我国目前哪一种仍然是办教育的主体......................................... ()①企业②家庭③个人④国家『八I '亚表A I「杏A二' 多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二项或二项以上侍刀计春人夏宣人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 -------- 里,每小题2分,共12分)1.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①导向作用②拉动作用③控制作用④提升作用2.高层次的消费主要是以什么的消费为主.......................... ()①生活资料②生存资料③享受资料④发展资料3.从质的方面讲,合理的消费应该................................ ()①符合科学的标准和要求②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活条件和环境③能够使人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能确保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提高7.家庭消费是以什么为基础的一种消费活动下列各项符合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的是五、辨析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就在括号内打否则打“X”,并请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15分)1.消费方式是指消费的方法和社会形式,研究消费方式,主要是研究消费的方法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年级:10级专业:市场营销姓名:李宝林学号:1074018课程:消费经济学作业题目:1、谈谈你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2、谈谈你对可持续消费的理解,在消费行动中你将怎样做作业成绩:注意事项1.按时完成作业。
2.作业的文词应简要明确,切勿冗长。
3.作业应用蓝黑墨水或圆珠笔,字迹端正清楚。
教师批阅用红笔。
4.作业封面应逐项填写清楚。
5.作业簿封面自行复制打印,作业用纸自备,大小格式和封面一致装订教师批语教师签字:年月日:消费经济学作业姓名:李宝林学号:1074018谈谈你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亦称消费者行为。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等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
我的消费行为采取的主要是侧重于性价比高,不追求时尚,不追求品牌,不最求最好,只追求性价比高。
经常会光顾一些打折商品店。
一直认为从打折店也能够淘到质量很好性价比很高的商品。
就男性的衣服和鞋子之言,无非就是那些很单调的颜色、款式、品类。
跟着潮流跑我们是也不是所谓的时代潮人。
终归选择于那些大众的颜色、品类。
就如鞋子来说在百丽的专卖店,一双皮鞋打7折最低也得600多元,而选择上品折扣可以300多元买到一双类似的鞋子。
再如篮球鞋耐克出一款科比四代战靴,零售价1280没有折扣。
很多人会选择购买,鞋虽然好,但是我们不是专业比赛,也没有专业场地。
购买这双鞋其实就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在水泥地上500和1000的鞋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鞋的性能都会消失,那我就会去选择500的。
消费经济学第四版计算题
摘要:
1.消费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计算题
3.消费函数和消费乘数的概念及计算
4.消费经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的区别
5.总结
正文:
消费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有限的收入和资源下如何进行消费选择以实现自身最大化满足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消费者行为、消费函数、消费乘数等。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计算题。
例如,根据基数效应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消费者应该使需求价格同比例于边际效用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实现消费均衡。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消费函数和消费乘数是消费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消费函数描述的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如何选择消费不同商品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而消费乘数则是指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
这两个概念的计算对于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预测市场需求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消费经济学中的消费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概念有所区别。
在经济学中,消费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使用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而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更多地是指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
这种区别在于,经济学中的消
费更注重对资源的使用和配置,而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则更注重个人的消费行为和体验。
总的来说,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消费选择以实现最大化满足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函数和消费乘数等。
消费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属于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因素?A. 收入水平B. 产品价格C. 市场推广D. 个人偏好答案:C2. 在消费经济学中,需求曲线通常是下降的原因是:A. 收入水平上升B. 替代品价格上涨C. 人口减少D. 价格上升答案:D3. 消费者剩余是指:A.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B.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C.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等D. 消费者未支付额外费用答案:A4. 根据实用主义理论,消费者在决策时会考虑以下哪个因素?A. 个人价值观B. 社会影响力C. 个人满足程度D. 感性决策答案:C5. 消费者行为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哪一种?A. 经济因素B. 社会因素C. 心理因素D. 文化因素答案:C二、简答题1. 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并阐述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供给和需求是消费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则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达到供求平衡。
当供需平衡时,市场达到了均衡状态。
此时,市场价格稳定,供给和需求数量相等。
如果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会下降,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恢复供需平衡。
相反,如果市场需求过剩,价格会上升,生产者将会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直至供需平衡。
2. 解释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并说明其与市场均衡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与实际购买商品所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
与市场均衡相关的消费者剩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当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时,消费者将会感到满意并购买商品。
此时,消费者享有的剩余实际上是以低于他们愿意付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经济利益。
其次,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
当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达到了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此时消费者享有的剩余最大。
消费经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消费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生产效率B. 消费需求C. 价格形成D. 资本积累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因素?()A. 个人收入B. 商品价格C. 个人偏好D. 企业规模3.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D.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4.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导致()A. 价格固定B. 价格波动C. 产品差异化D. 市场垄断5. 消费者剩余是指()A. 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的总金额B.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C.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D.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平均成本6.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的是商品的()A. 价格B. 质量C. 品牌D. 包装7. 根据恩格尔定律,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A. 增加B. 减少C. 保持不变D. 先增加后减少8. 下列哪项不是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内容?()A. 消费动机B. 消费心理C. 消费习惯D. 生产成本9.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A. 促进市场竞争B. 保护消费者利益C. 提高产品质量D. 增加企业利润10. 在经济学中,需求曲线通常是()A. 水平的B. 垂直的C. 下降的D. 下降的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商品的价格B. 商品的用途C. 商品的产地D. 商品的售后服务12.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A. 个人收入水平B. 商品价格水平C. 消费者的信贷条件D. 消费者的年龄13.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分为()A. 理性行为B. 冲动行为C. 习惯性行为D. 计划性行为14.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反映出来?()A. 直接向政府提出B. 通过市场交易C. 通过消费者协会D. 通过价格机制15. 下列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A. 提高商品质量B.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C. 降低商品价格D. 提供更多的消费信息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消费经济学试题课程代码:0018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消费者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P13A.效用最大化B.支出最小化C.收入最大化 D.成本最小化解: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是大多数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
所谓效用,即商品和劳务的有用性,或消费者通过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
(二)习惯性。
即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三)不可逆性。
即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四)示范性。
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
(五)复杂性。
2.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P26A.收入效应的作用结果B.替代效应的作用结果C.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的作用结果D.商品价格的上涨解: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可以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消费数量越多()P33A.得到的总效用越多B.得到的总效用越少C.效用增量越多D.效用增量越少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效用增量趋于递减。
4.当消费者选择商品X和Y的数量组合时,下列关于预算线的说法正确的是()P20A.当X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围绕预算约束线与横轴交点旋转B.当Y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围绕预算约束线与纵轴交点旋转C.当消费者的偏好变化时,向外平移D.当收入提高时,向外平移5.人们进行消费或储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P70A.名义利率的变动B.市场利率的变动C.实际利率的变动D.基准利率的变动解:所谓名义利率是指包括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而从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息率6.若某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则被称为()P30A.缺乏弹性B.富有弹性C.单位弹性D.无弹性解: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 1.生产消费● 2.生活消费● 3.消费关系● 4.消费力●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研究消费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简述生活消费的两重性。
●3.为什么说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简述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消费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消费需要● 2. 自然性需要●3.社会性需要●4.物质需要●5.精神文化需要●6.生态消费需要●7.个人消费需要●8.公共消费需要●9.需求●10.消费心理●10.需求上升规律●11.加速原理●二、简答题●1.简述消费需要的客观性和类型。
●2.消费需要在社会经济中有何重要地位?●3.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试述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消费环境●2.消费的社会环境●3.消费的文化环境●4.消费的制度环境●5.消费质量●二、简答题●1、如何保护和培育优美的自然环境?●2、什么是消费的社会环境?它对消费有哪些主要影响?●3、消费环境是如何影响消费质量的?●4、怎样建设和谐消费环境?●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狭义消费水平●2.广义消费水平●3.消费质量●4.最低消费水平●二、问答题● 1. 什么是消费水平?●2.什么是最低消费水平?●3.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有何联系和区别?●4.用哪些指标评价小康水平比较科学?●5.如何实现小康社会消费水平?●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消费结构●2.消费结构的实物形式●3.消费结构的价值形式●4.生存资料●5.享受资料●6.发展资料●7.恩格尔定律●二、问答题●1.什么是消费结构?如何划分消费结构?●2.消费结构有何变化趋势或规律性?●3.如何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消费方式。
●2.消费方式的自然形式●3.消费方式的社会形式●4.生活方式●5.私人消费●6.公共消费●二、简答题●1.什么是消费方式?怎样理解消费方式是自然形式与社会形式的统一?●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方式有哪些特点?●3.家庭消费为什么是生活消费的基本方式?具有怎样的内容和特点?●4.从家庭生命周期出发,应该怎样理解消费需要及其满足?怎样合理安排收入?●5.怎样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消费者行为●2.消费者心理●3.常规反应行为●4.微观经济因素●5.宏观经济因素●6.微观环境因素●7.宏观环境因素●二、问答题●1.请简述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第一章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单选题:1.任何人的消费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会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一定的消费关系,这是指消费具有()性。
A.多样B.层次C.广泛D.社会2.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所占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分母是()。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总值C.国民收入D.社会消费总额3.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构成()。
A.消费方式B.消费资料C.消费条件D.生产资料4.将消费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根据是消费()。
A.层次B.结构C.内容D.形式5.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四个环节。
A.投资B.出口C.消费D.进口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消费主体的是()。
A.个人B.家庭C.社会团体D.国家7.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A.逐步下降B.逐步上升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8.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变化。
A.正比例B.反比例C.U字型D.无明显9.相比最初阶段,在经济起飞阶段,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A.较高B.较低C.相等D.无法判断10.罗斯托将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哪一项是对成熟阶段的概述?()。
A.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B.新的企业家阶层在扩大,新技术也在农业部门扩散C.新工业加速扩张,老工业衰退,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比重增大二、多选题:1.消费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消费()。
A.对象B.环境C.工具D.主体E.手段2.根据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将消费分为()消费等几种类型。
A.个人B.生产C.生活D.公共E.精神3.根据消费的内容不同,可将消费分为()消费。
A.物质B.精神C.生存D.发展E.生态4.无论社会形态如何,消费都具备以下特征,具有()性。
A.多样B.层次C.广泛D.社会E.有限5.关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消费()。
A.是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B.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C.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是再生产的一个环节E.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一、单选题:1.将消费资料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依据是()。
第一章绪论一、举例说明消费者行为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1.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是大多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准则.所谓效用,即商品和劳务的有用性,或者消费者通过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
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指消费者通过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追求满足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原则有助于从理论上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
例如:小明喜欢喝可乐却不喜欢喝果汁,当小明感到口渴时,假定可乐和果汁的价格相同,那么小明一定会选择可乐来满足消费追求的最大化。
2.习惯性,习惯性即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短期内,我们可以假定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长期来看,消费习惯当然是会变化,但这个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由收入水平决定;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而后者显然需要一定时间。
消费者往往忠于一种或几种品牌,对这些产品十分熟悉,信任、注意力稳定,体验深刻,形成习惯.购买时不假思索,不必经过挑选和比较,行动迅速,时间短,容易促成重复购买. 例如:一些“烟龄”较长的中、老年吸烟者,他们固定购买吸食某一个或几个品牌的卷烟,就是因为他们吸食该品牌的感觉良好或认为该品牌的质量稳定养成了一种消费习惯,这就是消费习惯的作用.3.不可逆性,不可逆性即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者一旦形成某种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水平的保持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使他的收入水平有所降低,他也仍试图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
消费支出的不可逆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例如:小王曾在某企业工作年薪50万,每次去商场购买的衣物都是上千元一件的,有一天企业倒闭了,小王下岗了可是由于以前养成的习惯,去商场购物仍然会购买上千元以上的衣服,就需要动用储蓄资金来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
4。
示范性,消费者行为方式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样也对其他人产生着影响。
一、举例说明消费者行为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是大多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准则。
所谓效用,即商品和劳务的有用性,或者消费者通过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
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指消费者通过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追求满足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原则有助于从理论上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
例如:小明喜欢喝可乐却不喜欢喝果汁,当小明感到口渴时,假定可乐和果汁的价格相同,那么小明一定会选择可乐来满足消费追求的最大化。
2.习惯性,习惯性即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短期内,我们可以假定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长期来看,消费习惯当然是会变化,但这个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由收入水平决定;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而后者显然需要一定时间。
消费者往往忠于一种或几种品牌,对这些产品十分熟悉,信任、注意力稳定,体验深刻,形成习惯。
购买时不假思索,不必经过挑选和比较,行动迅速,时间短,容易促成重复购买。
例如:一些“烟龄”较长的中、老年吸烟者,他们固定购买吸食某一个或几个品牌的卷烟,就是因为他们吸食该品牌的感觉良好或认为该品牌的质量稳定养成了一种消费习惯,这就是消费习惯的作用。
3.不可逆性,不可逆性即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者一旦形成某种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水平的保持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使他的收入水平有所降低,他也仍试图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
消费支出的不可逆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例如:小王曾在某企业工作年薪50万,每次去商场购买的衣物都是上千元一件的,有一天企业倒闭了,小王下岗了可是由于以前养成的习惯,去商场购物仍然会购买上千元以上的衣服,就需要动用储蓄资金来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
4.示范性,消费者行为方式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
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样也对其他人产生着影响。
例如:小李平时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每次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朋友们总夸他会持家,朋友们和他一块购物的时候不由的受到了小李的影响而慢慢变得勤俭节约了,没有多少用处的东西慢慢开始不买了,不像以前自己的时候大手大脚的花费了。
这便是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
5.复杂性,是个人特征、心理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费者不仅因为收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的差异而在行为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性格、兴趣、气质等心理特征的差异而造成行为方式的不同。
例如:小朋友喜欢购买玩具,而成人不喜欢;小女孩喜欢购买芭比娃娃,而小男孩不喜欢;一个博士生喜欢专业科研类的书籍而普通的高职高中毕业生不喜欢这类书籍等等。
二、通过实践了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心理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等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所划分成的许多组对永久的同类人群。
各个社会阶层消费者有以下特点:1每个社会阶层中人的行为要比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中人的行为更为相近;2人们以所处的社会阶层来判断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3.某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是由职业、收入、财产、教育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变量而不是由其中的单一变量决定的;4.个人能够在一生中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
这种改变的幅度随各社会层次森严程度的不同而各异。
社会阶层对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1)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因此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表现出不同。
比如,高收入的人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低收入的人则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2)较高阶层的消费方式对较低阶层的消费方式具有某种较强的示范性。
这种示范作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可能造成社会上很普便的消费攀比。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不仅受其所处社会阶层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关系集团的作用。
1.关系集团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
2.关系集团影响人们消费储蓄选择。
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1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观 2.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风俗和消费习惯。
3.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因而消费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每一种文化中,往往存在着许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文化同一性的群体这些群体就称为亚文化群。
1.民族亚文化群; 2.宗教亚文化群; 3.地理亚文化群; 4.年龄亚文化群。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消费者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禁忌。
人们之所以表现了某种行为,是由于内心有一种驱动力,驱使他去这样做这种内在驱动力就是动机。
心理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有: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因受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
攀比心理:是指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以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参照进行模仿。
消费流行:是社会时尚在消费活动中的反应。
市场发育程度对消费决策的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消费品市场。
1.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着消费者的收入状况。
2.在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与就业是共生现象。
金融市场与消费决策: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它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同其他市场一样,它也是在价格调节下资金供求活动的总和。
金融市场的发育成熟,是市场经济走向发达的重要标志。
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可以通过交易工具的种类,交易组织的发展及市场规范程度等得到反映。
许多经济学家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低储蓄率时,都普遍认为,除了收入水平限制,金融资产单调等原因外,金融市场发育缓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一般来说,对于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金融创新即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三、调查统计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影响。
调查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影响: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相对于货币而言的。
一般来说,由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为短期资金市场,亦称货币市场;由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为中期资金市场,亦称资本市场。
流动性约束当消费者在高收入预期下无法借款来维持当前消费时就存在流动性约束。
事实上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原因,消费在收入上升时有大幅度的上升。
由此,消费与当前收入的联系将比该理论所预示的更为密切。
同样,若人们在收入暂时下降时无法借款,他们也会受到流动性约束。
1.若存、贷款利率相同,那么资本市场不会对储蓄产生太大影响。
2.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
3.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减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任何降低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贷款者既有收入效应也有替代效应。
资本市场的改善使人们的处境变得更好,这意味着在今天和明天人们愿意消费得更多。
收入效应使人们愿意增加对大多数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使人们用现在的消费代替未来的消费,因为现在的消费相对便宜,更有吸引力了。
资本市场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人们的储蓄的。
高储蓄率的原因: 1.收入的影响:(1)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促使储蓄的增加。
(2)投资渠道狭窄单一,从反方面促使人们储蓄的增加。
(3)过高的消费门槛客观上增强了人们的储蓄倾向。
(4)居民储蓄率及储蓄余额的变化从客观上证实了收入对储蓄的促进作用。
2.实际正利率的影响:(1)名利利率与实际利率。
(2)利率对消费者的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发挥作用。
(3)人们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更主要地是依据实际利率的变动。
3.风险预期增加的影响。
在过去,终身就业、高就业率、企业内部隐蔽失业的就业制度,使在职的职工无失业的压力和危机,无收入下降的风险。
因此在消费与储蓄的选择上,不用为保持未来的消费水平而进行储蓄。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竞争的展开更加充分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由高增长期步入调整期。
特别是近两年,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制度、企业制度、医疗制度等改革,直接影响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人们感到未来的风险加大。
4.东亚文化背景的影响。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东亚文化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对消费与储蓄模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与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相适应,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储蓄习惯。
我国储蓄率高是因为中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储蓄习惯。
解放以后,广大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有了保障,当基本生活消费满足以后,广大群众就积极参加储蓄。
尽管各种家庭的经济状况参差不齐,但参加储蓄却十分普遍。
家庭统计调查资料表明,除了人均收入在20元以下的家庭没有储蓄以外,其他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储蓄,而且储蓄额正在稳步增长。
就这一点来说,中国人民的储蓄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同时,中国人民的储蓄习惯还有多样化的特点,即通过各种方法来储蓄。
有不少家庭,每月计划存规定数量的钱款以外,平时还从零用钱、菜金里省下一些小钱,积小凑大存起来。
有些精打细算的主妇喜欢做支出袋。
每月发下工资后,将钱按各种用途放入支出袋的各档里,余下的钱即存起来。
此外还有独生子女费、稿费储蓄等。
由于中国人民普遍养成了储蓄的习惯,所以尽管收入不高,能够用于储蓄的资金很有限,但储蓄率并不很低。
中国1986年的城乡居民储蓄率为11.95%,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为16.8%,农村居民的储蓄率为7.5%,这与其他发达国家比是不低的。